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美) 杰弗里·图宾  页数:327  译者:何帆  
Tag标签:无  

前言

  一  2008年11月4日,美国人民创造了历史,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法律界的自由派人士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纷纷感叹:“联邦最高法院得救了!”  1950至1970年代,没人觉得最高法院会有被保守派把持的危险。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坐在审判席上的大法官,是厄尔·沃伦、小威廉·布伦南、瑟古德·马歇尔、威廉·道格拉斯与哈里·布莱克门。从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到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从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到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州案,自由派大法官们将司法能动主义发挥到极致,在打破种族隔离、倡导言论自由、保障罪犯权益、维护妇女选择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即便在厄尔·沃伦退休,保守派人士沃伦·伯格出任首席大法官后,由于自由派大法官仍居多数,最高法院一样作出过像罗伊诉韦德案这样的伟大判决,甚至短暂中止过全美国的死刑执行。  尽管自由派在司法领域一路凯歌高进,但保守派势力也并非无所作为。从1970年代开始,自由派的“精英治国论”与“大政府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许多选民逐渐右倾,右翼思潮暗流汹涌,保守主义运动也随之蓬勃展开。  1980年,罗纳德·里根在总统大选中战胜吉米·卡特,发起了“保守主义革命”。在里根率领下,共和党逐步从倾向大企业利益的贵族党,慢慢变成覆盖草根阶层的平民党,保守派势力也随之成为共和党的主导力量。严格意义上讲,里根的保守主义,是西部个人自由主义者与南部基督教保守主义的联盟,前者支持“小政府、低税收”,与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自由派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是死敌;后者更侧重社会文化层面的改良,要求政府大力推行基督教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全面介入公民个人道德、生活领域,禁止堕胎、同性恋,反对政教分立。不过,从本质上讲,里根其实只是一名个人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问题本身”,他倡导大幅减税,着力削减联邦政府权力,至于社会文化领域的论争,他却不太上心。事实上,他在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时,甚至签署过容许堕胎的法案。  在司法领域,里根先是将威廉·伦奎斯特送上首席大法官位置,又先后提名桑德拉·戴·奥康纳、安东宁·斯卡利亚、安东尼·肯尼迪进入最高法院。老布什继任总统之位后,提名戴维·苏特、克拉伦斯·托马斯出任大法官,终于形成由共和党大法官占据多数的伦奎斯特法院。在伦奎斯特率领下,上述大法官发起“联邦主义革命”,在美国诉洛佩兹案等一系列案件中宣布国会立法违宪,有效制约了联邦政府对州权的干预。不过,无论里根还是老布什,两人都不太重视堕胎、同性恋等社会文化议题,上述特点也反映在大法官的提名人选上。陆续上任的7名共和党大法官中,奥康纳、肯尼迪、苏特3人都对堕胎持克制态度,不赞成推翻罗伊诉韦德案。  1992年,克林顿上任后,意识到里根的减税政策已深入人心,民主党自新政以来形成的“大政府理念”也不再吃香,便迅速调整政策、放松管制、限制福利增长,使民主党逐步变成重视贸易自由、与企业界亲近的中间党。再加上克林顿管理经济确有一套,一些原本主张“小政府、低税收”的个人自由主义者转而支持民主党一方。如此一来,共和党要想夺回政权,就只能向南方基督教保守派势力求助了。与传统保守主义者相比,这股势力更狂热、更激进、更右倾,但也最忠诚可靠,而且,由于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地位,一旦机会来临,他们的反扑将势不可挡。  2000年,小布什几经周折,终于坐上总统大位。尽管他支持减税,但在其执政期间,联邦政府权力急遽扩张,完全背离了传统共和党的“小政府理念”。另一方面,小布什本人受宗教影响甚深,十分看重基督教福音派势力,有时甚至以“救世主”自居,这一点在“9·11”事件之后,体现得更为明显。他时刻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试图用基督教信仰治国理政,甚至指导反恐战争,几乎架空了政教分立的立国原则。2004年大选中,布什干脆不再把争取中间派选民作为重心,而是直接发动文化战争,在宗教、堕胎、同性恋、枪支等议题上全面兜售自己的极端保守主义理念,全力争取南部基督教保守派选民的支持,终于战胜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克里,成功获得连任。此时的美国,已开始向一个“右翼帝国”演变。  在2000年大选中,联邦最高法院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无论大法官们内心是何初衷,意识形态、党派偏见还是战胜了法律与理智,他们蛮横终止了佛罗里达州的重新计票工作,最终将小布什送入白宫。然而,面对各方纷至沓来的批评,加上小布什上任后的所作所为,大法官们也开始反躬自省。奥康纳、肯尼迪,乃至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本人,都逐渐流露出左倾迹象,在判决中或是倾向自由派一方,或是严守中立,恪持均衡,尽量迎合主流民意。这一时期的最高法院,也出现了3:4:2的力量格局,保守派一方为伦奎斯特、斯卡利亚、托马斯,自由派一方为斯蒂文斯、金斯伯格、布雷耶、苏特,奥康纳、肯尼迪则处于摇摆不定的中间派位置,从投票记录上看,奥康纳的立场属于中间偏左,肯尼迪则是中问偏右,联邦最高法院渐渐又呈现出自由化态势。  2005年,奥康纳辞职,伦奎斯特病逝,最高法院的力量均势终于失衡。为迎合极端保守派势力,布什先后将约翰·罗伯茨、小萨缪尔·阿利托送进最高法院,其中,罗伯茨接替伦奎斯特成为第17位首席大法官,联邦最高法院从此进入罗伯茨时代。罗伯茨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待人宽厚,但在推行保守派政治议程上,却毫不含糊,不打折扣。他表面上倡导“司法最低限度主义”,暗地却联合其他保守派大法官,逐步架空自由派大法官创立的先例,进而实现变相将之推翻的效果。在2006至2008年两个司法年度,最高法院在堕胎、宗教、枪支等议程上,已开始迅速右倾。  