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萧红  页数:215  字数:1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场》描写一个挣扎着生活的东北村庄,通过生产、生殖、人伦关系,写生命的卑贱:贫困、疾病和死亡;写人性的柔弱和蒙昧,直至无法生存不得不起而反抗。但是,他们的斗争能够争得主人的权利吗?能够改变生命的价值吗?国家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呢?男人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的内涵,带有启蒙的意义。    小说类似电影文学剧本,重场景,重细节,全篇布满意象、象征和互喻,是一部诗性的悲剧作品。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适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女作家。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地主家庭,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萧军,后一同南下青岛,定居上海。早年与萧军合著短篇小说集《跋涉》,著有散文与小说合集《桥》、《商市街》,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书籍目录

生死场  一  麦场  二  菜圃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九  传染病  一〇  十年  一一  年盘转动了  一二  黑色的舌头  一三  你要死灭吗?  一四  到都市里去  一五  失败的黄色药包  一六  尼姑  一七  不健全的腿《生死场》序言《生死场》读后记《生死场》重版前记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和她的《生死场》萧红和她的弱势文学忆萧红遥祭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我与萧红的缘聚缘散回忆我的姐姐——萧红萧红年表

章节摘录

  生死场  萧红  一麦场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  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  山羊嘴嚼榆树皮,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着的丝条;黏沫挂满羊腿,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的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步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  毗连着菜田的南端生着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钻入高粱之群里,许多穗子被撞着,在头顶打坠下来。有时也打在脸上。叶子们交结着响,有时刺痛着皮肤。那里是绿色的甜味的世界,显然凉爽一些。时间不久,小孩子争斗着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阳烧着他的头发,急灵的他把帽子扣起来。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跳跃着的太阳。没有一块行云。一株柳条的短枝,小孩夹在腋下,走路他的两腿膝盖远远的分开,两只脚尖向里勾着,勾得腿在抱着个盆样。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  “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 “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他家门前种着一株杨树,杨树翻摆着自己的叶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样响;看一看杨树的叶子怎样动摆?杨树每天这样……他也每天停脚。今天是他第一次破例,什么他都忘记,只见跌脚跌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个坑去。  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问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呜!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着每个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麻面婆,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她的身子向前继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土房的窗子,门,望去那和洞一样。麻面婆踏进门,她去找另一件要洗的衣服,可是在炕上,她抓到了日影,但是不能拿起,她知道她的眼睛是晕花了!好像在光明中忽然走进灭了灯的夜。她休息下来。感到非常凉爽。过了一会在席子下面她抽出一条自己的裤子。她用裤子抹着头上的汗,一面走回树荫放着盆的地方,她把裤子也浸进泥浆去。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挂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做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沾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走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浓烟遮住太阳,院中一霎明暗,在空中烟和云似的。  篱墙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着污浊的气。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二里半跌脚利害的时候,都是把屁股向后面斜着,跌出一定的角度来。他去拍一拍山羊睡觉的草棚,可是羊在哪里?  “他妈的,谁偷了羊……混帐种子!”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  “饭晚啦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问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的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的向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二里半走出家门不远,遇见罗圈腿,孩子说:  “爸爸,我饿!”  