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

出版时间:2012-8-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页数:369  字数:342000  译者:叶李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俄裔美籍作家,被全世界的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人类想象力”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阿西莫夫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其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上天下海、古往今来、从恐龙到亚原子到全宇宙无所不包,从通俗小说到罗马帝国史,从科普读物到远东千年历史,从圣经指南,到科学指南,到两性生活指南,每一部著作都朴实、严谨而又充满幽默风趣的格调,为了尽情发挥自己诙谐搞笑的天赋,他甚至还写过一本《笑话集》。
到了晚年,他开始变得“好色”,出版了一系列两性话题的“黄书”。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是当代机器人学的基本法则,他预言了今天的生物科技,预言了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图书馆,预言了人类将进行太空殖民。
终其一生,阿西莫夫最引以为豪的则是:《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伊图·丹莫刺尔
第二篇 克里昂一世
第三篇 铎丝·凡纳比里
第四篇 婉达·谢顿
第五篇 尾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再讲一遍,哈里,”雨果·阿马瑞尔说,“你的朋友丹莫刺尔麻烦大了。”他非常轻微地强调了“朋友”二字,而且带着如假包换的嫌恶神态。 哈里·谢顿察觉到话里的酸味,却未加理会,他从三用电脑前抬起头来。“我再讲一遍,雨果,这毫无意义。”然后,他带着一点厌烦——一点而已,补充道:“你为什么要坚持这件事,无端浪费我的时间?” “因为我认为它很重要。”雨果以挑战的架式坐下,这种姿态代表他不会轻易动摇。他人在这里,而且要留在这里。 八年前,他只是达尔区的一个热闾工,社会阶级低得不能再低。是谢顿将他从那个阶级拉拔出来,使他成为一名数学家与知识分子——非但如此,还成为一名心理史学家。 他无时无刻不记得过去与现在的分际,以及这个转变是拜何人之赐。这就意味着,假如为了谢顿好,他必须对谢顿疾言厉色,那么即使他对这位老大哥万分敬爱,即使他顾及自己的前途,也都无法阻止他这样做。他亏欠谢顿太多太多,这份疾言厉色只是其中之一。 “听我说,哈里,”他一面说,一面用左手虚劈一记,“由于某种我无法理解的原因,你对这个丹莫刺尔评价颇高,但我可不然。除你之外,那些值得我尊重他们意见的人,对他都没有什么好感。我不在乎他这个人发生什么事,哈里,可是只要我想到你在乎,我就没有选择余地,不得不向你报告这件事。” 谢顿微微一笑,一半是针对此人的热忱,另一半是认为他的关心毫无用处。他很喜欢雨果·阿马瑞尔,甚至不只是‘喜欢’两字所能形容。他一生中曾有一段短暂时期,在川陀这颗行星表面四处逃亡,雨果便是他当时结识的四个人之一。另外三人是伊图·丹莫刺尔、铎丝·凡纳比里以及芮奇。后来,他再也没有结识类似的患难之交。 这四个人,以四种不同的特殊方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雨果·阿马瑞尔而言,是因为他对心理史学原理的敏捷领悟力,以及对新领域充满想象的洞察力。谢顿感到相当安慰,因为他知道,倘若在这个领域的数学尚未发展完善之际(它的进展多么缓慢,过程多么困难重重),自己就有什么三长两短,至少还有一个优秀的头脑会继续这项研究。 他说:“很抱歉,雨果,我不是有意对你不耐烦,或是对你急着要我了解的事不屑一顾。只是我手头的工作,身为系主任……” 这回轮到雨果露出笑容,他赶紧压下一声轻笑。“很抱歉,哈里,我不该发笑,但你没有担任那个职位的天分。” “我十分了解,但我必须学习。我必须好像是在做些无害的事,而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比在斯璀瞵大学数学系当系主任更无害的事。我可以让琐事占满我整天的作息,这样一来,就没有人需要知道或问及我们的心理史学研究进展。可是问题在于,我的确让琐事占满我整天的作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他环顾一下这间研究室,对储存在电脑中的材料瞥了一眼。这些电脑资料只有他与雨果能够开启,而且刻意以自家发明的符号记述,即使外人误打误撞闯了进去,也无法理解那些符号的意义。 雨果说:“一旦在这个职位上进人状况,你就能把工作分派下去,然后便会有较多的时间。”“但愿如此。”谢顿透着怀疑说,“别管了,告诉我,哪件和伊图·丹莫刺尔有关的事那么重要?”“只不过是伊图·丹莫刺尔,浩哉吾皇的首相,正忙着制造一场叛变。” 谢顿皱起眉头。“他为什么要那样做?” “我不是说他要,但是他正在那样做——不论他知不知道,而他的一些政敌还帮了很大的忙。你也了解,我可无所谓。我甚至认为,在理想情况下,将他赶出皇宫,逐出川陀……甚至逼他远离帝国会是件好事。可是正如我刚才所说,你对他评价颇高,所以我才来警告你,因为我觉得你对最近的政治趋势关心得还不够。” “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要做。”谢顿温和地说。 “比如说心理史学,我同意。可是如果我们对政治始终无知,心理史学的发展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我是指当今的政治。此时,此刻,才是现在转变成未来的时刻。我们不能光研究过去,因为我们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我们能用来检验研究成果的,是现在和不久的将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Best All-Time Novel Series”    ——世界SF小说协会,1966年,俄亥俄州

