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种四棵树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刘心武  页数:43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种四棵树——答记者问(代序)  问:您主讲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受到很大的欢迎,您为什么要采用“悬疑式”的讲解方式?  答:是进行一种尝试。以前《百家讲坛》还没有过这样的讲法,节目组鼓励我试一下。“悬疑式”的好处也许是可以吸引人接着往下收看,但也会让一些希望直接知道结论的人士不满。希望各方面人士对这样的讲法进行评议。《百家讲坛》他们不会都请讲演者用这一方式来讲,我自己以后不管在哪里讲,也不会只采取这一种讲法。  问:您曾说过“雅皮、白领可能也不愿意读我的作品,我也不指望这批人来读我的作品”,但现在您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却受到很多年轻人包括白领的欢迎。这是否说明《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在年轻人中还是有吸引力的?  答:我2005年8月27日上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签售讲座文字修订稿,发现这次来买书的年轻白领和在校学生成了主体,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不是科班出身,不是这方面的正式研究人员和教授,只是一个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我参与这个讲座并不是要观众都来认同我的观点,我希望的是引起人们的兴趣:没读过《红楼梦》的能找来读,原来读不下去的人能产生出往下读的兴趣,读过的还想再读……现在看来,有这样的效果。一位小读者说,他原来只热衷看动漫,现在他觉得《红楼梦》也好看,这位小读者的话让我特别高兴。  问:您说自己对于历史和红学研究是个门外汉,说的是外行话,但您从对秦可卿的身世揭秘,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秦学”,您觉得您的红学研究不同于红学家的价值在哪里?  答: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视野,产生很大影响,就文学而言,像马尔克斯、乔伊斯、福克纳、博尔赫斯等的翻译文本对作家们影响很大,我当时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中汲取营养,以为借鉴,而且确有收益。但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定居北京的中国作家,只用母语写作,因此,最应该汲取的营养,最应该引为借鉴的,应该还是自己民族的经典文本,而在所有的民族经典文本里,《红楼梦》对我又是最具魅力的,所以,我是以这样一种心情,这样一种目的,进入红学这个领域的。我自己的写作,一直基本上循着写实的路子前进,《红楼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叙述皆成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所以我要向曹雪芹学习从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本事,学习他将生活原型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本事,研究秦可卿的原型,就是这样动机下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我199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四牌楼》,就是向曹雪芹“偷艺”的一个成果。这应该是我与正规红学家不一样之处。  问:您说过“我知道现在许多平民红学研究者非常的受压抑,因为他们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很难发表出来”。您觉得除了红学研究协会之类的官方研究机构,是否还应有其他渠道让民间智慧也能拥有话语权?  答:现在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许多民间红学研究者的见解。国家拨款的专业红学杂志应该容纳民间的成果。现在已有的文化、文学类刊物和报纸的文化类副刊,应该设立红学专栏,既容纳专业红学家的文章,也容纳民间业余红学爱好者的文章。  问:有人认为知识分子研究《红楼梦》是一种文化的腐败和堕落,您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否过于偏激?  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在前面》里指出:“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是他们民族魂魄的构成因素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具有传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无可估量的意义,而所有民族发展的具体阶段中的具体问题,具体的国计民生,无不与此相关联。我们如果热爱自己的民族,希望她发展得更好,那么,解决眼前切近之事,和深远的魂魄修养,应该都不要偏废,应该将二者融会贯通在一起,不能将二者割离,更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  问:其实您之前就发表过很多关于红学研究的文章,例如《红楼三钗之谜》、《红楼望月》等,但现在走上电视就产生了比原先更大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电视媒体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答:我原以为《百家讲坛》播出时间最不“黄金”,参与一下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没想到引出了这么强烈的反响,可见电视这一传播方式厉害。  问:您觉得现在纯文学渐渐被边缘化与电视有关系吗?  答:有些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问:您发表过关于足球世界杯外围赛的报告文学——《5o19长镜头》,发表过《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现在又把红学研究搞得那么红火。一个是红学家,一个是作家,您觉得这两种身份哪个给您的天地更大?  答:我现在只有一个身份,就是退休金领取者。我热爱写作,热爱《红楼梦》,只要身体情况和精神头还行,就会继续写小说、随笔、建筑评论,进行《红楼梦》研究。我把自己这四个方面的写作比喻为种四棵树,不断地把四棵树上结出的果实奉献给读者品尝。我也许会编一本书,书名就叫《刘心武种四棵树》,把近期这四棵树上结的果子摘些给读者尝新,当然,也会收入某些发表较早但被人所忽略,而我自己觉得也无妨再请读者体味的“果脯”。我不喜欢热闹,我企盼安静。这次去《百家讲坛》讲《红楼梦》,又“红火”起来,非我所求。我现在多数时间住在乡下,我觉得只要心灵空间大得令自己舒畅就行了。  问:说起刘心武,就必然会讲到您的《班主任》。可现在《班主任》也成了您绕不过去的障碍,一些人动不动就把《班主任》拿出来说事。如果让您站在现在的角度回过头去看,您自己对这部作品有什么评价?  答:敝帚自珍。是我生命历程中一个与时代和社会进步吻合的足迹。  问:您最近的小说集《站冰》以及像《心灵体操》这样的随笔集还都是贴近现实的,您的小说中多具有社会思考的色彩。您觉得关注社会是否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职责?  答:不能对所有作家提出单一的职责。社会关注也应该是一个能够包容很多的概念,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可以说是有社会关怀的作品。我自己在小说创作中一直体现出社会关怀,特别是关怀社会中的普通百姓。  问:您会不会因为无法推却而写一些约稿,还是一定坚持要有感而发?  答:我坚持有感而发,但有的约请也会觉得是无法推却而加以接受,比如您的访问,和应约而写的其他文章一样,您看,我因有感可发才接受,不是吗?  问:您高中毕业时就报考了北京戏剧学院表演系,因为政审不合格才没上成。生活中总充满了这样奇妙的阴差阳错。您从小就对演员这个职业很感兴趣吗?是不是觉得自己身上也挺有表演天分的?如果您成了演员,您觉得您会比现在当作家更成功吗?  答:我报考的是导演系。我从小就热爱戏剧,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拿把椅子,用鞋盒毛巾什么的布置成一个舞台,再用纸片剪成些小人,坐在小板凳上,用手动方式让那些“演员”演戏。我想不出来如果那时候真被中戏录取了,后来会是怎么个生命轨迹,反正,《班主任》是肯定写不出来的。我感谢生活,感谢时代,感谢机遇,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支持,以及善意批评指正的人士。

