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文集2夜谭十记

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马识途  页数:372  字数:30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识途文集》,是马老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结晶集成,包括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词、随笔、游记、杂文等等。马老在自序中说:我是半路出家的作家,不能算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但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曾经参加过中国革命,也算是一个革命家,因此我写的作品,如果可能叫作文学作品的话,那算是革命文学作品吧。    九十高龄的马识途,是一位才思敏捷,笔耕不辍,创作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白色恐怖、刀光剑影的险恶环境,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同时也使他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70年来他在投身革命、从事繁忙的领导工作的同时,在文学创作上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大量的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诗词等作品,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创作,以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表现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生活,行文简朴老辣而又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个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

作者简介

马识途,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现重庆市)忠县石宝乡一书香门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马识途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作协”主席职务,享受省长级待遇。
作为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的马识途,16岁便负笈出峡寻求救国之道,游学于京沪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战争,领导了昆明“一二·一”运动,与胡绳同志一起创办了《大众报》。马识途曾先后担任过县委、中心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滇南工委书记、四川省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厅长及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直至离休。
马识途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自1935年起至今,马识途已在全国报刊杂志共发表长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9部。他少年时代曾聆听过鲁迅先生的讲演,20岁时在上海参加了叶圣陶主持的征文比赛并获奖。从1959年起,马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老三姐》、《找红军》等作品。1961年,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出版发行,震动全国,从而奠定了他在忠县人物中国文坛的地位。70岁后,马识途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开始学习电脑,并很快熟练掌握,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 87岁以后,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就是他以电脑打字完成的。由于他对于文学的杰出贡献,四川省已决定编辑出版20卷本《马识途文集》,并组织专人完成研究专著《马识途生平与创作》,该书称:“马识途在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继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后最具影响的作家。”
2004年,马识途年届90高龄,年初,他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了《马识途书法集》一卷。

书籍目录

前记  不第秀才;冷板凳会缘起第一记  峨眉山人:破城记第二记  三家村夫:报销记第三记  巴陵野老:盗官记第四记  山城走卒:娶妾记第五记  野狐禅师:禁烟记第六记  羌江钓徒:沉河记第七记  无是楼主:亲仇记第八记  砚耕斋主:观花记第九记  穷通道士:买牛记第十记  不第秀才:踢踏记后记

编辑推荐

  “从水管中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中流出的都是血”。马老说,他走上文学之路是从被动到主动;但在我看来,马老成为作家似偶然,实必然。因为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内心对于真善美总是有着不息的追求。《马识途文集》的出版,不仅有着文化积累的意义,文学研究的意义,对于我们广大的作家来说,也有着人格启示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识途文集2夜谭十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这本书的旧版我小时候看过,看见有新版了赶紧买了。不错,故事令人回味无穷,比现在那些网络小说有深度多了。
  •   又回到哪个清清静静阅读的年代,在朴实而又跌宕的文字里感受故事的神奇与神秘,是八九十年代的风格,让人能沉下心好好看,而不是现在的快餐文化,一边看一边自己都烦的要命,看完就忘。
  •   《让子弹飞》的原著,其实只是截取了中间一部分。风格完全不同,但也可窥见旧时期的风貌。
  •   姜文选择的没错,相信原著改编的电影由三大影帝演绎会更加精彩!
  •   诙谐正统什么都有呢·
  •   这是一本川味语言十足,现今难得一见的优秀小说.例如,车转身(第54页),喂家了(第55页),跟倒(第60页),转弯子(第61页),记到(第62页),对头(第67页),估倒(第83页),啥子,找空空,带劲(第96页),圆范(第115页),等到我(第205页),对嘴(第229页)......川味词汇俯首皆是,有力地配合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凸显了四川话的泼辣与人文特色,读来令人倍感亲切.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相对照,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在文字和标点符号上作了一些修改.由于太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在结构上,小说错落有数,豪无堆砌之嫌.在内容上,<<夜潭十记>>全篇散发着浓蕴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对刚走出校园的青年增长社会阅历,定然大有裨益.
  •   电影改动还是很大的,四川的风物志很吸引人。
  •   老气横秋的一本书,不管是写作方式,还是故事情节,还是意识形态
  •     关于这本书,有趣的也许不是这本书的观后感,而是能看到这本书的故事,整个缘起。
      
