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生死书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凤凰书品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真是“龙的传人”?
  “龙”是曾经灭绝的远古神兽,还是先人们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
  尧舜禹时代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过的鲜活历史?
  最早具有完整国家社会形态的良渚是中国的庞贝?
  下启古蜀文明的三星堆文明,真的来自闪米特人和古犹太人?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
  中华大地灿烂悠久的文明诞生在出土了大量甲骨文的殷墟?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广博深邃、容纳百川,绵延数千年而薪火不绝、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王鲁湘,1956年生于湖南,1978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2000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授、博导。2001年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

书籍目录

寻找尧舜禹时代
良渚的神灵
古蜀金沙
青铜时代
探秘古滇国
发现阖闾古城
千年阅一城
骊宫长恨歌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钓鱼城传奇
故宫大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王鲁湘:这是个“负阴抱阳”的格局。晋宏逵:这块看起来比较密集,怎么认识它?我觉得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分块。它既然是一个城,就有街道。四条长街把紫禁城从纵轴线分成五块。中轴的前半是常说的后三宫,就是乾清宫,坤宁宫和它中间的交泰殿;它的左右就是东西六宫,东西六宫的前端各有一个重要建筑,这边是诚肃殿和斋宫,那边是著名的养心殿。两六宫的外侧是太后们住的地方,最前面的是慈宁宫,慈宁宫的旁边是寿康宫。王鲁湘:俗称寡妇殿。晋宏逵:在世皇帝的女长辈和她们的服务人员都在这个慈宁宫。寿康宫北边是寿安宫,最角上是英华殿,英华殿本是万历皇帝母亲的居所,她号称自己是九莲菩萨,里面有她手植的一棵树。英华殿东侧就是著名的太上皇宫殿,它的样式像一个缩小的紫禁城,同样有外朝后寝、花园,以及东西两侧的建筑,也分成东西两个轴线。它前面是一个很大格局的宫殿,后面也分成三路,其中一路的西侧就是著名的乾隆花园。王鲁湘:这是乾隆为自己太上皇的生活预备的。晋宏逵:他在登基以后,觉得自己执政的时间不能超过他的祖父康熙,康熙在位不到62年吧,所以他说,到60岁我一定要归政,把这个位置传给儿子。他到哪里住呢,不能住在皇宫,皇宫给他儿子住了,所以他自己做了一个宫殿,叫太上皇宫殿。里面所有地方的命名都围绕着长寿、退政的主题。王鲁湘:皇帝办公的地方叫勤政殿,要勤劳;退了以后就倦勤,该休息了。晋宏逵:另外在宫城的外侧,围着城墙的北、东、西三个角,有大量的灰顶房子,这就是从明代开始为皇宫服务的那些最核心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贴着西墙甚至还有酿酒的、做买卖的。另外还有一个事:这么多皇子都到哪里住呢?王鲁湘:就是那一大堆阿哥、公主。晋宏逵:所以在乾清宫的后面、东西六宫的北侧,还有三块留下来了,叫前东西五所。前西五所从明代开始就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后来乾隆曾经住在里面,他当皇帝以后,他居住的地方就不能让一般的皇子再居住了,所以把这个所升格为宫,叫重华宫,这里的漱芳斋也是非常著名的地方。

编辑推荐

《华夏生死书》编辑推荐:王鲁湘和二十三位考古专家深入中国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第一现场,探索炎黄子孙发源之谜,剖开华夏文明绵延5000年而薪火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全四色印刷,集中披露150幅珍贵文物图片,重温华夏文明遗落在历史深处的永恒魅力。王鲁湘,1956年生于湖南,1978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2000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授、博导。2001年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文化大观园》:风凰卫视中文台文化栏目,由著名学者王鲁湘主持栏H本着“雅文化俗、俗文化雅”的宗旨,以专访和实地采访的方式,关注中华文化的大历史、大人物、大事件和新发现.并以最雅俗共赏的方式探究文化底蕴和精髓,带领读者进入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之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夏生死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4条)

 
 

  •   中国人真是“龙的传人”?
      “龙”是曾经灭绝的远古神兽,还是先人们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
      尧舜禹时代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过的鲜活历史?