编辑推荐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编辑推荐: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银河帝国:基地》《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银河帝国4:基地前奏》中文简体版全国热卖中!《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人类历史上最有趣迷人的故事,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1977年经典电影《星球大战》,偷取了《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构思。2009年史上最卖座电影《阿凡达》,抄袭了《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创意。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亲口承认,他的经济学理论来自《银河帝国》的启示。9•11事件之后,英国《卫报》报道,本•拉登正是依据《银河帝国:基地》的战争策略,建立了同名恐怖组织——基地……出版60年来,《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随着它的读者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袖(如美国总统小布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美国宇航局航天员、本•拉登),而将这种影响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名人推荐

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Best All-Time Novel Series”——世界SF小说协会,1966年,俄亥俄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3条)

 
 

  •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优秀的好故事。
  •   内容波澜壮阔,气势磅礴,银河系的最伟大的史诗!!!
  •   经典系列绝对值得收藏
  •   阿西莫夫的书怎么说呢我看的进去,但是真不想收藏了
  •   一直买着来的!现在真心很希望他快点出下一部啊!!!!!
  •   封皮上写着呢最好看的小说
  •   科幻经典,无法超越。
  •   我是个老科幻迷,很早就看过《银河帝国》前三部曲,一直想收集到这位宗师级人物的全套书,今天如愿了。。。。
  •   外国人写的科幻,还是大大的有名气,但读来,感觉那个……
  •   一直的钟爱。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   都泡水了,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发的货,泡过水的书也发出来
  •   不错,就是书的纸貌似有点差
  •   谢顿同志为了全银河系人类的幸福贡献了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谢顿同志的逝世是全银河系人类的重大损失,其价值无人可以替代。谢顿同志永垂不朽!
  •   大家收货时要注意,我买的书中间有16空白,每两面空两面。注意!
  •   很喜欢这本书。但是还没有时间去看
  •   大师的经典,花两个晚上读完了,当看到“群星的尽头”时,就和我小时候看科幻世界看到这句话时重叠,真是很美妙呀。
  •   虽然是前传,却也有结局,而且光芒万丈!
  •   这部前传里边,关于人生的思考更加多了,如果说基地三部曲还是为故事构架服务,这里就是真得把对于这个主题的探讨当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
  •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之后好想去安慰阿西莫夫,这种感觉在看星爷的电影时也有过,觉得自己得到了安慰,同时非常想要安慰他的感觉。我太情绪化了吗?
  •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
  •   书很好做活动买的。很值。
  •   我喜欢的科幻小说
  •   阿西莫夫的经典之作
  •     时隔十几年之后,终于通过中文正版,补完了银河帝国系列的第5本《迈向基地》,基地系列的最后一部,展现了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关怀的哈里.谢顿,力排万难创建心理史学与基地,却又在一路失去亲朋好友的无奈而不幸的经过。终于,这套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系列小说,虽然留下了诸多伏笔。但当阿西莫夫感到自己已经濒临垂危,显然是不能趴在键盘上死去时,他让谢顿坐在椅子上去世了,为银河系的人类种族,留下了星尘般璀璨无限的未来。再次向伟大的阿西莫夫致敬,向不朽的银河帝国系列致敬。
  •     《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的内容正如标题所揭示,但其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学史。这两本书的连续性很强,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此前只读过基地三部曲、裸阳、钢穴、《基地边缘》的前半段,《基地与地球》以及其他的机器人系列尚未读过,虽然认识我们的老朋友R·丹尼尔,但不了解其他的情况,如果有疏漏请原谅。
      
      与基地三部曲(不含骡时期的预言失误与其他基地系列作品)中被神话的谢顿的形象相比,这两部的谢顿更有人情味一些——一个有着独到发现却不知应该如何实用化的数学家;同时纠正了一个误区:谢顿并非靠一己之力从无到有建立心理史学。在他周围,有着各色各样的人和“非人”,支持并帮助着他。
      说到两部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刻印象十分深刻,至少对我来说,甚至超越了第一基地中的塞佛·哈定、侯伯·马洛等人的塑造:
      古道心肠却神秘莫测的夫铭;
      与夫铭实为一人,运筹帷幄的丹莫茨尔;
      希望通过开明专制延续国运但无力回天的克里昂一世;
      对心理史学狂热并视为生命唯一、知恩图报默默奉献的雨果·阿玛瑞尔;
      身怀绝技、一心守候谢顿的铎丝;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与三部曲中的地区描述相比,虽然这两本发生的地点仅限于川陀,但内容依然不失丰富:露天的皇家花园、工业与贫穷的达尔、视传统与往昔辉煌为信仰的麦曲生、表面光鲜但暗流涌动的卫荷……光怪陆离,流连忘返。
      
