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那些事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朱之泓 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朱之泓  页数:266  

前言

  我一直就知道我妈是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如果我妈是个国际象棋手,她一定是参加男子比赛并拿奖的,如果她是黑社会,一定不是老大的女人,而是老大。  我妈干练,清冽,冷静,清醒而隐忍,几乎具备了所有男性头脑的优点,于是我从小就莫明其妙喜欢中性化,对要“妩媚可爱”不甚敏感,却愿意走我妈那条路线。  读了我妈妈的文稿,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知道了,妈妈和她的知青朋友们,在如花似玉的年岁上,却蓬头垢面狼狈不堪地挣扎在贫困中,挣扎在渺茫中。尤其是出身比较“黑”的女知青们,比男知青经历了更多的痛苦,也比同样出身比较“黑”的男知青经受了更多的磨难。  我似乎想象得出她们的茫然,她们的困惑,她们的质疑,她们的反思,她们的痛楚,还有她们的绝望。当然,她们也非常的坚韧,这让我更为震撼!我也是一个女性,我不敢想象,如果我处在她们那种环境中,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会像她们一样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尊严吗?会像她们一样以超人的毅力坚持下来吗?  读了我妈妈的书稿,我豁然明白一个大气的女人是如何长成的。只是,你会愿意为此重新经历我妈经历的青春么?那样的痛楚,那样的粗粝,那样在生死线上辗转过。《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把贫穷浪漫化。要是贫穷再加上长期饥饿和整个时代的迷茫呢?一个美丽的人格依然可以从这样的经历中体验与表达黑色幽默的浪漫。也许你寻找的阅读感觉是小资的优雅,淡淡的伤感,而这本书会给你看见小资们最不愿面对的近乎惨烈的直白。在那种惨烈中,有一抹不能被遮盖的坚韧而绝对优雅的色彩,那是我妈独特的个性。也许就像一粒珍珠从沙粒长成,也许就像哈里,波特在拿着社会救助金的罗琳笔下诞生,那样的生活居然也走出来我妈这样的女人。  ……

内容概要

  一个当过激情“红卫兵”的女孩;一个遭过异样敌视的假“黑五类”女儿;一个熬过物质与精神“极度饥饿期”的女知青;一个获过“师德标兵”和“教学能手”称号的女强人  一个在不惑之年加入组织的女教师;一个放飞女儿到大洋彼岸的每亲。  十余年懵懵懂懂;四十载风风雨雨。  她与“中国女性”同呼吸;她与“我的祖国”共命运。  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她是怎样完成了自我救赎?  她是如何在女儿身上复制自己的青春梦想?