      第一次知道这书是在深圳,道伦那里看到的。一本老旧泛黄的book,很带感啊。他介绍此书是大姐夫从原就职的中学图书馆借出的,然后就有借无还了也么哥。然后又辗转到了道伦手中。而其中一篇《盗官记》更成为我所崇拜的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蓝本。
      当即,我就决定借来看(其实也是有借无还也么哥啊啊)。可惜的是当时行动匆忙,忘了拿了。更悲剧的是,后来由于出差,再次驾临深圳,重提此事,却又忘记了。真真……
      好在去年春节的时候,好心的二哥道伦帮忙给我带了过来。才终于断断续续得偿所愿……
      
      这本书,实在是…… 怎么说的,太老旧了。 通篇几个四川人摆的龙门阵,情节稀奇倒是有的,但却反反复复讲着贫下中农在地主老财的剥削下的悲惨生活。要说比较有意思的吧,还就是《盗官记》了,不过是个悲剧的结局,张麻子被人宰了。姜文改的这结局比较解气,但不现实,也不够悲怆。
      一句话,太旧。
  •      这两天还在零碎地读。
       开头的引子勾得我兴起,以为纯粹是假语村言,是散漫无边的讲古集子,更看重它不谈政治、不针砭时弊的宣言。可是看了开头两篇便意识到事实决不是如此。这两篇着力于讽刺国民党官僚制度,而且都是讲县衙(不知那时是不是还真的有县衙?)里的故事。再有甚者,头一篇还卖力地赞了下共党,我想说,赞共党的教科书已经多到让人起鸡皮疙瘩了,没想到看个讲古集还要遇见。
       看完前两篇我便颇有些想放弃的念头,看到第三篇才突然发现,原来这本是《让子弹飞》的原本,之前特意下载的忘掉了。于是刚消降下去的兴趣又被提起来了。这第三篇颇长,可惜书里的师爷违和感实在太强了。书里交待了,张麻子他们在城里找的是通晓县里事务的老实科员来当师爷。不论是前面引子还是头两个故事传递给人的印象,一般来说科员们都是老实巴交且没啥原则的人,这也符合他们长年坐冷板凳吃铁饭碗的职业形象。可这位师爷刚一上任,便机灵得不行,长袖善舞,展现出超强的行动力与政治手腕,活脱脱一个小诸葛。真搞不明白有这些手段他之前怎么会安于科员的无聊角色。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本应胆小怕事的人,在入伙之后,又变得真气凛然、铁骨铮铮了,这有点难以接受啊。
       总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叙述方式,有十足的讲古味道,讲的故事本身也有可读性;但是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试图以通过以小人物的小故事来讽刺政治现实,可是其说教的意味过于明显,透漏出来的政治倾向与价值观还真是小人物般幼稚简单。而且虽然说讲古的十个人都是科员,但也没必要是个故事都是科员衙门里发生的事情吧,而且负面人物永远都是县里一把手和土财主,还要都那么低智,看久了是会腻的!
  •     马识途老先生写这部书花了大半个世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到了八十年代,直到1982年才出版了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凝聚了他一辈子心血的著作。
      说来惭愧,知道这部小说是源自于《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借古讽今的题材屡见不鲜,马老先生却是一写实高手,通过基层公务员的所见所闻,展现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重庆地区的一些黑暗面。
      语言相当朴实,主要通过黑色幽默和反讽的手法,看他的小说就好似看以前的月刊《故事会》。
      从写作的年份来看,主要的目的是批判旧社会。但是你读了他的小说,会发现怎么和现在的中国简直一模一样……不知该说啥好。
      