      在这样的人物与环境塑造下,读者不难明白,心理史学并非是一个或几个科学怪人躲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式的产物,在它的系统化、实用化过程伊始(谢顿在十年大会上发表论文并来到川陀后),它便与谢顿的个人际遇和川陀本身联系到了一起。谢顿人生的起落,与心理史学再也摆脱不了关联。谢顿的身份经历了多重转变:首相密友兼大帝红人、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帝国首相、预言衰落的乌鸦嘴、希望养子帮助又心中矛盾的父亲、“虎女”之夫、令婉达担心的祖父……正如“银河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心理史学在实用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有预言的可能但无实用的可能->基本规则在脑中浮现却仍不清晰->获得国家级别的资金赞助与人力支持->得到了进展不少但仍不能实际应用、濒临破产和被遗弃->精神力的发现,后继有人,柳暗花明->基地终获帝国支持而建立,同时秘密策划第二基地。正如谢顿获得的启示:川陀即银河人类整体,研究川陀即是最好的模型抽象,虽然铎丝经常打趣地建议谢顿将“第XXX条:XXX必须XXX”加入他的心理史学原理集合中,但看着心理史学的发展过程,我甚至对心理史学本身的内容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或许就是《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对心理史学的最好诠释。
  •     如今的社会也早已探索到更为公平民主的政治体制,君主制早已被摈弃成为封建的代名词。在遥远的银河帝国,怎么会保留这种还是原始的君主独裁,这恐怕是作者最败笔之处。在预测未来的过程当中,星际移民、太空飞船、全息像是绝对可能而且是必然的,但是统一的帝国?、君主?不是吧?
  •     事实上我是带着愤愤不平的心态开始读基地前传的。后传第二本《基地与地球》的最后部分明显是埋了很多伏笔的:菲龙那个全性人意味深长的眼神到底暗示了什么?丹尼尔和菲龙结合后的大脑将如何操控银河的发展?崔维兹选择的盖娅星系最终有没有成型?人类整体是否会以盖娅的形式面对其他智慧生命?而偏偏阿西莫夫把《基地系列》的终章献给了谢顿和心理史学,那些伏笔则成了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并引出了众多狗尾续貂的开放式结局。
      从后传的故事中我们知道,“谢顿计划”是一个终被丹尼尔,或者崔维兹所代表的人类,抛弃了的残次品,至多是一个过渡型产品,银河的未来不是一个第二帝国式的联邦政治共同体,而是盖娅式的有机生命体。甚至于,谢顿都只是一个被丹尼尔用来创造“谢顿计划”的工具而已。那么为这样一个“工具”立传的《基地前传》,多少是有些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但它毕竟是《基地系列》的收官之作,我总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阿西莫夫对基地系列的“总结性陈词”。
      事实上我的这一方面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我仍然认为《基地前传》是部好看的科幻小说。如果说正传三部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对银河帝国和基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恢弘想象和描述,那么后传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各种奇妙的科幻构思,前传则是讲了一个最丰满的故事,塑造了基地系列小说中最成功的人物——哈里•谢顿。
      在谢顿身上,我看到的不是伟大——虽然谢顿在基地纪元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谢顿在上”甚至和“银河在上”一样的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我看到的不是荣耀——虽然他曾经位极人臣,而且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在谢顿身上,我看到的只有深深的无奈和不幸。
      首先,谢顿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心理史学,并因此衍生出了两个基地和“谢顿计划”。但在谢顿的有生之年,他却从来没能真正感受到这一切的重要意义,而且自始至终对自己的事业抱持着深深的疑虑。我仍然清楚地记的正传第一本中谢顿说过的一句话:
      “我自己还剩不到五年的寿命,可是我对未来关心至极。你可以说着是一种理想主义,也可以说我个人认同了‘人类 ’这个神秘而抽象的概念。”
      但是看了前传,我们发现这种伟大的原初动力竟然是谢顿自身出人头地的那一份自私的小心思,而且他最初几乎放弃了心理史学的研究,丹尼尔的精神助力在谢顿的心理史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多少都削弱了这位人类导师的伟大和光辉,但却使他更为真实。
      此外,虽然谢顿一直是心理史学研究的主导者,但由于先是被学校的行政工作、后是被首相所要担忧的国事、最后是为了维持研究经费和自身安全等种种“杂事”所纷扰,他对心理史学理论建构所作出贡献是有限的,甚至不及雨果•阿瑞玛斯。而让心理史学产生革命性进展、真正成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是其孙女婉达•谢顿的“天赋异禀”,后者不得不说是一种偶然。在发现婉达的“天赋”之前,谢顿始终对心理史学能否成功应用抱持着严重的怀疑,而推动着他走下去的,除了各种外力,可能最重要的是丹尼尔对他做过的“心灵调整”。更可怕的是,谢顿是知道这一切的。以被强加的坚定决心去追求一个可能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景,谢顿心中承受的矛盾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谢顿为心理史学这一事业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一生所经历的友情、亲情、爱情,都透着一股悲剧性的凄凉。
      谢顿一生虽然有过来来往往的众多同事、学术,却似乎只有三位称得上朋友:伊图•丹莫刺尔、克里昂、雨果•阿瑞玛斯。
      丹莫刺尔,也就是机器人丹尼尔,他帮助谢顿,只是为了利用他构建心理史学,而且谢顿规划的“第二帝国”似乎只是通向盖娅星系的一个跳板。在他自认为为心理史学的建构扫清了一切障碍之后,便翩然离去,不曾给谢顿这位人类朋友留下只言片语。
      克里昂虽然是个开明的君主,但更是一个傀儡,一个囚徒,他也只是希望谢顿能用心理史学帮他励精图治,使他在银河帝国历史中被书写得更加英明神武。
      雨果虽然对谢顿当初救他于水火心存感激,却把全部的心力都献给了心理史学,他对谢顿最强烈的感情就是能(在他死后)成为他的接班人,虽然最终没能得偿所愿,早早离世。
      再说亲情。谢顿32岁离开母星,便再也没有见过双亲。他唯一的儿子是领养的,芮奇为了其父的事业几度以身犯险,最终死在了被谢顿和心理史学放弃的银河外缘的战乱之中。孙女婉达因为天赋异禀,成为了心理史学的接班人,并且“被放逐”到银河边缘,成了一个寻找第二基地成员的“天线”,没能过上她父母希望的平凡生活。虽然他的亲人们爱着他,可是却都或多或少地由于他的心理史学而离开了他。
      最后,谢顿的爱情更是一桩悲剧。谢顿也许早就知道了妻子铎丝是一个机器人,却没能停止对她的爱意。整个基地系列小说以谢顿对铎丝的那一声呼唤收尾,足见他对她的一番深情。可他又怎么会不知道,铎丝走进他的生命,成为她的妻子,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最后为他而死,只是因为她被设定了“以保护哈里•谢顿安全为第一优先”的程序,而且这种程序设定还是以“心理史学”为背书。虽然,铎丝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爱使我成了人类”,可她终究不是人类,也始终不曾爱过谢顿。
      自从32岁发表了那篇论文,谢顿身边的一切,包括他自己,不是为心理史学而来,就是为基地而去。虽然,他认同了“人类”这个整体,虽然他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人类的未来,可是如果这些真的就可以填满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意义,又何来那最后一声呼唤,或是哀叹。谢顿或许是盖娅星系来临前最伟大的“孤立体”,但那也就对于“人类整体”做出的贡献而言。而谢顿作为一个普通的、有情感的、有悲喜的人的那一个面相,确实一部让人无奈的悲剧。
      阿西莫夫在写《迈向基地》时已是暮年,与其说他在写科幻,不如说他在写人生。谢顿是包括阿西莫夫自己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代言人,他们在学术、政治、信仰、利益等众多因素的角力中挣扎。为人类整体做出可能的贡献和满足一己切实的私利有时能相得益彰,有时却不。谢顿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成就无人能及,但他的悲剧却在无数人身上循环往复。那些有如尘沙随风飘散的悲剧人生,又有谁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也许只能为他们叹一句:谢顿在上!
      
