中原岩画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刘五一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逝者无言,唯石能语。《中原岩画》介绍了中原岩画全面的情况,收集了中原岩画系统的资料,本书的出版,为这个中国岩画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对中国岩画研究一百年很好的纪念。

作者简介

刘五一,男,1961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现任新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郑州市副主任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市博士联谊会会长,具茨山岩画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政协郑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已授权发明专利26个。

书籍目录

中原岩画群 一、中原岩画群的发现 二、中原岩画群发现的意义 三、中原岩画群的分布 四、中原岩画群的类型 五、中原岩画群的特点 中原岩画面貌 一、郑州地区岩画 (一)新郑市 (二)新密市 (三)巩义市 (四)登封市 二、许昌地区岩画 (一)禹州市 (二)长葛市 三、平顶山地区岩画 (一)叶县 (二)宝丰县 (三)舞钢市 四、南阳地区岩画 (一)方城县 (二)南召县 (三)镇平县 五、驻马店地区岩画 泌阳县 六、其他地区岩画 (一)安阳市 (二)新乡市 中原岩画初探 中原岩画解析 具茨山岩画的社会功能 具茨山岩画原始文字 日出阳谷为易 日晷 九星连珠 棋盘石 南大寨 中原岩画研究集锦 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黄帝文化带来的启示 凹穴岩画以具茨山为最 具茨山岩画和黄帝文化有重合的阶段 具茨山岩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方城岩画的哲学性倾向 具茨山岩画是认识中原古文化的第三依据 中原文明的神奇画卷 论具茨山与黄帝文化的深厚渊源 漫话具茨山岩画 浅析具茨山岩画中的方形网格岩刻 具茨山岩刻符号和《周易》关系之我见 巫与虺(魍)具茨山“曝巫”祈雨岩画 中原岩画的年代与制作方法 中原具茨山圆凹穴岩画的象征性 具茨山上的具象岩画 岩画高密度透视文明核心地位 浅析方城县巨石岩画 附录 探秘具茨山 对话阿纳蒂 大事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具茨山岩画数量大。新郑市在先后进行的四次调查中,仅在本市所辖的12平方公里的具茨山区就调查到岩画2000多幅,有岩画个体近万个。此后,仍不断有岩画被陆续发现。同时也曾在邻邦县市所属的具茨山区观察、记录到大量的岩画。 岩画分布面积广。岩画广泛分布在面积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区,尤其集中分布在新郑市、禹州市辖区。 岩画的位置大多位于视野较开阔的山腰或山脊裸露岩石上,一般旁边没有高大的乔木,往往是在荒草或者低矮灌木下,甚至经常分布在荒径古道旁,河道或者山涧两侧也常见发现,也有一些岩画暗藏在石棚底下。 岩画所在的岩石大小不一,面积大至有十数平方米,少则不足一平方米,也常见成群成片分布,也有单独个体独立分布。 岩画石常见为较为松软的砂质岩石,颜色一般为浅灰色、青灰色,极个别为红色砾石。 岩画石的位置,常见于山的南坡或东坡。岩画大多刻在岩石的正上方,侧面或者立面甚为少见。 岩画的刻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茨山岩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一排6个的双排凹穴(也有一排12个的双排凹穴),另一种是梅花状环凹穴。但相互之间又有明显区别,在双排凹穴的上下或是左右或是中间,往往各有一个单凹穴;而梅花状环凹穴四周的凹穴个数也从5到11个不等。还有一些岩画是二者的结合体。网格状的岩画为三乘三、四乘四、五乘五、六乘六的格子。在风后岭北麓的棋盘石,传说是太白金星点化李白的地方,上刻一幅岩画,除中间没有楚河汉界之外,完全类似现代的中国象棋棋盘,怀疑是中国象棋的原始形态。 具茨山岩画的制作不使用任何颜料,全部为岩石的本色。 年代久远。从外表看,相当一部分岩画已经模糊不清,风化作用非常明显。有的岩画凹穴底部或沟槽内存有苔藓。一些沟槽组成的岩画仅剩一些浅浅的印痕,需要仔细辨别,才能发现。还有的岩画被土壤完全覆盖或者半覆盖。从岩画的风化程度和以及在具茨山南麓发现的被全新世中期古土壤覆盖的岩画来判断,可以断定具茨山岩画产生年代最少应当在距今四千年以前。

编辑推荐

《中原岩画》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原岩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