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杨沫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老鬼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世纪80年代母亲在接受广东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晚年想写一部卢梭式的回忆录。她说:我很佩服卢梭,很佩服卢梭敢讲真话的勇气。所以也打算把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大胆地写出来,以一个真实人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愿意像有些人那样总把自己装扮成完美无缺的人。实际上,一个人总是有很多缺点的,有很多内心不一定是很健康的东西。  可是因为年迈体衰,身体多病,母亲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母亲去世10周年前夕,我放下了手中的其他稿件,花了一年多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这部书稿,概述了母亲的一生,算是对母亲的一个怀念。  我遵循母亲的愿望,尽量客观地把母亲一生中我所认为的重大经历记录下来,尽可能大胆地再现出一个真实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但碍于年代久远和自己的视野所限,在事实和看法上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将来再版时补正。  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就更难。  一个真实的杨沫,比虚假的杨沫能更久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老鬼

书籍目录

前记 马波1.缺少温暖的家[1]2.抗婚与失业[9]3.进步青年的熏陶[18]4.入党[30]5.战火中锤炼[40]6.疾病的折磨[52]7.动笔写《青春之歌》[63]8.迟迟出版不了[73]9.书的反响[84]10.遭到批判[95]11.电影《青春之歌》[106]12.老区的乡亲情[117]13.文革开始[126]14.被迫揭发妹妹白杨[142]15.一批大字报摘编[153]16.打成“假党员"[164]17.恢复组织生活[176]18.小胖姐遇害[185]19.父母矛盾尖锐[199]20.与秘书[213]21.替妹妹白杨说情[229]22.当了人大常委后的风波[241]23.帮一个科研人员打官司[250]24.创作上的教训[266]25.儿女情很淡[280]26.晚年的变化[295]27.不张狂[311]28.为明清大姐辩清白[326]29.为雄县农民王汉秋鸣冤[338]30.为胡开明大呼喊[351]31.捐献版权和钱[364]32.母亲与我[380]后记[398]杨沫大事年表[400]