  •      有任务的我在书架前走来走去,偶然看到这本发黄的书。抽出来,1983年?这么算来它已经跟了我近30年了?30年里我从沈阳到大连再回沈阳,又来到桂林,到桂林又搬了4次家,这本书居然还如此蛋定地立在我的书柜里?这本身就算个奇迹了。
       上世纪80年代?翻到书后面看看出版日期是1983年11月第一版 1983年11月第一次印刷,恍恍惚惚地想,那应该是我上大学的那一年,书的定价是1.3元,翻开书页,里面黄黄的纸都有些脆了,闻上去一股霉味儿,但并不让人讨厌,甚至还有些岁月痕迹加怀念的味道。至于20岁的我为什么买下这本书,当时看上了这本书的什么?现在则完全想不起了。能想起了的是沈阳马路弯的那家书店,还有那家书店当时的一股寂寞的味道。
       现在看这个《夜谭十记》,很有点革命小说的意思。发黄的纸张配着里面80多年前的故事,让今天的我读起来很有点想发怀古之幽情。
       第三记 巴陵野老 盗官记 ,让不少人把这本书从故纸堆里捡出来的就是这篇。因为那个很火了一阵的电影《让子弹飞》就是根据这篇故事来的。通过土匪张牧之向地主老财黄天棒报仇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民不聊生,穷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曲折地表达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中心思想。依稀记得我上中小学的时候,经常要总结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读这样的书,情不自禁地便惹起了如此这般的怀古幽情。
       但,80年一个轮回,书里讽刺当时腐败贪污涣散的国民政府的描述,轮回到今天刚好也同样适用。第一话里峨眉山人说:“我早就知道他们背地里骂我不长进,既不信仰主义,又不崇拜国父,其实他们信仰的什么主义呢?说穿了不过是升官发财主义!孙中山倒是他们崇拜的,但不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个,却是印在百元大钞上的那一个。。。。”现如今我们的信仰是否也只印在了红红的百元大钞上?
       第四记,山城走卒 娶妾记 很有点《雷雨》的意思,买办资本家王康才忘恩负义,阴差阳错,最终强奸了自己的女儿并将之纳妾——小倩转身跑进屋去,抱出她生下来不久的儿子来望着,亲着他的小脸蛋:“我的亲儿子,啊,我的亲兄弟。。。。”激烈生硬的血泪控诉。
       这本书的成书过程确是曲折。作者1941年开始为跟共产党干革命被敌人追捕逃到昆明,开始写这本书。1946年奉调回四川做地下党,家几次被国民党特务查抄,书稿也被抄没。之后是文革中稿子全被当作罪证。当时“在批评马识途的通栏标题下”从前自己作为理想追求的新政权,“连篇累牍地刊登出(大批判文章),那些文章强词夺理,捕风捉影,含血喷人,色厉内荏字之神妙和那个秀才班子的奉命作文,言不由衷的窘态,使我既觉有趣,又觉可怜。”文革后,决定重写,可是搞了一年成效甚微,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一份被油印出来供批评用的《破城记》原稿”这才得以完成这本书。看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认真想一下,作者40年的革命革来了什么?
       摆龙门阵的叙述方式,大概就是今天的故事会吧,既民间又传统。唯有前面的“缘起”倒是怪文的,“惟无可奈何之年,不死不活之月,凄风苦雨之夕,于残山剩水之国,地老天荒之城,心远地偏之居。。。”革命啊,争夺啊一圈之后,唯有这个缘起的状态是真实的,颇为讽刺。
  •     
       老实说,看这本书是因为电影《让子弹飞》,说来惭愧的很,我以前甚至也不知道马识途这位作家。电影改编自其中的《盗官记》,书中故事结局却不像电影里那般潇洒快意。在当时那个暮霭沉沉的时势里,张牧之到底“只捉了几只虱子,又哪里救得了他们性命”呢。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书中几个衙门里的小科员,就这一壶冷茶,摆起了龙门阵。
      
       “十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盗官记》,而是无是楼主的《亲仇记》,长工铁柱一生的苦难故事,跌宕起伏,甚为感人。其他的故事如《观花记》,《买牛记》,《娶妾记》等都是描写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苦难的,还有描写那些那些贪官土豪劣绅的恶毒与荒唐的,像《禁烟记》、《破城记》、《报销记》和开头提到的《盗官记》。当然也有饱含了些微希望的,讲述人你们觉醒和反抗的故事(《踢踏记》,《沉河记》)。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也像是一部人间百态,善与恶,贫与富,情与仇,官与匪,吏与民,家与国,话不完凄凉,说不尽沧桑。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曾经想那个时代是否真实发生过这样的事。但是我想到了报纸上,网上的那些新闻故事,一样的光怪陆离,一样的饱含血泪。社会和时代都在改变,事物有的在前进,有的在轮回。过去的天空是灰色的,现在的也未必阳光普照。
      
       有些故事,就好比喝下一壶冷茶,苦的涩的冷的,落在你心里。为之咬牙,为之落泪,却不必管它真假!
      