内容概要

  刘心武先生把他在小说、散文随笔、建筑评论和《红楼梦》研究这四个方面的写作比喻为种“四棵树”。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刘心武种四棵树》,是把近期这四棵树上结出的果子摘些给读者尝新,同时,也收入了某些发表较早但被人所忽略,而无妨再请读者体味的“果脯”。刘心武先生说,他坚持创作时有感而发,因此,对自己的作品敝帚自珍。这些作品,是他生命历程中跟时代和社会进步吻合的足迹。他一直在创作中体现出社会关怀,特别是关怀社会中的普通百姓。“我感谢生活,感谢时代,感谢机遇,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支持,以及善意批评指正的人士。”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随笔写作。

书籍目录

小说树
中篇小说
小墩子
站冰
仙人承露盘
泼妇鸡丁
短篇小说
笑星和我

人面鱼
一畦春韭绿
变叶木
喊山
北京皮影戏
散文随笔树
跟陌生人说话
关于人性的思考
缪大姐的门
你有淡淡的哀愁吗?
青储香
榛子奶奶
天鹅香皂
人类与昆虫
人在风中
在柳树臂弯里
沙发与轮椅
刺青农民工
藤萝花饼
拾花感恩
新月与市灯的微光
换季诗
一把大伞
一件亏心事
给平凡以价值
在类别的边缘
有杯咖啡永远热
抱草筐的孩子
何时能有“网意识”?
提高足球的“含歌量”
建筑评论树
玲珑
剔透
跃动
北京城的建筑色彩
视觉之外
耳的诉求
材质之美
作为雕塑的建筑
舞蹈的建筑
建筑的戏剧性
话说步行街
维护城市的传统情调空间
千古艰难唯一顶
四合院与抽水马桶
有人打伞在等你
洁爽