  •     R·丹尼尔默默的执行着他的使命,在两万多年的岁月里他忙碌而谨慎,持续的努力着。丹尼尔和他的同伴们从未辜负他们的创造者,而创造者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兴衰史。终于,必须在丹尼尔和创造者一起努力下,银河文明进入一种新层级,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兴衰史也将变得不同。
  •     本集作为承上启下的一集,应该是很举足轻重的,但本集的内容却有些乏善可陈了。剩余的两个机器人一个死一个消失(虽然随时会回来,这个可以作为伏笔),而Seldon越来越没有用了(虽说他是主角),亮点仍然在书尾,精神念力人的发现,才是扭转整个局面的关键,如果没有第二基地,连第一基地都办不起来啊。
      距离看完第一集有点远(一个月前,查评论就知道),所以后面的情节和人物都接不起来了,所以这个系列还是要一口气看完啊。不过我是借的,一次不一定能借得齐,而且总会先试借一两本,以防不好看多借了。
      情节刻画有些生硬了,但有一点,就是世界没落的情景描写和分析得很到位,包括经济衰落到科学文化凋零再到人民素质的下降,整个败坏过程都可以在现今地球的各个社会中看到,不过并没深究原因,如果深究,那就变成DUNE了,只描写不探究才是科幻吸引之道。
  •      看书的顺序是正书,前传,后传,看正书的时候每次看到谢顿危机总会想到这个老头生前究竟是如何,他那么聪明有大局观无与伦比的历史掌控力,看了前传后,其实他也只是一个人。。。有爱情,亲情,有愤怒,烦恼,绝望,他不是神,面对打击他也奔溃过,绝望过,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这个老人的经历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389638.html?w=MTQ2MzM5NjM0Mg%3D%3D
  •     在写下谢顿的遗言时,阿西莫夫所想的是否和他的主角一样?他已经老了,他做过许多事:他写了机器人、帝国、基地三部曲和前传后传;它们互相联结,成为一部横跨两万年的银河史诗。(一个人的头脑要精细复杂到什么程度,才能装下两万年的未来?)
      如今他已经累了。
      如今我很庆幸自己是按他的写作顺序读完了整个系列。只有这样才不会因剧透而损失震撼,也能享受从“过去”里找出“未来”影子的乐趣。前几部固然新鲜、好读又传奇,然而后面每写一本就把整个系列提升了一个层次。《基地后传》有寻找故乡的茫茫奥德赛,奥德修斯将在尽头选择人类的未来;《基地前传》则是一个人对抗阴谋、无知、年老和无情的未来。其他每一本读完我都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只有这一本悲得让人不忍读下去。因为我们当然知道结局——除了死亡,还有什么呢?其他每一本都是复兴,这一本是衰亡;而老年又是最让人悲伤的一件事情。阿西莫夫一定深感谢顿的悲伤,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最后一本书。一个人的一生,即使它的价值是整个银河,人又是否就此满意了呢?
      然而这本书在我眼中仍是整个系列里最璀璨的。光辉的结局,光辉万丈的死亡,银河在上,他的心中有整个未来的群星。
      http://thebella.blog.163.com/blog/static/38304002201151145125767/
  •     当老婆跟我说,我喜欢吃的老酸奶媒体暴光是用明胶做的,我丝毫没放在心上,丝毫不纠结于自己吃的那个牌子是不是在暴光之列。因为我知道,作为普通人,我的生活绝对没可能逃避有毒食品,我肯定已经吃过各种添加剂、地沟油、瘦肉精、三聚青安以及各种暴光的和未暴光的,知名的和未知名的毒素。我抗拒不了,所以我就坦然地等死了。只要不是吃下去马上死的,我都能接受它是合格产品了。
      