      
  •      十记中印象最深的并非电影改编的《盗官记》,而是短短的《观花记》《娶妾记》以及观花记里面的《生儿记》当然还有看后倒吸凉气的《禁烟记》。
       十个小公务员,十一个小龙门,说故事里的事,说是不是故事也是,你说是故事,你说是演绎,假亦真来真亦假。龙门摆完生活日子照过,就如每个故事的结尾百姓的生活一般。你过你的小安生日子,我过我的江湖风景,都不是自己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过去现在与将来,历史重演再不变中又有着人生百态的巨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便有龙门阵。
       且说娶妾记,浑圆的故事,你听着龙门开头,便猜出故事大概,但总是催着你看结尾到底如何,结尾处与你猜想的一样,只是惨了许多,日子照过,该出国的出国,你屁民,谁管你死活。你有你的故事,你的人生无论好与坏,死与活,终成为说书人,诉事人口里的一个段子,于是换做阮玲玉死前的遗言,人言可畏,换个说法就是,人就为了一张嘴活。禽兽爹霸占了自己的亲生女,亲生女为其生下一子,荒诞的故事,你总觉得扯。可故事来源于生活,你知道真实中的你我谁没经过荒诞的折磨?上层妇女联合起来所谓保护妇女组织揭露禽兽爹,无非道德谴责,谈起实际利益,你收你的地,你开你的车,谁管你禽兽过?无非是为了那几个银元过活,换句话说,谁是圣人?无非都是借着揭发别人的恶劣行径抬高自己的道德地位罢了,换句话说,谁放屁会是香的,都一个味儿,别管你是金窝出还是草窝出。出来混,都不容易。且说《观花记》狗屎王二生计的营生就是坑蒙,借点蒙骗愚昧妇女的伎俩过火,出来混,你何苦揭人短。待你砸了她的饭碗,你瞧她一女人家家手捧破碗出来乞讨,怜悯与歉疚并存时,她并未责怪你,只因为这老女人看透了这浑浊的人世间,出来混,何必清清楚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群愚昧妇女找个神婆做寄托,你说神婆骗人,妇女群骂之,可妇女们曾经受神婆言语蛊惑,睡的那些安稳觉,是谁给的?神婆给的。这好比你的了人家的好处,到头来发现好处并非那么好,便说人家骗了你,你呢?谁都别给自己立牌坊,屁股底下都不干净。何必做圣人,道德捍卫者?
       瞧瞧那伪君子的吴老爷,在沉河记里,那一口一个礼数,一口一个教条,倚老卖老的死相,以为时过境迁无人知晓,记着,太阳底下没新鲜事儿。要么夹着尾巴做人,要么真是屁股干净无可挑剔,否则别急着给自己立牌坊做模范。说白了还是为张嘴,到头来玩进去了自己处心积虑营造的半辈子好名声,你偷鸡摸狗过,就别说自己吃素不近女色。好比天天喊着孔孟之道的统治者,无非是言语蒙蔽他人的说客,你玩得转的,便有门徒,好比孔子,做了一辈子郁郁寡欢不得志的丧家之犬,死后莫名其妙的就被一次次推至历史的最高点受人敬仰,他老人家估计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说怪?不怪,看他的孝子贤孙,无非是仰仗着抬高自己,那前后马首是瞻的自贡倒是个混世的玩家,不过如此。
       你且说《生儿记》,封建裹脚布传至今,仍有农村老太太饥渴的想着抱孙子延续香火,看看过去那三从四德,媳妇熬成婆,生了闺女睡地上,生了儿子睡床上的阶级陋习,残害了多少代女人,到头来你且看,是谁害了谁?是男人?他只不过是要驯服女人,来彰显自己的男子气魄,于是大老爷们儿们聪明着呢,先是有班昭这位爱情不得进而心生畸形的《女诫》出炉,后来又有《女儿经》步了后尘,再后来便是禁了你的足,总之女人无非床上用品生养工具,你看《桃花与秘扇》里那活生生的人物命运,如沧海一粟,如蝼蚁般的人生。且叹: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都是出来做女人伺候男人的,何苦呢?
       你且倒抽着凉气回味《禁烟记》才明白官官相护,官匪一路。你定要耿直不阿,瞧瞧海瑞,瞧瞧岳飞,你死后留个好名声且好。你下面的芝麻小官想推翻腐烂不可医的体制,如同蚂蚁想绊大象般,你有一理想,可那是想,为何是想?为何呼吁清廉呼吁清官的多?说白了,现实少呗,好比天天提倡道德,道德需提倡?反观之,社会道德已沦丧到哪样?某天你如黑泽明拍的那部《生之欲》里的小公务员,突然觉醒,可是呢?好比大家同流合污,你定要玩个出淤泥而不染,好比你违反了社会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你为人民真正办了实事儿,同流中人怀念你, 也无非是往自己身上贴着金,背地里骂你多事儿的也不止一个。百姓怀念你,你无私为人民,可百姓的日子照过。良心?值半毛钱?最后全沦为饭后一壶茶,一盘瓜子的闲聊龙门扯皮而已。甭管你是叹气愤慨,甭管你是混蛋无赖,来人间走一遭,都不是活着回去,最后留下一张嘴,一双耳朵而已。故事里有世界,世界里有故事,你吹你的火车,故事说的感天动人,催的你泣涕涟涟,你感慨完,你咒骂着混蛋人性,良心何物,可那是故事。你当是真事,便嗟乎世间无人性,禽兽者数数。才发现羊不多,披着羊皮的狼多。
       嬉笑怒骂,合扇起身,无奈笑罢,出来混,都不容易。江湖险恶,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看到最后,最精彩的不是冷板凳会的十位底层公务员的胡言乱语,而是作者对于写作经历的平淡的描述。一部写了四十年的小说,历经十年动乱,数次起笔,数次停笔,数次丢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记写的太简单了,但足以感动。不是夜谭十记,是十一记。
  •     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真的是奇文。
      