无论最高法院走向何方,2008年总统大选肯定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时刻。大选开始时,斯蒂文斯已经88岁,并患有前列腺癌,金斯伯格也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苏特则一直非常讨厌华盛顿,甚至不愿与那些保守派同僚们共事,这三人都可能在未来几年陆续离任。2008年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已明确表示,他反对堕胎,赞成对宪法进行原意解读,承诺一旦赢得大选,将把像罗伯茨、阿利托那样坚定的保守派人士送上大法官位置,力争推翻罗伊诉韦德案。换言之,如果保守派大法官占据绝对多数,肯尼迪这样的中间派“摇摆票”将变得无足轻重,最高法院势必将被改造成一个彻彻底底的保守派机构。在自由派人士眼中,最高法院确实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记叙的,正是联邦最高法院从1980年至2007年这段历史。作者杰弗里·图宾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CNN资深法律评论员,由于长期从事法律时政分析,他对近十几年的法政要闻、司法内幕,自然是如数家珍。尽管他在记叙这段历史时力求客观,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强烈的自由派倾向。对最高法院急遽右转的趋势,图宾忧心忡忡、直言不讳,在他看来,最终决定最高法院走向的,将是美国民众手中的选票。选出什么样的总统,就会选出什么样的最高法院,如果要避免最高法院沦为保守派的桥头堡,2008年就必须让一个民主党人来当总统。  如今,自由派选民终于如愿以偿,成功将奥巴马送上总统之位,最高法院也避免了被保守派全面把持的危险。奥巴马本人也是学法律出身,担任过《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在竞选中,他充分显示出自己的自由派立场,如明确表示支持堕胎,拥护罗伊诉韦德案,认为大法官应当对宪法进行积极解读,希望司法分支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只做“橡皮图章”。在施政方面,奥巴马也力求搁置争议,共谋发展,他把好斗的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定位为老一代,努力团结早已厌倦政治斗争的新生代。在一次演讲中,他甚至说:“这里没有一个自由派的美国,也没有一个保守派的美国,这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UnitedStatesofAnlerica),请注意LJnited的相关意义,这里没有一个黑色的美国和一个白色的美国、拉丁裔美国、亚裔美国,这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不过,奥巴马可以防止最高法院继续右倾,但短期之内,恐怕也无法让法院成功“向左转”。原因在于,保守派大法官中,罗伯茨、阿利托尚年轻,斯卡利亚、托马斯年事虽高,但只要身体不出大问题,肯定不会将大法官席位拱手出让。几位早有退意的自由派大法官就不一样了,2009年5月1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苏特大法官宣布,他将于今年6月末退休,奥巴马也因此得到第一次提名大法官的机会。事实上,年届九十的斯蒂文斯好不容易撑到民主党总统上台,也很有可能在最近两年宣布退休,使奥巴马有机会提名一位年富力强的自由派人士作为继任者。至于号称要干到80岁才退休的金斯伯格何时离职,则要视其身体状况而定。总之,从目前局势来看,最高法院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力量对比暂时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奥巴马仍可以通过提名联邦法官人选,将更多的自由派法官送入联邦法院系统。  共和党败选后,其在地区众议员的补选中也节节失利。2009年4月,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共和党温和派元老、宾夕法尼亚州参议员斯佩克特宣布转而支持民主党,更是对共和党形成重创。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和党长期的极端保守派路线,越来越不受广大选民的青睐。当然,共和党受挫,并不意味着保守派势力的全面收缩。无论在国会、最高法院,还是底层的基督教福音派组织,保守派势力仍蓄势待发,伺机反击,奥巴马也未必能顺利推行他的自由派议程。2008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主编约翰·米克尔思韦特与该刊驻华盛顿站主任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就曾在二人合著的《右翼美国:美国保守派的势力》一书的中文版导言中写道,尽管共和党注定要在2008年大选中输给民主党,但“右翼美国显然还在那里存在着——虽然受到损伤、愤怒不已,但依然在令人吃惊地争斗着。别将右翼美国一笔勾销。一阵混乱期过后,它肯定会再次崛起,重新获得它在美国政治聚光灯下的位置”。可以说,尽管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正开始重塑美国政治社会版图,美国的公众意识形态亦有从保守回归温和的趋势,但是,意识形态分歧始终是当代美国的主要矛盾,无论哪一党的总统上台,都无法阻止美国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分裂。  三  在美国,人们能轻易报出总统的姓名,却可能连一个大法官的名字都说不出。尽管关于联邦最高法院的学术著作已是汗牛充栋,但这类著作多立足于判例或意见,着力于阐述法理,分析意义,很少涉及大法官们的早年经历。至于大法官们的自传或传记,往往偏重于描写他们的个人经历或司法理念,无法完整呈现同时代大法官的群像。更重要的是,大法官们,尤其是现任大法官们,多不愿过多评价自己的同事与工作,有价值的传记只能在事件发生多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版,人们或许能从陈年往事中扒出些八卦轶闻,但主要事实已无从印证。现任大法官中,只有克拉伦斯·托马斯2007年底出版过自传《我外祖父的儿子》,并赚取了巨额稿费。不过,托马斯在这本书里只是叙述自己的早年经历,写到1991年进入最高法院后就戛然止笔,对近16年的大法官经历未置一词。  一般来说,除了开庭审案,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向来鲜为人知。局外人若想了解相关情况,或从事学术研究,只能通过查阅大法官们的判决意见、庭审记录,以及部分公开的备忘录进行。大法官们很少接受访谈,谈话时也很少触及具体个案或司法立场。至于法官助理等工作人员,向来也有“内事不可外扬”的潜规则。1998年,哈里·布莱克门大法官的前助理爱德华·拉扎勒斯曾结合亲身经历,撰写了《紧闭的办公室:当代最高法院的兴盛、衰落及未来》一书。由于身份敏感,坏了“行规”,拉扎勒斯后来出席布莱克门的葬礼时,过去的同僚几乎无人与他说话。