      在染色馒头出现后,连国家领导人也感慨道德滑坡,但道德滑坡只是现象,根本的原因呢?仍旧在于监管缺位,法律职责履行不合格。到底是有什么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还是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鸡和蛋的问题没什么想多说的,免得真扯了蛋。但食品质量是有立法的,连吃个馒头都不安心,人们首先应当问的是:执法部门在干什么?
      
      从历史上来看,官僚体系的膨胀是一般规律,秦朝有国、郡、县三级,中央有丞相、校尉、御史三个高官,而到了明朝、清朝,随着官僚体系发展到登峰造极,部门和官职就多得多了,但社会管理变好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根本的东西没有变。现代中国的公职体系也是相当庞大,层级多、部门多,什么事情要紧了,什么事情出问题了,什么时候原有的部门管不好了,就专设一个部门,招一批人,或者是升格一个部门,提拔一批人,当然,经费、车辆也得跟上。但社会管理千头万绪,哪个不关系国计民生,哪个不要紧?于是可想而知。
      
      监管到不到位,法律义务有没有履行,关键不在于部门和人员的多少,而在于责任。没有责任,就是食品监管部门级别、人员、经费翻10倍,馒头也不会少一个。公共管理,特别是一线的管理,是具体的、直接的执行,并不是高难度的事情,所以需要的不是高智商,
      而是只要依照法律,按部就班、不折不扣地做就行了。那很难吗?YES and NO。
      
      因为人性总是好逸恶劳的,你作为负责人,你有崇高的信念,但你让弟兄们整天劳碌,不得好日子过,等到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就有你好看的了。所以当一个人站在公的利益立场上,他就威胁到团体内多数人的安逸,对立面就一下子多起来了。古人说,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但现今是倒过来了。往往一个团体内,勤恳认真、忙碌不停、想干点事情的人,被视作一本正经,异类,脑子坏掉了,而蜷缩在办公椅里混日子的,那才是志趣相投的同志。结果呢,劣币驱逐良币,谁都知道,随大流是最安全的,于是劣币就自然胜利了。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现在的风气很注重“术”,或者说是潜规则,讲究八面玲珑,一团和气,讲“道”反倒有点不合时宜,有点傻的味道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大大的杯具。
      
      科幻小说《基地》中描述着,统治2500个行星的银河帝国日渐衰败,谁都看得出这种衰败,但谁也改变不了,首相兼科学家谢顿运用心理史学,预测出帝国混乱的未来,便在遥远的行星上建立基地,为文明的延续和重新成长埋下种子。
      
      但我们只有地球。我们没有基地。一个染色的馒头能不能带来一颗种子?我是蛮悲观的,因为想想那么多矿难和人命,能说今后就没有瓦斯爆炸了吗?进步有时候是靠偶然事件推动的,但树干里的虫害不祛除,光把枯了的枝叶修理下,大树还是繁茂不起来的。如果一个机制,不能让好人干好事的话,就不能阻止坏人干坏事,如果一个机制,让人首先遵循的是术,而不是道,那么这个机制就会象星际黑洞,把光明都给彻底吸进去。没有光,你的种子可怎么发芽?
      