      好了吧
  •     近代版官场现形记
      
      现在读起来更有讽刺意味
      
      不过要吐槽一句:让子弹飞你改的太多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兴许是小时候听了不少“说古”的缘故,对摆龙门阵这种民间叙事方式并不陌生,尽管我并非土生土长的川渝人士。《夜谭十记》里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民国,在抗战的岁月,那时候重庆成为陪都,是大码头。而在金沙江畔,在各种山沟沟里生活的人们,在官匪合一、土豪劣绅的重压下,已经喘不过气来。这些故事,时常读来让人心酸,甚至忍不住落泪,有时又为主人公的好运感到高兴,虽然没持续多久,又开始为命运的捉弄而唏嘘。
  •     前两个故事非常吸引人,但《让子弹飞》那一篇不甚有趣。
      看序言说作者历时40多年完成此书,故事从民国一直讲到解放后。十篇故事里忘记从第几篇开始,就完全是“长工造反,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口吻了。。。扫兴。
  •      电影拍的不错,姜文的演技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表现了人性的方方面面。叫人印象深刻。
       但是书的格调不高!!看了叫人失望!!
       十个故事,都是乱弹。都是龙门阵!子不语,怪力乱神!整本书写的主要是怪!10个故事,什么都有,乱伦,贫苦!其实说白了就是旧社会的万恶!丝毫没有看出来任何的教育意义,读了叫人难受!即不能有丝毫的教育意义与当代的青年,也不能有好的文笔吸引读者。
       慎读、慎读!!
  •     我记得看一本讲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书时,说过林徽因在四川生活时就想把那些抬滑竿的人的四川谚语记录成册子,而夜谭十记里就有很多当时文化的缩影,即使许多谚语现在也还有。每个地方都有民间艺人,东北有二人转,有相声,上海有周立波,四川有巴蜀笑星,评书,李伯清,而夜谭十记就是像个说书先生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可惜,只看了盗官记和前面几个故事,有机会定要详读。我是喜欢那些老成都的历史的东西的、
  •     因为《让子弹飞》,首先找来《盗官记》两个版本的连环画,接着看86年的电影《响马县长》,最后读完马老这本原著,感觉书中十个篇幅不等的民间传奇故事确实只有《盗官记》最为精彩。   阅读中,前面的故事感觉不错,“亲仇记”开始就不怎么畅快了。马老后记中说自己1942年开始创作,1982年出版,前后写了40年,自己老了、书也老了,题材、语言等有些过时。
  •      我就是因为《让子弹飞》来看这本书的。当然,本书有很强烈的阶级意识,但是在艺术表现和情节展示方面也是精彩绝伦的。虽然不能当成经典来看,不过当做消遣娱乐以及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还是有用的。其写法很像《十日谈》,很有趣,推荐喜欢电影的人来看看。
  •     政军商一体,天下墨墨黑。马老先生写官场,真是深刻通透,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比现在的新闻时事节目贴近当下的社会百倍。但描写胸怀推翻旧社会理想的个人,有点没说服力了。
      
