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计 中华谋略大观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作者:姚远 编  页数:238  

内容概要

《中华谋略大观》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撷取若干片段,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加以改编,分门别类形成八个分册,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有效领略中华历史文化的点滴精髓。

书籍目录

烛武唇舌退秦师弦高献牛退秦师智晏婴不辱使命蔺相如完壁归赵信陵君窃符救赵随何说英布归汉陈平虎穴除敌手先发制人平叛逆陈汤智杀匈奴王班超智勇定西域十九太监立顺帝赵云空营败曹兵灭蜀汉偷渡阴平张兴世勇守钱溪萧道成从容平叛鹿念只身入虎穴尔朱荣智擒葛荣陈庆之孤军入魏韦孝宽巧计脱身秦王一战灭二强裴行俭智擒双酋萧嵩西出定吐蕃张巡尽忠守睢阳李嗣业赤膊上阵郭子仪单骑闯营李抱真结拜武俊后晋军绝处逢生寇准促御驾亲征李纲力主守京师宋军疑兵扼蜀道勇刘铸破釜沉舟虞允文激将抗金王著挥铜锤除奸于少保临危受命清太祖用兵如神康熙帝智除鳌拜

章节摘录

  烛武唇舌退秦师  晋文公重耳继位以前,四处流亡,曾有一段时期非常落魄。当时有的诸侯待他好些,将他作为上宾接待,好吃好喝好住,还给他送漂亮女人;有的诸侯不冷不热,来不迎接,去不欢送;有的诸侯则根本看不起这位年过半百还在四处奔波的晋国公子,比如说郑文公。  当年,公子重耳离开了宋国,原本打算投奔郑国,郑文公却认为他是被父亲抛弃之人,不必礼待。上卿叔詹则认为,晋公子得到上天眷顾,不可怠慢,并向郑文公举了三个例子:“一般人都认为‘同姓为婚,其类不蕃’。公子重耳为姬姓,其母为狐姓,两者同宗,可重耳偏偏是处有贤名,出无祸患,这是上天眷顾的表现之一;重耳在外流亡十多年,晋国却一直没能从内乱中解脱出来,好像是上天有意让晋国等着重耳回去收拾,这是上天眷顾的第二大表现;这第三个表现更明显,重耳出逃之时,晋国内一班最优秀的人才如赵衰、狐偃等都弃家离国,跟随重耳,这么多年也不移其志。这决不是愚忠,而是他们确信,只要跟着重耳,有一天定会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叔詹接着又说,“礼待同姓之人,体恤穷困之人,尊敬贤德之人,顺应天命,皆为天大好事,主公万不可失之交臂啊!”  叔詹将道理说得如此透彻了,却仍打动不了郑文公。郑文公想法其实也很简单,“重耳已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有什么作为?我何必如此劳神费心!”  叔詹见郑文公执意不肯礼待重耳,于是转而建议郑文公索性杀掉他,省得让人记恨,留下后患。文公听了大笑道:“叔詹大夫莫非是发高烧烧昏了头,怎么尽说胡话,一会儿要我礼待,一会儿要我动刀。礼待重耳,我能得到什么回报?反过来我又何苦为杀一流亡公子去和晋国交恶?”最终,郑文公拒绝重耳入境。  事情果真让叔詹言中,这以后没几年,重耳便回国继了位。  晋文公重耳牢记住那几个羞辱他或拒绝他人境的诸侯,成为君主后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报复,郑文公自然也逃不掉。  在晋文公的治理下,晋国迅速强盛,在诸侯当中已享有极高的威望。郑文公忐忑不安,一会儿极力讨好,与晋结盟;一会儿又担心遭到报复,转而投奔楚国。摇摆不定,更激怒了晋文公。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国,下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郑国。两国国君各引本国大军,分别驻扎在郑城的东、西两侧,将郑城团团围住。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郑城内已差不多要断粮缺薪,慌得郑文公手足无措。  就在这个时候,还是当年被郑文公笑话过的大夫叔詹献上一计:“秦、晋合兵,其势不可挡,硬拼不行,死守也不行。眼下非得有一巧辩之士去游说秦穆公不可。只要争取到秦国退师,晋国必定是孤掌难鸣,我们也就用不着害怕了。”  通过层层推荐、考核,倒真发现了一位口若悬河、舌摇山岳之士。他的名字叫烛武,已年过七十。郑文公派人召他人朝时,他正在宫廷园林里伺弄花草。在这以前的几十年里,他只是管理宫廷花园的小吏,谁也没来过问他还有些什么特长。虽历经几代国君,他却从未得到过重用。  来到郑文公眼前的烛武让他大大出乎意料,令他简直不敢相信。