内容概要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讲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向来鲜为人知,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大法官们与70多位法官助理,客观叙述了1990年至2007年间,联邦最高法院内部在堕胎、言论自由、种族平权、同性恋、政教关系等议程上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以及大法官任命与美国政局变迁之关系。全书以人物列传形式,描绘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苏特、布雷耶、托马斯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与判决意见间的关联,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的内幕,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之一。

作者简介

1986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担任过纽约市布鲁克林区联邦助理检察官。现为《纽约客》杂志职业撰稿人,CNN资深法律评论员,是美闰最出色的法律记者之一,著有一系列法律题材畅销书。2007年出版的《九人:美围最高法院风云》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同时荣获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类图书奖、美国律师协会“银法槌奖”。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篇第一部  第1章  联邦党人的思想战  第2章  善恶之争  第3章  待决问题  第4章  三驾马车  第5章  博大胸怀  第6章  流亡者归来?  第7章  福音派反击战  第8章  格格不入  第9章  向左走,向右走  第10章  保守主义节节败退的一年第二部  第11章  危机边缘  第12章  紧锣密鼓  第13章  最终输家第三部  第14章  开放年代  第15章  法律文化  第16章  演讲之前,说点什么  第17章  绿皮意见书  第18章  “我们行政分支不会这么做”  第19章  转折年代第四部  第20章  出自上帝的“G”  第21章  罗伯茨法院  第22章  “我了解她的想法”  第23章  山雨欲来  第24章  “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  第25章  司法最低限度主义?尾声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索引

章节摘录

  被封闭的台阶  布什总统提名约翰·罗伯茨进入最高法院那天,未来的首席大法官曾提及卡斯·吉尔伯特的设计核心——台阶。“每当我踏上那些大理石台阶,准备参加最高法院的言词辩论时,我总会因内心激动而哽咽,”罗伯茨说,“我并不认为这仅仅是紧张导致的结果。”多年来,无数美国人在踏进吉尔伯特设计的这座司法殿堂前,都曾有过与罗伯茨一样的敬畏感。但是,马上就没人有这个机会了。这些通往最高法院大门的台阶,很快将不再对公众开放。  对最高法院大楼进行整体翻新,是伦奎斯特在首席大法官最后几年任期内的头等大事。与许多政府大楼的改造项目一样,即便是适度整修,也会存在预算超支、拖延工期等一系列问题,相关工作大概将于2009年完成(甚至可能更久)。而且,“9·11”事件发生后,整修方案还得将安全问题作为考虑重点。很明显,最高法院正面台阶上的公共入口——也是吉尔伯特设计规划中的点睛之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台阶一侧临近建筑基座的部分将开设一个新的人口。参观者仍可通过正面的台阶离去,并看到身后吉尔伯特设计的视觉效果。  关闭这些台阶的措施或许是一个隐喻,意味着最高法院将在未来发生更大的转变,这一转变部分将由大法官们主导,但更大程度上,可能会由美国人民来决定。在美国历史上,最高法院总是能集中反映推动社会变迁的普遍政治意愿。在共和国早期,当地域冲突成为国家的主要矛盾时,这种紧张气氛在最高法院体现得非常明显。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法官退休后,总统必须提名来自同一个州的大法官作为继任者。(现在人们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伦奎斯特与奥康纳这两位资深大法官都来自人烟稀少的亚利桑那州。)在19至20世纪,潮水般涌入的欧洲移民将宗教问题提升为政治上的中心议题,人们为了在最高法院设立“天主教席位”与“犹太人席位”闹得不可开交。而在现代,克林顿总统已任命了两位犹太人大法官,却没人对此评头论足,这恰恰说明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样,现在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已经拥有了5位天主教大法官。最高法院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由派,威廉·布伦南,也是一位天主教徒。  今天,导致美国社会出现裂痕的已不再是地域或宗教问题,而是意识形态分歧。罗伯茨、斯卡利亚、托马斯和阿利托之所以获得任命,是凭借他们的保守派身份,而不是天主教信仰。共和党的力量基础——从福音派的詹姆斯·多布森与杰伊·塞库洛,到联邦主义者中的特德·奥尔森与勒纳德·利奥——其影响力已足以塑造最高法院。与他们的自由派敌手相比,这些人更加有组织,更具动员力,也更加关注最高法院的作用。一旦他们的候选人取得政权,这些保守派将迫不及待地向最高法院输送更多的大法官,而且必须是罗伯茨与阿利托这样能讨他们欢心的。(至于哈里特·迈尔斯这样不受欢迎的人物,提名自然会惨遭拒绝。)可以说,保守派以近乎狂热的激情,完成了他们在最高法院的力量投入,为推动他们的政治目标奠定了基础。  至少在公共场合,罗伯茨不得不让自己的观点看上去有别于他的保守派支持者们。“法官就像裁判员,”他在自己的确认听证会上说,“裁判员并不设定规则,仅仅适用规则。”在其他场合,罗伯茨也经常说:“法官不是政治家。”这些话都不足信。最高法院大法官跟棒球裁判员根本没什么可比性。解释宪法、并据此界定美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如此神圣的工作,怎么能跟球场上喊几句口令的机械行为相提并论?这种类比简直是愚不可及。目前,一旦触及解释宪法条文含义这一最高法院核心工作,往往是意识形态而非写作技巧左右了案件的判决结果。伟大的保守派法官与法学教授理查德·A.