      最好看的是报销记,纯粹的官场现形。如果拍出来会胜过让子弹飞。有职场新人一层层被染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长江运输船上工人的命如草菅,有官商派系的黑色角力,场面,故事都会很好看。
  •     《夜谭十记》的感觉像是小时候看故事会一样,浅显流畅。写得并不算好,很多地方都有说书人的繁复冗长,影响阅读。好的地方应该是那种泼辣的世俗气质。至于对国民党的控诉之类,也不辩真假,但给我的感觉像是萧红(或者其余的什么红色作家)早期的小说,稚嫩的很。
      《盗官记》情节曲折,人物丰满,算是里面不错的作品。比起电影还颇有不如。《让子弹飞》里面,我最爱的情节是一筒到九筒的面具,像丐帮的八袋长老,九袋长老之类的,很有意思。小说里面没有提到。人物造型是张叔平,不知道是他的主意还是姜文的。
      其余的都算一般,很多重复的叙述很影响观感。《亲仇记》写的最长,也最俗套。感觉是作者加工最多的章节,有大段的风景描写。应该是作者刻意表现功底的作品,反而觉得穿凿雕砌。呼呼啦啦一百多页,看得不胜其烦。
      最喜欢的是《观花记》,年少时候偶然的一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不可磨灭的打击。但是观花婆对他们几个少年儿郎并不痛恨指责。读来伤心温暖。至于对“走阴”之类的描写妙趣横生,结局的余音绕梁,都是很好的。
  •     原著就是三流作品。"盗匪为官"的情节起码在明代笔记小说里就有,往前甚至能追述到唐宋。这片除了那个剧务的奶子叫人印象深刻,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
      
      
      
      原著就是三流作品。"盗匪为官"的情节起码在明代笔记小说里就有,往前甚至能追述到唐宋。这片除了那个剧务的奶子叫人印象深刻,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
      
      
      
      
      
      原著就是三流作品。"盗匪为官"的情节起码在明代笔记小说里就有,往前甚至能追述到唐宋。这片除了那个剧务的奶子叫人印象深刻,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
      
  •     《让子弹飞》掀起了《夜谭十记》的热潮,故事是以民国时期现政府几个闲散科员摆龙门阵的形式逐渐展示给我们的,十个颇具特色的民国官场逸闻趣事,当然包括《让子弹飞》的原型“盗官记”。     前半部书主讲黑暗的朝廷、贪腐的吏治,后半部则展示悲苦的民众、吃人的礼教。可谓人间百态,尽在龙门阵中。     总体而言,最出彩的还是前三个故事,故事曲折、情节离奇,姜文还真是独具慧眼。借助“盗官记”的骨架,填充的饱饱满满、热热闹闹。冲突、矛盾环环紧扣,夸张而不失现实基础。     中国绵延千年的官场文化并不以政权的变更而有太大的震动,即使政权新建立的短期内有奋发、革新的气象,但中华酱缸文化的特点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清有《官场现形记》,《夜》既是其民国版,只需对背景稍作修改又可以充作当代官场小说集了。     至于被礼教压迫的妇女、悲苦挣扎的农民,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闰土等已成典型,给世人印象太深,再看到这样的故事,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网上下到的txt、文字PDF基本都只有前四个故事,电子版无疑会有被星号替换的敏感词,举两个有特色的例子:“三*义”、“*不离十”,猜猜?
  •     马识途马老的这本旧作最近又火起来了,不可否认这里面大部分是姜文新片《让子弹飞》的影响。出版社立即借势而起,出了新版,还加了个副标题:“让子弹飞”。真是完完全全的商业化操作,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加这么个副标。《子弹》改编自马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只是十分之一,拿来作概括阐释性的副标,不合适。单从书本身说,是好书。有人说电影比书强,不合适。要说书比电影强呢,也不是很合适。  小说和电影应是各有千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嘛。电影更紧凑激烈,娱乐性更强,小说则更真实,更感人。气氛上电影相对轻松,小说则有一丝沉重与紧张。对于各自的受众来讲,马老和姜导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应该向他们致敬。突然想起当年这本书就火过,首印即有二十万册。八十年代,同样是《盗官记》,也有过电影版叫《响马县长》。不知当年还是演员的姜文,是否早就想好要拍这部戏出来呢?联想到《夜谭十记》初稿形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看来好作品确实是历久弥新啊!
  •     RT
      
      文艺复兴的名著作者读太多了
      
      算是翻译体风格小说吧
      
      这俩钱花得……
      
      MLGB字数还不够?!
      
      有完没完啊!
      