章节摘录

  1914年8月25日(阴历七月初五),母亲杨沫生在北京,原名杨成业,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杨成勋,长杨沫12岁。二妹杨成亮,小杨沫4岁。三妹杨成芳,即白杨,小杨沫6岁。  杨沫是个圆脸,大金鱼眼睛,扁鼻子,阔嘴,胖乎乎的。自幼有点“笨”,3岁才会说话,少哭少笑,安安静静,外号“老乖子”。  杨沫的母亲叫丁凤仪,湖南平江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曾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俊美出众,懂诗文,远近闻名。  杨沫的父亲叫杨震华,湖南湘阴人,出身农家,中过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商科,先后创办新华商业讲习所、新华商业专门学校和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北京新华大学,并任校长,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新式商业金融人才。他头脑聪明,又懂商业,通过办教育,募集到一大批捐款,低价在热河省滦平县买了不少土地,收取农民地租,以此维持学校的运转,他自己也很快发达起来,成为大地主。之后,渐渐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管全家老小。  很多人都羡慕大户人家,其实大户人家的孩子并非个个都幸福。  杨沫虽然有亲生父母,事实上却好像是个孤儿。衣服破了,没人缝;生病了没人照料;身上长了虱子,没人管;季节变化,该换衣服了,没人提醒……平时吃饭、睡觉都和佣人在一起。她衣衫褴褛,处境还不如阔人家里的一条小狗。  杨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父母不和,他们都各自寻欢作乐,不管儿女。我幼年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学校长的书香之家里,家中有时还有几个佣人,人们还管我叫着大小姐。可是,幼小的我,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呀!数九寒天,我穿着露着脚后跟的破袜破鞋,脚后跟生着冻疮,流着脓血。浑身长满虱子,成天和街头捡煤渣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寒风中乱跑。夏天,母亲嫌我麻烦,把我送到舅舅家里去寄养,表兄弟多,他们欺负我没人疼,骑着我,打我,唾我,骂我是杨老狗。”  这些孩子还像踢皮球一样地踢着弱小的杨沫,恣意取乐。  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温暖的,光明的,舒服的场所。但对杨沫来说,却是个冰冷的,阴暗的,不堪回首的地方。  她下学回家,母亲丁风仪总不在,即使在家也冷冷冰冰,不理睬她。  她得了痢疾,拉肚子拉得面黄肌瘦,母亲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还是嫂子悄悄用自己的钱托人买药治好了她的病。  父亲杨震华有钱之后,整日出没于娱乐场所、妓院、百货店,并娶了姨太太。但丁凤仪很厉害,不断跟他争吵,还一个一个打跑了他的姨太太。那些姨太太都是杨震华用很高的价钱,从当时有名的妓女中赎买出来的。但丁凤仪打跑第一个,杨震华再偷着讨第二个,打跑第二个,再讨第三个……反正他有钱,这位大学校长风流成性,后来干脆搬到外面居住。  家里除了哭喊就是吵骂,逢年过节也如此。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母亲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写出母亲真实而非完美的一生,呼唤人性、母爱、亲情的回归!  一个母亲的真实一生,一个女作家的里里外外,一个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一个巨变时代的百态写真!  在《血色黄昏》等作品中以写真实著称的老鬼,通过本书勇敢地写出了他母亲杨沫的真实一生,不仅凸显杨沫献身抗日救亡、写作共和国经典长篇《青春之歌》和晚年对世事人生的清醒与回归,写出她成功背后的艰辛、曲折和内幕,而且把杨沫人生旅程中非阳光的一面如实地袒露出来,让人看到她的苦恼、隐情和孤独,看到她的失败、矮小和世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母亲杨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我对于杨沫的了解,仅限于在中学课本上有一篇她的《林道静在狱中》。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杨沫,也只有一句她是革命作家,这大约是教参上写的。——我们没有精力去真正了解认识一个人,于是只好给予几个笼统的形容词,便于我们似是而非的传下去。
      古代的皇族死了,便由九卿议出若干个贴切的形容词,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这个盖棺定论的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要言不烦,一是为死者讳。其结果是死者个个忠孝节义,固然生者面上有光,但对于死者却是大不敬:你说的那人是我吗?宛如现在的婚纱照,一番涂脂抹粉后,拍出来新郎不像新郎新娘不像新娘,仿佛家里挂了两个陌生人的合影。
      杨沫亦然。
      但是杨沫的儿子老鬼,却要一改世人掩耳盗铃的习惯,试图为大众还原一个真实的杨沫。于是这本书读起来如同糙米饭,粗粝,残酷,但是却饱满而真实。
      关于此书的时代意义,封底赵李红、一泓秋水已经做了精辟的总结。杨沫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婚姻多舛、亲情淡漠、权力起伏,都与大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个案和注脚。杨沫的人生道路,是反思那个时代的绝好样本。
      但这也许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成为时代的样本,杨沫本人的灵魂可能也不会高兴。作为儿子,为母亲写传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将真实的母亲记录下来,饱满真实的留在读者心中,而不至于随着世间流逝日渐单薄,使灵魂无由安住;自我地、唯一地、不同于他人地存在,则是所有灵魂来此世间的目的,都愿意活成传奇,谁愿意活成样本呢?
      因此我试图抛开杨沫身上那些时代的标签,把杨沫当做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来做一番解读。
      杨沫的童年是不幸的,这为她的一生定下了不幸的基调。纵然在老鬼的眼中,母亲选择脱离家庭妇女的命运、写出《青春之歌》、为弱者奔走三个亮点撑起了她生命的价值,但在外人眼里,这一切外在的成就,不能抵消家庭失和的不幸。杨沫没有从自己的父母处得到关爱,也没有学会如何当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这是她婚姻不幸、母子不睦的根源。但也正因为杨沫亲情淡漠,她才能够毅然决然离开第一任丈夫,投身革命。从这一点来说,杨沫的成就,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换来的,这代价是否值得,见仁见智。
      杨沫的一生,是疗愈童年失爱之痛的过程。她的婚姻从与有妇之夫共同生活开始,历经真相难寻的暗恋、貌合神离的分居、与龌龊男秘的不伦秘事,到最后暮年的相濡以沫,经历了各种起伏,最后终得幸福;她的家庭从多次遗弃孩子、冷酷、争执、断交、仇视,到最后的些些温情,也算是苦尽甘来。杨沫对于弱者的关心,则是弥补自己身为弱者时无人援助的无助感。对于杨沫本人来说,她的暮年是幸福的,因为她终于尝得家庭的温暖。当儿孙绕膝的时候,杨沫也许真正开始走出自己童年的阴影。
      当然,作者老鬼是否能够走出母亲留给他的阴影,则是另外一件事情。书中老鬼讲到自己的家庭,虽然寥寥数语,但似乎也并不能称为和美,母亲留给他的伤痛,被他施与自己的孩子。而老鬼能够如此真实的将母亲的一切——包括那些似乎无脸见人的阴暗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又焉知老鬼没有在“展现真实人性”的盾牌后,感到一丝报复的快感呢?所幸老鬼能够觉察到母亲的问题根源,也能够与母亲达成接受和谅解,想来老鬼定然会更好些。
      自家人敢于做这种卢梭式的剖白,但外人却遮遮掩掩,煞是奇怪。我们的社会文化,还缺乏接受真实的勇气,似乎整个社会都把头埋在沙子里,都把眼睛蒙上把耳朵堵上,就可以获得清净安乐和永久。不谈这本书的历史意义,就现实来说,这样的作者和书,如同揭破皇帝新衣的孩子,用自己的勇敢,反衬了这社会的虚伪。
      
