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陈典松  页数:575  字数:818000  

前言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大体上都是家天下的历史。国是一家一姓之国,家是一家一姓之家。国家天下之财富都属于帝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天下的百姓都是帝王的臣妾,所谓“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中国人视此为当然,甚至以此为荣耀、自豪。诚然,中华民族以其聪明才智,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堪称完美的制度,曾经创造了举世艳羡的辉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民族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理由。    但是,当数千年一成不变的老大帝国依然沉醉在天朝美梦中的时候,世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他们挟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帝国沦入被宰割吞噬的地位。问题出在哪里?中国人在猛醒,在思考,尝试用各种办法来救国。然而一切似乎无济于事,中国在继续衰败沉沦。在惨痛的败局面前,一批先知先觉的志士,终于发现必须抛弃旧的制度,那就是中国人视为当然的君主制。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党人为了共和理想,浴血抗争,终于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国。孙中山以其卓越的思想和贡献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推翻帝制乃何事哉?开天辟地之大事也!从帝国一变而为民国,打破家天下而走向共和,开万世之大道,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再次踏上与列强较力的舞台。但是,长期以来,有一种辛亥革命失败论,说辛亥革命仅仅推翻了帝制,各种社会革命任务均未完成,云云。此论对于辛亥革命未免过苛乎?试看世界上各国之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美国,哪个国家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哪个国家不是经过反反复复,才使新制度得以巩固?辛亥革命之大功,就在于推翻了帝制,在于使任何家天下在中国再也无法立足,无论是袁世凯的皇帝梦,还是张勋的复辟,都遭到了国人的唾弃,而其后形形色色,任何类似家天下的倒行逆施,国人也将会鸣鼓而攻之。    孙中山最喜欢书写“天下为公”四个字。但是,从家天下到公天下,辛亥革命只是开了一个头。共和制的完善乃至各项社会革命是一个无止境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所以,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是,他的 “天下为公”早已不仅仅是孔夫子时代的那些内容了。孙中山为中华民族设计了一个高远的前景,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一百年的今天,它仍然激励着国人为之奋斗和努力。    为伟人立传,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以史家之眼光对历史人物作出评判,给后来者以教训和指导,是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但是,我们读那些旧的历史,发现其中的一些大人物生来就有灵异伴随,先验的神、天,总是给予他们启示和护佑。所谓春秋笔法,有多少不是给“天生圣人”提供的说辞!然而,可以想象得到,作为婴儿,孙中山的第一声啼哭,与其他新生儿并没有什么不同。孙中山同样经历过成长的烦恼,经历过失败的挫折。他也曾经尝试过象历代士人一样,走一条“修、齐、治、平”, “帝师”、“王佐”的路,但是他发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他走出了国门,打开了眼界,最终认识了世界大势。孙中山视国家高于一切,视民族高于一切,视民众高于一切,自觉地肩负起了救国救民的责任,并且矢志不渝,不避刀锋,不避艰危,奋斗终身,死而后已。本书以生动的文字记述了孙中山成长奋斗的一生,秉笔直书,不做无根之谈,也不做善意的附会,而是力图再现一段真实的历史,用此勉慰先人,激励来者,并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是,于学者之良知,史家之责任,其庶几乎!

内容概要

  本书用文学的手法,以史实为基础,用描述历史长镜头的方式,通过人物刻画、细节描写、场景渲染、故事演绎、情感抒发等多种艺术技巧,将孙中山务农、求学、革命的人生完整地再现给读者,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孙中山丰富人生经历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

作者简介

陈典松,1967年4月生,江西省都昌县左里镇南舍村人。作家、历史文化学者、科普学者。已出版作品有《中国历代名商》、《古董情缘》、《岭表风流》、《清风明鉴》、《广州风情》、《触摸科技》等,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史类文章400余篇。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詹天佑》(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孙中山》(首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辛亥革命奖”获奖作品)等。