二里半说:“回家去吃饭吧!”  可是二里半转身时老婆和一捆稻草似的跟在后面。  “你这老婆,来干什么?领他回家去吃饭。”  他说着不停的向前跌走。  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远看来麦地使人悲伤。在麦地尽端,井边什么人在汲水。二里半一只手遮在眉上,东西眺望,他忽然决定到那井的地方,在井沿看下去,什么也没有,用井上汲水的桶子向水底深深的探试,什么也没有,最后,绞上水桶,他伏身到井边喝水,水在喉中有声,像是马在喝。  老王婆在门前草场上休息:  “麦子打得怎样啦?我的羊丢了!”  二里半青色的面孔为了丢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  林荫一排砖车经过,车夫们哗闹着。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为着树叶绿色的反映,山羊变成浅黄。卖瓜的人在道旁自己吃瓜。那一排砖车扬起浪般的灰尘,从林荫走上进城的大道。  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山羊没有归家,它经过每棵高树,也听遍了每张叶子的刷鸣,山羊也要进城吗!它奔向进城的大道。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来更大声,那不像是羊叫,像是一条牛了!  最后,二里半和地邻动打,那样,他的帽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着下降,从他头上飘摇到远处。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  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送出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  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在井边,草帽他不知戴过了多少年头。  二里半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  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麻面婆惊惶着,带着愚蠢的举动,她知道山羊一定没能寻到。  过了一会,她到饭盆那里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抚摸着长起来的!”  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她哭抽着,任意走到外面把晒干的衣裳搭进来,但她绝对没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的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摔摆的响着。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着。  “妈的,羊丢了就丢了吧!留着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晓得养羊会有什么不好的兆相,她说:  “哼!那么白白地丢了?我一会去找,我想一定在高粱地里。”  “你还去找?你别找啦!丢就丢来吧!”  “我能找到它呢!”  “唉呀,找羊会出别的事哩!”  他脑中回旋着挨打的时候:——草帽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着下落,酱耙子滴着酱。快抓住小树,快抓住小树。……二里半心中翻着这不好的兆相。  他的妻不知道这事。她朝向高粱地去了:蝴蝶和别的虫子热闹着,田地上有人工作了。她不和田上的妇女们搭话,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渐飞渐多了!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她的牙齿为着述说常常切得发响,那样她表示她的愤恨和潜怒。在星光下,她的脸纹绿了些,眼睛发青,她的眼睛是大的圆形。有时她讲到兴奋的话句,她发着嘎而没有曲折的直声。邻居的孩子们会说她是一头“猫头鹰”,她常常为着小孩子们说她“猫头鹰”而愤激,她想自己怎么会成个那样的怪物呢?像碎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她开始吐痰。  孩子们的妈妈打了他们,孩子跑到一边去哭了!这时王婆她该终止她的讲说,她从窗洞爬进屋去过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死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人和动物忙着生和忙着死,生死场!
  •   时代变了 但是 规则没变。 现在的人 还是忙着生 忙着死。 房价高的 领工资的人黯然神伤。 能有什么 奋斗的激情。 当 周遭的人们 仍旧 忙着攀比。 人类 忙着浮躁 忙着 抬高自我, 谁还会去关注 内心的自我。 谁 能活得超脱一点呢。 悲哀。
  •   迫不及待啊~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迫不及待想看这本了,看起来很舒服的纸质和字体~喜欢!!
  •   说实话,看完后,心里感到很虐。但这恰恰说明了萧红的书相当精彩。
  •   还是更喜欢呼兰河传
  •   这次买的萧红三部曲,挺经典,值得一看!送货速度挺快,感谢快递公司冒雨送来!
  •   个人非常喜欢萧红,已经看了两遍了,真是佳作,推荐。
  •   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   同学推荐看的~做个文艺好孩子!
  •   haimeikan dan zhiliang henhao
  •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才华横溢却红颜薄命,欣慰的是有佳作留世,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来来体会她的细腻和才情。
  •   很好,这本书值得看一看
  •   这是本我一直想看的书。终于得到了,很开心。要细细讲习来再写心得。
  •   书看起来有些旧旧的,不过内容应该还不错
  •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整本书透出让人窒息的绝望,女人在那样的时代注定是一个悲剧的符号。整本透露出的是三重的悲哀:一重来自社会、一重来自时代、一重来自人性。《生死场》也注定是众生的从生到死的收纳集子。这样的作品暂时不敢再碰,怕被这深深的绝望所感染。
  •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写的是很好的,已经能看出《呼兰河传》的雏形和作者的天分了。所以若有天分,定然会暴露的,不存在被埋没的天才。只是,经过了人生的苦难,《呼兰河传》更成熟一些,有种让人爱不释手,惊为天人的感觉(以及惋惜)。
      