难道这人就是倾城挑出的最佳辩士?头发、须眉白了姑且不说,还弓腰驼背、步履蹒跚的,昏花的双眼竟然还残留着点点眼屎。  要在平时,郑文公不仅不会让这种行将就木的老头进到宫内,很可能还要让推荐之人吃点苦头。可现在,毕竟是国难当头了,只要有人能给他消灾,管他是老头还是小孩。  郑文公请烛武人坐后,顾不得寒暄,便单刀直人地问道:“听说你有过人的辩才,今天请你来,是想派你去城外的秦营,劝秦穆公退兵。你看是否可行?”  烛武尽管事先已得知自己的使命,可亲耳听文公这么一说,还是让他激动得不能自抑。他在想,我这辩才并不是年到七十才学成的,但三代国君,却没有一个想到用用这位天天在眼皮底下种花养草的花匠,在我人生中最美好、精力最旺盛的青壮年时候所做的一切,却只是为了博得宫内贵人的一笑!好不伤心!现在倒好,到我老态龙钟、行将就木了,却要我担当重任,为国效力了。呜乎哀哉!  想到这,烛武开口了:“老臣实在是才疏学浅,少壮之年都不能为国建立尺寸之功,何况今日垂老,脑袋不好使了,行动不方便了,说话不流畅了,叫我如何能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呢?”  郑文公再蠢也听得出,烛武是在抱怨他和先君,有意拿架子。可眼下少了这“屠夫”,带毛的猪也没得吃了。文公连忙赔不是,说:“先生侍奉几代郑君,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都是寡人的过错。我有眼不识泰山,使先生您荒废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罪过罪过!今日我便封先生为亚卿,请您无论如何替这个国家走一遭,郑国几十万人就拜托先生了!”  烛武哪里会真的拒绝!这一辈子他等呀,盼呀,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脱颖而出,为国建功立勋!哪怕是到了七老八十,也矢志不渝!况且文公已这般低声下气地求他了,他还能说什么呢?  大臣们突然发现,当烛武受命出朝时,除了头发胡子仍是白色的,似乎一切都变了。他腰背挺直,步履矫健,眼光有神,脸色红润。满朝文武似乎一下子有了一个共识,烛武老大夫决不会有辱使命!  这时,晋、秦二国更加紧了围城,郑城危在旦夕,已容不得烛武从容盘算。他当夜便让人用吊篮将他从东门城墙放下,直奔秦营。  把守营门的秦兵听说这么个糟老头半夜要求见他们的穆公,觉得是寻他们开心,无论如何也不肯放人。打扰了国君休息,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烛武见此光景,索性一屁股坐在营门前,放声大哭起来。这七十多岁的老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起来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伤心!震天的哭声将那些卫兵们的心都揪紧了。最后还是一位下级军官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将烛武擒至穆公帐下。  穆公还没睡,正与几员大将商量明日攻城之事,得知带进来的这位身上尽是灰土,脸上满是泪花的老头是郑国大夫时,脸上闪过一丝轻蔑的冷笑。他打心眼里看不起郑国,心想这郑国哪有不破之理?已到如此危急关头,却派出这等使臣,这葫芦里能有什么好药!  秦穆公没让烛武入座,一边看着地图,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你有何伤心事,为何在我秦营的门口哭?”  烛武回答道:“我是哭郑国很快就要灭亡了。”  穆公觉得好笑,说:“那是明摆着的事,可你也用不着冒着生命危险,跑到这儿来哭呀,在自己家里哭不就得了?”  烛武并不理会穆公的讥讽,说:“老臣哪里光是哭一个郑国?也是在为您的秦国哭呢!眼下郑国是一小国、弱国,就像路边的蚂蚁,踩死了毫不足惜。可您的秦国就不一样了,要是不明不白地让人给灭了,岂不太可惜了?”  听到这里,穆公唰的变了脸,怒气冲冲地指着烛武喝道:“烛老头,你别在这儿胡说八道、危言耸听!今天你如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我这把剑是不会饶你的!”  大凡说客,最怕的不是威吓,而是不让其开口。只要能让其说话,大多可以牵着听者的鼻子走。多少说客在刀斧之下,凭三寸不烂之舌,不仅保住小命,还从此飞黄腾达、名声大振!所以烛武毫不畏瞑,对着穆公从容道来:“秦、晋何其强盛,仅来一国,我们小小的郑国就难以抵挡,何况两国合兵,所以说郑国灭亡是注定的。