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路卫兵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前言

“微历史”诞生记时人感喟:微博决定一切!此等体例,古已有之。绵延流长者,首推《世说新语》。隽永传神,阅读爽快,空间恢弘,意趣盎然。年初敲定书名:用微博体写史,故名《微历史》。书中涵盖了诸多大师、文人、军阀、小人物的历史碎片,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影像连缀,俨然1840—1949历史剪影。百年间,我们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参与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承受了空前的压力和耻辱。与此同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青春,是激情,是理想,是成功。取材源于《剑桥中国史》等百来部学术专著,以及大量清末、民国笔记,并参考了《纽约时报》等国外的报载资料。片瓷千姿,各代朝代,各个窑口,各种瓷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各种纹饰,花鸟虫鱼、瓜果蔬菜、山水人物,竞相奔放。但它展现的却不是整瓷的面貌。所选2000个段子之于百年历史,无异于沧海一粟,堆片瓷以观全瓷。2000个军阀、文人、大师、小人物的各式历史瓷片堆在一起,虽然如此丰富多彩,展现的却非历史本来面貌。愿历史瓷片爱好者擦亮眼睛,以免走上盲人摸象之路。以上代为序。路卫兵于2011年5月30日凌晨。二稿于6月19日父亲节。

内容概要

  微历史,顾名思义用微博体写史。涵盖了国学大师的真性情、文人风骨、军阀的趣闻逸事、小人物的话语等百年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像连缀,俨然1840—1949历史剪影,现代版《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

姓名:路卫兵
性别:男
年龄:80前
民族:汉
籍贯:河北保定
职业:机关大院行走
性格: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爱好:喜读历史、痴迷国学
愿望:以史为鉴,昭窥天下
作品:《最历史》(2010)
《五胡乱》(2010)
《微历史》(2011)

书籍目录

有正经·没正行
 ⊙抗战期间,蒋介石去成都,在杨森家盘桓半天。蒋见杨家进进出出的妇女不少,很是惊讶,便问杨森:“这些都是你的妻子吗?”杨森闻言朗声回答:“报告委员长,属下身体很好!”
性情
 ⊙第二次东征,张发奎任第一独立旅旅长,在紫金县热汤圩与林虎部万余人相遇,兵力悬殊,军陷绝境。张遂把帽子一扔、衣服一脱,对部下大喊道:“有前无后,打死罢就,叼你老母,冲!”端挺机枪就往前冲。独立旅官兵见状,遂群起狂呼“叼你老母”发起冲锋,连破林部七处阵地。
癖好
 ⊙秦德君在回忆录中说:“有一次我把买船票的钱给茅盾时,他把钞票放进小皮夹里,又取出来凑在鼻尖上嗅嗅,直说‘好香,好香,真舍不得花掉它’。我一再说明那钞票是偶尔压在洗脸的香皂底下的,并没有洒香水。我后来才知道,茅盾身上常常洒香水。”
一本正经
 ⊙1931年,文绣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经双方律师交涉,由溥仪付给文秀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颜面,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报纸上刊登“上谕”一则:“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疙瘩?芥蒂
 ⊙李石曾与胡适二人为死敌,李想搞臭胡,于是把胡向宣统请假的一个条子公诸于世。那条子上写:“臣胡适,今天有事,不能请安。”
戚戚焉
 ⊙1944年8月8日,方先觉在衡阳苦撑47天,突围、自裁均失败后,为数千伤兵计,举旗投降(抗战中唯一投降的黄埔系将领)。几个月后,方先觉在军统衡阳站的接应下回归。1945年国民党代表大会上,喊杀方先觉之声不绝于耳。退到台湾后,方也是无处可躲,无地可辩护。1968年退役后,方先觉抱着蒋校长的膝盖痛哭,于蒋校长一声叹息中落发为僧。
文明的冲突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如纸烟、小眼镜、洋伞、洋袜,必杀无赦。曾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被搜出,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风雅
 ⊙郭沫若、郁达夫为文热情奔放。达夫好于文中连用“啊啊”二字,沫若则善用“哟”字,如“妻哟”、“仿吾哟”之类,取二君作品验之,则随处可见。吴稚晖笔调辛辣,亦有一习惯,喜于文中连用“呸呸呸”三字,读之声容并茂。于是有好事者乃作一诗调侃三公,末二句是:“各有新腔惊俗众,郁啊郭哟稚晖呸。”
命运乎
 ⊙民国时期,上海滩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男扮女装;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女扮男装。遂有好事者促成他们合演了《四郎探母》、《
游龙戏凤 》,男女角色颠鸾倒凤,二人也由戏生情,因情入戏,成就了一段民国绝恋,为世人赞叹。
兄弟袍泽
 ⊙蒋梦麟与原配离异后,迎娶的是其莫逆之交兼同事高仁山的遗孀陶曾谷。1928年高仁山被奉系军阀杀害后,蒋梦麟对其妻陶曾谷照顾备至,二人互生爱意,坠入爱河。婚礼上,蒋梦麟在答谢宾客时说:“我一生最敬爱高仁山兄,所以我愿意继续他的志愿去从事教育。因为爱高兄,所以我更爱他爱过的人,且更加倍地爱她,这样才对得起亡友。”
一语中的
 ⊙1914年,袁世凯聘王闿运担任国史馆馆长,那时王已是八十三岁高龄。到北京就任时,有人问:“您年纪这么大了,何苦千里迢迢来做这个官?”王回答:“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我因年纪大了,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只好来做官啰!”
如许佳人
 ⊙抗战时期,叶挺夫人李秀文与姐姐两人逃到罗定,由于经济拮据,只好到街上摆地摊卖旧衣服。一个小家碧玉无论生活境遇多么不如意,一直没有怨言,还要生一堆孩子,养两个老人,其忠贞和坚忍令人叹服。
“洋眼”看天
 ⊙1894年12月13日,《伦敦每日新闻》在一篇报道中,说到了当时清廷官员购买洋人军火时的腐败现象:“只要外国公司引诱或贿赂他们,再老掉牙的枪支或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看看这些枪是什么货色吧:外观上还像那么回事儿,但托盘根本没有加工好,枪口也锉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至连接处都松开了。”
军阀向左,流氓向右
 ⊙陈济棠的老婆莫秀英原是集市上一杀鸡婆娘,陈对莫一见钟情,便派哥哥兼军师陈维周去打探。一问之下,不由得大喜过望,原来莫小妇人脚板底有七粒红痣,命相上叫“脚踏七星格”;肚脐边上有粒大朱砂痣,正好对应陈济棠的朱砂掌,绝对是个旺夫益子的命格。
别笑,我是国学大师
 ⊙1916年,张大千在重庆求精中学念书,放暑假回内江,途中被土匪绑票。土匪要他写信回家索钱赎身,一匪看到他的字时,惊叫道:“这娃儿字写得漂亮,我看留他做黑笔师爷好了!”张大千无奈,只好做了一阵子土匪的师爷。
恍然
 ⊙康有为的四姨太市冈鹤子是日本人,比康小40岁,原本为康家在日本的用人。嫁给康后,两人遍览名山,可鹤子在怀孕后偷偷回到了日本,生下一女绫子。有八卦说,绫子是鹤子与康圣人儿子的结晶。
骇然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京最大的绸缎庄“瑞蚨祥”,承制了袁世凯的龙袍、夫人于氏的娘娘服、众妾的嫔妃服以及皇子皇女们的各种服装。其中袁的龙袍价值为80万元。
色戒
 ⊙苏曼殊追求西班牙牧师庄湘的女儿雪鸿,一日留宿雪鸿家中。第二天起来,庄湘对曼殊说:“雪鸿非常爱你,你是否愿意做我的女婿?”曼殊沉默良久,最后哽咽着说:“佛命难违。”语毕拂袖而去。
刨根问底
 ⊙江朝宗所谓的“三定京师”,是指:1912年江当上步军统领,并被晋封为“迪威将军”,执掌京城治安大权;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进京讨逆,江朝宗仍任步军统领负责治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江出面组织“治安维持会”。
拾遗
 ⊙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贺慈禧太后60大寿,进口了中国第一辆小轿车——第二代奔驰轿车。
气节
 ⊙清华大学创始人周自齐听说自己被袁世凯任命为特使去日本签订《 二十一条 》后,愤而闭门装病于上海周公馆。
心悦?诚服
 ⊙蒋介石非常佩服湘军将领胡林翼,专门把胡的治兵方略编成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
镜像追忆
 ⊙对于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一直众说纷纭。当时的香港报纸更有三人同吃同住、同盖一张大被的花边报道。沈从文在后来谈到他们三人当年的生活时,对“同住”一说毫不讳言。在《记胡也频》一文中,沈从文这样写道:“在银闸一个公寓里,我们是住过同一公寓的,在景山东街一个住宅里,我们也住在同一公寓里,到后在汉园公寓,仍然又同住在那个公寓的楼上。”
不忍细读
 ⊙1922年11月,北大二十五周年校庆,蒋梦麟向全校师生许诺,一定要在第二年暑假建好图书馆,让学生们在开学后有个看书的地方。第二年九月初,学生暑假归来,却连图书馆的影子都没看见,在开学仪式上,蒋梦麟只得向大家道歉,说原因很简单:北洋政府已经八个月没有给北大发放办学经费了。
敬畏?称谓
 ⊙黄埔一期的三位山东籍将领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在抗战中都任集团军总司令,抗战结束后又都在山东带兵,人称“山东三李”。三李在山东统归另一山东籍将领、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指挥,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生,所以当时又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遮蔽与记忆
 ⊙袁克文不但擅长书法,还擅长绘画。1924年他画了一幅松树图,其松树只一干一枝,没有一根针叶,落款题词为:怒气勃勃,怨气森森,天地之间,弃我寸心。
八卦
 ⊙1927年10月21日,上海各主要报纸刊爆料,宋庆龄日前出国到苏联,是同武汉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私奔”去了。宋庆龄气得荨麻疹发作,病了好一阵子。

