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六讲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长江文艺  作者:季羡林  页数:255  字数:22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众所周知,禅学虽然号称来自天竺,实际上几乎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学。在所有的中国佛教宗派中,独有禅宗流行时间最长,流行地域最广。个中消息,不难参透。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向我们解读那些深奥的佛教思想。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我和佛教研究
第二讲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一、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二、当时思想界的情况
三、佛教的起源
第三讲 论释迦牟尼
一、释迦牟尼的名字
二、释迦牟尼的家族
三、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
四、释迦牟尼的生平
五、原始佛教的教义
六、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
七、释迦牟尼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第四讲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第五讲 佛教开创时期的—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论述
三、论述中的矛盾
四、我的看法:几点结论
第六讲 浮屠与佛
第七讲 再谈“浮屠”与“佛”
一、“佛”字对音的来源
二、从“浮屠”与“佛”的关系推测佛教传人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第八讲 法显
一、晋宋时期佛教发展情况
二、法显的生平和活动
三、结语
第九讲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第十讲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第十一讲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第十二讲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第十三讲 关于玄奘
一、玄奘的家世
二、西行求法前在国内的学习准备阶段
三、西行求法的动机
四、在印度的活动
五、回国后的情况
六、在佛教哲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七、翻译印度因明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十四讲 关于《大唐西域记》
第十五讲 佛教对中国儒道两家的影响
一、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二、佛典中的“黑”与“白”
三、《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第十六讲 佛教的倒流
补充

章节摘录

插图:释迦牟尼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他的宗教活动大部分是在摩揭陀国。摩揭陀国处在印度东方,是雅利安人到得比较晚的地方。在《阿闼婆吠陀》里,摩揭陀和鸯伽都被认为是极远极远的地方的象征。西方的婆罗门很少来到这里。这里的人是受人轻视的,一向与婆罗底耶人相提并论。婆罗底耶人说的是一种雅利安土话,不信婆罗门教。他们是否是雅利安人,不得而知,反正是十分被人看不起的。摩揭陀人同他们并提,可见他们被鄙视的程度。鄙视的原因很明显:这里是印度土著居民聚居的地方,是僻处在婆罗门文化圈之外的边远地区。在雅利安人心目中,这里是没有开化的区域。释迦牟尼宣传宗教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被人轻视、“没有开化”的人民。至于释迦牟尼降生于其中的释迦族究竟是什么民族,人们的意见是有分歧的。有的人主张,他们不是雅利安人。我们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从他们所处的地区来看,从当时雅利安征服者分布的情况来看,从他们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看,从他们的政治组织的形式来看,他们不像是外来的雅利安人,而像是原来的居民。释迦族的政治组织是“共和国”,行政首领罗阁是选举产生的。这样的“共和国”同新兴的君主国是有矛盾的。摩揭陀国王未生怨王曾侵略过“共和国”的离车,侨萨罗国王毗突吒婆曾侵略过“共和国”的释迦。我看,这不完全是一般的侵略。其中有没有民族矛盾的成分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如果我们不从民族矛盾的角度上来解释这个问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无法解释。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个太子(这件事本身就有夸大渲染的成分),处于深宫之中,长于妃嫔歌伎之手,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遇到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恩格斯说:“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并了解群众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建立的。”像这样一个太子会有什么宗教需要呢?他又会怎样了解群众的宗教需要呢?这样一个人决不会悲观到要出家的程度。事实决不会是这样子的。他自己必然受到了一些痛苦,至少是在精神上受到。他感到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人间也不那么值得留恋。于是悲观了,出家了。这痛苦是从哪儿来的呢?他了解群众的宗教需要根源又在哪里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民族压迫。他的悲观主义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比较普遍的情绪。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季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并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的难题。  ——钱文忠除季羡林先生外,中国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国学大师。  ——汤一介季老的论述可能50年后才会被理解  ——陈平原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大学者.也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晚年.但主要贡献并不是国学,他是一位学术大师。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国内无人可比。  ——温儒敏

编辑推荐

《佛教十六讲》是季羡林佛教思想精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教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6条)

