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的中华哲学事典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毕军  页数:216  

前言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古代哲学可以追溯到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我国古代哲学经过夏、商、西周时期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主要是围绕“天人”、“名实”之辨来展开的。  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秦汉至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宋元明清是后期。  先秦哲学论争的中心是“天人”、“名实”等问题,到了汉代,哲学论争的中心转移到宇宙论和形神问题,如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王充的“莫为”说等。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出现了儒、道、释的鼎立局面。而到了隋唐时期,思想界出现了儒释道合流的趋势。这给我国古代哲学带来了深刻影响。从宋代开始,封建社会走入了后期,儒学以理学形式得到了复兴,再次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同时,唯物畦义对理学唯心主义进行了反复的斗争。  哲学是智慧的学问,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华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中华哲学,也必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但善于融合多种民族的文化思想,而且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从而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内涵。  了解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历史的分析和鉴别水平,看到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如何由浅入深,由表面到本质的。从中我们定会受到极大地启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内容概要

我们自豪,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当下,中华文明是世界所有文明进程中唯一没有湮灭、断裂的。我们骄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
最全面的讲述:历史、战争、文化、科技、建筑、教育、哲学、艺术、民俗、语言,多角度的讲述让你览中华文明的伟大。
最精美的图片:幽幽的青铜器、华丽的丝绸、传神的石刻造像、飘逸的书法艺术、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精彩纷呈、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
博古方能通今、厚积才能薄发。“中华百科事典”系列丛书是专为21
世纪的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翔实精彩的文字与异彩纷呈的图片是一道道丰盛的视觉大餐,一定可以让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满足。
本册为《海纳百川的中华哲学事典》,带你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

书籍目录

先秦哲学
◎《周易》
◎无为自然——道家
老子与《道德经》
庄子与《庄子》
◎“仁”以治世——儒家
孔子与《论语》
孟子与《孟子》
荀子与《荀子》
◎兼爱非攻——墨家
◎法、术、势三法合一——法家
◎合同异与离坚白——名家
◎阴阳五行一阴阳家
◎春秋时期“法”与“礼”的斗争
◎孔子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思考
◎孔子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思考
◎孔子对于古代生活的思考
◎孙武军事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法思想
◎列子的“虚静”思想
◎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屈原“问天”
◎治国经典一《吕氏春秋》
汉唐哲学
◎汉初黄老之学
◎天人感应与天道自然
天人感应论
天道自然论
◎魏晋玄学
有无之辩
自然与名教之辩
◎佛教哲学
天台宗的诸法实相论
唯识宗的万法唯识论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
禅宗的见性成佛论
◎慧能和“南顿北渐”之争
◎道统说与复性论
道统说
复性论
◎元气自然论
◎董仲舒与《春秋繁露》
◎扬雄的“性善恶混说”
◎无神论巨著《论衡》
◎葛洪和道教名作《抱朴子》
◎刘禹锡的“天人之际”观
宋明哲学
◎“理学”概念
“理学”之道理
新儒学
“濂洛关闽”理学正宗
廉学
洛学
关学
闽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知行相须
知与行的次序
“实践”的功用
是意见是天
知与乐
◎乐天顺事的《西铭》
◎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
◎陆九渊开创“心学”
近代哲学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顾炎武“实学”主义思想
◎王夫之“变化日新”观
◎龚自珍揭幕近代思想
◎魏源“放眼看世界”
◎西方进化论思想在我国的初步传播
◎严复的民主资产阶级思想
◎康有为的“三世说”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章节摘录

  《孟子》一书,充分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这种思想的渊源,是从孔子的仁学发展而来的。孔子所讲的“仁”,包括的方面是比较广泛的,其中也有仁政的内容。孟子在这方面作了充分地阐述,使其内容更加全面而具体。关于“仁政”的内容,首先在经济方面,孟子提出必须实行井田制度,给农家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他们有必要的土地以进行耕种。同时适当减轻一点劳役和租税,以保证其最低的生活需要。其次在政治方面,他反对当时剧烈的兼并战争,认为不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反对暴君污吏,痛斥民贼,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从他的性善论的观点出发,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反对严刑峻法。孟子的上述“仁政”主张,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群众深受兼并战争之苦,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思想。但是他提出的办法,是要恢复井田制,复古到西周时代去,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是行不通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中虽然有一些积极的因素,但其本质还是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如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就是明显的侧证。他所主张的性善论,是从统治阶级看本阶级的性是善的,从哲学观点上来看,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不科学的。  孟子在学成出游中,常常是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可见他是广收门徒,边游说边进行讲学的。所以在教育史上,他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孟子》一书,又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观点,往往能雄辩地说明问题。其说服力之强,用喻的生动确切,文章气势的充沛。说明孟子不愧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历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又西行秦国,劝秦昭王“节威反文”。晚年去楚,春申君委以兰陵令。春申君死,被废,定居兰陵,传授儒家六艺和著书。著名弟子有韩非、李斯等。  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综合百家。吸取道家天道观,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善假于物”,把握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兼采法家的政治观点,主张法后丑,王霸结合,礼法并用。创“性恶说”,认为“人之性恶”,生而有“好利心”、“疾(嫉)恶心”和“耳目之欲”;而人所表现出来的辞让行为,则是好的环境影响和礼义教育所致,即人为的结果。他给“性”和“伪”作了界说,以此批判孟轲性善论之错误,是“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人的先天素质,伪是后天的礼义道德。然“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才能成为圣人。教育的作用,即是“化性而起伪”。他认识到社会群体在役使万物中所显示的力量,故特别重视礼义对个人言语、行为的制约作用。由于社会的物质财富有限,人的欲望无限,如不分等地加以限制,顺人之恶性,必将产生争夺,乃至暴乱,使“群”解体。唯有“制礼义以分之”,“维齐非齐一,才能“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达到凝结群体的目的。

编辑推荐

  《开拓青少年视野的中华百科事典:海纳百川的中华哲学事典》将带你了解中华哲学!哲学是智慧的学问,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华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中华哲学,也必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但善于融合多种民族的文化思想,而且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从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内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纳百川的中华哲学事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知道儿子喜不喜欢,不过好象很有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