章节摘录

十项: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以及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陆徵祥上私塾时,常在艳阳高照的情况下带雨具上学,惹来同学笑话。及至放学,天降大雨,所有人衣服都湿透,唯陆徵祥无事。后来同学们问他怎么会想到要带雨具,他神秘地说,他的鼻子能测天气阴晴,故先准备。大家因此称他为“晴雨表”。五四时期,青年们的反叛热情高涨。一位见证者说:“我在南京暑期学校读书,曾看见一青年把自己的名字取消了,唤作‘他你我’。后来在北京大学门口碰见一个朋友偕了一个剪发女青年,我问她:‘贵姓?’她瞪着眼看了我一会,嚷着说:‘我是没有姓的!’还有写信否认自己父亲的,说:‘从某月某日起,我不认你是父亲了,大家都是朋友,是平等的。’”张宗昌早年曾率一混成旅入湘作战,结果被包围,无计可施。部下褚玉璞急中生智,将做运输用的百余头小毛驴赶作前驱,向外突围,张宗昌率大队随后。突围后,毛驴无一生还。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婚礼进行到高潮时,杨之华的前夫沈剑龙步入新婚礼堂。沈剑龙身穿和尚服,剃了个大光头,手里拿着玫瑰花,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份贺礼,礼盒彩带上写着:和尚献花。吴稚晖年轻时不喜欢坐马桶,所以每天一清早便跑到田野间“屙野屎”。为此,他还自我解嘲说:“这样不但自己能在排便时领略大自然间的景色,而且能使土壤肥沃,有益于农稼。”杨度曾颠倒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将之歪批云“菩提岂无树,明镜岂非台,本来安所在,即在此尘埃”,并点化众生曰:慧能不过是“以空破有”,而我虎禅师则是“即空即有”。王力业余时间写小品文养家,闻一多曾直言提出批评,他认为一位语言学家不该写低级趣味的文章,那样会消磨斗志。王力不以为然,还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龙虫并雕斋”,意指他在书斋既“雕龙”也“雕虫”。( 按:“龙”指他的学术著作,“虫”指非学术性的小品文 ) 太平军总制官职,分炎、水、木、金、土五行,每字下又分壹、贰、叁、肆……按序排列。监军亦分炎、水、木、金、土五行,每字下又分正副及天干数目,如“木正壹甲壹监军”。王闿运在北京时,袁世凯常命人陪他游览名胜古迹,以讨其欢心。某日,车经内阁总理衙门,王闿运指曰:“这是动物园。”导游感到奇怪,问:“怎么是动物园呢?”王闿运解释道:“那里面住的内阁总理熊希龄,是湖南凤凰人,凤凰是飞禽,而熊( 熊希龄 )、猿( 袁世凯 )是走兽。飞禽与走兽皆聚集于此,不是动物园是什么?”上海战役后期,54军准备从上海转进台湾,198师594团作战主任命令团炮兵连连长勘察转进吴淞码头的路线。走着走着,这位连长发现情况不妙,因为一路上居然一支国军部队也没遇到,于是马上掉头回原驻地,发现部队早已开拔。连长急忙追赶,总算在594团登船前赶上,见到作战主任时,心照不宣地说了句:“勘察任务已经完成。”民国文人黄濬说袁克文“饮醇近妇叹天才”。袁克文的妹妹袁静雪则说:“他的荒唐生活,从十五六岁就开始了,常常整夜不回来,大姨太沈氏对他百依百顺,帮他隐瞒。”王瑶在西南联大当学生时,一次上陈梦家的《 尚书 》课,陈先生给王写了一张便条,称他“王瑶贤弟”,他回条时也就当之无愧地称起了“梦家兄”,还振振有词地告诉同学:如果我是他的“贤弟”,他自然就是我的“仁兄”了。洪秀全以传教号令众人,他告诉人们,天父名叫耶和华,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叫耶稣,次子便是他自己,第三子和第四子分别是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一女是他的妹妹洪宣娇。中央军校的军校生们一入校,第一个下马威就是不给吃饱饭。所幸这些军校生身上一般都会有些银钱,于是迅速带动了校区周围的经济,学校大门口出现了一长溜钢盔摊子。抗战胜利后,张大千欲回四川老家,上海友人为其设宴饯行,邀请了许多社会名流,梅兰芳也应邀在内。席间,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人莫名其妙,梅也不解其意。张大千笑着解释说:“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季羡林评价吴宓:“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文,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 红楼梦 》,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齐如山说:“梅兰芳在演戏之外别无所长,在处世上只有忠厚和蔼,诚实知人之论。这以后那些为如何称呼梅兰芳而犯难的人不用发愁了,加上‘博士’即可。” 刘海粟与胡适之,当年一个被谴为“艺术叛徒”,一个被责为“文学叛徒”。有位钱化佛君,别出心裁地取一柄折扇,求刘画上山水,又请胡题几行诗,当时人们戏称此扇为“叛徒扇”。袁世凯做寿,各省要员纷纷来电,询问给大总统祝贺的公文该采用何种程式。此事政事堂还没来得及规定,于是回电:为彻底革除旧弊,一律采取电贺形式。于是寿宴当天贺电频传,政事堂应接不暇。谭延闿雅号“水晶球”,其座右铭为:“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谭死后,有人送一挽联:“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领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取代恭亲王奕,时人有“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的评价。王耀武在国民党将领中有一个小名气,就是聪明。他能当着蒋介石的面送礼,而且很巧妙。比如,他先找你借钢笔写字,然后还的时候就还另外一支金笔,上面附一小纸条:敬赠某某某,请笑纳。解放战争后期,石补天率193师长期担负昆明至沾益沿线铁路的护路任务。由于解放军游击队的袭扰,193师疲于应付,石为此哀叹道:“我不应叫石补天,而应改为石补路,我天天补这条路都补不过来,哪儿还有时间去补天呢?”有人在慈禧太后面前告状,说梁士诒是“梁头康尾”,人品极差。( 按:“梁头”指梁启超,康有为字“祖诒”,正合梁士诒之尾字,故曰“康尾” )杨度一度在山东军阀张宗昌处做幕僚。张常以汉高祖刘邦自居,而戏呼杨度为张良。杨度笑曰:“汉高祖能役功人,公仅能役功狗耳。我固然不足以当张良,公亦非汉高可比。”张宗昌说:“那你就是功狗啦?”说罢大笑不已。张宗昌以杨度为参赞,常戏呼其为“羊肚参赞”,而张素有“狗肉将军”雅号,堪称绝配。张竹君身材高挑,喜欢穿洋装、高跟鞋,每次出门,都要坐四人抬的敞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而视。张被看得不好意思,再出门就带上洋书一本。可轿子忽上忽下跳动不已,根本看不下去,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在朋友中广为笑传。民国时,唱戏的受歧视,特别是政界、学界的人,一向瞧不起唱戏的,平时书信往来,绝不肯称兄道弟,而是以“小友”之类呼之。樊樊山与梅兰芳交情甚好,在送书画时,既不肯称兄弟,也不愿论辈行、称先生,更不好意思称“小友”,所以就称梅为“艺士”。新文化运动时,柳亚子响应反孔言论,主张“非孝”,说父子应以兄弟相称。他写诗给儿子柳无忌道:“狂言非孝万人骂,我独闻之双耳聪。略分自应呼小友,学书休更效尔公。”他还主张废除伦常,并赋诗说:“共和已废君臣义,牙慧羞他说五伦。种种要翻千载案,堂堂还我一完人。”课堂上学生问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刘文典回答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众学生不解,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陈铨的话剧《 野玫瑰 》在昆明上演成功后,重庆话剧界也开始排练、演出,并由秦怡担任主演。1942年3月6日到9日,《 新华日报 》打出的演出广告词这样写道:“故事——曲折生动;布景——富丽堂皇。”后来因票房火暴,广告词则改为“客满,场场客满;订座,迅速订座”。太平天国歌谣《 跟着洪杨到白头 》唱道:“想起天军在这时,红云一朵照双髻;分得钱粮今还在,忆到亲人眼泪滴。”溥杰厌倦紫禁城的刻板生活,一心想出国,无奈囊中羞涩,于是他开始偷宫里的东西。溥杰每天上午进宫伴读,下午回家就顺走一包东西,别人陆荣廷与张作霖均为草莽出身,人称“北张南陆”。一次二人会于北京太和殿,忽有一鸟掠殿飞过,陆拔枪便射,飞鸟应声落地。张当时没带手枪,而此时天上亦无飞鸟,比试不成,遂脱衣扯裤说:“看谁带花疤痕最多!”比试结果,张有50余处,陆有80余处。张自愧弗如,连呼陆为大哥。吴稚晖好友李石曾断弦再婚,他写信劝之曰:“老夫少妻,动都动不得。”钱玄同说:“人到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1927年,钱玄同40岁生日时,胡适、刘半农等人想起钱当年的慷慨激愤之语,遂写就讣告、挽联、挽诗以及悼念文章,并发出预告,计划在《 语丝 》出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以恶搞之。有外地朋友听说此事,还真就打电话到北平慰问钱的家属。1923年正月十五夜,洪兆麟把一百名小老婆打扮成杨贵妃、妲己、貂蝉、西施、虞姬等妖艳女人,游花灯,导致群体踩踏事件。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 黄鹤楼 》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袁克文18岁时任法部员外郎,几乎从不去上班。有一次他不得不与同事同去验尸,便用墨将眼镜涂黑,如此,回家后仍是大病了一场。那桐,晚清八旗三大才子之一,位居决策中枢,人称“那相”。那酷爱听戏,为此可以付出一切。庆亲王奕劻邀谭鑫培到家办堂会,希望谭能唱双出。谭鑫培一时忘记身份,提出有个大臣磕头才肯。庆亲王刚要发怒,军机大臣那桐却双膝跪地,虔诚邀请谭老板赏脸。在谭鑫培演出时,那相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朝台上作揖,以示自己的仰慕之情。伍廷芳出使英国期间,曾作过一次精妙绝伦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听得心花怒放,在演说结束后跑来与他握手,并说:“伍廷芳先生,对您的演说我真是十分佩服。为此,我决定把我的爱犬改名为‘伍廷芳’,以示纪念。” 伍廷芳心平气和地说:“很好,很好。那么,您以后就可以天天抱着‘伍廷芳’接吻了。”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因北大最初校址在景山东街( 马神庙 )等处,于是有人在报上嘲笑说:“北京马神庙的某大学里有个牛克斯主义研究会。”