作者简介

朱之泓,出生于河南孟津,成长干宁夏固原。宁夏大学(原宁夏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银川市某中学高级教师。曾在《宁夏大学学报》《宁夏教育》《新疆教育教学研究》等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及散文、随笔多篇,多次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科研论文评比和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中获得·等奖、二等奖。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漂离航道慢悠悠的毛驴车像一块舢舨,载着我漂离了我成长的小城,也载着我的梦想慢悠悠地向那可知又不可知的远处漂移着……第二章 另类教化“地主婆”爬起来了,点着了灯,从小针线筐里找出一根长针,先在墙壁上寻找那几乎看不见的小洞眼,然后将针尖放到灯上烤热了,朝墙壁上的小洞眼里一扎,再快速抽出来,就见一个肥肥的小虫子已经挑在针尖上了,“地主婆”说这是臭虫。第三章 草根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老刘始终都在认真研究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引用经典语录论证问题,在他来说是信手拈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杨郎公社最受人们崇拜的人,用今天的语言说,这个右派分子当年在杨郎拥有众多的“粉丝”,而我就是其中最坚挺的一根。第四章 生存壮歌我也习惯了,有病了就一如既往地硬扛着,虽有白马王子送面条之类的幻想,但这幻想转瞬即逝。更多的情况下,每到生病时,我的耳边就不知不觉回响着那经过我断章取义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把疾病打个落花流水,一切全靠我自己.第五章 叩击命运队里的牲口很宝贵,死一头牲口是生产队的大损失。所以牲口即便有了病,也是由生产队“公费医疗”,自然会有人牵它去兽医站看病,没有人会把它牵到我这里来……那么我哪里有展现技能的机会呢?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计划都告吹了,但我还是不死心。第六章 柳暗花明我手持那盖着大红印章的《入学通知书》,不费什么事就顺利地从大队开出了户口证明,又顺利地在三营派出所办好了户12"迁移证,在三营粮食局办理了粮食关系。一切办妥后,我兴冲冲地从三营返回杨郎。一路上我将那张户口迁移证看了无数遍,看一看装进口袋里,过一会儿想起上面某个词语,我就再拿出来看一看……第七章 眷恋热土八石在农闲时还做点小生意,可能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吧,他一激动就对我夸海口说:“你要是在城里混得不好,就再回到杨郎一巴,我家的土地给你两亩,你种上庄稼,闲了你再倒腾点小买卖,保险你能浑吃大喝的。”第八章 跨越国门坐车回来时。我依然心潮澎湃。我想,引起我和现场观众共鸣的也许不是唱歌本身,而是粤过这訾中文歌曲所激发出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情愫,尽管我离开中国只不过10个月之久。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到杨郎的第二年,宋连英家翻修房子。刘锡林按宋连英的回忆,在她家原来的二门子附近挖了一片,也没有挖出什么来。杨郎兽医站与宋连英家后园子紧挨着,兽医站扩建时想占用宋家的一部分。园地,刘锡林和宋连英提出条件说,园地可以无偿出让,但一旦挖出什么来,应该归原主人家。兽医站对这_要求没有异议,但动工建修时也没有挖出什么东西来。那么宋家的金银到底埋在哪里呢?是被什么人挖走了?还是至今仍安睡在她家老宅的某个地方呢?只有去问死去的宋银匠本人了。宋连英后来多次懊悔地对我说:“我从小是个不成器的人,要不也不会撇下我父亲只顾自己去看戏。我要是守在家里,我父亲也能有机会对我交代后事。唉,命!都是命!我命里没有那些钱财,又怨人家谁呢?”由于出身富商之家,从小没有受过苦、养尊处优惯了的宋小姐根本不懂得过日子,在父母双亡后姐弟俩凑合着活了几年,她的弟弟就回山西老家投奔家族中的亲属去了。宋连英也在他人的说合下,在当地找了个主儿嫁人了。但嫁人后的她依旧不像个好好过日子的媳妇,整日里走东家串西家。于是丈夫动不动打她,不久两人就离婚了。农民们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他们认为有多丰厚的家底也经不起一个好吃懒做女人的折腾,所以像宋连英这样口碑不佳的离婚女人便没人敢娶了。这时,刘锡林劳教期满被分配在杨郎供销社。一个右派分子,当然没有“好”女人愿意嫁给他。有人便在刘锡林和宋连英之间牵线说合。那介绍人对宋连英说:“刘锡林虽说是个右派,但毕竟还干着公家的事,每月有几十块工资,你嫁给他不愁没有饭吃。”宋连英觉得此话有理:这个刘锡林虽说是戴着“右派帽子”,但总是挣工资的,只要能养活自己,管他是“乞左派”还是“右派”呢。介绍人转身又对刘锡林说:“宋连英虽说是个不会过日子的女人,但还在于男人调教了,你要有本事调教好她,她还是能给你传宗接代的。”据说,刘锡林当即表示:“没关系,我能把她调教好。”于是,这段姻缘算是成就了。不料婚后宋连英一如既往,整日里吃过饭就串门找自己要好的小姐妹聊天去了。刘锡林回家见不到人影,冰锅冷灶,心里自然冒火。开始还对宋连英好言相劝,但毫无效果,后来便挥拳相向。

编辑推荐

《那年那些事》编辑推荐:一个女知青的插队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那年 那些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一本《那年那些事》,像一沓厚厚的泛黄的老相片,又将读者带回了“文革”那个年代,循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仿佛又重温了那时的岁月。东西一旦因为失去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总会让人有些许的感慨和怀念。回忆更是不例外。《那年那些事》让我们目睹了那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们在人生中最最美好的阶段蓬头垢面的经历着各种困苦和折磨。生活带给了她们绝望和无助,但同时也教给她们在黑暗中紧抓命运的稻草,给自己不灭的希望,永远相信明天是美好的,自己是打不垮的。《那年那些事 》真的让我明白了很多事......
  •   一个当过激情“红卫兵”的女孩:一个遭过异样敌视的假“黑五类”女儿:一个熬过物质与精神“极度饥饿期”的女知青:一个获过“师德标兵”和“教学能手”称号的女强人;一个在不惑之年加入组织的女教师:一个放飞女儿到大洋彼岸的母亲。十余年懵懵懂懂;四十载风风雨雨。她与“中国女性”同呼吸:她与“我的祖国”共命运。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