书籍目录

中华从此是民国
引子
婴啼黎明前
儿戏村野里
人生第一课
乡塾读书郎
“帅师”亦年少
辫子惹风波
始见沧海阔
初经横滨港
依兄檀香山
初读西洋书
信教受责罚
返乡惹大祸
改名孙逸仙
迎娶邻村女
与兄再争拗
广州初学医
兄弟释前嫌
结识陈少白
上书郑藻如
港澳四大寇
舔犊有情深
同心建新居
破碎京华梦
相遇杨衢云
知己有红颜
行医豪境澳
悬牌双门底
结会抗风轩
拟交康有为
上书李鸿章
结谊宋嘉树
游历京津汉
创建兴中会
返港谋大事
议事乾亨行
借名农学会
民主初演练
广州始发难
流亡海之外
断发又改装
结义六兄弟
巧遇康德黎
首抵旧金山
伦敦蒙大难
英媒大营救
闲居勤读书
交游国际客
东洋受礼遇
笔谈天下事
再会杨衢云
扬名中山礁
严拒官府诱
再议举大事
又晤梁启超
受托购军械
毕永年厌世
东京送林洼
会见史坚如
杨衢云辞职

章节摘录

其实这是当地旧俗,擦在孩子小嘴上的是黄氏早就准备好的黄连。    黄氏说:“孬东西,吃点苦,对你有好处!不吃苦中苦,怎么能做人上人?”    屋子里所有的人都甜蜜地看着黄氏的一举一动。    孙中山出生时,母亲杨氏三十八岁,父亲孙达成五十三岁。    当时翠亨村共有六七十户人家,是一个多姓氏共处的大村,村民人数较多的姓氏是杨、陆、冯、孙。孙姓在村里并不强势,村中田地大部分为杨、陆两姓地主所有。孙达成很年轻时家境已陷入贫困,祖父留下的田地早就变卖完了,孙达成曾到澳门做过鞋匠,因家中老小要随时照应,他又不得不回到村中租别人的田地耕种。这个孩子降生时,孙达成一共租了六亩田,其中两亩是孙姓家族祠堂所有,四亩为弟弟孙学成之妻娘家程姓所有,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所以孙达成还兼了村中的更夫,为村民守夜,多少补贴一些家用。    又一个儿子的出生无疑给孙达成一家带来了许多欢乐与新的生机,旧时农村虽然也有贫富之分,但大家更重视家族中男丁入口的数量与质量,一个健康男孩的降生肯定要给家族带来不少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出生时并不叫孙中山,此名是他投身反抗清王朝后在日本取的。孙中山一生到底用了多少名字,自己没有讲过,后辈学人在历史文献里考证出数十个,但无人能说出百分之百准确的数字,所以,孙中山的名字,就如他的人生一样,有些东西是根本说不清的。现在学者们公布的孙中山的名字大致有这么一些:中山樵、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杜嘉诺、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孙逸仙、孙文、孙日新、孙帝象、孙德明等。在这些名字中,真正由父母起的名字是孙帝象,这个名字中有一个“帝”字,也许有人会将其与孙中山后来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但这个“帝”其实与“皇帝”没有任何关系,据说是与翠亨村中一座北帝庙中的北帝神有关,“象”是供人骑的又大又笨的动物,生活在南方的热带雨林里,所以孙达成将自己的二儿子取名为孙帝象,其用意是希望用北帝神的座驾大象作为儿子的名字,以便孩子能健康长命,因为在此之前他毕竟有一儿一女早天了。用贱名来换取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旧时中国农村较为通常的取名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帝象”与我们平时在偏远农村听到的“王二狗”、“赵麻子”、“周大驴”这样的名字没有什么两样。    孙帝象出生后,其家族和国家都发生了一些对他来说多少有点影响的事情。他两岁时,正值三十七岁盛年的三叔孙观成去世了,这一年在祖国的西北有一个叫阿古柏的人在新疆闹独立,死活不服大清王朝的皇帝治理,建了一个什么“哲德沙尔汗国”。他三岁时,反抗清朝统治的捻军领袖赖文光在江苏扬州被捕牺牲,继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东西捻军起义相继失败,被称为清朝中兴大臣的曾国藩等在上海建的江南制造局设立了翻译馆,聘请英美传教士和华蘅芳、徐寿等专门翻译外文书籍,开启了中国人主动学习外文的新时代,这当然也算是洋务运动的新起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则在清理被西方列强侵略的伤口,痛定思痛,开始了振兴大和民族的明治维新。四岁时,祖母黄氏去世,兄长孙眉辍学到邻乡南朗一个叫程名桂的地主家做长工。五岁时,中国北方发生天津教案,名重一时的曾国藩因调解天津教案搞得里外不是人,被他在天津的湖南老乡们骂得狼狈不堪。这件事却促成了曾国藩支持孙帝象的老乡容闳提出的幼童留学美国的计划,遗憾的是孙帝象当时年龄太小,没有赶上容闳招收赴美留学幼童这个时机。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著名学者王韬在香港买下英华书院,并创办《循环日报》,开中国人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变法自强主张之先河。这些事情似乎与年幼的孙帝象没有任何关系,但却对他日后的人生旅程有着潜在的影响。    P3-4