辜鸿铭对胡适说:“胡先生,你知道,有句俗话: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上次我听说孔教会要去祭孔子,便编了首白话诗: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孔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然后笑问胡适,“胡先生,我的白话诗好不好?”胡微然一笑,不置可否。1921年,莫雄奉命从桂林率人押运物资下梧州,正好桂林航政局长陈策也因事到梧州去,就乘了莫的船。船行至昭平县时,忽然遇到一拨土匪,莫雄马上命令船只靠岸迎击匪徒。船刚一靠岸,陈策便纵身跳到一岩石后,面如土色地说:“莫大哥,你去冲,我在岸上等你!”1902年,广西会党起义军进入贵州,攻陷兴义。刘显世乘机树起团防局大旗,协同清军收复兴义。刘为人阴险,有“笑面虎”之称。时人曾写一副对联,贴在团防局大门上:上联:缙绅诸公,狼公、虎公、饕餮公,公然办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无非借公图私利;下联:团防总局,饭局、酒局、洋烟局,局中设局,局内人甘,局外人苦,何日了局庆升平。曹禺悄悄对吴组缃说:“你看,钱钟书就坐在那里,还不赶紧叫他给你开几本英文淫书?”吴听罢,便走到钱钟书桌边,请他给自己开录三本英文黄书。钱随手拿过桌上一张纸,飞快地写满正反两面。吴数了数,竟有四十本之多,还包括作者姓名与内容特征,不禁叹服。直到解放后,钱钟书还爱考问吴组缃:“马克思第三个外孙女嫁给谁了?”吴不知道,回击说:“你专会搞这一套!”1941年,重庆发生大窒息案,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刘峙、重庆市长吴国桢、宪兵司令贺国光同往现场视察后向蒋汇报。蒋问究竟死了多少人,刘、贺无置答复:吴随口说共死了一万几千几百几十几人,蒋点头满意。出来后,刘、贺问吴:“你怎么知道这个数字?”吴答:“他喜欢具体数字,横直无从查考。”刘、贺竖指赞曰:“你真会做官。”冯玉祥主持河南期间,不但关闭了所有的烟馆、妓院、寺庙,强令和尚同妓女结婚,而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并在树上挂上纸条: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你砍我的树,我砍你的头!因而得到“植树将军”的美誉。张勋复辟后,曾经得意地说:“他们推翻清室的人,被称为革命伟人。现在老夫推翻民国,难道不该称为复辟伟人吗?”于是“伟人”名号不胫而走。1949年后,杜月笙想去法国,希望蒋介石给他办护照。老蒋说,护照可以办,先交十五万美元手续费。杜仰天长叹,才明白天下最狠的流氓原来不是他姓杜的。抗战期间,蒋介石去成都,在杨森家盘桓半天。蒋见杨家进进出出的妇女不少,很是惊讶,便问杨森:“这些都是你的妻子吗?”杨森闻言朗声回答:“报告委员长,属下身体很好!”叶公超隔壁是一户美国人家。其家顽童时常翻墙过来骚扰,叶不胜其烦,便出面制止。顽童不听,反以恶言相向,于是双方对骂,秽语尽出。美童家长闻声现身,见堂堂教授正厉声大喝:“I’ll crown you with a pot of shit!”( 我要把一桶粪浇在你的头上。 )没想到此家长并不生气,反问:“你这句话是从哪里学来的?我有好久没听过这样的话了。你使我想起我的家乡。”叶公超遂与邻居成为好友。1927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上,通过了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50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20岁以下,则罚其家长。”乳房解放运动遂蔓延全国。许世英在巴黎,有次被邀请观赏脱衣舞。舞毕,当地记者突然发问,要他说说对脱衣舞的感想。许踌躇一下,笑着说:“这是很好的娱乐,同时也可能有助于增加贵国的人口。”翌日,当地报纸刊出中国许代表的谈话,标题为:脱衣舞可增加人口。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以记者身份在场的梁漱溟发现,袁世凯对如此庄重的就职典礼其实压根儿不重视,“既不蓄须,亦不修面,着军人旧服装,殊欠整洁,显然蔑视此一重大典礼”。冯玉祥斥吴稚晖“变节为一人之老狗”,章太炎说他是“康有为门下之小吏,盛宣怀校内之洋奴”,蒋梦麟则说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他的无政府主义者同志称其是“一个坏透了的好人”。1931年的上海《 民国日报 》上,刊登了一则题为《 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 》的启事:1. 面貌俊秀,中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2. 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3. 高尚的人格;4. 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5. 对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6. 经济有相当的独立;7. 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8. 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1931年的上海《 民国日报 》,刊登了一则青年男子的征婚启事: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以为是皇帝赏赐,也不便多问,如此偷了一年多,一共拿到书画精品400多件,“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溥杰后来谈到他鉴别文物的能力,“就是通过这一阶段偷运文物的活动养成的”。1947年8月,整编第57师奉命开赴鲁西南追击解放军,大雨泥泞,道路难行。部队逃亡严重,最好的连队也只剩50多人,而且来自三种成分:一、士兵;二、沿途抓来担弹药的百姓;三、沿途搜获的解放军散兵和俘虏,被戏称为“三合一部队”。1896年7月13日,李鸿章访法,法国外长汉诺威为大清使团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按照法国礼仪,在检阅仪仗队时,两国首领要高唱各自的国歌。中国当时没有国歌,李鸿章情急之下,唱了一段家乡合肥小戏“庐剧”: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康有为好嫖,所欠嫖资甚多。1875年,康急于赶往北京,刚上了招商局的轮船,债主们便追来了,“康圣人”急中生智,躲到了船顶上的救生船里,嫖资遂得以赖过。1949年,厦门即将解放。国府国防部忽下一命令,内容是:要求守卫厦门之陆海空三军之各部各单位,选举模范军人和战斗英雄。授奖典礼这天,各个“英雄”或“模范”要当众宣布他的英雄或模范事迹。一“模范”说:我幼时入过白莲教,学会了枪刀不入之术,所以打仗的时候,就用身体堵着敌人的枪口,使其枪弹发射不出,故而被选为英雄。民国初年,“天足会”、“放足会”在各地活跃,呼吁放足,于是女人们的脚缠缠放放,也就出现了许多新名词:缠放足、复缠脚、天足、假天足、半缠半放脚等。电报之初,费用很高。有一次,光绪皇帝收到驻英法大臣郭嵩焘的一份奏折,在奏折里,郭嵩焘参了驻德国大臣刘锡鸿一本,说刘锡鸿“滥用经费”、“挥霍巨糜”、“驻欧使馆不堪重负”,云云。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刘锡鸿在四个月内发了七八次电报,而且全是私事小事。光绪皇帝十分震怒,立刻下旨将其撤职查办。1946年7月26日,上海多家大报刊登了一则醒目的启事:欢迎上海市的名媛佳丽报名竞选“上海小姐”。策划者是杜月笙。此场选美轰动一时,参选的佳丽多为上海滩当红歌星、舞女。活动圆满成功后,杜月笙和其弟子共募得四亿法币赈灾款,全部捐助给了遭受灾难的苏北平原。胡汉民年轻时想出国留学,苦于家中贫穷,无法如愿。后来他到《 岭海报 》担任记者,其“能文”之名,渐为人知。光绪二十九年科举考试时,有两个富家兄弟私下请他当“枪手”,他便化名入场代考,并让兄弟俩都上了榜,事后获六千大洋酬劳。凭着这笔钱,胡汉民终于东渡日本留学,遂了心愿。林森向公务局建议:“公务局公务太忙,为避免疏忽起见,似可在一般性通知信封上,预先印好‘先生’或‘女士’或‘君’字样。这样不但是对受件人的尊敬,亦省却书写人的时间与精力。”张之洞与袁世凯一起获得提拔,入京担任军机大臣。幕友高友棠拜访张之洞,张问:“外面有何评论?”高答:“大家普遍认为岑西林( 岑春煊 )不学无术,袁项城( 袁世凯 )不学有术,老师有学无术。”张之洞笑道:“项城不但有术,且术很多,我则不仅无术,也不能说有学。”高友棠赶紧奉承:“老成谋国,本自学问中来,房谋杜断,当以老师为归。”张之洞闻言欣慰不已。袁世凯死后,张伯驹曾同袁的几个儿子聚会,说起袁世凯在历史上可以和哪个人物相比。四子袁克端说可以比曹操、王莽,五子袁克权说可以比桓温。臧克家在余心清家遇到李烈钧。臧对李说:“久仰了。”余介绍说:“这是新诗人臧克家先生。”李双眼紧闭,点头道:“唔,唔,大狗叫,小狗跳跳。”臧心中起火却又不好发作,后来臧对余说:“以后对不懂新诗的人,千万不要再作介绍了。”潘光旦与雷海宗二位的妻子都不擅长写字,二人离家到湖南后,所得书信甚少,潘光旦每月只收到一信,雷海宗更少,四个月只得一函及二明信片。某日潘、雷二人谈及此事,潘光旦问有什么办法让她们多来信啊,雷海宗摇头说:“鞭长莫及。”潘大笑,说:“鞭字有语病!”洪钧任出使欧洲四国大臣时,带着一个小妾周游列国,一时各国轰传,竞相报道。那个小妾后来脱离洪家,改名为赛金花,在上海滩十里洋场艳绝一时。李鸿章招待美国客人,桌上珍馐一扫而空。李鸿章急中生智,如此这般与厨师交代一番。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一盆什锦大烩菜来。客人一尝连连叫好,问叫什么菜,李鸿章没听明白,答非所问地说:“好吃,好吃。”没想这“好吃,好吃”和英语的“Hotch-potch”( 杂碎 )发音差不多。“李鸿章杂碎”遂由此得名。复辟之前数日,张勋密谒溥仪,进以复辟之说,溥仪摇头不顾。张曰:“圣上不愿,其意安在,能讲给老臣听否?”溥曰:“陈师傅宝琛终日子曰诗云闹个不了,朕还有何心思去干别样事!”张曰:“圣上如允重登大宝,即日理万象,可以不用读书了。”溥大喜曰:“敢是一做皇帝,书就可以不必读了么?”张曰:“古来只有马上天子,从无读书天子。”溥曰:“准如卿言,朕便干了。”锦州破城后,东野九纵直属队捉住一对操南方口音的中年夫妇,遂对他们隔离审讯。从妇人口中得知,那中年人就是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不过范本人并不承认。几个战士要把范押往司令部,范赖在地上不走。战士急了,拉着他的腿硬拖,范大喊:“我头流血了,我就是范汉杰,快给我上药!”上药时,范连声问军医:“我会得破伤风吗?会有生命危险吗?”章太炎在《 曼殊遗画弁言 》中记载:苏曼殊在日本“一日饮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桂植曾任中国驻菲律宾领事,卸任后回到广东,应岭南大学邀请到校演讲。桂长袍马褂,古色古香,学生们都不以为然。桂植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口便是惊人之语:“我是一只老夜壶了,可是这只老夜壶也曾经用花露水洒过的。”