  •     四个中篇,每个中篇都以一个人名为篇名,目前看到了第三篇,看到的是每一篇的结尾都是主角的离去。丹尼尔是离开了,未来也许会再现;克里昂被刺杀了,结束一个王朝;铎丝死了,为爱而死。
      丹尼尔为什么离开?从机器人系列来看以及尚未阅读的帝国系列来看,银河帝国应该是在他引导下创立的,他不可能会因自己掌控不了帝国而被迫离开。从帝国与第二银河帝国这个宏观的背景来思考,也许这次的离开,是他在引导开创第二银河帝国的一个小小安排。
      克里昂是整个银河帝国的统治者,但他真的不是神,帝国的运转不是依靠一个大帝,而是一整套机制,他展现了一个凡人的形象,最后,因为一个园丁不想当园丁长而被刺杀,也把他这个形象推向了极致。
      铎丝,银河帝国后期机器人已成为一个传说,她存在的时间甚至比银河帝国还长,但她最终为了谢顿结束了自己也许可以永恒的存在。也许,阿西莫夫以这个情节来告诉读者,谢顿身边的这个女人,是真的懂得“爱”,这种爱的伟大也许更胜凡人,人为爱所献身付出的最多不过几十年生命,而铎丝为谢顿所付出的是她永恒的生命。好吧,理智一点说,机器人基本都不恐惧,并不害怕死亡,这样的付出从内在角度看来没有经过心理层面上的挣扎并不完美,但从外在角度看来,这种付出义无反顾也许更展现出一种让人震撼的爱的行为。
  •     我等了多年的书,终于看到了它的电子版。一个字评价,酷!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科幻小说,也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大年代跨度科幻历史小说由阿西莫夫开创,基地系列横跨银河帝国上下两万年!《基地》的核心概念,心理历史学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不可预测,但作为整体的行为却是可以预测的,由此计算出银河帝国的未来!概念显然来自于近代物理的量子力学,电子的瞬间位置无法确定,而在空间出现总概率却是确定的。看完之后你会感到科学之美,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自大多数人认为最枯燥无味的基础科学。
  •      这套书的下册,在网上是找不到中文电子版的,反正我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都是残缺的,是水木清华上某人翻译的,大约到了上册某个部分就没有了。所以我不得不去图书馆借,本来我想如果能找到电子版的,就这一本可以凑合着看了。昨天去首都图书馆了,好消息是终于借到了迈向基地的下册,坏消息是基地系列第二部和第三部没影了,被人借走了,并且蚂蚁三部曲只能借到一本,其余的是库本书。我只好借了本《死者代言人》和不锈钢老鼠一套三本。在公交车上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读这下册了,回家后用了两个小时终于看完了。
       废话说完了,开入正题。老年的谢顿也不得安生,先是被人下黑手,再是四处求钱办基地。我有个疑惑,心理学史一开始不是说不能影响群众么?为什么后来又故意告诉群众历史的走向呢?阿西莫夫最后竟然用起了人类的超能力,很好玩,但是可惜第二基地的建立还没有来得及写完。我对超能力一向是很感兴趣的,美剧《Hero》可是从头开始看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真的存在超能力,我也不指望未来的人能够有这种能力,那么在这里这点幻想算不算科幻呢?
       看着风烛残年的谢顿到处受挫,最后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孙女的超能力,真是令人心寒。一个昔日的强人若是没有了影响力,那真是太难过了。说实在的,谢顿在提出一个基础框架之后,就没有再付出足够的精力来研究了,心理史学的发展全是靠其他人的努力,例如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雨果·阿馬瑞爾(原谅我不得不google了一下才找到他的名字,因为我实在记不起来了)以及其他人物。虽然谢顿禁止用名字来命名各种成果,但是实际上他的名字成为唯一一个流传千古并为人所牢记的。一些人的光芒总是能把其他人的给遮住,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也是一种悲哀。
  •     阿西莫夫在晚年重拾笔墨,写作基地前传。在创作迈向基地时,已是到了从心欲不逾矩的年纪。大半生的悲喜都已看透了吧,所以,迈向基地比起早先的小说,显然有了更多关于“人生”这个命题更深层的思考。在阅读时,当然还是会被层层迭出的悬念和环环相扣的情节所吸引,然而读着读着,渐渐心生出一些悲凉。甚至会有流泪的冲动。我不知道在写作时,阿西莫夫有没有潜意识地把自己的一生投射在谢顿的身上。关于老去的孤独和恐慌,关于无可抵抗的命运的悲叹。在描写垂垂老矣的谢顿时,那份真实感简直可以触摸到。
      谢顿的一生,是幸运还是不幸?诚然,心理史学使他能够预知人类的未来,让他在生前显赫一时,而在死后,更是成了神话似的存在。然而,在他漫长的一生里,所经历的,是所爱的人一个个远去。
      丹莫茨尔。或者,他在机器人系列里的名字更为人所熟知,机 ·丹尼尔·奥利瓦,这个聪明强大善解人意的机器人,目睹了银河帝国的兴衰存亡,始终淡然处之,在明白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后安然离去,留下一个从容的背影,身后的是无数以这两个名字为主角的传说。丹尼尔是基地和机器人系列里我最爱的角色,不仅仅因为他有人类难以企及的脑力和体力却没有人性的弱点,更是因为,在阿西莫夫的描述里,他似乎没有金属冰冷冷的质感,反而,他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温暖的可以相信可以依赖的,的朋友应该就是这样的。多么讽刺,理想的朋友竟然连人类都不是。又或者,人类永远不可能如此完美吧。
      克里昂一世。身在皇位,最大的权力却仅仅限制在皇家御苑。而最后,是他出于好心意欲提拔的一名园丁将他刺杀。命运中总是有无穷无尽的不确定性,心理史学能预测未来的整体走势,可是个人呢?也许有的时候,分析一个人比分析一个宇宙还要不可思议。比如,谁能想到,园丁刺杀皇帝的原因,仅仅是——他死了,我就不用被提拔成园丁长,不用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小小办公室里,我不要那样的生活,我要生活在自然里,要和我最爱的植物和土地生活在一起……
      铎丝。又一个爱上人类的机器人,又一个因为爱上人类而遭到毁灭的机器人。或许,那么多口口声声说着爱,说着神圣的纯洁的至死不渝的爱的人,在真正面对死亡时,还不如一个机器人。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事实。铎丝死在谢顿的怀里,最后,她对谢顿的爱让她成为了一个人类。我知道有很多评论家会骂阿西莫夫在做无谓的煽情。那又如何?谁规定科幻小说一定要写得严谨客观得好似实验报告?
      婉达。谢顿晚年最后的依靠。然而,她还是要离开,带着心理史学的研究,或者说,带着改变人类未来的力量。作为一个已然失去爱人和儿女的老人,能有孙女陪伴,岂不是一大乐趣?然而,谢顿还是选择,让她走。因为,作为一个处在历史交叉点的人而言,银河帝国重建的一千年,比起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意义实在重大得太多。
      然后,故事结尾,智者孤独地死去。或者,这个智者,就是阿西莫夫自己。
      