  •     《儿子老鬼》读后感
      
       老鬼,名马波,是著名作家杨沫的儿子,杨沫是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这篇文章是杨沫写的。
      
       之前,已经看过老鬼的《血色黄昏》、《母亲杨沫》两本书,近日又在罗宋汤的博客上看到《儿子老鬼》这篇文章。和博友罗宋汤的感觉一样“这几天在网上跟杨沫干上了,看老鬼写的《母亲杨沫》又根据提示看了《儿子老鬼》,有许多的感触和感慨,不能一下子说清。想到许多事,联想了许多事。”因为曾经历过知青命运,对老鬼写的书及杨沫写的文章才更有感慨和共鸣。
      
       从杨沫对儿子的描述中可以感觉老鬼的书写得非常真实。我深刻理解老鬼,从小接受的极左社会教育,造就了他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左倾幼稚,荒诞暴力。他敢带着红卫兵抄自己的家,他抢劫家里的钱想去越南抗美援越,他下乡时无故打老牧主以为自己最革命。暴力行为当然也有家长的责任,父母对子女冷漠,教育方法是左倾暴力,孩子不仅心灵受伤害,更会效仿。
      
       杨沫抱怨老鬼对母亲丑化漫骂,老鬼说我在书里已经美化了她。下乡几年老鬼被冤打成反革命,受尽了折磨,母亲却以为他一定问题严重,罪有应得。有一段时间没有同情他,几乎断绝关系,百分之百相信当时的掌权者。老鬼说自己左时,嫌母亲右,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待到自己清醒了,认识到社会的真相,又觉得母亲太左。许多当时的左派其实是胆子太小,怕受牵连。老鬼活得很真实,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在遭难时,老鬼最好的朋友揭发得最有分量,因为一般发牢骚都是在最知己面前,其实在极左时代,这样的事不少。
      