编辑推荐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活色生香的经典历史重放,荡气回肠的百年语录精粹——2000个经典段子再现史实真理,200张稀见图片重温历史现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微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1条)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编著者路卫兵。这本书从书名,到封面,好无疑问模仿的某浪微博的界面,有趣有趣。我甚至把封面和封底看了个遍,评论,转发,收藏,加关注……就像是那些名人穿越到了现在,加了V,在织着围脖。我甚至发现封面第二个微博:微历史 @ 钱穆V 格式不对,@后面多了个空格。但形式的新颖,还是让我等微博控觉得眼前一亮。仿佛1840-1849年间的那些皇帝、政要、才女、军阀、高官、文人、显贵、大师、革命家等明星,通通织起了微博,我就是他们的粉丝,在拜读他们发出的每一条微博。

    本书为微博体。分成一条一条,跟看微博无二。每一条微历史相互独立,可以随意翻阅,从任何地方都可以开读。本书是插图本,配了大量珍贵图片,有不少人物肖像,可以瞻仰,百闻不如一见嘛,看见照片也算是见了一见。毫无疑问,这本书走的是“明星路线”,是1840-1849年间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或多或少影响过历史的人物。有别于传统书籍的传统形象,本书中“微博”所选,虽取材于《剑桥中国史》学术专著,还有清末、民国笔记,所以,正史野史并存。不全面,但趣味性第一。正如作者在简介年龄是“80前”,就知道作者是个风趣之人。我们对鸦片战争之后到解放前那段远去的历史中的“明星”人物知之甚少,闻其名,但不了解其人。《微历史》所选事情,有的大,有的小,都可以让我们八卦一下。

    微博体随新。极简的行文,极传神的笔记体,不得不提刘义庆《世说新语》。这本书大概也在向《世说新语》看齐。从体例上看,也仿照《世》分成不同的章节,同一章节之下,基本是一个同一主题。这就免得使一条一条的“微历史”过于凌乱。《世》几十个字就可以把人写活,写透,记录的一件事就可以让人流传千古或者遗臭万年。这本书也在传神上做了不少巩固。语言也简练,大部分在140字之内。从那些明星人生中,挑选出一两件最华彩的事情,最见性情的语录,让那些历史人物又鲜活的站在我们的面前。不再是干巴巴的名字,不再是毫无生气的,枯燥的历史事件,而是变得可爱、可恨起来。比如《气节》这章,是可以看透一个人的。

    本书虽然碎片一般,大部分“微博”趣味第一,一笑而过,或者了解了一些名人轶事,可以八卦一番,但也有些让我们闻所未闻,明显区别于我已知的历史知识,算是呈现了历史真相。轻松阅读的微观历史,尽在《微历史》。
  •   读惯了庄重的历史文本,乍读这被“围脖”的历史还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我无法让它们其中的某一个与那些严谨的历史读本对号入座。这就是传统教育与传统阅读中,我们曾经涉猎过的历史嘛?说实话,我不知道其中的哪条“围脖”是真实的,哪条围脖又是编者以诙谐的口吻与笔调戏说出来的所谓历史。因而读来也就没有什么吸引我深入阅读的兴趣。确切地说,关于那些构成历史的我们所熟悉的某个人物或某次事件,都被隐循在短短的数十字或一二百字之中了,说揭开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好,说讲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或是正史以外的野史也罢,总之,《微历史》所展现出来的东东,实在容不下读者有什么深入阅读与了解的非分之想。

    是年龄的关系吧,也可能是我对微博不太感冒而不知不觉对《微历史》这本书也带有了某些偏见的原因吧,总之我不喜欢。我担心它对阅读者(尤其是年轻阅读者)的影响是负面的。不过,读中学的女儿还是蛮喜欢的,尽管我不允许她读,她还是利用周末学校放假的时间偷偷地读了几页,并明确表示她非常喜欢的观点,用她的原话讲就是“别用太多的意义去定义一本可爱的小书……野史也是历史,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在《微历史》中我看到的好像更像是一些真实的人……我读了,对我影响什么了,大不了一笑而过!”

    读过,说过,小丫头没事的人一样回寄宿学校读书去了,我却陷入了沉思。她说的不必费劲地去发现和剖解庄重历史文学的缝隙,就能够轻易看到那些已然被历史束之高阁的人们纷纷走下神坛,回到了生活中成为他们各自那个活生生的饮食男女,这一点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书中萃取了百年来国学大师、文人风骨、军阀统治者、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们的历史碎片,无论美或丑都还原一个片段的本身,于是无数个头角峥嵘的历史现场定格于我们的阅读视线中……难道我不想获得这些吗?我这样问着自己。

    在过往的岁月中,我曾经因为不同原因地敬仰与喜爱,如孙中山、胡适、梁启超、鲁迅……等人而对庞杂的中国百年近代史进行过不同程度不同切入点的阅读和了解,但是如果说梳理一下,民国前这百年历史之中,究竟成就了哪些人又颠覆了哪些人,我甚至都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微历史》的作者路卫兵则让我看到了他传奇的一面,即对那些早已消溺在尘埃中的往事如数家珍般信手拈来,嬉笑怒骂中书写旧日时光……这一切成功有他读史研史爱好与理想上的一面,更有他智力于将取材于《剑桥中国史》等一百多部学术专著的,皆有出处的人物事迹提炼结集成书并出版的专注与执著的另一面,实在令人赞叹。

    我十分珍视“皆有出处”这四个字,它令本书诙谐之中透出严谨。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微历史》中配有几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不仅为本书增加了沉甸甸的史料价值,更加提高了它的可读性和收藏性,让人不由地喜欢,进而不忍释卷。