      最早具有完整国家社会形态的良渚是中国的庞贝?
      下启古蜀文明的三星堆文明,真的来自闪米特人和古犹太人?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
      中华大地灿烂悠久的文明诞生在出土了大量甲骨文的殷墟?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广博深邃、容纳百川,绵延数千年而薪火不绝、历久弥新?
  •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中国的别称;汉族的自称。原指西周时期的周朝,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称呼。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湾遗址的发现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另外,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王钟翰《“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族,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说文王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这区夏,是古今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为:.公元前2100-前770瓿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 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各族的合称,亦作“诸夏”。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的部族,可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它们以华夏集团为中心,经过长期的交往与融合,到春秋时期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
  •   四大文明古国中,确实只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真是一个奇迹,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迹诞生呢?它的文化密码是什么?它传承下来的动力是什么?这本书通过考古学们对考古遗迹和现场的记录和研究,就是为了揭示这个问题。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包容性,以及其中心动力(汉民族)、边缘动力(少数民族)和外来动力(外来民族文化,比如印度佛教等)的有效互动。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考古发掘的很多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对于了解中华民族来说,这书值得一看。
  •   封面很古感,有内涵,黄颜色的字体也有一种古老的味道,加上那些彩色文物图片,整体上的古感格调渲染得很好,可见这书做得很用心。内容也很好,著名学者王鲁湘和中国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探讨华夏文明的生死历程,挺有意思的话题,没事看看,学的到不少东西。
  •   王鲁湘对话考古学家,到考古发掘的现场去追溯华夏文明起源,内容上很权威,没得说。还是彩色的图片,有思想,文字也不错,值得。
  •   这本书讲中华文明的起源,通俗易懂,作者走访了很多考古发掘现场去,里面都是第一手资料和珍贵文物图片,真的很不错啊。
  •   《山海经》里记载了很多上古神兽,好像确实有过。不过一般我们都知道龙只是图腾,是先民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界崇拜的结果。因为龙很厉害,能呼风唤雨,暗示吉祥。还有学者说,龙是民族融合的象征,因为龙是由不同动物的部分形象组成的。当然,都有道理,但是一直未能证实。华夏生死书,通过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重新看待龙图腾,证实了自然崇拜的真实性。很不错的书,看看对了解中国的文化挺有意思。
  •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看稍微有点严肃的文化书和历史书,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都用来调侃、搞笑和赚钱了,所以才有那么多——明朝这些事儿那些事儿,这个秘史那个秘史,这个玩意儿那个玩意儿。而精神呢?我们的精神家园呢?谁也懒得问津。那么,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该置于何地?
    《华夏生死书》,考古学家和著名学者对话,探索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在这里,其实有我们早已陌生的精神领地。或许,当我们百无聊赖的时候,应该看看。
  •   华夏生死书,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断生老病死、凤凰涅槃的文化智慧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传统文化。不管现在多现代,多想越过它,还是越不过,因为华夏文化的基因早就种在我们集体无意识的血液里了。就像这本书说到的,这些文化的遗迹,其实也是我们身心灵的遗迹,最好的对待办法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否定。毕竟,一个文明延绵数千年,肯定有他的好处。
  •   这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报道。值得反复阅读。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素质。与帝王陵密码的主要区别是,这本书将的更多的是最新的考古发掘,那本书,讲的大部分是上个世纪的事。