 
 

  •   很好的学术著作。对佛教的起源、发展、流传以及分支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读起来有些吃力。但文字很通俗。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值得一读。
  •   如题,书里不仅关注佛教教义,同时关注历史及语言学方面的问题,有很广泛的内容。季老写书的风格很好,读起来有收获又不会很难啃。
    但是,如果想通过这本书详细了解一些与佛教教义有关的知识,这本书还是不够的。
  •   封皮脏了,摸旧痕迹,像2手书。内容不用赘述,关于佛教的一本必读物。
  •   佛教基础读物
  •   适合不了解佛教,但是感兴趣的人入门的书。作者的功底毋庸置疑,不带信仰,而是纯学术讲解,较为客观。
  •   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如果你对佛教有亲切感,又好奇感,可以看看,多看几遍
  •   大师就是大师,看看还真的不错。我看完后,觉得佛教神秘的面纱被去掉了,只是一种学说而已!
  •   季羡林的作品,很精彩,学术性与通俗行兼具
  •   季老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   南怀瑾先生的书,大家说可以吗?
  •   佛学入门好书,好好看看
  •   帮同学买的,她很喜欢季老的书,也很关注佛学。
  •   读季老的书,不论长短,必有收获。 这就是真正为学者与欺世盗名者的区别。
  •   速度太慢,几本书在**上买最多两天到,在当当六天了还没到,这样怎么和人家竞争,希望以后管理层能多督促
  •   书没有通读,但知道是本好书。
  •   大家作品,值得一看。
  •   进入佛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
  •   等我静下心来再好好读下!
  •   浅显易懂,增长知识,真好
  •   送货速递较快
  •   季老的书,确实不错。
    不过我还没看完。。。。
  •   慢慢修炼
  •   老师推荐的书目,适合初学者。
  •   向大师借智慧
  •   很好,喜欢,有参考价值
  •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韵达物流也很快,而且送到家哦!
  •   这本书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来厘清佛教思想史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是一本历史类和文化类读物,不是站在修证的角度介绍教理的信仰类读物。尽管如此,作者在书中用翔实的史料来考证佛教的思想源流和历史真相,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相信无论是把佛教当做一种文化、哲学来探究还是当做信仰来修行的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对佛教一些的全新认识。当然,书中的一些看法尤其是第一讲的内容也反映出作者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局限性,对此各位读者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   是季老65年至1991年的一些关于佛教的文章,由于时代的局限,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观点,在当时要反复的解释,比如无产阶级能不能 应不应该研究宗教啊之类的。但是书还是不错的,披沙拣金吧。
  •   很科学、很深刻,但作者有政治上的顾虑,有些观念闪烁其辞不知所言,对佛教的一些基本看法我不敢苟同,稍有遗憾!
  •   学术性很强的,打算花不少时间来看。
  •   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   了解宗教的常识。
  •   最后选择了这个
  •   知识无穷尽
  •   拓展所见,增长所识!
  •   作为商品来讲,书的边角有点扭,整体上已经很不错了,拿到书店也是这样的
  •   不是给一般人看的书。
  •   帮领导买的书,应该不错
  •   书好,有意思
  •   内容还不错,就是纸张质量很差!
  •   文中重要的引述都有出处
  •   能揭露佛教的种种骗术
  •   好书就是买来后不会后悔得恨不得把钱拿来买甜筒吃。非常适合想了解佛教,又不想被妖僧洗脑的筒靴。
  •   季老師論佛的書,買了四本,內容是同樣的。
  •   书不错,但卓越的商品描述不好,大概是扫描的,有明显错字,如“路线斗争”竟成了“骼线斗笋”。
  •   读罢季羡林的《佛教十六讲》,感觉他只能算是一个翻译家和考据家,但却不是一个胸怀博大的学者,谈“大师”更是过了。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很详实,但在对问题的评价上有失公平,许多论点缺少支撑,陷于主观想象和无端的怀疑之中,更有一些错误,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可见一斑。 例如在书中183页说玄奘相信自己今世就能涅槃成佛,但根据《大唐三藏法师行状》所言,玄奘是“愿生睹史多天宫,事慈氏菩萨。”成佛与往生,这二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又:书中37页说“这次集会延续了8个月,把世尊的遗说校阅了一遍。这说法显然有点太过火了。”实在不知道他是如何拿出这个结论的。 凡此总总,一言以蔽之,季羡林知佛法而不懂佛法,更少谦逊。
  •   通用性不强,应该不算入门。
  •   有好几个出版社有出季老这本书,我觉得这个版本是比较好的。无论是书的大小,印刷字体,排版……都比较合我的意。至于内容,季老是唯物主义者,用学者研究者的视角客观的分析溯源,学术性较强,也不失为理性接触佛教的一本书。
  •   16堂客,作为从季老这儿出发,了解佛教的一个角度。
  •   这本书看起来非常舒服
  •   说到国学,首先想到的就是季羡林大师。说实在的,这对普通大众应该是非常冷门的书籍。但其实这些书籍并不仅仅能了解佛学,更重要的一点是教会人心灵平静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   很不错的书,性价比高!
  •   这本书真的没话说,很好
  •   站在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问题。值得阅读
  •      早就知道季羡林在梵文上面的研究,好像是世界上精通梵文的4个人之一。
       不太喜欢的地方是,老是说马克思怎么说,唯物论的那一套解释不了信仰方面的问题。要是真管用,所谓的公仆不就个个圣人了,现实是既不信佛也不信马老爷,搞的一片乌烟瘴气。佛教有哲学的内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唯物。教化的作用,叫人向善,避免贪婪这些都是正面的作用。
       研究的内容值得赞。多反面的论证,在佛陀名字,家族,出生时间上做了很好的。
       提婆达多上的分析也蛮好的。从矛盾中发觉提婆达多,也算是没有史料跟歪曲事实下面的事实的唯一可能。
       从提婆达多也得到了一个人的佛陀,争斗与矛盾显现出来。这些倒让我想到了克里希中对于偶像的观点。佛陀也不过如此。
       佛教的反流现象说的蛮好的。不如看日本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持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中华。
      