    读过《微历史》,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它可以成为绝大多数中国百年历史典籍巨著们的一个引子,我们可以从这里轻而易举地发现或找到自己关注的那个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阅读历史典籍,以免陷入僵涩的历史资料中,而无法自拔。
  •   中学时,由于历史地理不列入升学考试,加上这两门课单调枯燥,所以一向不喜欢读历史,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怀旧情结,加上近几年了易中天、当年明月、袁腾飞、雾满拦江等新一代历史老师的崛起,对历史渐渐有了兴趣。

    本书主要收集了1840-1949这百余年间国学大师、文人、军阀、小人物的精粹话语、趣闻逸事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有正经没正行、癖好、兄弟袍泽、“洋眼”看天、别笑我是国学大师等,采用了当代流行的微博体裁。在这一段晚清民国时期,正值中华之大变革,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庚子国变、辛亥革命、清朝复辟、北伐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这些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件下,选取记录了各阶层精英人士所说出的话语来一窥那些动荡岁月中的国人的风貌。

    拿破仑曾说过,历史是过去事件中人们选定并同意采取的版本。每种历史是一个人收集、诠释并修剪事实成为一个叙事。历史学这会拿掉一些数据,强调另一些数据,结果配上原因,孤立的事件再配上其它 看起来遥远的事件。人是一种情感丰富思想复杂的动物,一件简单的事情都会有一场“罗生门”事件,每个当事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都有自己的解释和表达,外人根本无从判断孰是孰非,只能盲目地选择相信更有话语权、言辞更有说服力的那一方。对于当事人都已不在的历史事件,谁能保证他说写的就是历史本体?当现实距离历史越远,扭曲的程度越高,被杜撰的越厉害,所以历史远不是历史教科书说的那么简单。

    本书共27章约1000多篇,并进行了细细分类,可见作者搜罗资料丰富,收集工作做得扎实。同时作者用客观的事例说话,并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只记录不评价,亦不作判断,尽量用多角度来展示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话如其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人的复杂性、中国近代史的丰富性,谁忠谁奸、谁智谁愚,相信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称。当然记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评论,或多或少包含了作者主观的意见。

    本书虽不能作为正史阅读,但可能更接近事实。放在床边书桌边,随时可以拿起来看几页,读起来轻松、有趣,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是一本好书。
  •   第一次接触浓缩的历史。

    一个段子就是一段故事,就是历史的一个很小的剖面,一个点。整个历史,就好比一棵树。作者用一把自制的锯子一点点去锯那伟大的历史,每一层年轮代表了一个时代。掉下的每一个锯末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你捡起来一看,虽然渺小,但却还带着些温热,仿佛过去就在眼前。这本书会带你这样的感受。

    一直都比较钟情历史,每每读来都会废寝忘食,喜欢通过文字和想象去触摸那些尘封的过去。通过只言片语去了解历史的尘烟,去感受那些曾经散发着无数光辉的灵魂,去接近那些让人望而生敬的大师,去挖掘历史隧道里每一个缝隙中残留的故事点滴、流言蜚语、往事积淀。我最怕错过任何一个值得探究和思考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很多很多,都想一起收于心中、脑中,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武器。

    现代人能静下来读完一本书的耐心恐怕没有了,从以前的日志、博客到现如今的微博,人对静态文字的阅读越来越少,作者通过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肢解分离成微博体的历史片段,勾起了无数人对那段历史的兴趣。或者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或者是割据混战、爱国衷肠,或者是流言蜚语、友谊天长;上至王公贵族、中到名人学者、下到黎民百姓;向内俯视整个中国,向外环视整个地球,都浓缩在那个大背景之下。悲欢离合,世道沧桑,历史风云,英雄云集,有时候发现看书竟比看影视剧来的精彩、刺激,让人久久回味。

    看到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和林徽因的爱恨纠葛,看到辜鸿铭、陈独秀、黄侃的语出惊人,看到合肥三姐妹,看到李鸿章、张之洞、恭亲王的弄权于乱世,看到张作霖、吴佩孚、冯国璋的军阀混战,看到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的力挽狂澜。从那些有了热度的文字,从那些清晰的图片,从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正与反、对与错、千与后的激战、合作和仇恨。公正的历史,从来都不会告诉我们谁是英雄,谁是阶下囚。它只告诉我们,这是历史,它发生了。就如汪精卫没有叛变以前也是好人一个,袁世凯没有称帝以前也是可以力挽狂澜的,孙中山也有缺点,不然不会被称为“孙大炮”,辜鸿铭虽为一代国学大师,精通九国语言,但一条辫子自始至终都没剪。杜月笙虽是上海滩老大,但也有民族大义,并不会趁火打劫。邵飘萍虽是有良知的报人,但却并不是完人。赛金花虽为一代名妓,但也能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扛起大旗。这些,我们从历史书上并没有学到。

    很多时候,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都是自己去求知,而不是学堂里老师催促和家长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掌握真相,并不是别人跑过来告诉我们,是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没有被修改的中国自清末至民初的百年史。很少有书会让我有看第二遍的冲动,也很少有书让我看完了觉得还不够过瘾,意犹未尽。

    作者不是按人,也不是按时间把每一个段子分类,而是按照每一个段子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类,一个人物不会多次重复出现,而是伴随着其他人物和史事交叉出现,读到最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竟都是立体的了。以前学的历史,突然觉得好苍白,只是背书,只是最后哪种思想胜利了,年少的我们并不知道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好书或可做教科书也未可知。只是还有一点疑惑:书中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似乎被刻意的隐去了,是不是有什么不能说出口的呢?还是从1921年到1949年这二十几年,并没有什么值得记述的呢?很想了解。

    最后,真切期待作者能出《微历史2》,或者一直出下去。
  •   2006年5月名为“Twitter”的网站诞生,意味着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和平台进入了人们的视角,并逐渐融入其生活,这种方式称为微博(Micro-blogging),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向网站平台发布不超过140字的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开放式的,可供他人进行阅读和评论。这种可以随时速递发布和更新、并与人交流的方式,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并以惊人的爆发力席卷全球。我们国内也开始出现了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饭否和叽歪等微博网站,随之而来的“微小说大赛”、“微书评评选”等活动,更将微博这一形式与文学挂钩,微博迅速成为了当下文学写作的媒体新宠儿。

    路卫兵的《微历史》便是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与历史文学所碰撞而成的产物,书中千余条微博体历史叙事,为读者呈现了1840年到1949年鲜活的历史现场和生动的历史人物。这些取材于《剑桥中国史》等百余部学术专著、大量清末、民国笔记和《纽约时报》等国外报刊资料的历史碎片,以其短小精悍、生动幽默的特点,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穿着打扮,也能看到1931年青年男女在《民国日报》上刊登的颇具时代特色的征婚启事;既能看到鲁迅先生早已写就的遗言,也能看到五四运动前夕热血青年们的撕票铭志。从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到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小人物,在本书中都活色生香。“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宋美龄结婚当天,蒋在日记中写道:‘从礼堂出来,见吾妻姗姗而来,如雾中仙子,美轮美奂,如仙子之下凡也,腾云驾雾而来。平生未有之爱情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何地也。’”何等浪漫倾情!“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前,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何等雄浑壮烈!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史实,领略到众多鲜为人见的珍贵照片,震撼于翔实准确的历史数字。甲午海战,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中国死伤35000人;1900年八国联军共3170人在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举行阅兵仪式,1928年,《申报》公布北京地区尚存男人辫子4689条等等,令人叹为观止。

    微博虽然不是文学的产物,却为文学提供了生产和传播的渠道,140字的约束使其以文学化的机智实现了“短”、“快”、“巧”的个性表达,《微历史》的作者路卫兵将微博体与历史事实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有限的字数里以精当的内容浓缩精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微博这种在新的语境和新的审美条件下产生的网络文学新形态,在《微历史》中被应用的淋漓尽致,令阅读者徜徉历史海洋时兴致盎然,回味无穷。
  •   当我拿到《微历史》这本书,一看封面就差点没笑出声来。这不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微博吗?熟悉的微博版式,熟悉的历史人物,还仔细的加过V字认证来验明正身,真是太有趣了。仔细看看这些历史人物的照片,从那一张张黑白分明的脸中,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中,我忽然体会到了某些属于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似乎时间又回到了1840--1949的历史现场,定格在了众多风云人物的潇洒激昂上。

    中国的1840--1949是热血的,惨烈的,伤痛的,也是夹杂着浪漫与感动的。本书作者路卫兵是个奇人,他遍阅历史著作,这本《微历史》取材于《剑桥中国史》等百来部学术专著,以及大量清末民国笔记。路卫兵选取了其中最有意思,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集结整理成一条条微博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微历史》中的小段子少则三十字,多则百字,真的是短小精悍。又因为这段子多取自事件当事人口口相传的野史,所以显得格外生动有趣。野史古来有之,我坚信大多数野史都是有历史的依据的,少部分扯得太严重的当然除外。历史上每天有太多事件发生,但真正能记入正史的却不多。正因为正史太过严肃官方,所以野史才能大行其道。读了《微历史》,忽然感觉到那些历史人物也是活色生香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正史中的历史人物都是比较平面的,板板的,而《微历史》中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形象的,立体的,呼之欲出的。野史中的奇闻轶事正好填补了正史的空白,对我们全面的了解历史人物大有裨益。