  •     “基地前传”的第二部,书接《基地边缘》,讲述了心理史学从理论变成真正具有预测和指导意义的实用科学的过程。全书由四个中篇组成,之间的跨度为10年,每一篇中都恰好是心理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前三个故事中,谢顿和他的心理史学都遇到了一场危机,谢顿先后靠自己的智慧、幸运女神的眷顾和心理史学的指导成功化解了危机,然而在最后一个故事中,心理史学还是走到了穷途末路,随着银河帝国的衰落,谢顿计划也难以为继了,谢顿本人也成为被人讨厌的家伙,甚至是被人攻击的对象。前三个故事中,每次危机被解决的同时,也都伴随着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离去,先是伊图·丹莫茨尔——让他开始正视心理史学的引路人,然后是克里昂大帝——让心理史学得以发展成谢顿计划的仁厚君主,再然后是铎丝——他最心爱的伴侣,终于,在最后一个故事中,他的儿子也离他而去了。剩下的只有婉达,他的孙女,也是对谢顿计划至关重要的人物,正是她使心理史学产生了革命,使谢顿计划重现生机,于是才有了基地三部曲中曲折、宏大的传奇。
      
      前三个故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固然好看,但我还是更喜欢最后一个故事。首先,阿西莫夫在这个故事中使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在我看过的他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就足以使得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其次,我个人认为这篇故事所讲的东西才是《迈向基地》这部小说真正必不可少的。前三个故事讲的都是心理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一个伟大的事物在其发展阶段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但是基地三部曲中最神秘、最吸引人的第二基地是怎么来的,这需要作者自己告诉我们,否则作为读者的我们想破脑袋恐怕也猜不到点子上。还有,就是因为里面流露出的那种英雄末路、好汉迟暮的悲壮感觉。英雄叱诧风云的时候看起来固然过瘾,但只有山穷水尽的时候才能真正显出他的意志和魅力。
      
      最后说一点,基地前传是写在基地三部曲之后的,是为了把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这两个伟大的科幻系列连起来,也是为了说明基地和第二基地的缘起。阅读的顺序,最好也是跟作者写作的顺序一样,先基地三部曲,再基地前传,否则,看过基地前传中的由来之后,再读基地三部曲,就会少了很多惊喜和震撼。
  •     在看到铎丝有一次为保护谢顿而击败刺客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铎丝是机器人,在达尔她曾经弄伤过一个流氓。
      
      那么铎丝有没有违反第一定律呢?我是说,也许她也可以做到不伤害流氓而保护谢顿的目的。
      
      4月11日看完了《迈向基地》上下册,我注意到铎丝又干掉了军政府间谍林恩,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了,铎丝有没有违反第一定律?
      
      
      附机器人三定律:
      
      机器人三定律来自阿西莫夫的名著《我,机器人》。是阿西莫夫最重大的科幻理论贡献。其内容是:一、机器人不得伤人,或任人受伤而袖手旁观;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在形式上,机器人三定律有着数学公式般的美感,简洁、鲜明,而且前后逻辑环环相扣,具有瞬间揭示“从属”关系的奇妙魅力。但实际上其内部隐藏着近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在fans看来,这种“漏洞”其实不是漏洞,而是从根本上展现了机器人(甚至人)迷失于“存在”、“意义”等迷宫中的巨大悲剧。在创造机器人的《圣经》里,阿西莫夫就是全能、悲悯然而不可问的上帝。在商业消费领域,机器人三定律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游戏等现代媒体中。
      
      他在小说中提出了三定律的很多变体,例如第零定律的产生(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任人类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这些对机器人行为准则的修改成为他的很多故事的主线。在《Little Lost Robot》中为了避免机器人无谓地阻止人类进行低危险性工作,第一定律中的后半部分被去掉了,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在《Robot Dreams》中,一个机器人关于取消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梦,导致了他的毁灭。在机器人与帝国等小说中,一些外表是人的机器人认为自己应该归属于人类。在《 Bicentennial Man》中,一个机器人为了成为人,将自己的机械部分逐步替换成组织,并且在最后用自己的贡献和牺牲换来了人类的认同和保护机器人的法律的产生。
  •     前传之二:《迈向基地》
      
      作为基地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迈向基地》堪称为整个系列划上了完美的句号。阿西莫夫在这部作品中重新采用系列中篇的形式,分别展示谢顿从中年到老年的几个人生中重要环节。同时,《基地序曲》中没有解决的心理史学建构问题,成为这部作品最后要完成的任务。伴随建立心理史学的艰辛历程,谢顿、铎丝、婉达等富有传奇色彩的主人公形象,使《迈向基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七部基地小说中人物最为立体丰满的一部作品。而摆在谢顿计划面前的重重阻力,一度令他濒临绝望,所幸每每在紧要关头总有机缘巧合,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助,最后一次次的峰回路转将两个基地推向历史的潮头。其间的几次生离死别,更为整个故事染上了浓郁的悲壮色彩,而在前面几部基地小说中,人物命运一直处在谢顿计划大背景下的阴影中。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均是阿西莫夫以自己身边的亲友为原型创作的形象,因此在多处细节的雕琢上尤显得心应手。所以,基地系列的最终章音符,更悲壮,更亲切,更人性。
      