      语言很可憎,糟践了这么些好故事啊。
      
      《娶妾记》绝对比《盗官记》精彩。
  •     很偶然的在新浪读书上读了这本书,有些日子了,不写点什么怕白读了。
      从前段时间好友的日志里看到了她写的影评和书评,我觉得,一向好着一口的我千万别把这些给搁置了,不管是看过什么书,谢谢自己的想法总归是好的。
      马识途的这本书《让子弹飞》其实一开始是这个标题吸引了我,我以为它是类似《亮剑》一类的抗战片,充满了火药味,仔细看来,才发现和《官场现形记》比较类似,小说是以讲故事,坐庄来叙述的。
      一群政府官员确实很悠闲,又不是那么轻描淡写的娓娓道来。总的来说,看的故事都很符合我的口味。我也不是个愤世嫉俗的家伙,也不是讽刺官场的黑暗,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不平静的社会,其实,不管是历代哪个朝代,或者是明清,或者是近现代,这种官场上的事情再荒谬也是存在的。
      在古代,大约有封建礼教束缚,很多有心想干的事情大都没胆干,民国时期正好解放,荒谬的事情都接二连三,什么土匪当官,乱伦,贿赂都司空见惯了。这也是本书的可读之处。
      链接: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147014
  •     说的是党国,讽的还是党国
      好一个党国,革命版的官场现形记
      
      以笔为枪
      借昔讽今
      
      恰到好处
      意犹未尽
      
      
      怪不得百度介绍作者(1915年-)革命家
      
      革命仍然
      不曾过时
      
      
      
      
      
      
      
      
      
      
      
      
      
      
      
      
      
      
      
      
      
      
      
      
      
      
  •     盗官记和子弹飞还是不太一样,初看以为是悲观和乐观的不同,细看才知道是悲观和更大的悲观的不同.........
      
      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
      
      八十年代的作者还是看不到深水区的事情,看到悲剧而已。
      30年后,深水区的石头都出来了, 我们看到了悲剧的循环。
      
      
  •     再说,革过人家的命的人也可以当大公务人员。那几年喊革命喊得最凶的时候,我就看见有一些少年子弟,穿上一套哔叽中山装,跟着人家拿一面青天白日的小旗子,在街上喊“打倒”这个,那个“万岁”,或者提着石灰浆桶,在满墙涂些青天白日,写些什么“以党治国”的标语,不久他们就被送到庐山去上什么训练班去了,我们那里俗话叫做“进染缸”去了。几个月以后,不知道他们在那个染缸里染成了什么颜色,捧着一张题有“蒋中正赠”四个字的照片和一张金光闪闪的毕业证书回来,用玻璃框子装好,供在堂屋里。然后找一个空院子,在门口挂上县党部的招牌,拿一盒名片天天出去拜客吃茶,开口“本党”如何,闭口“领袖”怎样,于是他们就成为本县的大公务人员了。我年过六十,却从来没有革过人家的命,也没有进过染缸,凭什么能当大公务人员呢?
        当然,也还有没去美国吃过牛奶面包,也没机会去庐山进染缸的人,有朝一日,忽然阔了起来,当上大公务人员。我们县里有个有名的张公爷就是这样。那是因为凑巧他的爸爸妈妈给他生了一个好看的妹子,他把这个妹子打扮起来,送到交际场合里去招蜂引蝶,凑巧给某一个大官儿看中了,他也就爬在妹子的裙带上去加官进爵,享受大公务人员的“光荣”了。呸!我是宁肯坐一辈子冷板凳,也不愿去领受这份“光荣”的。
        那么,我凭什么能够当上大公务人员呢?
        是的,我凭什么呢?就是我现在这个科员,还是凭自己搞“等因奉此”之类的公文很熟练,才保住的。我早就知道他们在背地骂我不长进,说我倚老卖老,既不信仰主义,又不崇拜国父,其实他们信仰的什么主义呢?说穿了不过是升官发财主义!孙中山倒是他们崇拜的,但不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个,却是印在百元大钞上的那一个。……
        唉,唉,你看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说到哪里去了?这些话要是给我们的苟科长听去了,把饭碗敲破了,倒是小事;要是给县党部那个梳偏搭搭儿的书记长听去了,给我戴顶红帽子,把我这吃饭的家伙取脱了,才不是好耍的。那个人么,嗯——我看他坐食俸禄,一年不卖几顶红帽子,是混不下去的。算了,不说也罢,还是言归正传吧!
      