只要您高兴,今晚攻城,郑国就不可能保存到明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您辛辛苦苦地发兵到此,灭了我们郑国,对您,对您的秦国又有些什么好处?我怎么也想不出来,哪怕是一丁点儿。您也不妨想想,如果没有任何好处,您又何苦劳师费财,供他人支配呢?”  这一席话改变了穆公对烛武的看法,不由对他恭敬起来,忙命人搬来椅子,端上茶水。待烛武入座,呷了口茶后,穆公认真地问道:“老先生为什么说秦国助晋伐郑,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烛武侃侃而谈道:“郑国与晋国的东部交界,而秦国又处于晋国的西部。从秦国到郑国,相距千里之遥。从东面来郑,中间隔着晋国,从南面而来,又必须穿过周天子禁地,您能飞越周、晋得到郑之土地吗?显然不可能。郑国亡后,寸土都为晋国所有,您秦国又何苦来着?”  秦穆公听了,也觉得有些道理。  以上只是烛武所要讲的第一层意思,不容穆公再想,烛武又发起了第二轮攻心战:“秦、晋两国历来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又是邻国。而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对两国都是灾难。秦国如比晋国强大,就不会把晋国放在眼里,晋国也自然会把秦国看成自己的敌国。反过来也一样。老臣刚刚说过了,郑国一亡,寸土都归晋国所有。郑国虽弱小,但晋国兼而有之后,国力必然增强,相比之下,秦国只是在原地踏步,与晋国有了明显的差距。自己出兵出力出钱,为人家赢得土地和资财,反过来,又使自己的力量相对削弱,这难道是有识之士出的主意吗?”  听到这,秦穆公不禁汗颜。当时晋国来约共伐郑国时,自觉是名利双收的好事,便欣然出兵。可眼下让烛武这么一说,倒成了低能儿干的低能事。  至此,秦穆公在思想上完全成了烛武的俘虏,老在自责怎么在出兵问题上会如此草率,让人家牵着鼻子走,而根本不去想自己这会儿又被敌国的辩士牵着鼻子走了。  烛武的话还没有讲完,他还要再揭秦穆公的伤疤,进一步挑起穆公对晋的仇恨,于是又说道:“当年晋惠公为了得到您的支持,顺利登上君位,曾许诺给您河外五邑,可他一回到晋国,便毁约了。这事秦君还记得吧?其实,秦国对晋国的支持和贡献不知有多少,晋国又什么时候有分毫还报于秦国的?就说晋国现在在位的君主,又何尝不是你一手扶植起来的?可他登位几年了,除了要您不停地为他出兵,又有什么回报呢?可见晋国根本就不是真心想与秦国友好。今天向东拓地,亡了郑国,您能保证明日他不向西拓地,加害于秦吗?在众多诸侯中,您算是最贤能的,但怎么会轻易中了晋侯之计,心甘情愿绕着他的指挥棒转呢?这就是老臣痛哭的真正原因。”  烛武到此戛然而止,端起茶杯看秦穆公的最后反应。  穆公思索良久,便毅然作出了退兵的决策。为防止晋国单独攻郑,还给郑国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三员战将和两千精兵,帮郑国把守城门。  如此,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晋国明白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攻破郑城,在得到郑国保证,让逃亡在晋国的郑文公的弟弟公子兰回国册封为世子后,也退兵了。  七十老翁烛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凭一巧舌,说退秦师,在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不朽英名。  ……

编辑推荐

  谋略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伴随着人类的生存竞争而产生并发展。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谋略,当然也诞生了许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大师,导演了无数克敌制胜的历史篇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险计 中华谋略大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在学校漂流图书偶然看见了这本书,就借回来了,发现很不错,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道理~
  •   故事内容详尽,适合孩子阅读。
  •   字数多一些就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