      遗憾的是,本来这部作品中的最后一个中篇要详尽介绍谢顿生命中最后一年的生活,以及第一基地初创时期的情况,然而阿西莫夫也在这个时候走到了人生之路的尽头……所以最后一个中篇他只写了2000多字便告搁笔,我们现在看到的《尾声》这个部分,是阿西莫夫和基地系列的资深编辑一起改写的。
      
      圆没有终点和,这是《第二基地》中的一句关键台词。而这恰恰也吻合阿西莫夫在创作最后一部基地作品时的思路——在《迈向基地》的最后部分,他提到了“群星的尽头”这一暗示第二基地秘密的象征,更提到在《基地》开头部分出现的创建基地的主要人物盖尔·多尼克,于是,这一创作历程逾五十年,内容直接时间跨度五百余年,背景辐射纵横两万年的壮丽史诗,终于在结束的同时又回到了开始。掩卷而思,恍若隔世。
      
      在最后的两部基地作品中,自知时日无多的阿西莫夫俨然已经将哈里·谢顿视作自己的化身,在这一角色的刻画上倾注了最后的心血——如《阿西莫夫:逸闻趣事》所言:“当阿西莫夫感到自己已经濒临垂危,显然是不能趴在键盘上死去时,他让谢顿坐在椅子上去世了。”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身到最后一刻,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和骄傲。
      
      再次向伟大的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致敬,向不朽的《基地》系列作品致敬。
      
  •   楼主太悲观了。谢顿的一生也有可能是幸运的,要看人选择以什么方式活着。
  •   我怎么觉得这个是我看了这么多基地系列的书评写的最好的一个
     最后,谢顿的爱情更是一桩悲剧。谢顿也许早就知道了妻子铎丝是一个机器人,却没能停止对她的爱意。整个基地系列小说以谢顿对铎丝的那一声呼唤收尾,足见他对她的一番深情。可他又怎么会不知道,铎丝走进他的生命,成为她的妻子,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最后为他而死,只是因为她被设定了“以保护哈里•谢顿安全为第一优先”的程序,而且这种程序设定还是以“心理史学”为背书。虽然,铎丝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爱使我成了人类”,可她终究不是人类,也始终不曾爱过谢顿。
    这里好戳笑点= =||
  •   向伟大的丹尼尔致敬!
  •   确实是唯一全本,多谢
  •   十分感谢,找了很久了
  •   many thanks!
  •   被删掉了.......
  •   嗯是的,谢谢
  •   其实阿西莫夫老师22岁时才开始动笔写基地的。
  •   才?
  •   群星的尽头
  •   就...
  •   衰败的迹象……还好我们没有帝国。楼主很会学以致用。
  •   我擦,手贱看到了,我还没开读啊。。
  •   铎丝真有这么长历史吗?她和丹尼尔好像不是同一类型的机器人,没看完机器人系列,疑惑中……
  •   确实是好书 不过传说中的电子版在哪里》
  •   用搜狗搜一下就出来了
  •   应该找出来看一看的。
  •   我看的也是残缺不全的,关于朵丝和他孙女婉达的那两部分都没看到过
  •   我看的也是残缺不全的,郁闷啊啊啊啊
  •   是没看完,最后被剧透了。。。所以这辈子也不会再看了
  •   楼上你……
  •   写得很细腻哦。
  •   同感,看到最后,已经分不清那是谢顿还是阿西莫夫了。。
  •   合上书的时候,感觉谢顿和阿西莫夫重叠在一起了。。
  •   看完后真得要哭了
  •   赞同。我读的时候也觉得谢顿有阿西莫夫的影子……
  •   看你的评论又一次潸然泪下……
  •   阿西莫夫晚年很凄惨吗?
  •   不好,做手术输血感染上艾滋,写完这本不久就过世了。基地系列只有读这本的时候最难过,因为时不时会想到阿西莫夫本人,再了不起的科学家、作家也敌不过病痛和时间
  •   哦,得病很正常,你说的我也百度到了,其实我想问的是,他晚年是不是像谢顿那样孤苦伶仃一个人,还是说在家人的陪伴下一直和病魔斗争。
    如果是前者,我就觉得凄惨,如果是后者我就觉得没什么。
  •   他直到去死他妻子都陪伴着他,科普界典范的恩爱一对儿;但女儿的情况我记不很清,貌似是先离开世界了一步。一切都可以参阅晚年第三部自传《人生舞台》。
  •   阅读的顺序,最好也是跟作者写作的顺序一样,先基地三部曲,再基地前传,否则,看过基地前传中的由来之后,再读基地三部曲,就会少了很多惊喜和震撼。
    ——————————
    可惜我是看了基地前奏和迈向基地之后才看到你这句评论的...
  •   写完这部作品大师的人生也同时谢幕了……
  •   0律,谢顿是关键人物~
  •   铎丝已经成为人类,不受三定律的约束。
  •   铎丝因为爱而成为人类,不受三定律约束,升华了主题
  •   个人看法还是零律起作用了……
    另,铎丝成为人类了么?
  •   大哥,你看《曙光中的机器人》没有啊?看了你就知道啦,
  •   致敬~~
  •   向ASIMOV致敬
  •   悄悄的致敬!
  •   致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