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建筑

出版时间:2007-5-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英] 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  页数:285  译者:王晓刚,张秀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们习惯于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我们知道如何根据建筑细节判断建筑类型,我们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建筑变革,却没有人能清楚地回答“建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建筑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建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因为建筑,特别是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无不取决于并不充足的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掌握和分配。这些建筑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也反映了一个权力做出的政治判断。

作者简介

迪耶·萨迪奇,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建筑系。作为建筑艺术评论家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多年致力于研究人与建筑的关系,在国际知名艺术、建筑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他曾任《蓝图》杂志主编,著有《方圆一百英里的城市》、《建筑与民主》等著作。   目前,他是《建筑与装饰艺术》杂志的编辑和《观察家》杂志的建筑评论家。他还曾经策划主持过英国城市建筑设计与英国城市建筑展、2002年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等大型艺术盛会。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译者序1 我们为何而建2 觐见元首的长路3 石头的史书4 创建国家5 混乱时代的身份6 大理石的风采7 无羁的自负8 总统图书馆9 水晶教堂10 文化的功能11 高楼症候群12 无情的现实

编辑推荐

《权力与建筑》:建筑,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物质上,建筑满足了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所;在精神层面上,建筑创造出特定的空间,影响人的本能心理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由此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建筑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从古至今,在所有文明中,建筑无不被视为表现人类力量的永久纪念物,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留存至今的著名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权力与建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分析历史上的独裁者,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侯赛因,的性格对建筑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的反映.角度很新颖,要是配大量的图片就更好了.
  •   一直就听说有这么一本书,终于见卓越上有打折的立刻就买了,呵呵。内容自不必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评价建筑师们。书也很新,印耍质量不错。
  •   书没有包装 有灰尘,看起来有些旧
  •   翻译水平一般,原作者言语犀利,旁征博引,内容敏感。中文版差远了,估计翻译者不是建筑专业人士。
  •   可以归入社科类的书籍。美中不足没有配建筑的照片,按图索骥去网上找比较麻烦,且有找不到重点的困扰。
  •   讲述建筑和政治权利关系,不是很喜欢政治这类复杂的东西,头大总的说就是建筑是用来表现一国政治面貌以及掌权者政治倾向的工具因为从事相关行业才买的,其实写的很好,书的手感也不错
  •   正在读的一本书,现在感觉不错,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去看建筑,能扩展我们的思维宽度,有助于更好的做设计。推荐
  •   白皮子封面脏了旧了
  •   书面脏了侧边有包装线的磨损痕迹
  •   书的质量很好 原来建筑还有这么多角度来解读 挺佩服作者 好书
  •       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现在是英国《建筑与装饰艺术》杂志的编辑和《观察家》杂志的建筑评论家,作为建筑艺术专家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曾经策划主持过英国城市建筑设计与英国城市建筑展以及2002年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等大型艺术盛会。
        2003年,在伦敦学习期间,作者住在一栋19世纪的砖砌老屋里,在这所到处都是楼梯的古典建筑里,作者找到了《权力与建筑》的创作源泉,“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我集中精力完成了此书,但当然,像这样的一本书,其灵魂肯定不在写作过程的体力劳动,实际上它完全是基于我十五年来不懈的旅行和观看的积累”,在“建筑”本书的过程中,作者还出过“工伤”, “书稿大约完成一半时,我被一袋书绊倒,摔伤了脚踝,这也算是作家的“工伤”吧,因此我不得不坐在沙发上写了几个章节”。翻译成中文的《权力与建筑》总字数有20多万,作者在书中列举了20世纪的许多著名建筑、建筑师、富豪、政治家以及独裁者的事例,并从中剖析了掌权者如何利用建筑空间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树立自身和政权的形象,抑或是如何陷入建筑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在权力的笼罩下,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尴尬,他们必须在迎合权力与审美追求的矛盾中小心翼翼地寻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在各种权力与建筑师争夺塑造建筑空间的斗争中,在建筑与掌权者、建筑师、政权、国家、文化、宗教的相互作用中,建筑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本质,都在这本《权力与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通常,人们习惯于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我们知道如何根据建筑细节判断建筑类型,我们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建筑变革,却没有人能清楚地回答“建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建筑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建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因为建筑,特别是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无不取决于并不充足的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掌握和分配。这些建筑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也反映了一个权力做出的政治判断。
