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用药手册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湖南科技  作者:杨志波  页数:410  

前言

中药是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包括3个方面:①传统中药药性理论标识药性。②中医药学功效主治术语标识药物的功效主治。③药物配合使用时,按照中药七情和合、方剂君臣佐使关系进行调剂,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符合这3点基本内容的药物称为中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用单味中药(又称单方)治病的占少数,大部分是用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复方治病。因此,从药物组成上可将中药学体系分为单方和复方两个部分,后者又称方剂学,而实际上中药是方剂的组成单元,方剂是中药的组合应用,两者密不可分。西药是在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其特征包括3个方面:①以药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表述药物性能。②以医学功效主治术语表述药物功效与适应证。③药物配合使用时,根据药物同用是否产生物理、化学变化,或药物之间是否产生拮抗和协同作用而定。具有如上3点基本内容的药物称为西药。从本质上说,中西药作用于人体,皆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等环节发挥效应,治愈疾病,因而构建中西药结合学术体系是可行的。但是,要将通过两种不同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学术体系有机结合,其过程相当艰巨。目前的难点有二:一是传统中药学理论的现代化,由于传统中药学理论并不是在现代科学背景下产生的,要阐明其科学内涵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中药学体系的复杂性,中药的主要资源是天然产品,结构复杂,再加之配伍成复方,其成分更为复杂,要找到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逐步解决这个关键课题。构建中西药结合体系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可以分为以下三步走。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动物性、过敏性或变态反应性、物理性、瘙痒性、红斑及红斑鳞屑性、大疱性、营养及代谢障碍性、色素障碍性、血管性、角化性及萎缩性、遗传性皮肤病,以及结缔组织疾病、渐进性坏死性疾病、皮下脂肪组织疾病、头发与甲疾病、皮肤肿瘤、性传播疾病共2l章。每个疾病讲述用药思路、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西医特殊用药方案、中医辨证治疗方选、名医用药经验方选、中药成药用药方案、注意事项,目的在于规范皮肤病、性病的诊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第二节  深脓疱疮  第三节  毛囊炎  第四节  疖与疖病  第五节  痈  第六节  蜂窝织炎  第七节  丹毒第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单纯疱疹  第二节  带状疱疹  第三节  寻常疣  第四节  扁平疣  第五节  传染性软疣  第六节  水痘第三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头癣  第二节  体癣和股癣  第三节  手足癣  第四节  甲真菌病  第五节  花斑癣  第六节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第七节  假丝酵母菌病  第八节  癣菌疹第四章  动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  疥疮  第二节  螨虫皮炎  第三节  虱病  第四节  匐行疹第五章  过敏性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第二节  湿疹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  第四节  自身敏感性皮炎  第五节  荨麻疹  第六节  丘疹性荨麻疹  第七节  药物性皮炎第六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  日晒伤  第二节  多形性日光疹  第三节  痱子  第四节  夏季皮炎  第五节  冻疮第七章  瘙痒性皮肤病  第一节  瘙痒症  第二节  慢性单纯性苔癣  第三节  痒疹  第四节  结节性痒疹第八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多形红斑  第二节  银屑病  第三节  副银屑病  第四节  单纯糠疹  第五节  玫瑰糠疹  第六节  石棉状糠疹  第七节  扁平苔癣  第八节  红皮病第九章  结缔组织疾病  第一节  红斑狼疮  第二节  皮肌炎  第三节  硬皮病  第四节  混合结缔组织病第十章  大疱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天疱疮  第二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  第三节  疱疹样皮炎  第四节  疱疹样脓疱病第十一章  渐进性坏死性疾病  第一节  环状肉芽肿  第二节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第十二章  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第一节  维生素A缺乏病  第二节  维生素B2缺乏病  第三节  叶酸缺乏病  第四节  烟酸缺乏病  第五节  维生素C缺乏病  第六节  皮肤钙质沉着症  第七节  黄瘤病  第八节  皮肤淀粉样变  第九节  痛风  第十节  卟啉病  第十一节  黏液性水肿  第十二节  胶样粟丘疹第十三章  皮下脂肪组织疾病  第一节  结节性脂膜炎  第二节  冷性脂膜炎第十四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第一节  白癜风  第二节  黄褐斑  第三节  雀斑  第四节  瑞尔黑变病第十五章  血管性皮肤病  第一节  色素性紫癜性皮炎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  第三节  静脉曲张  第四节  血栓性静脉炎  第五节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第六节  结节性红斑  第七节  白塞病第十六章  角化性及萎缩性皮肤病  第一节  毛周角化病  第二节  小棘苔癣  第三节  毛发红糠疹  第四节  毛囊角化病  第五节  黑棘皮病第十七章  皮脂腺疾病  第一节  痤疮  第二节  酒渣鼻  第三节  皮脂溢出症  第四节  脂溢性皮炎第十八章  遗传性皮肤病  第一节  鱼鳞病  第二节  掌跖角化病  第三节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第十九章  头发与甲疾病  第一节  多毛症  第二节  白发  第三节  斑秃  第四节  雄激素源性脱发  第五节  甲病第二十章  皮肤肿瘤  第一节  脂溢性角化病  第二节  表皮囊肿  第三节  粟丘疹  第四节  脂肪瘤  第五节  皮肤血管瘤  第六节  神经纤维瘤病  第七节  汗管瘤  第八节  瘢痕疙瘩  第九节  湿疹样癌  第十节  鳞状细胞癌  第十一节  基底细胞癌  第十二节  恶性黑色素瘤  第十三节  蕈样肉芽肿  第十四节  Bowen病第二十一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二节  生殖器疱疹  第三节  尖锐湿疣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细菌性皮肤病第一节 脓疱疮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以脓疱、脓痂、自觉瘙痒为I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常累及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据报道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患病率为0.6%~3.8%。在我国夏秋季节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人数的5%左右。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发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两种混合感染引起。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黄水疮,亦属于滴脓疮、天疱疮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发病多因夏秋季节,暑湿交蒸,邪热湿毒,熏蒸肌肤而成;小儿机体虚弱,腠理不固,汗多湿重,更易发病,且多互相传染。反复发作者,邪毒久羁,造成脾气虚弱。其病位在肌肤,与脾胃有关;其病性以湿热实证为主,反复发作者,可见脾虚之证。用药思路中西医结合用药是由于中药与西药本身的作用特点所决定的,西医治疗脓疱疮,系统用药多采取抗生素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局部用药,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中医治疗脓疱疮多主张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内外结合。中西医结合用药,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编辑推荐

《中西医临床用药手册:皮肤病性病科分册》:中西医结合安全有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医临床用药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