    通过这本《微历史》,我看到了很多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冯玉祥主持河南期间,不但关闭了所有的烟馆、妓院,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得到了“植树将军”的美誉。杜月笙想去法国,希望蒋介石给他办护照。老蒋说,护照可以办,先交十五万美元手续费。杜仰天长叹,才明白天下最狠的流氓原来不是他姓杜的……《微历史》中很多段子都特别精彩,看上几条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它所吸引。

    如果是一本正史著作,我可能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读完。但这本《微历史》,书虽然有些厚,却是十分易读的。每个段子虽短,却从其中折射出了历史人物的真性情,大智慧。本来我对中国1840--1949这段历史不是特别感兴趣,但读完《微历史》,我竟然产生了仔细研究一下中国近代史的冲动,可见这本书的功劳之大。

    书中有非常多的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与文字相得益彰,真实的还原了那段中国最不可遗忘的历史,读之真的是受益匪浅。
  •   钱穆、署庵先生等大家考证,有史自瞽吏,有文字可考后又不断有正史传世,至唐宋则笔记流行,明清又兼野史种种,行至今日,有“微历史”出炉,形式之新,内容之泛,足可称道:形式新在采用微博体,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交流形式;内容泛在百年间各色人物,黑白两道,文人武夫,大至国论,小至床语,似小道消息,又如高堂阔论,不一而足,蔚为壮观。

    不想罗列,君可自看。其实我族有窥史癖,凡事凡人总想知道更多,故而考证再考证,查实再查实,以致两千来历史栩栩如生,读到入情处,可握手共话春秋了。

    微历史是从庞大的信息库中整理编类出来的,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呢?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一、过往之历史并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悄然无息。从这些在历史舞台中粉墨登场的人身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全方位的立体形象,立体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禁感叹记录者的触及范围和敬业程度,而当事之时,不足为外人道也,人物则增添了神秘感,无法预测。记录者是谁?这绝对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而且现在他们也不需要稿费了。

    二、人的亦正亦邪。十足的恶人古来有之,所幸数量毕竟有限,善恶并存时而彰显才是真实的情况,那些军阀似乎带给我们的认识就是制造了近代战乱与祸害,其实军阀中亦有好人,或做过好事,或具有极具启发意义的积极思想,也有让人捧腹的无知和市侩的收买嘴脸。

    三、这段时期的人的人格是相对独立的。不说其它,仅就军阀来说,想拥护谁就拥护谁,一会宣布自治独立,一会联某反某,打得不亦乐乎,姑且不论后果,就其思想来讲是独立的,没有被高压屈服。文人、知识分子我行我素,百家争鸣,思想与学术的交锋带给我们今天的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四、乱世啊。先说小事,杜月笙交待下属不要惹王亚樵,王与杜、戴笠是拜把兄弟,结果呢?王被戴暗杀。再说大事,冯玉祥与阎锡山联手反蒋,后阎竟将冯软禁,待复反蒋将冯放出,冯不计前嫌再联阎反蒋,会李宗仁等(书外事,但书中有叙冯被软禁一事),你方唱罢我登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读他史时亦有感:古人行事甚惧流言与后世,即便大恶大奸之徒亦有粉饰,如三国董卓恶极仍不敢擅自自立,而假禅位;袁世凯称帝亦非一步到位;秦桧害人亦假言辞以蔽皇帝借刀杀人;终逃不过天理昭彰。而今人呢?有何所惧?唯利是图,目光短浅,我行我素,哪管百年之后?作为有史之民族,此则莫大之悲!

    本书配图,犹斯人语,是非自在人心,性情可圈可点——@章太炎:安个热水器吧,方便着呢;@王亚樵:拜把兄弟,提防提防;@冯国璋:吝啬不是罪,要大事不糊涂;@袁克文:把阁下的字平价卖我一幅,快递地址至……

    嘿嘿,历史把玩,有意思至此,乐哉乐哉!
  •   微博体历史书最早作者把他追述到《世说新语》,其实最近诸如阿存、某设计师的书,都印下了段子的痕迹。不过历史还是历史,再精炼的语言和恶搞的后果都是在误读大家的视听。这本书重拾图片场景的历史记忆,同时选材上更加注重历史感和历史的犄角旮旯,看起来依然零碎。这大概是微博的一个不足,却给人更加真实、好玩的快感。所以很赞同称呼他为“活色生香的历史书”。
  •   我喜欢历史,但反思从小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发展进程是朝代沿革的大致脉络,事件都有其定性和历史意义,人物都是其名字和身份标签。历史被我们变成了一种年代数字和名称符号的排列,成为一种固化的、呆板的历史,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历史,一种从观念上、整体上把握的历史。形象的说,这样的历史就象我们去参观博物馆时隔着玻璃所看到的一件非常精美的瓷器,所看到的只能是它最为精美,最有特色的那一处花纹,听了讲解我们也会知道它产于什么时候、是什么材质、怎么制作、有什么特征等等,但是我们却始终无法去亲手触摸它,去感受它光洁的釉质,甚至都无法看到它的背面,更不用提去感受它的流传过程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收藏者的特殊情感。这样一来,历史和我们之间是有距离、有隔膜的,这不单只是时空的远隔,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上的一种阻隔,我们既无法找到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历史视角,更无法体会到那种丰富或者深重的历史感觉。

    在我看来,每一次朝代更迭,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在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模式中,都是一件展柜里的瓷器,只能远观,只能默视,而无法接近,无法把玩的,更无法交流。我们既无从得知在那光洁的釉面里有什么样的思想表达,也无法从中感知潜藏的情感因素——它在那里,它就是它。每当此时,我都有一种愿望,把这一个个瓷器翻一个个儿,看看它的背面,看看它的里面,看看它的底儿上,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东西,甚至有一种冲动,想把它们打碎了,再来看看那每一个碎片上所承载的精美绝仑的花纹会是什么样。

    古语说,一叶落而知秋至,又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就是讲要从细节中来掌握整体,从历史的细部来获取历史的全貌。《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拿起一把锤子,打破玻璃橱窗这样的铁幕,把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打得粉碎,然后把隐藏在整体背后的历史细节,用一片片碎片来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回到一个个历史现场,去重新感知历史,把玩历史,认识历史,最后在自己的思想中去重组历史,重释历史。看了这本书,我们看清了许多人,比如康有为不只是维新主将,还是一个娶了六个老婆的男人;比如严肃而刻板的鲁迅,也会为自己的书作广告;比如吴佩孚不只是一个军阀,也会为抗战而拍案而起……看了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近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新三从四德”,竟是胡适的手笔;比如军阀杨森,竟用治军之法来管管理众多的妻儿;比如八国联军入侵,耀武扬威的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阅兵……

    这样的碎片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看了之后或拍案而起,或沉痛不已,或悲愤交加,或耻辱不堪,或付之一笑……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这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在这些细节之中得到还原,在这些细节之中让我们得以窥视全貌,而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在这些细节上变得丰满,变得真实。通过把这些历史的碎片重新粘连、组合,让我在自己心中重新复合出了一幅幅前所未知的历史图景,由此,历史才从他者变为我自己的历史,让我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体的历史感觉——不再遥远,不再隔膜,变得真实而生动,丰富而深沉。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延续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我们自己也必将沉淀为历史的一部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微博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更广泛、更深刻的记录我们的一言一行,把我们拉进历史——当下的只言片语、点点滴滴也许就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明日他人记忆中的一个碎片。每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历史归宿——化作历史的碎片。

    这本书的作者,应该受到了微博的启发吧。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一则则惹人喷饭的奇闻逸事,了了的几句话,告诉我们的却是大历史,读来很有启发。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   起初,对路卫兵《微历史》的兴趣,主要在于它用“微博体”的时髦形式来记录历史的方式,但读完全书后欣喜的发现,本书并非服务于形式的剪贴加复制,相反,几乎每一个“微历史”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关怀和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微博成为国内一种最便捷的交流方式,也成为民众监督权力最有效的途径。短短的140个汉字,加上几何数的传播速度,使很多以前被视为“秘密”的东西经常被置于阳光之下,难怪李开复说“微博改变一切”。《微历史》一书,模仿了微博的形式,收录了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历史中共约2000则的“微历史”,每则“微历史”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二三百字,有的是历史人物的奇闻异事,有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事件。但相同的是,在这些“微历史”中,作者没有站在阶级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取舍和加工,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用理性的思维,尽可能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从这个角度看,《微历史》除了形式的上的新颖外,更可贵的是它透过历史,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用党的教育取代国民教育或者人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死穴,这一点在中国历史教育中尤为明显。我一直很喜欢历史,但从小学读到大学,除了记住了很多年代和人名外,唯一能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后面的比前面的进步,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好,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好,社会主义比一切社会都好;另一个“规律”就是中国近现代史,除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中国国情外,其他的一切都是错的,他们的价值只是证伪,与此相应的是,共产党人大都是伟大且完美的,其他阶级都是腐朽且十恶不赦的。因此,北洋军阀是卖国的,吴佩孚是反动的,汪精卫是汉奸,杜月笙是黑社会等等。总之,这些人都是革命的对象,是应该定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可在《微历史》中,我看到了他们光辉的一面,而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上,被奉为光辉伟大正确的形象,在《微历史》中,我也看到他们不光彩的地方。

