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郑洪新 编  页数:324  

内容概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规划教材(专升本):中医学基础》充分吸纳《中医学基础》各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色,编写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导;注重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以掌握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用,便于自学;注重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密衔接,突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注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教材结构、内容安排上更加强调来源于临床实践;注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中医学基础课程应适应中药专业以及成人教育的特点。

书籍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自学指导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特性和归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自学指导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附 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女子胞 附精室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自学指导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贮藏与施泄 四、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主要功能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主要功能 四、血的运行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四、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自学指导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经脉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二、通行气血阴阳 三、感应与传递信息 四、调节功能活动 自学指导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和体质分类 一、影响体质的因素 二、体质分类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因与发病 二、阐释病机与传变 三、指导辨证与治疗 四、指导养生保健 自学指导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药邪 .四、医源性因素 五、先天因素 自学指导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自学指导 第八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一节 养生 一、养生的意义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三节 治则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缓急 三、调整阴阳 四、正治反治 五、调理脏腑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第四节 康复 …… 第二篇 中医诊断基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包括健康人、亚健康人和病人。人不仅具有生物的属性,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社会群体中,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生物—自然(环境)—社会(心理),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干,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医学科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由中医基础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3部分组成。 在科学体系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体系中,《中医学基础》课程属于中药学的基础课程体系,重点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养生预防、治则治法、康复原则等。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上古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大量的医药学的经验。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之际(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众多学术流派,特别是古代哲学思想,即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应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随着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亦逐步地广泛、系统和深化,出现了《左传》所记载的医和、医缓等著名医生,以及《史记》所记载的扁鹊、仓公等著名医学家,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先秦两汉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非一人一时所作,是集众多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编纂而成。《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深刻探讨了当时哲学领域中诸如气的概念、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重大命题,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病证、预防、治疗和养生等问题,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世,《黄帝内经》被分为《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灵枢经》(简称《灵枢》)两部著作,流传至今。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规划教材(专升本):中医学基础》充分吸纳各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色,编写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导;注重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以掌握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用,便于自学;注重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密衔接,突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注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教材结构、内容安排上更加强调来源于临床实践;注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中医学基础课程应适应中药专业以及成人教育的特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