  •   有人说华夏儒家文化扼杀万般生动,独留自己一家,其实,万般生动皆有理由,一枝独秀也有其理由,麦子用果实取悦人类,因此最终战胜了所有野草。而儒家深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就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善与恶,腐朽与神奇,都被接纳或放大,我们就在此中前行,是浑水而非蛀虫也。所以,辩证地看待华夏文明以及其核心儒家文化,才是对儒家的公平。看过这本出自考古学家的华夏文明札记,确实学到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东西。
  •   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学者的讲义,有教授的推理,也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阐释。其实,所有这些家得出结论,都离不开一个前提——考古发掘的材料。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人的演绎下,就意味着不同的观念,到底哪个是对的 呢?很难说。除非我们亲临考古现场,把这些结论拿到考古现场的文物里去验证,去还原。而本书正是一本以考古学视角出发,由主持中国文化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写就的中国文化书。看看这些走到文化第一现场的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你会得到不同于正统的有趣结论。
  •   不管我们有多么讨厌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儒教,以及它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我们都必须承受。它们已经根植于我们的血液,成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传统重负。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华夏文明这一传统,在这一前提下逐步摆脱其扼杀人性的东西,让自己变得轻松和富有人性。这本书写华夏诸多文明的生死、融合和生长,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历史。
  •   中国人常常感叹活得累,一个原因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人的压力大,生活常常不由自主;另一方面,常为人忽略的,可能是身份的迷失,也就是在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撕扯中,常常不知所从,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又格外长,所以压在我们身上,就是特别的重。但这是我们的文化血骨,是扯不断的,《华夏生死书》,从尧舜禹写到大故宫,这些血脉一直延续着,以古籍、文物的表面形式,以意识、思维的深层形式存在着,我们是不可能断掉的。曾有学者说,五四运动把古代传统搞断了,其实是不对的。断只是表面,在深层的民族心理和行为哲学上,还是依然,还是没有断的。凡是中国人都能感到对落叶归根的渴望,感到文化传统的劣根性的重压以及传统文化温文儒雅的好的一面,这怎么能是断裂了呢?
  •   王鲁湘和众多考古学家一起走进中华文化遗址探索炎黄文化起源,真的很不错。
  •   很好的一本书,从出土文物,历史遗迹分析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以对话形式传承中华文明
  •   一个人有生老病死,一个文明也有成住坏空。只是多数时候,由于文明延绵时间很长,以至让我们忽略了它的年龄。有的文明死于战争,有的死于自闭,有的死于天灾。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延绵至今,但这并不代表它能获得永生的资格,看了这本书会发现,其延绵至今,是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   华夏文明5000年固然很好,但是延绵太久,也养成了很多不好的积习,诸如鲁迅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等。其中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大概就是惰性。整个中国人对自由、民主都没有意识和冲动,只要活着就好,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成本哲学代替了尊严和价值。看这本华夏生死书,也是让人百感交集,周边文明的生生死死,华夏文明的坚如磐石,以今日之眼光看来,不知是幸否还是不幸?
  •   价格便宜,彩色印刷,考古学家的第一手发掘报告,披露关于中华文明的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和故事,很不错。
  •   王鲁湘对话的这些人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线专家。他们口中的历史是鲜活而有质感的
  •   有华人处,皆说汉字,穿汉服,习汉俗。从三纲五常到三从四德,无论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不管山村野夫或风流侠客,都流淌着仁智礼义信的血液。华夏生死书,大处看,是中华文化的融合历史;小处看,是华人不断在生死轮回中找到自己文化身份的艰辛过程。此书言简意赅、形神兼备、说理透彻、叙述流畅,可以当微缩的中国人文化史纲来翻阅。
  •   文化考古,介绍华夏文化的书
  •   通俗的文字,彩色好看的图片,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联袂发问,把中华民族文化渊源上的很多东西拿出来讨论,让人豁然开朗。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没事翻翻能增长不少知识,更深地了解传统文化。
  •   曾有人说,华人文化原先野蛮嗜血而凶猛,是狼图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有人说,狼的血液慢慢被驯化了,只在少数民族中间流行,主体汉族的文化其实是羊文化——懦弱无能,善于逢迎,中庸保守,不思进取。其实确切地说,中国文化,是狼与羊结合而形成的怪胎。《华夏生死书》在追问一个个消逝的边缘文化载体的同时,也在反思汉民族文化之洋洋大观的深层缘由。借由这些文化遗迹,在追寻过去辉煌的同时,也在哀吊血性之不存。