    段祺瑞因镇压学生运动,深感罪孽深重,主动引咎辞职并数十年坚持吃素赎罪;吴佩孚权倾一时但在解甲后却两袖清风,他以武力征服闻名天下,但却喜欢读书,尊重读书人,战火四起,他却拒绝入住租界,晚年生活拮据,他却不食洋人之食;汪精卫当年为了回击保皇派对革命党“远距离革命”的诘难,只身犯险刺杀摄政王。汪精卫和张学良是公认的美男子,但他们的爱情观却大相径庭,今天所不同的是,张学良因“西安事变”一俊遮百丑,汪精卫因投日“一丑遮百俊”;杜月笙是黑社会不假,但是他的儒雅,他的民族气节,别说黑社会,就是今天的“白社会”有几个人能做到?郭沫若、矛盾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可他们在在感情问题上的懦弱、放荡和不负责任和黄侃等人并无两样。

    张謇曾说:“勿爱其长而护其短,勿恨其过而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历史总是在进步,后人应该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放眼未来,而不是用阶级和意识形态去掩盖前人的光辉与伟大。因为,阶级只是革命的工具,而不是历史的现场。从这个意义上看,《微历史》正是作者站在人性角度,通过回放中国百年近代史的一个个历史现场,让历史回归“惜人才、存正论,彰大义”的应有价值。
  •   这本《微历史》讲述的人物和历史跨度是从1840年到1949年,也就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一些名人的往事与话语,作者没有按时间详细去写他们的传记生平,只是写了他们说过的几句话,做过的一件小事,写过的一两首短诗,加上许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算不得文章的短句汇集、或者只是以当今流行的微博最常见的字数,结果集结成了一本可以轻松阅读又妙趣横生的读本!其中很多的妙语和故事,让人回味了很久很久。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之前已经看过了好几本相关的书籍,从《甲午首败》、《民国春秋演义》到史诗般的巨篇《南渡北归》,所以看到这本《微历史》所提及的人物时,大多数早已非常熟悉了,如今再看到他们昔日的雷人之语、生猛举动、或者持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牛人逸事,一下便感到了一种亲切又熟悉的风格,兴趣油然而生,热情立马被激发涌动。

    尽管本书所选的只是一些零言碎语,但反映的确是一些生动而有趣的社会现象,就是晚清民国在意识形态中有非常精彩的一面,那是我们1949年以后再也看不到的有趣场景。那个时候,社会是动荡的,人民是贫苦的,而人物却多姿多彩,风格迥异,敢作敢为。社会的思潮也是多元交汇,中西并举,所以在文化的层面上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意义。你看看,那些文人、军阀、乡绅、政客、商人、流氓、妓女、名媛、百姓,处处都有奇闻趣事,不是一种浅薄的无理取闹,而是真正的幽默有才、强悍蛮横之中却也不失一种文化的底蕴和社会默认的规则。所以看起来非常带劲!

    通过这些另类的角度,使大家看到了一群好玩的旧时人物、一些好玩的历史片段,串联起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这些人与事关联在一起,展现广大读者的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是一群有理想、有胆量、有文化、有意思的人物和社会的力量,打破了沉闷的社会环境,开创了思想自由的先河,也是多种文化交融碰撞时,大家在寻求中华出路与强盛的探索。其实,也是民国产生的前因后果,我们今天用一种好奇的目光来回顾近百年来的往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和思考是如何才能有一种孕育人才辈出的社会土壤,会出现这种类似百家争鸣、魏晋名士风范时代的再度出现?
  •   韩非子曾经曰过: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我等皆凡人,虽不能“上揆天道,下察民情”;然,见微而知著却是读史应有的眼力。或许,这也是作者立书的本意吧。作者大概也很喜欢做读书笔记吧,这本书也应该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吧,这次做了分类奉献出来,的确很符合微博的分享精神,微历史则名符其实了。

    我只告诉你有这么个段子,剩下的事儿你自己看着办。——作者把1840——1949年间的两千多个段子分成了“有正经.没正行”、“性情”、“癖好”、“一本正经”、“疙瘩.芥蒂”等27个大类收录在本书之中,让喜欢历史的读者大过一番“八卦”瘾。读这本书,可以说知识的摄入量和平时自身的历史知识的储备量成正比,积累少的人或许会觉得不过是个乐子,积累多的人则说不定会有不少“新发现”,这才应了那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一直都觉得古人更有学问,即使是这本书中的几十年前,也是如此。许多的人不仅有学问还很有“脾气”。读到黄侃关于白话文对于胡适的一再调侃时,我不禁也会想:白话文是不是太白了呢?被白话文“白话”起来的我们,再读彼时的言语文字竟然有了一种隔阂感,这好像很不应该。有这么一个段子,黄侃说胡适如果身体力行地推行白话文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我把这个段子讲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们却是一脸无辜的茫然……我们无时不在吆喝我们的文化是独有的一脉相承,而这一脉下来,没有太久,仅仅是几十年,差距究竟有多少呢?——隔阂感更或者说学生们那一脸无辜的茫然便是答案。我们现在不得不需要用一种景仰的姿态来看待彼时的人事,景仰固然是个好态度,不得不用的姿态则有点无奈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郑重其事地翻译成大大的白话再教给学生,不能不说有点悲哀……

    一定要说的是,这本书的图片特别好,虽然都是黑白照片,却特别清晰。每逢奇数的页码处,都是一张小小的人物图片,图片前面则是醒目的章节目录,这个巧妙的搭配正好显示在你最先面对的那一页上,让你对自己所阅读的章节一目了然,可谓匠心独具、用心良苦。
  •      我一直自私的认为,国人喜欢宏大叙事结构,并善纵横捭阖之气势习演古今。而且, 自《中国大历史》始,国人也渐渐从自身教条的史学观摆脱出来,熟悉了黄氏所倡导的大历史观,即,以归纳法贯穿史料,将其高度压缩归纳,再以欧美史为纵观比较,加以研究。所以很多人更习惯大变局下的盛大历史观。所以,《微历史》的提法,倘在10年前,大抵会遭到旁人冷眼,也未可知。
       然则,今日今时,人们更信任微动力所带来的信息分享手段以及经由此搭建的感官王国。我们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微观时代,无关宏旨的大革命则更像是一种结构上的概念,有骨架,无骨血。
       而《微历史》的出现,除了“微时代”自身的推动之外,更是民众自身的一种诉求。而且,《微历史》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的可能性。
       即便如此,《微历史》和黄氏的大历史观也并非悖论的存在,虽然它们一个宏观以面,一个微观以点,却仍像是个孪生体,互相契合。
      所谓历史,常被人提及的自然是宏观意义上的历史,然而,微观的历史才更是日常化的真实所在。诚然这种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断渺小且卑微,里面的人物有成名的成角儿,有落魄不得志的政客,有新星的帮客,有落魄的侠士,有曲高和寡的名士,自然,也有不入流的混儿。这些人物帮派纷繁芜杂,有我们奉若神明的,有我们弃置如敝帚的,有我们雾里看花的,有我们探究无果的。
      
      
       《微历史》所描述的中国,自1840年始,经历前所未有之风云突变,信仰,婚姻,教育,乃至习性都无法以正常尺度审视。不仅现代化制度行走艰难,民族自我的追求亦然屡受打击,然则,百年的沉淀和激荡,自是优势和劣势,美丽和丑陋,高尚和卑微共存。且1840年以降,中国国事之风云突变,丝丝缕缕,环环相扣,若非有自我独特的历史观,自然会被拐带着走进一家之言。
       好在《微历史》并非学术报告,这些人构成的诸多历史碎片,各自独立成章,以寥寥数言,或展现卑劣之颓势,或涉及顽固的风骨,或饱含蜜意柔情,或夹杂戚戚悲风,但若你细心,以手术刀横切尸体的立面儿,自然会发现这些沧海桑田之中,遗留的或晦涩难懂或明媚异常的事故,并非矫情的一塌糊涂,而确系诡谲又神奇。
      
      
      
       虽然我们眼见的《微历史》中,有的只是微弱的言论,微小的人物,甚至卑微的灵魂,平白叙事,稗官野史,但它也更像是历史深处的亲历者,客观记录,看似无情感,却仍潜伏在诸君的背影之中,即便残破片断,即便风雨飘摇,也依旧落在了中国自身的土地之上,虽像怪胎,也许畸形,又或荒诞,也仍是最纯的原态。
  •   落潇/文

    借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语:有图有真相。这不是为了炒作,而是一种述说历史的另类方式,让人读来耳目一新。这便是阅读路卫兵大师的作品《微历史》带给我的感受。

    该书重现1840年至1949年的真实历史,让我们重新温故那段悲惨又充满喜剧的岁月,让无数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也让我们全面的认识一下清末民初的诸多名人,有为称帝而丧命的袁世凯,有为民主联合而奔走相告的同盟志士,还有近100年间如雨后春笋般突现的革命事迹,总之,细微之处见证真实,别样口味体会当年历史。

    读《微历史》,简洁明了;读《微历史》,人物清晰;读《微历史》,怪事连连。也许你已经知道,民国初年同盟志士为革命而奔走相告,却不曾了解同盟内部派别之争如此激烈,宋教仁和孙中山正是曾经矛盾的双方;也许你已经知道钱钟书在《围城》中,表达了“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的真谛,却未曾知道书中都直接映射了当时的历史人物;也许你知道曾经叱咤风云的杜月笙的狠辣,却不曾了解他本人的多面,他说“对人要真诚”,他说“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他说“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时上海无公道”;也许你曾经认同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夫,其实他为了在中俄不平等条约上激烈理论,最后走向生命的终了。