  •     佛教的几个问题:
      1、研究佛是不是想当和尚?
      2、如果不还有什么研究的价值?
      3、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消极的吗?
      
      佛教的六基础问题
      1、佛教的創立。小乘佛教
      2、小乘佛教短基本教義
      3、小乘向大乘過渡
      4、居士佛教
      5、頓悟與漸悟
      6、宗教發展規律
      ——《從大乘佛教起源談到宗教發展規律》
      在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是有宗教需要的,宗教就是爲了滿足這一部分人短需要才被創造出來的。但是,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即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爲了繁衍後代,不至斷子絕孫,又必須從事人短生產活動,這兩種生產活動,同滿足宗教需要是有矛盾短,宗教的逐步發展就是爲了解決二者間短矛盾的。
      
      佛教最初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十二因緣短基礎是苦,苦短根源是無明(不瞭解、不認識)。四聖諦:苦、集、滅、道,也以苦爲中心。而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爲了從苦中解脫而修行短方法。總之,認爲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相信業報,相信輪迴。最高目標就是剷除無明,瞭解或認識存在短因果關係,從而跳出輪迴,達到涅磐。
      以上想法都塗着濃厚短悲觀主義短色彩。
  •      季老此书,颇多考据,言必有册,语多称典,或梵文,或吐火罗文,或古焉耆文,推敲印证,证伪求真,以大匠之心,运如椽之斤,处处见得功夫,一派大师风范。另一点令我心折的是书中那朴实到家的文字氛围,读其书,就好像与一位蔼色和颜的长辈亲切交谈,所谓如沐春风者是也。
       慨叹之余,环顾四周,入眼的是数之不尽的学术掩体和蜷缩于其内的所谓大师,口号如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文章是诛孔诛孟骇人耳目,一条条“颠覆”从现代油墨的子宫中辉煌出炉,一篇篇“揭秘”被放大成好几倍的印刷体披红挂绿喜气洋洋。忿忿之余,偶尔读到些上世纪前辈大师的文章,便有一种铅华弗御素面朝天的感觉。于是,问题便来了,为什么这种朴实的文风和学风在当今社会里鸿踪杳逝,一瞥难得呢?想了想,自己得出了两个有点心虚的答案,或许是大师们治学功力深厚,到了去浮华而反质朴的境界?又或许这是那一代人读书做学问的时代氛围?无可奈何之际,又觉许是自己读书未多,眼界未广,持议有些井底窥天之嫌吧。
       这是这本书给我的些许裨益之思,然而对于这本书我却有一种愤怒和冲动。
       季老这本书的长处在于考据和阐释,书中学术刀斧当当作响,马列赤旗猎猎张扬,只能说对于佛,此书于历史有益,于教义无补。论及宗教,先生虽不至于嗔眉怒目拔刀相向,却免不了一番颇有微词作哂然状。这让我多多少少有点失望,不过也愈加印证了自己原来的想法,现如今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佛之学术化是一场花明柳媚温温和和的大灾难。