      破城记(2)
      嗯?我说到哪里了?……哦,是了,我说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公务人员,在……不说也罢,反正是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县衙门里做一名科员。所谓科员,就是那种以“啃办公桌”为职业的人。无论天晴落雨,我们都要按时去“啃”八个钟头。说有多少公事可办吧!不见得,大半的时间都在喝茶,看陈年的上海黄色小报。那上面有趣的事就多得很。什么地方女变为男呀;哪个穷光蛋独得五十万元航空救国奖券,欢喜疯了呀;哪个官儿的姨太太爱上马弁,双双投江殉情呀……等等的新闻,不,应该说是“旧闻”了。大家看了兴致很高,难免就要议论起来,有的甚至企图从生理学的观点去设想女变为男是一种什么景象。大家读报纸读得厌了,就谈昨晚上的牌局,哪个人的牌运亨通,一连做了两个清三番外加海底捞月;哪两个人打伙抬哪个二毛子的轿子……牌局也谈厌了,于是就悄悄议论起我们县太爷的隐私来。日子就是这样春去夏来,秋去冬来,打发过去了。反正能高升的都高升走了,我们这些不能高升的就只好守着那几张破办公桌,吃点既不饱也饿不死的现成饭罢了。
        但是要说成天无事,也未免冤枉了我们,我们每天还是要办那么一件两件不痛不痒的公事。当然,重要的公事是不会有的,那些重要公事早已在老爷绅士们的鸦片烟铺上,麻将桌上,姨太太的枕头边,再不然就在他们的枪杆子尖尖上解决了,何劳我们趴在桌子上“等因奉此”、“等情据此”、“等由准此”地胡诌一通呢?我们之所以一定有几件公事办,其实不过表示在这个衙门里,县长之下果然还有秘书和科长存在,在秘书和科长之下果然还有我们这样的科员存在,在科员之下果然还有办事员、录事和打杂的、跑腿的人存在,每个月上级发来的经费,并没有完全落进县太爷的腰包里去,如是而已。
        科长们为了表示他们的存在,有兴趣的时候也到办公室里来签个“到”,画两个“行”,县太爷却很少光临办公室。听说他够忙的,今天要到某大乡绅家里去拜访,明天又要到某退职大员的公馆里去候教,还要坐堂问案,打老百姓的板子,还要和送“包袱”(贿赂)的引线人讲价钱,他还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瞒着自己的黄花老婆,去他私筑的“金屋”里去会自己的“藏娇”。他哪里有工夫来看我们这些坐冷板凳的人呢?
        假如他真的到办公室里来了,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了。比如上面来了视察委员呀,或者明天是什么纪念日,来找科员替他拟一篇讲演稿呀。再不然就是后衙发生了事故。母老虎发了雌威,把我们县太爷打得落荒而走,到办公室里避难来了。这几乎是万无一失,我们只要听到后衙有女人在大发雷霆,我们就得赶快就座,煞有介事地摇起笔杆来,果然不多一会儿,就看到县太爷神色仓皇地踏进办公室里来,坐上尘封的县长席,办起公来了。
  •   发烧了?怎么写这么多???
  •   报销记的故事其实都是潜规则,借那句诗:你拍或者不拍,规矩都在那里,不变不弃。
  •   确实,繁复冗长至极。也是最喜欢《观花记》。
  •   亲仇记很像无聊电视剧。
    对国民党的控诉,实在是太着于痕迹了。。
    这书适合当年在动员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做教材用。
  •   对,是这个感觉,就是喊口号嘛。
  •   没仔细看过小说,但是凭各种其他方面的推算可以知道大概就是故事会那样的作品吧……
  •   其实,萧红还真算不上红色作家,不如拿萧军的作品来做比,不过川味实在鲜活热辣,看下来倒也没有反胃之感
  •   你说出了我的感脚
  •   我也是感觉《观花记》最好,行骗得报应倒不一定真是大快人心,这也是站在一种人的立场上评判人了。
  •   这书从解放前就开始写了,lz多心了
  •   哈哈,就是解放前就写了,才没有被禁
    就是解放前写的,今天看却仍感同身受,才特彰显其魅力所在
  •   30年后,深水区的石头都出来了, 我们看到了悲剧的循环
    精辟的总结
  •   不是80年代的作家吧……书是80年代出版的,但是40年代开始就断断续续开始在写了好像……
  •   感谢花椰菜, 我可能搞错了
  •   80年代?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