      我看的是电子档,不知道是哪个出版社,哪个版本的,前面有鲁迅的序,后面有胡风的评,可见当年萧红很收受文化界关注,回想一下,那真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呀,在众多天才当中,她也是其中耀眼的一个,她的天分也绝对配得上鲁迅、胡风的赞誉。
      
      作为一个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虽然地域有差异,但我觉得她描写的乡村是很真实的,人物描写很深刻。在一个2千多年没有变化的大乡村,从东北到西北都是差不多的,农民几乎都是一样的,看起来更觉得有共鸣(可见即使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几千年的乡村意识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只是,她的童年该是多么的孤寂,她该是多么的敏感,才会观察的那么细致入微,写出这样深的作品。
      
      《生死场》是写愚民、愚妇的,他们默默的生,默默的死,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是一天一天的活下去,活不下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命没有那么值钱。穷苦人家不会因为日子难捱就互相珍重,不顺心了男人打女人,女人打孩子,没人是快乐的,全篇透着一股无力的悲哀和苍凉。张爱玲也苍凉,但是针对城里人的,小资产阶级的,而萧红的苍凉和寂寞是针对农民的,乡村的,所以每个人写来写去都是写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成长。
      
      她笔下的故事是散散的,看上去好像有点杂乱的画,这也是胡风批评她的3个缺点之一:没有更细致的组织。但我觉得这才是她作品的魅力,就是这种看似散漫,实则有关联,一个一个人物描写出来构造出一幅乡村的风情画,若真的太紧密了,反而丧失了她的韵味。而且当时的萧红才24岁,对于一个24的女孩,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已经是天才了。如果真的完全没有缺憾,那倒是最大的缺憾了。
      
      学习中国文学的估计跳不过左翼这一关,但左翼里面真正写的好其实没几个。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左翼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对于幼年的我来说真是一本大黄书呀,本来期望满满,可里面让我觉得好,有印象的几乎没有,只有一段一直无法忘怀,现在回想起来,很像《生死场》里面月英那段(建议大家不要看,挺惨的),但我记得不是萧红写的,忍不住怀疑是某位左翼青年作家“借用”了这个段落改写的,但现在想来,《生死场》这段篇幅没有那个长,但描写的更细致,背后对男人的失望、对“愚民”的悲哀更甚。可见,萧红对人是悲哀的,对男人是绝望的。
      
      回想她凄惨又不断折腾的一生,对男人的愤恨可能从童年就开始了,所以才有这样的作品吧。虽然后人给她定位很高,上到很高的阶级层面,但我觉得深处根本就是女人对男人的控诉,对社会的控诉。对于伟大的抗日、民族反抗精神,根本没有,只是面对苦难的无力,以及悲哀、愤恨。就像书里面一个女人讲的:“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对于普通人来说,欺负自己的,往往不是外来者,而是身边的同胞,有什么样的人民才能有什么样的社会。
      
      而萧红也是一样,她应该是极渴望爱情的,一生跟着一个又一个的男人,可没人让她幸福,屡屡有家暴传出。即使死了,那些男人还互相打嘴仗,真是讥讽。有个女作家回忆起来,说她们一起逃难,男人都跑了,就萧红身体极差,拖着孩子和她们一起逃难,整个人都绝望的灰烬了。所以最后写出《呼兰河传》,把心里对故乡的眷恋、对人的失望用最后一口气写出来,然后没有念想的死去。追根究底,她其实是在写自己。
      
  •      萌生读萧红的《生死场》的念头源于看到杨澜访谈一位知名的话剧女导演,整个访谈过程只记得导演说过的唯一一句话“萧红是个傻女人”。后来满脑子都在想萧红到底怎样傻...
       生死场的开篇便到写着一只羊在贪婪地啃着榆树皮,在宽阔的阴郁的乡村大道上,本应是多么惬意的乡村生活,放羊,唱歌,看天,打盹,本应是诗意画面,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可萧红并不许这样,或者应说当时的环境不许这样。
       榆树荫像动荡遮天的大伞,榆树也生了疮疖长了疤痕。接着找羊的罗圈腿出现了,虽然是孩子,虽然是可以在高粱林里奔跑呼喊高歌,然而他只是专心走出高梁地,甚至不及看炙热的太阳一眼,因为要找羊。接着罗圈腿的父亲二里半也出现了,找羊......
       镜头转至了麻面婆,一个似乎从未像现代女子那样崇尚过爱情,也不会像现代女子那样因为丈夫的忽略而争吵着离婚,似乎她的存在对于这个家庭可有可无,但这个家离不开她,洗衣做饭生孩子......除此之外二里半似乎没打算让她参与什么其他的活动,找羊都不行。麻面婆也证明她真的不行......在萧红的笔下似乎麻面婆是个没有优点的人,麻痕、邋遢、猪声、愚蠢.....总之是个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女子,赤裸裸的弱势却激不起同情.....可是她存活着,会让你由衷觉得她是个不平凡的女人,有着不会抱怨的性情,谁做得到,有着衰弱的白棉样的心,一直在悲伤却不知悲伤什么......不是奇女子是什么,有哪个女子能这般慈眉善目,有哪个女子能这般多愁善感无欲无求......哪个男子不幻想这样品质的女人做老婆,只是她是麻面婆麻面。一直在想若是麻面婆有着中上等的面貌,二里半还会这样不耐烦她吗?后来又觉得自己很可笑,若是麻面婆国色天香又怎会嫁给二里半这样的男子。世间果然是怎样的女子配怎样的男子......
       二里半自丢了羊便愈发沉不住气了,总是骂骂咧咧地......却也很可爱,用井上汲水的桶子向水底深深地试探,绞上水桶后俯身到井边像马一样。哈哈,是真得渴了还是在掩饰判断失误的尴尬......接着二里半彻底爆发了,与红脸长人打了起来,看到那家的女人拿着滴着酱的靶子出来,拔着一颗小树跑回家了,还未来得及施展拳脚,丢在井边的草帽子也未来得及捡便一溜烟跑回家了,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这个看似是个不中用的男人,谁会敬重,但麻面婆真的惊慌了。难道这就是父辈在家中总是要高高在上的原因吗?因为心虚不自信。有时又想若是罗圈腿和麻面婆看到了这样的光景会怎样,或许会不想活下去吧,原来老婆和儿女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于男人,原来男人的伪装是为了家庭所做的最大的牺牲。谁会允许父亲做自己?谁会允许男人软弱?总之女人不允许。所以如果还在你还做别人子女,还在为人妻,敬重你的父亲、你的丈夫吧,包括他的无理取闹,不要再蔑视他没有能力,为了你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要怪只能怪女人没有能力挑选能够承担自己的男人。这样看来麻面婆是个聪明的女人。
      