       后来内蒙兵团解散,马波给母亲来信叙述他对组建兵团的感慨,或者说愤慨。他说内蒙组织建设兵团,盲目地大面积开荒种地,谁知破坏了生态平衡,使水土流失,草原严重沙化,他们七连组建六年以来,所开垦的二万亩土地全部作废,蓄的四十个粮囤也全部变成没用的土包……他说,”妈妈,完了,全完了!知青苦干了八年,最后是一场无效劳动……多么大的国际玩笑呵!无法统计的物资消耗,成千上万、几万几十万人力的消耗浪费,这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对草原的大破坏呵!也是多少万青年人青春生命的消耗浪费呵!听到领导传达这是多少亿的亏损,把人们都惊呆了,有的悲伤,有的怒骂……”
      
       老鬼说:“即使我没有什么严谨的理论见解,缺少深刻的哲理,不懂现代美学,写出来的东西粗糙无味,但是如果能够反映出这个庞大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小小侧面,那就没白费力气。“这一拳若打好了,比阿里的拳头还有力!”
      
       几乎摧毁一代人的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经过磨炼也好,经过苦难也好,我们曾以为建设祖国奉献青春自豪,没想到今天再回首时,竟然是这样!
      
      
  •     令人发指的故事,如果发生在自己的家庭。。是否意味着双重的恐怖?
      
      这般惨烈的控诉,对母亲也对文革,对个人也对时代。。
      
      母亲和文革,个人和时代,究竟谁被谁伤害?。。
  •     老鬼不厚道。初中那会儿在《中学生阅读》上看过一段节选,描述的他自己和几个“革命青年”去自己家扫荡,连杨沫的雪花膏也被当作“小资产阶级作风”的体现摔了个粉碎。当时只觉老鬼那时年幼无知,被时代利用,外加青春期典型叛逆症状而已。到了大二时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读完后发现这样写他妈,再怎么样也觉得那句替他吗完成“卢梭式自白”也有些粉饰借口之言。看得出他跟他妈关系直接就不怎么样——也因此老鬼反复声称的自己对母亲其实有爱让人觉得很做作。所以,从这个动机出发,即是说一本传记写人物完全走高、大、全路线让人厌烦,但如此描写主人公的缺点以致读者觉得这本书的突出点完全在于指责缺点上,就在感情上让人怀疑。当然,这部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沫,除了身上的光环,她就是喜怒哀乐丰富的常人一个。
  •     一位儿子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的母亲。大约母亲根本不会想到,身后十年,儿子居然还会以这种方式来帮助她实现当日“卢梭式自白”的心愿。只是,这真的是她自已当日所愿吗?
      42年之后才尝到母爱,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太深的怨念,虽然最后尽量用了最诚挚的语言描写“冰释前嫌”,仍让人觉得篇末称“下一世还做她的儿子”来得太牵强与突然。
      逝者已矣,恩也罢、怨也罢,本当尘埃落定。有些事、有些话,还是永远不要说出来的好,没有必要。
      让死者长留那不朽的名,愿生者永怀宽容的爱。
        
      
  •     看这本书之后,有极强烈的感觉:传记啊,还是得悠着点写。杨沫虽然自己说要像卢梭一样剖析自己,但她实际上远不如此,而她的儿子,则给了她这么一次严苛的剖析。
      目前看过的所有传记里,还从没有像老鬼写的这么赤裸裸的,且这个人物还是他老妈。不管书的后部分怎样弥补,前面的文字伤害太甚,让我因为此书真实而欣赏此人杨沫——无法做到。
      诧异的只是:也算知识分子了,怎么有如此乱七八糟的家庭?
      老鬼的家族遗传式偏颇是免不了的,不过大概没想写得乌烟瘴气,他强调母亲晚年的悔悟,他强烈为姐姐小胖辩护:她是第三者,但错不该死。他对继父温情脉脉,他就差指名道姓骂那个杀死姐姐的嫌疑人,但读者都能心知肚明此人是谁。
      (我在天涯泡的时候,看到有贴提及此事,还说那人前几年重出江湖的时候,老鬼还在天涯贴出这段往事,恨意不绝,不过我没有去查,也不知真假。)
      第三者不算什么新鲜,不过,索钱不成就写信痛骂自己姑姑是父亲的“老姘头”,这——这真是无话可说,老鬼可以用直率一类的词回护姐姐的“泼”,但读者的感受,自然没法如此宽容,我看的时候,几乎是一身冷汗。
      这家庭每一个人,好像都是充满了恨意和冷漠,扭曲而不正常。而他们的公共形象,又是如此正常。从这个家庭里出来的人,莫不如此,老鬼的文字,也是扭曲的,他恨的人,字里行间都能透出那种咬牙切齿——对害死姐姐的人,对与母亲关系暧昧的小白脸。
      和这种痛苦的感情相比,最后母子和解与宽容几乎微不足道,几乎像一部小说的草草收尾了。
      老鬼说:这叫做真实。
      