波斯纳曾写道:“我们很少有可能直接判定最高法院一个宪法性判决的是非对错,因为宪法性案件的判决只能依靠政治决断,至于政治决断孰对孰错,根本与法律规范无关。”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尽管布雷耶一直为维护遵循先例原则劳心费力,但始终应者寥寥。布雷耶及其自由派同事们(在这一问题上,肯尼迪也偶尔加入他们)在劳伦斯诉得克萨斯州案中投票时,可没怎么顾忌遵循先例原则,他们毫不犹豫地推翻了最高法院17年前作出的鲍尔斯诉哈德威克案判决。因为他们认为,那时正是废止对同性间自愿性行为进行刑事处罚这一恶劣规定的大好时机。在那种情况下,或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意识形态的考量往往战胜了对先例的尊重。当然,这类做法有可能夸大了宪法条文的解释弹性。在多数情况下,资深大法官们总是拘泥于条文字句本身的含义,或者着眼于历史或先例,大法官们解释的自由度虽大,却并非不受限制。  尽管如此,在最高法院,一旦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判决结果从来不取决于言词辩论的质量,而是大法官们的立场。比如,斯卡利亚与金斯伯格在智力、技能乃至道德上都不存在明显差别。导致他们立场对立的,是其不同的司法理念,在最高法院,意识形态的差异高于一切。未来的大法官当然也必须拥有足以符合其工作要求的丰厚资历,但左右最高法院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始终是他们秉持的意识形态。  因此,一项因素——而且仅有一项因素——能决定最高法院的未来:总统大选的结果。总统通过挑选大法官使自己的影响力得以延伸。从这一点上来说,乔治·W.布什做得非常高明。现在的总统们已经不会再为自己任命的大法官的所作所为大跌眼镜了。苏特和肯尼迪都没让任命者吃惊,苏特的记录早已表明他是一个温和中间派,肯尼迪之所以被提名,是因为比他更保守的罗伯特·博克没能通过参议院的确认。之后陆续被任命的大法官们——托马斯、金斯伯格、布雷耶、罗伯茨和阿利托——其表现都与任命他们的总统的预期一致。几乎可以肯定,斯蒂文斯、苏特与金斯伯格三人最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离开,他们的继任者仍将延续这一规律。  恰如其分。卡斯·吉尔伯特设计的台阶,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人们的宏大想象——最高法院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在更高层面上裁断是非曲直。但是,最高法院本身就是民主过程的产物,用句或许有些冷酷的话说,它既代表着最好的人的利益,也代表着最坏的人的利益。对我们的最高法院,我们无须寄予太多期望,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坊间关于最高法院的著作,《九人》是最新的,也是最棒的。  ——全国公其广播电台(NPR)  《九人》不仅生动叙述了最高法院的新近历史,同时也为读者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大法官群体的视角,它向人们展示了大法官们的个性、司法理念、人际关系,将对那些震动全国的重大判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总之,《九人》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是一本富有洞见的佳作。  ——《纽约时报》  《九人》睿智渊博、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令人难以释卷。图宾是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总能扣人心弦。由他担任最高法院各类掌故的讲述者,实在再合适不过。  ——《纽约时报书评》  一本了不起的著作,脉络清晰,一针见血。  ——鲍勃·伍德沃德(水门事件揭幕人,《最高法院弟兄们》作者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九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8条)

 
 

  •   看到何帆对布雷耶的采访,很自然想起刚刚读完的《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斯蒂芬•布雷耶,一九九四年由克林顿总统提名,被任命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这个热情、睿智的老头是《九人》中我喜欢的两个角色之一,另外一个是桑德拉•戴•奥康纳。奥康纳由里根总统于一九八一年提名进入最高法院。《九人》的作者图宾说,“最高法院已经变成了奥康纳法院,承载与反映着这位前亚利桑那州参议院的司法哲学和政治智慧”。实际上,当时的首席大法官是威廉•哈布斯•伦奎斯特。伦奎斯特是经尼克松总统提名才进入最高法院的。
    之所以要把这三位大法官的情况做一简单说明,是因为作者杰里弗•图宾在“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强烈的自由派倾向”,而且不时用到“意识形态”这个有点令人茫然而讨厌的词,比如“奥康纳在法律意识形态之争上给伦奎斯特带来的失望与挫伤,要远远多于其他任何一位大法官。”《九人》记叙了联邦最高法院从一九九零年到二零零七年这段历史,但实际上第一章的标题“联邦党人的思想战”便暗示此书的主线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最高法院的相互缠斗。
    不得不说明一下美国所谓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译者在序言中说明,“许多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仍是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中的美国,那个民主、自由、开放、宽容的美国,其实是民主党的美国,或者说是好莱坞式的美国。然而,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一些,我们将发现另一个保守主义的美国,那里的人们反对堕胎、移民、同性恋、政教分离,禁止在学校讲授进化论,支持死刑、个人持枪、种族隔离,对宗教事务有着近乎狂热的虔诚,根本不读什么《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洛杉矶时报》。长期以来,主导美国政治的,正是这个保守主义的美国。”说实话,习惯了简单一分为二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尽管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但美国社会复杂程度还是令我吃了一惊。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细细斟酌大法官们在每一个案例中的表现,那么我们的情绪便很容易地被“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左派”等词语所左右。事实上,图宾在整本书中还是表现出了《纽约客》专职作家的职业素养,在描述每个大法官在案例判决中的表现时,仍然表现得相当克制而公允。也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幸看到了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法官,而不是意识形态决定判决的政客。