  •   大唐为什么那么璀璨,元朝的版图为什么是做李朝历代最大的,清朝的满族为什么能纵横中原几百年?仔细看,你会发现,李唐王朝有少数民族血统,其他二个则直接是少数民族统治。考古学的证据也显示,炎黄文化之蔚为大观,和对少数民族的兼容并需是分不开的。没有他们,我们的文明也许早就断裂了。
  •   全书彩色印刷,配了几百幅帝王陵文物的图片,看起来很过瘾。又是考古专家出来解读历代帝王陵,要比纯粹虚构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真实多了。这才是真正的关于古代帝王陵墓的图书啊。
  •   全书从殷墟讲到故宫,简直是一本简易的文化发展史,对理解华夏民族有一定帮助,特别是配的图片,很难得。
  •   探索文化发源之谜,正在细细品读
  •   通过考古专家的现身说法,了解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很真实。图片也不错。
  •   度过校友王鲁湘的
  •   喜爱看考古的,这书必备啊
  •   中国是个宗法制的社会,所以一直以来都安土重迁,把“落叶归根”当作最后的人生愿望。很多年前,一直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忍受四处漂泊呢?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出生的地方老死呢?即使出生的地方本来就老无所依?就像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最后还是要回到家乡生活和安葬。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他们倒不是要回到某个地点,也不是因为在其他地方生活不下去而不得不回去,而是因为,回到故乡,就是回归到自己熟悉和充满幸福感的文化气息中出。毕竟,我们真正的家园,就是我们所属于的文化故乡。看这本书,对这一点会有更深的认识。
  •   封面设计的很古雅,有文化内涵,没想到还有那么彩色的文物图片,看起来挺爽。特别是对照着文字看,能互相印证,不错。
  •   书包装的不错,送货也快,翻开一看,居然还是彩色的,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图片,真好-
  •   让我了解中华起源
  •   对于喜欢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来说,作为一般知识的了解还是很好的。
  •   刚拿到书,翻了翻,很不错。图片很清晰,文字也很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就是黄颜色的楷体字有点不太深,美中不足。
  •   书的质量很好的,彩图印刷。
  •   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人,这是作者的提问和试图给出的答案。
  •   还不错的。刚入手还没看,但是我很喜欢这些书的题目和版式
  •   书的品质不错。
  •   特价商品,值了。
  •   内容一如既往的好,可读性很强,非常不错
  •   扩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这是一个号媒介。
  •   此书是对话交谈的形式编成的,看起来易懂,而且生动。
  •   書的質量很好!
  •   很不错,是买来放公司看的,对这类书很感兴趣呢。
  •   看到凤凰的微博推荐才买,翻了一下,感觉还可以
  •   包装很仔细,卖家很细心,快递也很快捷,下单到收货总共才3天!
  •   赞一个,原价32.8,竟然才卖11.5元.
  •   跟预想的内容差别很大。插图很多,内容上基本没讲什么东西啊。
  •   还可以吧,挺好的,还行
  •   资料翔实,功力扎实,好!
  •   了解些考古历史和常识不错,就是字有些小。
  •   一本我很刚兴趣的书籍,很喜欢考古,没有读呢,但愿不会叫失望
  •   抢购的,看后知道了一些考古知识,涨了见识
  •   印刷,纸张都还不错,但是内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买书要理智,不要看价钱。
  •   盗墓笔记看多了就想看关于挖坟的书,就买了
  •   书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   写的还可以,虽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好,但还是对一些东西有些了解了。
  •   为什么里面的内容是以对话的的形式展开
  •   不太喜欢访谈的形式,其他还好
  •   还不错啊,就是文字少了点
  •   同事要看的,我不感冒,也许很好吧,他说挺好
  •   神神秘秘神神秘秘,没啥意思啊
  •   这本没有作者出的另本有意义。
  •   只是把访谈的内容印成文字,没啥太大的可读性
  •   只是一些对话……外加图片
  •   拿到书,觉得有点薄了。但是这并没有消减它对我的吸引力。随书一起穿越吧,领略我们祖国光辉灿烂的文明。极好的。
  •   是在书店看到的,翻看后觉得很喜欢,还是这里买划算呢^_^
  •   脱线的意思是说这书的名字和我想象的内容以及实际到手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挺枯燥无聊的
  •   考古纪录类的图书。比较详实。内容不是特别有趣。
  •   这个系列的书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是对话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很好理解,而且整本书的顺序安排的很好,循序渐进,很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和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书中还配有彩图,不过看书的时候最好带一本字典,因为里面会有一些生僻字。
  •   对考古方面有很大帮助,还有图片,用对话形式,更加生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