      
      
  •     读《生死场》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并不是因为相似,而是因为太不同了。记得《巴黎圣母院》里曾经有一章叫“巴黎鸟瞰”,用了不少篇章笔力做环境描写,初中的时候真是硬着头皮看过去的。虽然全是戏剧冲突写得非常精彩,最后自己是通宵一口气看到早晨把三分之二本书看完的最后还感动得哭了,但是那一章在我看来有些脱离故事情节,对表现人物及故事主题并无过多帮助的环境描写实在有些干涩、尴尬,这可能是很多古典浪漫主义作品的通病。
      
      但是在读《生死场》的时候,第一章看了几页就意识到,小说里的环境描写是那么的贴切,村头一只山羊的咩叫,远处太阳照耀下的树林,好像每一笔景物都牵扯着一段故事,同时间一样无限延伸向记忆的更深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性作者对环境的感知本身就更加细腻独特,另一方面我意识到,其实穷苦的中国百姓的一生就是与他们所生活的那片大地交织在一起,没法分离的。生死场,生死场,如果不是日本人的侵略,他们的日子可能永远就那样维持着平静,没有新意,麦场的丰收或荒芜就是他们情绪的起伏;天空的雁飞过,他们抬头仰望,然后继续被时间冲刷而过。
      
      然而,尽管他们看似只是生的奴隶,囿于那一片土地,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还是用力地活着。日本人侵略了来,他们被迫出去做小生意,进城找苦活,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尊严没有愤怒,他们参加义勇军,他们壮着胆子起义。他们在没有前途的命运前挣扎。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里也无法切身体会并完全理解那样的生活状态,但是《生死场》将其真实地呈现,且正如鲁迅在序言中说的“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英国时间2012.12.21 清晨5点通宵读完此书,末日读书计划(2012年度过40本书)的最后一本。读罢倒头大睡。
  •     在萧红的《生死场》里,“农民”不是一个集合词,而是走过历史的每一个定格的人。
      
      他们都是局限在自己的一身的人,即使想要为“不亡国而打抗争”,最后也发现自己的一点追求也只是一个玩笑。他们局限了自己吗?还是他们就生于局限中?他们碌碌无为,每天想到的只是找吃的找喝得,这样的人现在也大有人在,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因为常年战争和营养不良,许多人都只能局限在自己的得失中,因为羞愧,恐惧和持续的绝望,他们希望逃离家庭,却因为传统和无能,而只能呆在家中,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悲伤和绝望发泄到家庭上,他们将饥饿归罪于妻子,将天灾导致的损失所引起的忧虑化为棍棒,落到孩子身上,母亲则默默地将自己的委屈和绝望播撒到家里的各个角落,播撒在她们看孩子的眼睛中,一切看起来那么地强权,又那么地无力。
      
      最近看的一个TED中,讲到如何给阿富汗人带来心灵宁静,一个心理咨询师建立了许多的咨询组织,培训当地的心理咨询师,让他们去了解和触及多年战争和贫穷给当地人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伤痕,并借用这种同情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虽然这些咨询师无法改变阿富汗人的生存环境,但是却尝试着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让他们重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我想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人总要活下去,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好地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意义。所以他们需要安慰自己,让自己继续安心地生活下去。
      
      怀着信心生活是件好事,《生死场》里的人从怀着一点点的信心到彻底地,无可奈何地绝望了,而且没有人帮他们,于是我便感叹受到帮助的阿富汗人已经是幸福了。他们死去时,肯定有人在旁观,但《生死场》里的人则如《丁庄梦》里的艾滋村一样死了就如叶子飘落在地上一样,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活着就是活着,或许这就是意义。
      
      我想这样的无望既属于贫穷的过去,也属于富裕的现在,不仅属于一个人,也属于所有人。人命需要条件,正如一只畜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