    这也是我读完《九人》后的切实感受,对于某一个案例的判决的分歧,最重要的倒不在于某个大法官出自民主党或者共和党,而在于他对于法理的理解,切入角度的不同,以及严密的逻辑。《九人》或简或繁地记叙了数十个案例,在我看来,《九人》的精彩之处正在于各位大法官对于每一个案例的观点,尤其是判决之后的法院意见和异议意见。通过这些意见,我们可以看到,用简单的“意识形态”来辨别这些声名显赫的大法官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比如,格鲁特诉博林杰案,因为涉及到种族平权措施而变得敏感。美国政府最初通过种族平权措施,其目的是保护贫苦出身的莘莘学子及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种族平权措施本身也明确包含了种族分类的意思”,也就是“逆向歧视”白人。最终的结果是,最高法院赞成格鲁特案,关键一票来自奥康纳。图宾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述了奥康奈在格鲁特案中的缜密的思考,她尤其考虑到了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招生规则的特别之处,以及大学在宪法传统中占据的特殊地位。奥康纳撰写了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法学院(即案中的被告方)的录取方式与鲍威尔大法官在巴基案判决意见中认可的哈佛模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大学对种族背景的考虑,只能是为一种利益:‘保持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倒是平权措施的获益者、托马斯大法官却站在了奥康纳的对面,“黑人需要的不是善行、不是怜悯、不是同情,只是公平而已。”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意识形态、种族身份等等简单的标签并不是影响大法官判决的决定性因素。诚如布雷耶在接受何帆采访时所言,“一位法官的个人经历和职业生涯,也对他的司法理念有很大影响,所以,意见不同是常有的事。比方说,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自由’一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大家的认识就不尽一致。其实,我挺担心读者会被波斯纳法官关于‘政治性法院’的说法误导,以为最高法院的判决纯粹是党派政治博弈的结果。我不同意他的描述,最高法院不是‘政治性法院’”。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是在法院意见和异议意见的双方会出现分歧,即便是在同样赞成或反对的阵营中,也会出现不同意见。最具代表性的是三K党在俄亥俄州议会广场立十字架案,九名大法官产生了六个含糊不同的意见,斯卡利亚和奥康纳都支持三K党的合法地位,但推理过程却截然不同。说实话,读到这些大法官撰写的意见,读到字里行间闪耀的智慧光芒,真是难以言尽的莫大的兴奋和享受。
    透过《九人》,我看到了这些大法官身上散发出来的对法治的热忱与忠贞,他们的古典情怀和理想主义实在动人。除此之外,《九人》也可谓一本难得一见的美国式法治和民主科普读物,除了各种详尽的专用术语的解释,图宾还借助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大法官如何全力抵挡来自国会和白宫的威胁以保证司法独立,尤其奥康纳二零零三年在巴林举行的司法论坛上的那一番演讲,实在是激荡人心。
    “正在形成的民主国家需重视司法的独立性,……它是法治的核心,公民因为它才会对法律的公正、平等适用有了信心。……司法独立允许法官做出与政府其他分支的利益相背的判决。总统、部长乃至议员们有时希望找到能够方便、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的司法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聚集和反映了所有寻求权利和自由的方法,而且可以保证这些价值永远不被破坏与颠覆。”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想来鲜为人知,本书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的内幕。
  •   用近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该书,用时比估计的快,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为哈佛法学院毕业,作为法律评论员和法律记者用笔流畅;二是译者何帆先生无论法律素养还是文字功底均为一流;三是先前阅读过何帆先生翻译的《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和任东来先生的大作《美国宪政历程》、《在宪政舞台上》,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案例有了基本了解。本书作者的倾向性是比较明显的,他对自由派大法官充满了敬意,对保守派大法官(包括共和党总统如小布什)很不认同。作为一个常年接受中国文化并身处中国社会的人是比较容易接受自由派的观念。但从内心讲我认为推动美国成为伟大国家的不会仅仅是自由派,保守派在塑造美国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我期待看到一本从保守派的理念出发介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及大法官的著作。
  •   绝对不是一本枯燥干瘪的书,可以看出作者关于法律追求是很有激情的(译者也是啊),在客观中立的叙述中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时表露,法律评论员怎会没话想说!本书从人的角度也就是各位大法官们的角度切入美国最高法院,看个人在法律的运作中是怎样把个人价值辐射到系统层面,个人价值又是怎样妥协,这里面的交锋常常火花迸发,不管结果是不是你所愿。怎么把握立场分寸,不是凡事都能一刀切成两面。
  •   对于法律学子来说,最高法院无疑是最为梦想的。虽然我也是学法律的,而且还是从事法律工作,但对于吾国最高院却知之甚少。唯一可吹吹牛的,就是曾经开会有幸跟王胜俊握过手,跟沈德勇合过影