  •      这本书第一次是在报纸上刊连载的时候发现的,觉得报纸连载的不够全面,于是就借了这本书来看。通篇读来,才发现这本书根本就是一个儿子的回忆录,没有粉饰,没有掩盖,赤裸裸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杨沫。真实的有时让我觉得无法读下去!
       关于杨沫,我所知道只是她的《青春之歌》,却第一次知道她和白杨竟然是姐妹。在我的心里,她们那个年代的女作家应该都和冰心一样,对所有的人充满了爱,尤其是孩子。可是现实好像并不如此,她可以对别人好,却对自己的儿女那么的残忍。深究其原因,就是从小母亲对她的严苛。
       真实的杨沫,有对儿女的残忍,有对同志的关怀,有对丈夫的失望,有对写作的热爱。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是很多人善于粉饰而已,老鬼用他一贯的锐利写法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杨沫!
       不过还是不太推荐这本书。
  •   感觉还是按中国人传统习惯,为尊者讳,比较好!
  •   中国人就好“为尊者讳,为死者讳“,为的是人家那点身后名,更是可笑了。
  •   以前看过张中行的一篇文,说杨沫标榜着"真实"的文章也都好用小说笔法.
  •   张中行和杨沫真是完全不同的人,哪怕是优缺点也全不相同,也就难怪走不到一起去。
  •   杨沫和老鬼都不是太像中国那种老派的知识分子,爱恨都炽烈得可以变形。适合生活在革命与动乱年代。
  •   唔,要是说这种性格适合生存在革命和动乱的年代,也肯定是最先被出卖的一批。
    这种性格太单纯,太容易被利用了。
  •   杨沫和张中行人生的轨迹的差异很有意味:旧式的道德打倒了,新式的道德又从未真正存在过,只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赤裸裸的欲望,而且还要加上种种冠冕堂皇的说词。
  •   老鬼的《血色黄昏》没看过,《母亲杨沫》跑老远借到了。跟一般的传记相比,这一本内容够劲爆的,父母自私冷漠,姐姐如泼妇,作者打砸抢,大概只有徐然比较正常。早听说老鬼跟杨沫关系僵,可以理解,经过根据地多次清洗过的文艺女青年已经被党锻造成坚强的战士,唯恐小资影响进步,温情抛弃,面目狰狞,加上上一代的影响,杨沫必然是这样的母亲,只不过她比很多女战士走得更远更无情。亲情已撕裂,伦理已玷污,被大时代裹挟的小人物要保持独立的思想和精神,唯有顾准和张中晓寥寥几人。剩下的是亲人之间的戕害,如杨沫家庭,老鬼撕裂开名作家面纱,露出她的虚伪、凶狠。不过老鬼读书还是不够多也不够深,仅仅真实是不够的(某些地方欲言又止),没有深入的性格和环境分析,这只能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已。
  •   中国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多的是
  •   在张中行的书里看到提到她.觉得张老对她人品不大恭维呀.
  •   觉得她有脆弱和虚荣,也热情上进。
    在命运的挣扎中,她也很难吧。
    说不上喜欢她,只是感慨……
  •   特殊环境下特殊的性格。做母亲的不以子女亲人为重,整天想着政治,事业,必要时可以为了集体的利益大义灭亲,人性何在? 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生不养(养育,教育,关心)的父母与禽兽(中性词)何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