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文学狂欢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张闳、 张炯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张闳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经过60年的岁月,不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建成屹立于东方大地的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文学作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60年间尽管道路曲折,同样取得巨大的成就。它以新的文学风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所经历的历史风云和艰难斗争,表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怕艰难困苦,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团结战斗,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不屈不挠地奋勇前行的英雄精神。同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开拓文学发展的广阔的道路。广东教育出版社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委托我主编这一套书,向读者介绍60年我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它的成绩与不足。我与责任编辑和相关作者商定,依60年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别请对该阶段有研究的作者撰写成四本书。大家知道,如何评价新中国文学,曾经有过种种争论。毋庸讳言,其间既存在文学观念的分歧,也存在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分歧。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研究“文革”文学史的专著。作者将“文革”文学放置到一个开阔的文化史视野中来加以考察,展示了“文革”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和文艺形态。在书中,作者对“文革”主流文艺和民间文化暗流,予以了同等程度的关注,构造了“文革”文学吏的整体面貌。其中,既有对“文革”样板戏的评价,也有对“文革”地下文学的描述;既有对红卫兵文艺的评价,也有对“文革”手抄本的介绍。对造反文化诸形态(如大字报、忠字舞、语录操等)存在方式和生产模式,也作出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分析。本书以史家之公正、理论家之洞见、批评家之胆识、文艺家之文采,将文化吏的宏观视野与文化符号学的微观深度分析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文革”文化的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张炯,福建福安人,1933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有评论集和专著16种,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中下卷、《中华文学通史》10卷、《中国文学通典》4卷。张闳,1962年出生,江西都昌人。文化批评家,随笔作家。1981年毕业于江西省九江医专。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倡导文本细读和文化符号学批评,并以独立的批判立场、锐利的思想锋芒和奇警的话语风格,在文化批评界独树一帜。著有《声音的诗学》、《文化街垒》、《黑暗中的声音》、《感官王国》等,主编有《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多卷)等。

书籍目录

总序 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前言“文革”文学研究概述绪论“文革”文学概观一 “文革”文学的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二 红卫兵运动的文化狂欢三 样板与反样板:“文革”文艺新秩序四 暗流涌动:“文革”文艺的危机第一章 “文革”初期的文学状况一 从文艺批判到政治斗争二 红卫兵运动的文化后果第二章 红卫兵运动与“造反文艺”一 “造反文艺”与暴力美学二 大字报:革命的书写与书写的革命第三章 红色样板:“文革”文艺新法则一 京剧革命与样板戏的诞生二 革命神话:样板文艺的艺术体系三 样板戏与形式第四章 在“样板”的光辉照耀下一 文艺新秩序二 各种类型的样板文艺三 非样板文艺的零星抵抗第五章 艳阳天下的“阴影”一 “灰皮书”、“黄皮书”与地下阅读二 “干校”、“牛棚”等非常场所的文学三 食指的方向第六章 “知青之歌”与手抄本一 知青亚文化二 “伤痕叙事”与现代主义三 《第二次握手》及其他手抄本第七章 新文学的曙光一 “白洋淀诗群”二 “小抒情”的朦胧面容三 《波动》:新理性与新叙事四 这是最后的斗争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样板戏”源自“文革”前的全国文艺调演。“文革”造反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江青开始重新拾起被“文革”中断了的现代京剧改编工作。由于当时最具权势的人物江青的介入和主导,样板戏一枝独秀,成为“文革”荒原上唯一绽放的花朵。第一批样板戏共八部,通常称之为“八个样板戏”,包括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之后,还陆续排出其他样板戏,计约二十部。样板戏均为现代题材,其选材几乎囊括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各个阶段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各个领域,主要为京剧,另有数部芭蕾舞剧和交响音乐。样板戏确立了“文革”主流文艺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经由于会泳提出,称之为“三突出”原则。所谓“三突出”,即是要求文艺作品大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并且要求在人物塑造方面,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文革”舞台上和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批“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而这种英雄塑造手法,又被称之为“红光亮”。关于样板戏的评价,至今依然存在争议。持否定态度者认为,样板戏是江青集团政治阴谋的一部分,它在内容上是帮派政治的产物,在形式上是僵化、虚假的。它是与“四人帮”对人民的身心伤害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对传统京剧艺术的粗暴践踏和破坏。持肯定态度者则认为,艺术形式本身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样板戏虽然出生于“文革”期间,并负载了帮派政治的内容,但其在艺术上还是较为精美的。一旦剥离了政治语境,样板戏仍有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传统戏曲如果需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表达现代题材的内容的话,样板戏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无论如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样板戏思维对中国文艺的深远影响依然不会完全消失。

编辑推荐

《乌托邦文学狂欢(1966-1976)》:共和国文学60年·第2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乌托邦文学狂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