    ,呵呵。既然本国最高院了解少,那咱就看看地球上最牛国家的最高院是如何运转的。本书给我们详尽展示了美国最高院的九大“长老”如何维护三权分立中的一权----司法权,以重大案例及九人经历层层盘剥显露美国的司法文化。最高院仅仅靠审判典型案例即可对全国法院形成指导意见,并不需要频频发布司法解释,也有此可见其法官的崇高地位。在美国,想干扰司法审判那至于从法官入手,但人家的法官是终身制,而且也不是总统想换就能换的。碰着个任命机会,还得小心仔细甄别,一不小心还可能送个白眼狼进去,那就自掘坟墓了。就算把自己人送进去了,能不能形成多数呢,人家的法官个个独立自主,并不简单以党派自居,而是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及其司法理念来审判,只能靠审判提问、撰写判决等方式来影响其他法官,争取其支持自己意见。本书末尾是最高院的年度工作报告,令人耳目一新,政府公文还可如此写作,不像我们的八股文。以往我们司法不独立的出了体制原因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说法院的人、财、物都归地方政府管,所以受到牵制,但看罗伯茨的工作报告,美国最高院也几次呼吁法官加薪及装修费用,但都没有结果。但谁又敢说美国司法不独立呢?还有就是法官的素质问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法律高素质人才是越来越多,我所在法院起步就要求是研究生毕业加过司法考试,有这些科班出身的人加入,相信以后的审判水平是会越来越高的。另:前两天从微薄上知道何君来深圳中院开会,冒昧惴惴请求一见,唐突、惶恐,希望下次何君不吝赐见,让我一瞻尊容。还有一个悲催的事,刚才写的东西因未保存突然全无,不得已只好重写了。
  •   详细介绍了美国最高法院的运作情况以及大法官的工作。通过介绍一些著名判案中大法官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判案规则和过程,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国宪法的诠释和运用。
    另外,译者很棒的译注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些译注,能学到更多的美国法律知识和法院相关的知识,对于理解本书有很大的好处。感谢译者出色的翻译和译注。
    不足之处是作者似乎更支持自由派大法官,对保守派很显然是“有意见”,呵呵。不过也无妨,人都是有观点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好。
  •   和译者不同,在奥康纳退休之后,而非伦奎斯特,我才有了五丈原和被招安之后那种好像少了什么的感觉。奥康纳才是本书着墨最多的第一主角啊。 顺便mark一句“左右最高法院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始终是大法官们秉持的意识形态”
  •   那些没被连续的陌生大法官名字吓住、硬着头皮读到第二章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是一本能和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媲美的、能让中国读者快速、准确建立对美国司法系统感性认识的好书。图宾是超一流讲故事高手,而译者何帆也的确是恰当的译者:他是中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但2004年他还是天涯网友“小闲”的时候就已经以《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自述长贴打动无数读者。他的翻译当然不算完美,特别是英语理解上时有出入,但他对专业词汇的准确解读,以及他长期写帖养成的流畅文笔,让这本译作丝毫没有减弱原作的光辉。
  •   如果对美国政治制度略有了解,则但从这本书的标题就可以知道它并非是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全景式叙述,事实上,它把重心放在了老布什直到小布什以来的美国最高法院历程:包括其九位大法官的政党背景、法学倾向,其在判案时的分歧和策略,非常完整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全貌与其精神。必须要赞扬的是本书译者的专业和负责。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虽然并不属于学术组做,但却拥有长长的注释对文中提到的一些制度和案例进行系统介绍,这实在是对读者非常负责的举动。这本书尤其适合读完了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人们进一步阅读。
  •   阅读本书至少有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看译注,如果没有这些译注,本书的精彩程度也许只是打一些折扣,但信息量及教益将一定损失大半。
    作者身为刑法学博士,却对美国宪法了若指掌。这不仅体现在精当准确文雅的译文之中,也体现在对所有人名、地名、判例名称、关键术语附加英文原文的专业素质上,尤其体现在丰富的译注中。
    无论对于一位美国宪法的懵懂者,抑或是已经有所了解的专业人士,何帆所添加的无处不在的译注几乎能满足你想了解的一切有用信息的需求。
    阅读译注不仅不会有烦扰之惑,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正文中的语焉不详之处,或者是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更能在恰当的地方锦上添花。
    本书译注主要包括几类:一是术语的解释,如government与administration的区别;二是人物简历,不仅包括历任大法官,也包括司法部长、白宫幕僚长等书中重要角色;三是美国宪法或美国法律的基础知识,如联邦上诉法院体系;四是案例介绍,原作者引用判例是大多仅指出名称而不介绍案情及结论;五是有用信息的补充,如里根总统提名博克之后参议院爱德华肯尼迪发表的反对讲话;六是逸闻趣事,如曾经因歧视女性仅雇佣奥康娜作法务秘书的威廉史密斯,后来成为宣读总统提名状的司法部长,而奥康娜又大度地参加其律所百年庆典的故事。
    对于何帆博士,我们不仅应惊叹其博学,更应佩服其对学术的专业和执着精神,还要向其致敬,为他开创并出色践行了一种翻译模式:信达雅的译文+丰富有益有趣的译注。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借助出国交流的机会轻易地获得外国书籍版权,却很少同时具备翻译所需的功底和严谨态度,有时是一个老师领着一帮研究生对原著进行割裂性的翻译,不仅不能传达原有的专业知识,而且时而出现低级错误,语言表达更是欠佳。北大出版的《美国刑法精解》就是一例。
  •   司法考试的战友推荐的这本书,拿到这本书首先看了目录就很吸引人,书里面对美国最高法院的运行以及大法官的任命很到位,尤其是对一些判例的分析很透彻,是研习美国司法制度难得的一本好书,极力推荐!