    微历史,一段一段,没有历史刊物的长篇大论,却有巨多故事的奇妙,再现历史的真实已经远远超出理论学家的著名结论;没有揭秘式的悬疑色彩,却能抓住众多读者的思想,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没有在文字中投入感情的词汇,却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只有认真阅读的读者才能体会,才能共鸣。

    微历史,将人物事迹、发生年代统统打乱,按照作者的思路重新述说这段历史,作者的思路就是按照主题式叙述,从我读书的角度来看,反而不觉得乱了章法,感觉这样重现历史更加有趣。历史传记可以将一个人物形象变成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的个体,历史朝代可以提纲挈领,按照时间的顺序,述说历史人物,丰富朝代的形象。而微历史,杂杂而不乱,生动有趣,给人一种小吃的风味。


    落潇 于2011-9-12晚
  •   当代的世说新语 或者说世说新语就是当年的微博吧 呵呵
  •   内容挺有意思,还配有很多图片,用类似微博的形式,一小段一小段地介绍历史和人物,有趣味性,不错的一本书。
  •   最近领导更年期,大家紧张异常。同事推荐了这本《微历史》。里面的段子一个接一个感觉像笑话,但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北京被欠薪,教授家都解不开锅了。我自信看出作者很强大,时不时的弄出一个段子在说明啥。但是快感是持续的,不断的,知道最后一页。建议马桶阅读,效果超好的。
  •   作者应是浏览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得出的微博体,虽然里面有些我也知道,但看着这样的微博体出来的文字总觉得超级好笑!哈哈,茶余饭后的不二手卷!
  •   哈哈,这个貌似是最早的一部微博体历史了~~~~~
  •   近年推出了微历史,一下子推出了好多本,它们有一共同特点,言简意明,图文并茂,这本书专写民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圈子的圈里圈外,透视了中国的官场、文化的局里局外。值得一读。
  •   微历史真不错,从开头就被吸引了,
  •   我们是不是都在写自己的“微历史”啊?
  •   现代的世说新语
  •   很有意思的微历史,几乎就是一句话,是49年以前的啊
  •   微历史却是大世界,爱不释手
  •   真的是微历史,短小精悍……
  •   确实微历史,读后十分震撼,了解不少颠覆历史的事情,不知真假。
  •   微历史,内涵不微,在分秒间领略世间百态,好看,有趣。
  •   全部真的都是微历史,适合零碎着看,有空闲时间都可以飘
  •   买回来,老公一直在厕所笑个不停,看了几页也觉得挺好玩。吕碧城、张爱玲这帮民国女子太有个性,拿捏男人那叫一个狠啊。陈独秀原来也嫖娼,感觉作者把他们的本性画出来了。只是有关军阀的段子怎么也笑不起来,吴佩孚这些被历史书骂的人怎么晚年都那么凄凉。
  •   以微博体写了2000多个不为人知的段子
  •   几十个字讲点历史事情 和中国历史的微博一样 的性质 挺好的
  •   最近很想恶补历史,这本书的封面就森森地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微博控,看到如此有新意的史书,实在欢喜~简洁的语句看历史让人不会沉闷得想睡觉,八错~
  •   一段传奇的历史。乱世中的人、事、物散发着诱人的奇香。虽有不忍细读的悲怆,但仍见乱世中人性的风骨。在与英雄、大师几近失缘的年代,更加怀念和珍惜那段历史
  •   这是一段中华民族屈辱反抗的历史,也是一段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历史。读史在于明史,更在于在历史长河中搜寻印记,让我们懂得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   历史的边角,化为段子,想一想,感慨的说。
  •   一个小段子一个小段子的将历史方式新颖
  •   很不错哦 图片很精美 希望对我的历史成绩有作用吧
  •   很好,正版,这本书有历史有图片,像是在八卦,非常喜欢,买了一套
  •   中国有历史很悠久。自民国以来很乱,过去对旧军阀的评价一直都是反面的,其实历史远不是黑和白这么简单的。
  •   49年后,山河易主,民国南迁,随之中化文化彻底沦陷,此书让我们正视那段历史,好好把握当今,
    勿冲动,勿极端,
    重温过去,珍惜当前!!!
  •   虽然是简短的历史片段的零星记载,但形式和内容都不失活泼,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温历史,很有可读性,比一般的长篇大论的历史书籍好看多啦
  •   很好玩,很轻松,很愉悦地了解晚清民国的名人“小事”,值得一看的“世说”体史书!
  •   简短的话语到出深刻的历史
  •   刚买没几天我就看完了,确实很有意思,建议喜欢历史的看看,不太喜欢的也可以看看,写得很有趣,值得一读,算是通俗读物吧
  •   回到历史现场
  •   历史真讨厌
  •   说是在话是冲着封面买的。微博体的东东俺一直很喜欢,内容也很逗。特别是康大圣人见到黑人后,竟然吓得神经错落。并且建议利用生物绝孕消除这个种族。超好玩。
  •   抱着娱乐得心态去看这本书。能帮助了解当时人们得思想行为。在时代得背景下人们得思考方式。说这本书不值得读得人也许是学历太高智商太高得大学者。对于我这种小市民。在学习枯燥得历史得茶余饭后看看这书。惬意又充实了自己。
  •   细微处读历史
  •   短小精悍的民国名家的经典语录集锦,可读性一般,娱乐性较强!
  •   不能作为严谨的历史;但可以给你清晰的历史印象;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快乐的休闲读物
  •   短小精悍。这本书不错,比作者的《最历史》要好,值得一看。民国大家,性情中人,跃然纸上,鲜明可爱。
  •   好书,有助于了解历史,空下来细细阅读。
  •   很喜欢,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们通常不知道的历史。
  •   短小精悍的历史小故事
  •   微小历史,洞察人间百态
  •   哟意思,很生动的民国历史,很真实
  •   小角度,大历史,手法独特,彰显亮点。
  •   精彩的历史
  •   简明、直接,新时代气息很浓的历史书,不错。
  •   历史可以是长河,也可以是片段
  •   书中的故事改变了我对那个时代很多人得看法。以前在历史课中学到的只是一点皮毛和片面的东西,将很多人简单的分作了好人和坏人。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坏人也干过很多有骨气的事情。
  •   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让你回到那段历史!
  •   通俗,有趣的历史,不错
  •   果然是一本好书
    一句话道破历史
    反应了一个时代
  •   适合喜欢历史,对历史相对有一点研究的人看,一般只是上过历史课的人不大适合看这本书。
  •   这本书总体来讲,其风格模式跟《圣朝过眼录》非常相近,但我就是喜欢,于细微处见精神,绝对好书,你能了解那时不一般的历史,你能考到为什么我们今天是如此
  •   全部都是历史的小片短,绝对爆料
  •   片段化的历史,虽不完整,但是却是活生生的。
  •   看到历史上得人物竟然还有另外一面,觉得很真实
  •   很好的历史小书
  •   窥探历史,关古至今!
  •   这本书让历史变得丰满有趣
  •   一本不错的书啊,又学到不少民国的历史啊
  •   可以让没耐心看历史的人学到知识
  •   用一个个片段,告诉你一个个历史书中没有的历史。
  •   历史真的很给力
  •   对于那段历史不熟的同学可以飘过~向有功底的同学强烈推荐。
  •   重新认识历史,一丝伤感,一丝迷茫
    重新思考现在,一份责任,一份压力
    重新憧憬未来,一种冲动,一种希望
  •   不错~让人懂得了不少历史~
  •   名人轶事,短小精悍,幽默中见识历史
  •   书里的故事很简练,但是都是一般历史书里看不到的细节。
  •   从书中所述,使我重新客观的认识了以前所知道的历史人物
  •   从来喜欢看野史杜撰传说,以试图从不同面窥见真相。而此书却以正史的犄角旮旯展现了生动的历史!大爱!
  •   自己一直不是个擅长历史的人,尤其是近代史从小就讨厌,但这本书诙谐有趣,不错,值得一看。
  •   原先对那段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却也乐于阅读, 或许只有这种文体加上风趣幽默的风格才能做到吧
  •   微型历史,微型故事!
  •   刚看到书皮就被吸引了,今天中午到的货,匆匆看了几眼,第一感觉是搞笑,然后觉得知识还不少,有很多正规历史书上看不到的东西。挺好的书,值得买来一看。
  •   茶余饭后,在零碎的时间里,看看历史的细节,历史可以如此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   这是一本历史百科全书,诠释近代的大小历史事件,有趣的,严肃的,应有尽有。
    全书以当代流行形式向读者讲述这一段段过往事迹……
  •   一直不喜欢近代的历史,觉得凌乱血腥,可是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快乐,让我愿意去深入了解当年那些人和事,语言幽默,简短,言之有物
  •   历史的切片,肉丝一样的讲历史。
  •   可以了解点历史,还是不错的
  •   在只言片语中了解历史
  •   像微博一样,很有趣
  •   真的就像在看微博。
  •   微博,精辟
  •   挺喜欢看的,读史知今
  •   看着看着就乐了,轻松读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