后记

童年时期的文学梦一直萦绕着我,不断地追寻,不断地有新的梦幻再现。说起来也许不会有人相信,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正向着知天命的岁月奔去,却仍然有着美丽的梦想,一颗真诚的童心。这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孤独地探索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之路的动力之源。本该到了老于世故的时候了,还是满脑子的理想、希望,浑身的劲头,上有老下有小的双方向压力从来没有压弯过我这短而硬的腰身。    多年前,当我在民间文学和历史纪实文学创作方面有所作为的时候,得到了许多师友的肯定、鼓励与扶助,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了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追梦。    其实对孙中山这个名字,在三十多年前我读小学时就开始接触,那时候是崇拜、敬仰,因为教科书上介绍的孙中山是历史的巨人;对于孙中山这个创作题材的素材收集,在二十多年前读研究生时我就开始着手,并与任课老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凌力教授探讨过这个题材;十多年前,开始构思《孙中山》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过程虽是时断时续,但却没有中断过。我的想法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孙中山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描绘清楚,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三年前,我完成了《孙中山》初稿,心里却是茫然得很,于是以《话说孙中山》为名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一年前,我开始修改这部书稿,于今年春季最后定稿。这就是本书的创作过程。    创作《孙中山》这样一部历史名人的长篇小说,其实给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孙中山的许多人生经历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述,其政治传记、思想传记、学术传记、历史传记,或相关的回忆录已经出版不少,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小说的形式写孙中山,是一种挑战,作品出版后,将会受到诸多方面的质疑与检验,所以,如何把握文学的艺术性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的度,始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在创作过程中,我还是尽量地做到在不违背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对孙中山的许多人生经历进行艺术的描绘。如“畅游滕王阁”一章,有关文献对孙中山这次江西之行只有几个字:  “10月25日,抵南昌”,为了创作这一章内容,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在两处作了特别设计:一是孙中山参观滕王阁,对王勃《滕王阁序》和诗的讨论,实际照应了全书前后两首咏史诗的意境;二是孙中山经过鄱阳湖都昌县境时,对苏东坡《过都昌》诗的议论,提到苏东坡与红颜知己碧桃的故事,以此照应有关文献中关于孙中山与秘书宋霭龄之间的一些模糊的私人情感的猜测。    非常感谢我的老师、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毛佩琦教授为本书作序。这对我来讲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与支持,特别是广东省、广州市作家协会的诸多师友的关注与帮助,这里一并致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典松在本书中以生动的文字记述了孙中山成长奋斗的一生,秉笔直书,不做无根之谈,也不做善意的附会,而是力图用文学的手法再现一段真实的历史,用此勉慰先人,激励来者,并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是,于学者之良知,史家之责任,其庶几乎!    ——毛佩琦

编辑推荐

《孙中山》编辑推荐:史上最全面的孙中山文学传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孙中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第一页荡荡写成汤汤,很难相信这本书的可信度,心理极不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