  •   第一次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各个大法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政治与法律从来分不开。
  •   总听别人口中的美国最高法院如何如何,想不明白为何如此推崇,见网上对本书的推荐程序不低,想想闲着也是闲着就买了一本了解了解。阅毕,褪去光环也甚奇特之处。关键在于,大法官们对司法的坚守是书中的点睛之处。当然,本书也少不了介绍两党争夺。总之,是一本关于美国现代司法与政治博弈最好注释的一本书。
  •   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个个精彩。
  •   虽然花了点儿时间才看完,确实很喜欢,最高法院那些趣事跟大法官们的性情都描述得非常好,很有趣
  •   买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推荐,读起来令我吃惊的是原来有点像纪实文学,而不是法律著作,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收获良多。我是一个不知名大学不知名专业的法学学生,但是每当人们问起我是学什么的时候,我总是很自豪的回答,我是学法学的。说来可笑,作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然而,我的心中就有这么一份浪漫色彩,在中国,法学不是精英教育,但是我们和美国的大法官们都一样,是学法界中人,我们驻足于神圣的领域,维护社会正义的领域。读了《九人》,其中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对我们的最高高法院,我们不可以完全不抱希望,但是也不可以给予太高希望。这就是现实,全书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的。在这们书中,我明白了一点,什么是妥协的力量,有时候甚于真理的力量,我们的社会,也同样如此,看清现实,是最好的开始。
  •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这本书,我刚开始读,由于工作比较忙,所以平常读书的时间很少,但我还是尽量的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这本书,看了前面一少部分,觉得写得还可以。我觉得无论是写任何书,应该做到客观公正,而这本书这点做的还行。给个5分的评价,当当网的服务也很快捷,周到!
  •   美国的最高法院可能是世界上对法律原则执行的最好的地方。9个神秘的人,一群神秘的助理,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其实并不局限在法律,而是在探寻法律对人性的影响。虽然,中国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但高山仰止,不管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计,对于法律本身的敬重总是一致的。
  •   语言流畅,读起来赏心悦目,生动的展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风云百态,法治与人性如何和谐共存,如何在权威和舆论的重压之下坚持自我,慢慢读,慢慢玩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注解……
  •   美国的司法也不过是一种游戏,大法官们的游戏,大法官也不过是政党派到法院的小丑。
  •   美国最高法院一直是每个学法律的人最为崇敬的殿堂。
  •   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是了解美国最高法院运作的基础读物.值得一读.
  •   故事性很强,但是同样富有启迪性。很多大法官的观点,值得掩卷遐思。学法律的人,建议看看。
  •   主要是讲美国最高法院的事,据老师说比较难理解,这样的书读起来才有挑战意义
  •   书不错,讲的美国最高法院,写的还不错的。
  •   这本收向我们开展了美国最高法院一些不为人知的情形,值得一读!
  •   美国大法官的访谈录,大法官的首次“演出”
  •   是由《大法官说了算》的缘由继而看这本书的。

    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多的内容与《大法官说了算》重叠;加之由于是翻译的原因难免读起来有些拖滞感;个人并不喜欢注释特别的多的书籍,因为注意力总是会分散;所以看了一点就放下了。

    某天耐心从头再品,越来越发现其实是很精彩的一部书,故事以人为线索,就像《水浒传》的高法版一样,一个个大法官的故事既带出了人物谱,又讲述了大法官们对于各种案例的思考,以及思想变化的过程。

    关于翻译,译者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不同引起的。有点类似于看中文配音的好莱坞电影,在看的过程其实用的还是英语的思维,事实上很多专属于英语的笑话也是能看出来的,那点由语言带来的障碍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了。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当然,除了它的封面设计~
  •   全面介绍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建构,使得读者了解美国最高法院的决策机制
  •   九个大法官的“秘密生活”
  •   了解美帝最高法院的好书
  •   这本书的话,算是比较有趣味性吧。讲讲最高法院的内幕什么的
  •   冲着翻译何帆买下的这本书,内容非常丰满。但一部分内容和何帆自己的《大法官说的算》有些重复。
    非常好的书,严重推荐。
  •   原来以为这本书容量不大的,没想到书的尺寸还蛮大的,慢慢读吧~已经瞄到一些有趣的内容了!最高法院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公正问题!
  •   才开始读,不过已经被最高法院的故事吸引
  •   大法官翻译的写大法官的书,深刻
  •   对于想了解没过最高法院的朋友很有价值。
  •   买了一堆书,只是简单的翻了一下,看了大洋对岸的最高法院的故事,也期待我们的故事,但是很难吧!
  •   因为本身学的是理论经济,买这本书也是因为高中的好友推荐。
    觉得把这样一本书当做故事书来看,可能会亵渎它。但是依旧学到了许多不同的专业知识。
    书中有许多的插图,让我认识了伦奎斯特法院的成员,虽然离我很遥远,但也算是有着一面之缘。
    窃喜。
  •   系统介绍了伦奎斯特法院20年的变化
  •   美国的司法制度值得学习借鉴,让人们信仰法律信任法院,这是长期公正司法的必然。
  •   起初想找几本法律方面的书增加下自己的法律知识,孰料还是找了几本通俗读物,虽然跟法律沾点边,但离专业训练已经相去甚远。此书大量的事列的确很令人头晕,知道现在我除了知道凯西案,记得的真不多,但此书却额外告诉了我,美国不是万能的,美国也不是完美的。美国也存在诸多人性的黑暗和制度的瑕疵,但美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用制度设计去尽量接近真相或者反复斟酌其中的利益关系,虽然会有反复,但至少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正好看了南方周某关于佛山法院改革的文章,法官的地位如何定义,审判权的独立,是一个国家司法独立的标志,美国的法院全靠法官的自觉,我们的差远了
  •   了解美国法律制度的一本好书
  •   好书,了解了美国的司法,也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法律环境.相比较.....哈哈
  •   我的法律知识不丰富,但是通过这本书看到了美国法律的运作流程,看到了什么叫依法治国,合理影响,多方制衡。
  •   什么是联邦体制下的司法,什么是政治较量与法律精神的斗争,很精彩,很直面!