        “战争之母”清真寺从方案设想开始便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把第一次海湾战争作为伊拉克取得的胜利进行宣扬。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那次战争中,侯赛因饱受羞辱,他的军队被驱逐出科威特。他绝望地逃回家,留在身后的是惨不忍睹的公路:满面烟尘的伊拉克士兵困在抢来的破旧汽车上,排成一条奇怪的长龙,路边撒满了抢来的战利品。侯赛因试图建造他自己的“真实”,抹去被打败的形象——这正如科威特的做法,委托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乌特松设计毫无意义的“玩具”——议会大厦,以此表明他们不是海湾地区的寡头统治政府,而是北欧式的民主政治。由于联合国对侯赛因的独裁进行制裁,伊拉克物资极度匮乏,此时建造任何纪念碑式的建筑都只能是一种精心策划的挑衅,而修建带有象征意义的清真寺则使这种挑衅更加明显。
        阿道夫•希特勒一生中仅到过巴黎一次。那是在1940年6月,法国军队刚刚被击溃,希特勒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亲手创建的第三帝国西起大西洋,东到苏联边境,一洗德国1919年在凡尔赛宫所受的耻辱。希特勒的飞机于28号黎明前抵达巴黎布尔歇机场,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坐在他身边,和他一起体验这个军事胜利的伟大历史时刻的不是什么将军或纳粹党的领导人,而是两个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与赫尔曼•盖斯勒,以及他的首席雕塑家阿诺•布雷克。在巴黎,希特勒并没有带他们去爱丽舍宫或国民议会等此类政治性场所,而是参观了查理•戈尼尔设计的国家歌剧院。希特勒在那儿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游览他在维也纳穷困潦倒时的梦想之地。显然他对歌剧院非常熟悉,走在奢华的大理石回廊中,希特勒甚至能指出一扇封住的门后面是在改造中拆除了的房间。就在这天,在巴黎荣军院的台阶上产生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照片之一。希特勒站在正中,他身穿一件白色的长风衣,其他人则全身上下黑色着装。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马丁•鲍曼的士兵,属于希特勒随从的一部分。但冲着镜头方向,紧挨着希特勒站在右侧、身着便装的是施佩尔,左侧不远处站着盖斯勒和戴着一顶纳粹军便帽的雕刻家布雷克。这张照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使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希特勒对权力无限追求的天性。希特勒,这个对建筑有着毕生热情的前下士,在拿破仑的陵墓中徘徊许久,出来的时候,他嘱托盖斯勒在他去世后为他设计一座更雄伟、更令人难忘的陵墓。元首被他的建筑师们紧紧围绕,就像太阳王被隐没在黑暗中的凡夫俗子包围着,看起来好像散发着魔力的光芒。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施佩尔聚会”,饱含寓意。从理论上说,就好像看见乔治•W.布什决定带着杰弗•昆斯、菲利普•约翰逊以及弗兰克•盖瑞畅游巴格达的戏剧性场面一样令人惊讶。这是独裁者在展示他的特权,其意图昭然若揭:“我,希特勒,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就要重新设计这个世界了!”然而,不知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完全掌握里面的含意:他不希望自己被看成军事领袖,也不想被看成政治领导人,而是希望作为一名艺术家青史留名。尽管世界上大多数领导人将建筑仅仅当做实现某种意图的手段,但至少希特勒很有可能将建筑本身当成自己的追求。
        1992年,本书的作者曾到访过北京,“我发现,这座城市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这让我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一处风云变幻的中心”,作者发现,在中国的首都,建筑设计已经变成了一种全球的对话,最富才华的、最引人注目的、最有雄心的从业者宛如一股洪流涌入北京,涌入这块人类有史以来转变最快、现代化进程最迅速的区域。而这种情景,作者只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有过目睹,“80年代曾有一段时期,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吸引了大批世界著名建筑师。”在《权力与建筑》这本书的译者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权力被一代代继承、更替,而建筑成了城市的风景,永恒地诉说着权力,营造着记忆。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和化身,而今‘鸟巢’、‘鸟蛋’和央视的新大楼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风景。人们除了关心这些建筑的功能以外,它们的外在形式及象征意义也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它们的未来无法预知,但若干年后,它们必然会使人联想到21世纪初的中国,联想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以及这个年代社会权力群体发生在建筑上的审美博弈。”
        放下手中的《权力与建筑》,我忍不住走到窗前,不远处的北京东三环边上,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总部大厦,主楼倾斜着的钢筋骨架已经初显气势。忙碌的工地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实际上,所有的错综复杂都已经有了即定的方向。我不知道在另一个方向,另一扇窗的背后,雷姆•库哈斯在想些什么,他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尼采的那句话吗,“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