享受“灰空间”
室内望点
漫话水泥
漫话玻璃
漫话过道
漫话天花板
漫话厨房
漫话卫生间
《红楼梦》研究
让世界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
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和硕淑慎公主
北院大太太
阿其那之妻
迎春启示录
柳藏鹦鹉语方知
下死眼
《红楼梦》里的宠物
刘心武创作简历

章节摘录

  我种四棵树  ——答记者问(代序)  问:您主讲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受到很大的欢迎,您为什么要采用“悬疑式”的讲解方式?  答:是进行一种尝试。以前《百家讲坛》还没有过这样的讲法,节目组鼓励我试一下。“悬疑式”的好处也许是可以吸引人接着往下收看,但也会让一些希望直接知道结论的人士不满。希望各方面人士对这样的讲法进行评议。《百家讲坛》他们不会都请讲演者用这一方式来讲,我自己以后不管在哪里讲,也不会只采取这一种讲法。  问:您曾说过“雅皮、白领可能也不愿意读我的作品,我也不指望这批人来读我的作品”,但现在您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却受到很多年轻人包括白领的欢迎。这是否说明《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在年轻人中还是有吸引力的?  答:我2005年8月27日上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签售讲座文字修订稿,发现这次来买书的年轻白领和在校学生成了主体,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不是科班出身,不是这方面的正式研究人员和教授,只是一个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我参与这个讲座并不是要观众都来认同我的观点,我希望的是引起人们的兴趣:没读过《红楼梦》的能找来读,原来读不下去的人能产生出往下读的兴趣,读过的还想再读……现在看来,有这样的效果。一位小读者说,他原来只热衷看动漫,现在他觉得《红楼梦》也好看,这位小读者的话让我特别高兴。  问:您说自己对于历史和红学研究是个门外汉,说的是外行话,但您从对秦可卿的身世揭秘,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秦学”,您觉得您的红学研究不同于红学家的价值在哪里?  答: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视野,产生很大影响,就文学而言,像马尔克斯、乔伊斯、福克纳、博尔赫斯等的翻译文本对作家们影响很大,我当时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中汲取营养,以为借鉴,而且确有收益。但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定居北京的中国作家,只用母语写作,因此,最应该汲取的营养,最应该引为借鉴的,应该还是自己民族的经典文本,而在所有的民族经典文本里,《红楼梦》对我又是最具魅力的,所以,我是以这样一种心情,这样一种目的,进入红学这个领域的。我自己的写作,一直基本上循着写实的路子前进,《红楼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叙述皆成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所以我要向曹雪芹学习从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本事,学习他将生活原型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本事,研究秦可卿的原型,就是这样动机下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我199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四牌楼》,就是向曹雪芹“偷艺”的一个成果。这应该是我与正规红学家不一样之处。  问:您说过“我知道现在许多平民红学研究者非常的受压抑,因为他们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很难发表出来”。您觉得除了红学研究协会之类的官方研究机构,是否还应有其他渠道让民间智慧也能拥有话语权?  答:现在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许多民间红学研究者的见解。国家拨款的专业红学杂志应该容纳民间的成果。现在已有的文化、文学类刊物和报纸的文化类副刊,应该设立红学专栏,既容纳专业红学家的文章,也容纳民间业余红学爱好者的文章。  问:有人认为知识分子研究《红楼梦》是一种文化的腐败和堕落,您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否过于偏激?  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在前面》里指出:“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是他们民族魂魄的构成因素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具有传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无可估量的意义,而所有民族发展的具体阶段中的具体问题,具体的国计民生,无不与此相关联。