  •   起码让我知道联邦法院的一些常识
  •   是从《批评官员的尺度》过来看的这本书,很不错。
    豆瓣上不少人拿这本书与林达的总统系列对比,其实是没什么太多可比性的。林达的书是普及性的,始终是一个外国人一个一代移民眼中的美国,有过度美好化的痕迹。但这本书远远不止这层,写得要深远专业很多。民主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却是目前能够实践的最好的,推荐此书。
  •   通过生动的表述和细节描写,帮助理解美国法律的本质精神。
  •   是一本从通俗易懂的角度了解美国司法制度的好书,译者很严谨,作者很有趣,大力推荐。
  •   看波士顿法律后决定买这本书。美国最高院只做形而上的事,解释解释宪法,然后修正修正。我们的最高院好像没这职能。结果人家是学者,我们是技术官僚,不知上位者纸醉金迷之后会不会有点失落。
  •   书本来就属于比较八卦的律政类,不是很正儿八经的法律书,结合各种律政美剧和白宫群英看更好。何老师翻译的很好,还不厌其烦的加了很多译注。
  •   要理解美国社会,美国的思维逻辑,这是一本好书!
  •   帮了我 是一本观察美国的好书
  •   这书需要品,反映美国文化和美国的独自精神,言论自由,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没意义
  •   不是很清楚美国司法的运作,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
  •   前两天,在机场偶遇一位先生,手里拿着这本书,呵呵,好巧,我说我也有一本,您是学法律的吧,后来一问原来是何帆先生的同事。看来何帆先生的粉丝在法律界还是不少的。
  •   侧重于每个法官的个人经历,政治观点,当然还有驴象之争。
  •   自中学时起,对美国三权分立有所了解,通过阅读更了解了美国的司法独立,也感叹立国者的制度设计之科学。叹气啊!!
  •   美国的民主真的很民主,而且是与时具进。先进过我们啊
  •   美国为什么是民主国家?我们为什么……?答案就在这类书籍里。
  •   一本美国高院滴八卦,热爱美国司法滴人买吧
  •   想了解美国高院不得不看的一本书
  •   看看人家美国为啥会强大。
  •   司法在任何地方都有弊端,美国也不例外
  •   作为想了解美国司法制度的一本读物,还是值得购买的。
  •   嗯,可以从另一些角度感受美国的司法环境
  •   对帮助理解美国的司法制度很有帮助,有些部分可能难以理解
  •   何帆老师译的美国司法系列书一贯保持高质量
  •   有助于了解美国的现代高院 / 宪法史。
  •   了解美国司法制度!
  •   何帆的书一向值得一读.但是送过来的书是脏的,这点让人感觉很糟糕.
  •   我不是法律专业,但是读过之后还是有很多收获,建议大家购买
  •   法学界对这本书评价还是很高啊,估计是现在的学界好书太少了,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好书更是少。看经典有时候有些累,看这些新书有意思,往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对新的知识和事物能够不断的接受和不断的思考才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界的信息。晚上自我认识。
  •   好看的法律有关的书籍,值得一看
  •   弱智与五毛请回避!高书不入俗人眼!难得一见的好书!
  •   精彩好书,不容错过
  •   这是一本好书,不仅作者写得好,翻译的也总体不错
  •   就一句评,这是一本好书,看了你就知道。很值。
  •   抛开文字与原著本身而言,最令我感触的是译者序的最后一段:"••••1999年冬天,大学刚刚毕业的他正在寒冷的武汉街头佩枪巡逻,他对未来有无限憧憬,却又充满迷惘。我想,他一定乐于读到一本这样的书。"是啊,那年,那人
  •   这本书真是挺不错的吧,推荐给大家读,我很喜欢
  •   这书从外观上面看就让人很舒服。不过这种纸质不是太喜欢了。内容还没细看,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之前买过何帆老师翻译的一本书,很好看,所以应该不会失望。ps,速度很快
  •   增长不少见识。感觉看美剧阿哈
  •   风雨变化,值得细细品赏。
  •   这本书是别人推荐的,很喜欢
  •   很喜欢哦,不过还没有读,是别人推荐看的~~挺期待的~~
  •   很专业,很好,非常喜欢这类书籍。
  •   不错不错,从书中了解历史和进程。
  •   
    不过一些中国读者需要把书中的自由主义和严格意义上的古典自由主义区分开,否则会感到困惑
  •   我的领导买的书 看完了 他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只要是书他都可以看出味道 不错。
  •   内容比较吸引人,翻译得很不错~~
  •   他(她)们据守着这个国家的最神秘的殿堂,掌控着这个国家最神圣的智慧。
    他(她)们是人数最少的司法分支,但却拥有的巨大的力量指引着这个国家的宪政方向。
  •   如果在我们的宪法星空上有一颗不变的星辰,那就是,无论政治、民族主义、宗教,还是其他舆论问题上,任何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无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也无权用言辞或着行动来强迫公民表达他们的信念。如果有什么情形允许这一例外,那么,我们现在绝决不允许它们发生。
  •   老师推荐的书。。。应该不错
  •   推荐给朋友们了
  •   老师推荐的,值得看
  •   外观上看很大方,纸制中等。
    是在贺卫方博客上看到推荐后选择购买的,看了几页,感觉有可读性。当然和兴趣有关。
  •   不错的书,内容比较生动和深刻
  •   一直期待的几本书。发货速度一流。迫不及待的想看了。等看完填感受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