       佛与佛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如今,专家学者,教授权威,在朝在野,三教九流之辈蜂拥而起,又是诠释又是演绎又是批判又是再批判,又是辩证辩伪又是唯心唯物又是心理根源又是语言存在,刀枪剑戟铁炮低鸣一时之间尘沙四起昏天暗地,最后在一阵推推搡搡拖拖拉拉之后,将一座好好的佛像肢解成一堆痴痴呆呆了无生趣的术语傀儡。因此,我一直觉得佛的学术化是由一部分学者发起,经大部分学者推波助澜以成其势的大阴谋,大部分所谓的佛学学者佛学教授都是在一种不轨的心态下解构我佛的。诚然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重建和阐释方面有很大的裨益,然而对我佛来说确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阵容华丽的高端刺杀。出佛身血以成其名,盗佛舍利以骋其欲,伐我菩提乱我佛堂者,正是此辈!
       说了这么多,(颤颤巍巍的),只是想为真佛说几句公道话。以前自己也走入将佛当作学术当作哲学当作谈资的误区。后来读书读的多了,便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的。就比如,看一个标准学者所写的佛学书籍,和看一个对佛心怀崇敬,生大信心的人写的书,那完全是不同的感觉。学者写书经常是冷冰冰的名词展览和义理陈尸,行走其文间,我所看到的是一刀刀将佛光劈成两半的壮举,我所听到的是一声声被解剖被试验然后被组装的机括声,除了塞满两口袋的分析阐释,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信佛之人则不同,在他们的书里我感受到的是鲜活可爱的信心,或许没有森严的逻辑分析,水平较低,然而观其书,我感觉自己始终在一片诚心的梵呗中缓步当车,心灵获得一种活泼泼的体悟。由是,感觉离佛又近了一步。
       这是我的读佛经验,故对季老此书诸多地方颇为不然。然而现在看到此书标题,想或许是自己谬解了此书的本意。无论怎样,就权当是借先生阶前尺寸之地以抒心中巨垒吧。
       佛家说,人身难得,大道难闻,今已是人身,大道却又邈远无踪,这或许是末法时代我辈学人共同的悲哀吧。
       只能说,佛堂清净地,凡人当谢足。
  •     晚上在上海的书店买来读了,主要是看了目录,觉得不错。看罢有些气愤的感觉。
       我不相信季羡林的写法是因为受了什么政治的压迫所导致的,因为书中有许多细节可以看出来,这位所谓的大师对佛教豪无情感可言,在他眼中佛教只是一个麻痹人民的工具,他本人对这个研究对象并没有多少认可或爱的成份,这实在让人觉得失望,一个自己研究了50年的事物,你怎么可能没有感情与相应呢,即便是一个桌面陪伴了你50年,从内心来说都会多多少少有深厚的感情了,更何况这是带给你身名利的事业呢?这一点我觉得觉得难以理解,在他的文笔之中,我没有看到感情与热爱。这让我片面的引发对这个人的人性怀疑了,这太不正常了。即便是你做一个生冷的研究者,也不用如此带有个人偏见的去攻击你研究的对象吧。
       从内容而言,这不是一本有思想性的书,更谈不上佛教思想,我不认为季羡林有什么佛教思想,就他对唯识宗与禅宗的论断,我甚至觉得他连我都不如。在这么多文章中,没有任何真正的见底,我好奇的是,他研究了50多年,研究了什么去了?真的只是研究语言了?一个所谓的佛学大师原来只是一个古语言学者?。
       季羡林翻译过大唐西域记,在这篇文章里却对玄奘多有贬低,这完全上升到对玄奘的基本人性的攻击,说他跟唐太宗相互需要,是一个政治投机的政治活动家,说他寻找一切机会向皇帝上表祝驾。玄奘跋涉万里取经,是为了这些?我拜服。
       这不是我心中的大师,说实话连基本的写作技巧都让人看不过去,所有的论据与论点及逻辑都不严谨。每一个目录与命题其实可以很深也很新颖的,但却写得干瘪苦涩,泛泛而谈。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谈不上信佛,但我比季老先生更爱佛教。
       季老生业已做古,言语不敬之处,见谅了。
       这书写得真的很烂!
      