我们如果热爱自己的民族,希望她发展得更好,那么,解决眼前切近之事,和深远的魂魄修养,应该都不要偏废,应该将二者融会贯通在一起,不能将二者割离,更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  问:其实您之前就发表过很多关于红学研究的文章,例如《红楼三钗之谜》、《红楼望月》等,但现在走上电视就产生了比原先更大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电视媒体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答:我原以为《百家讲坛》播出时间最不“黄金”,参与一下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没想到引出了这么强烈的反响,可见电视这一传播方式厉害。  问:您觉得现在纯文学渐渐被边缘化与电视有关系吗?  答:有些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问:您发表过关于足球世界杯外围赛的报告文学——《5o19长镜头》,发表过《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现在又把红学研究搞得那么红火。一个是红学家,一个是作家,您觉得这两种身份哪个给您的天地更大?  答:我现在只有一个身份,就是退休金领取者。我热爱写作,热爱《红楼梦》,只要身体情况和精神头还行,就会继续写小说、随笔、建筑评论,进行《红楼梦》研究。我把自己这四个方面的写作比喻为种四棵树,不断地把四棵树上结出的果实奉献给读者品尝。我也许会编一本书,书名就叫《刘心武种四棵树》,把近期这四棵树上结的果子摘些给读者尝新,当然,也会收入某些发表较早但被人所忽略,而我自己觉得也无妨再请读者体味的“果脯”。我不喜欢热闹,我企盼安静。这次去《百家讲坛》讲《红楼梦》,又“红火”起来,非我所求。我现在多数时间住在乡下,我觉得只要心灵空间大得令自己舒畅就行了。  问:说起刘心武,就必然会讲到您的《班主任》。可现在《班主任》也成了您绕不过去的障碍,一些人动不动就把《班主任》拿出来说事。如果让您站在现在的角度回过头去看,您自己对这部作品有什么评价?  答:敝帚自珍。是我生命历程中一个与时代和社会进步吻合的足迹。  问:您最近的小说集《站冰》以及像《心灵体操》这样的随笔集还都是贴近现实的,您的小说中多具有社会思考的色彩。您觉得关注社会是否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职责?  答:不能对所有作家提出单一的职责。社会关注也应该是一个能够包容很多的概念,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可以说是有社会关怀的作品。我自己在小说创作中一直体现出社会关怀,特别是关怀社会中的普通百姓。  问:您会不会因为无法推却而写一些约稿,还是一定坚持要有感而发?  答:我坚持有感而发,但有的约请也会觉得是无法推却而加以接受,比如您的访问,和应约而写的其他文章一样,您看,我因有感可发才接受,不是吗?  问:您高中毕业时就报考了北京戏剧学院表演系,因为政审不合格才没上成。生活中总充满了这样奇妙的阴差阳错。您从小就对演员这个职业很感兴趣吗?是不是觉得自己身上也挺有表演天分的?如果您成了演员,您觉得您会比现在当作家更成功吗?  答:我报考的是导演系。我从小就热爱戏剧,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拿把椅子,用鞋盒毛巾什么的布置成一个舞台,再用纸片剪成些小人,坐在小板凳上,用手动方式让那些“演员”演戏。我想不出来如果那时候真被中戏录取了,后来会是怎么个生命轨迹,反正,《班主任》是肯定写不出来的。我感谢生活,感谢时代,感谢机遇,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支持,以及善意批评指正的人士。  ……

编辑推荐

  刘心武先生数十年来倾心于四个领域:小说、散文、红学、建筑评论,虽然分属四个领域,但每一个领域他都做得那么出色,那么轰动,那么引人注目。《刘心武种四棵树》囊括刘心武先生的几乎全部重要近作。这本《刘心武种四棵树》小说,散文随笔,建筑评论,《红楼梦》研究,四大板块全收录。喜欢刘心武作品的读者,不容错过! 这些作品既是有感而发的真诚之作,又秉承一以贯之的社会关怀。书中收录的不同作品,从各自角度将深远的魂魄修养,跟眼前的切近之事融会贯通,读之令人爱不释手。 精美水彩画数幅,均为刘心武先生原创,且属首次公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心武种四棵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刘心武先生把他在小说、散文随笔、建筑评论和《 红楼梦》研究这四个方面的写作比喻为种“四棵树”。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刘心武种四棵树》,是把近期这四棵树上结出的果子摘些给读者尝新,同时,也收入了某些发表较早但被人所忽略,而无妨再请读者体味的“果脯”。刘心武先生说,他坚持创作时有感而发,因此,对自己的作品敝帚自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