      
  •   嗯,深有同感。以前看季老谈佛的书,看得失望之极,这类书只能给学者们考据用,面对佛法的宝山,考据的学者却完全不识宝。
  •   恩,是啊,在他们眼里佛法就是一堆堆文字材料吧,不信也不敬,甚至有时是叱之为迷信,目之为妖孽,不免有些轻佻。
  •   “诸法空相”,佛法也是空相,何况此书的文字,没必要看不惯
  •   楼上所言差亦,绝非看不惯,只是为季老感到遗憾和可惜,同时担心乱谈佛法会断了别人的佛缘罢了。
    “诸法空相”,你可知什么是空相,空相可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啊!
  •   1、季羡林不是佛学大师,是东方文化学者,他的观点自有他的思维根据,本不是感情说了算,或者,也许有感情,就是对东方文化珍惜不舍的感情。
    2、按照佛家“扫相破执”、“诸法空相”的教义,楼主所谓的“‘爱’佛教”已是蒙昧,我们又何必对这本书好不好这么执着呢?
  •   支持楼主的评论,我以前很崇拜季老,自从看了此书,对这类只做研究不从佛的教理上去理解佛学的学者,印象一落千丈!
  •   一楼的小朱,感觉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诸法空相”,就妄谈“扫相破执”,可知修行是次第的,连佛学的实相都没搞清楚,有何“佛法之执”可破?此话同样适用于季老
      
      如果你说要破执,那为何季老对唯物主义如此执着,这种执着不该破除吗?作为一个学者,言论应当避免断见,不要以自己的主观认识随便下结论,季老在这本书里显然没有做到,到处充满了偏见和武断的结论,这有何谦虚和谨慎的精神,
      
      总而言之,这本书真的毁了大师在我心中的形象。
  •   “一个自己研究了50年的事物,你怎么可能没有感情与相应呢”——我真的呵呵了。这么说,海外那些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必须热爱CCP才行喽。
    “即便是你做一个生冷的研究者,也不用如此带有个人偏见的去攻击你研究的对象吧。 ”——不用带任何偏见,任何一个相信考古证据,相信历史学的人都会承认,佛书充满了“层累的构造”,或者直接说:谎言。
    “他研究了50多年,研究了什么去了?真的只是研究语言了?一个所谓的佛学大师原来只是一个古语言学者”——他什么时候自称过或被称为过“佛学大师”?自作多情的是LZ吧。
    “玄奘跋涉万里取经,是为了这些?我拜服”——季羡林只是揭露了玄奘也有阴暗面,什么时候说过玄奘只有阴暗面了?玄奘上表太宗只能说应景,但迫害来华的中观宗印度僧,就严重地伤害了印度僧本人,影响了中国佛教对龙树之后中观文献的接受。害人害国害教,骂一句都不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