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术的生成

出版时间:2012-6-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尧波  页数:283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制陶术的生成》由尧波所著,命名为“制陶术的生成”,不是把人作为主体,把制陶术作为客体来书写,而是将人、制陶术和其他存在同时置于世界之中。这是一本回归世界-自然的书,因此它不是章节的划分,而是由元素组成。《制陶术的生成》是由水土风火人五个元素构成的异质的共同体。作者从制陶女的视角,用手感知泥土的性格,通过火捕获变化的瞬间,这种匠心独道体现的具体美学,唤醒了普通物质的精神维度,谱写了一首复调的宇宙迭奏曲。本书首次尝试将克里斯蒂娃的诗学从语言领域向非语言的人类具体实践扩展,呈现了一个制
陶术动态的意义生产场所,远离了那些约定俗成的陶瓷史的研究视野。
《制陶术的生成》也是一次“无学科”运思在教育体制中的教学实践;更是一次“生成女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作者期望这个不合时宜的嗓音,能够被沉溺于消费社会的人们听到,有助于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各自不同的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尧波 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艺设计系,主讲陶瓷艺术专业。
  2001年10月,PUNK系列参加德国卡塞尔“重庆辣椒”展
  2002年2月,作品《可怜虫》获“首届巴蜀陶艺家现代陶艺展”金奖
  2202年12月,VIP/VIT 入藏四川美术馆
  2009年12月,《就是这样》获“第五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优秀奖

书籍目录

导论·论制陶术的生成
前言·制陶术的诗性语言
水·空间的生成
一 混沌的空间
二 交叠的空间
三 生命的容器
土·物质的生成
一 泥土的身体性
二 粘土的物质性
三 生成釉色
四 生成装饰
风·意义的生成
一 非凡之器
二 平常之物
三 陶艺·逃逸线
火·现象的生成
一 火的现象
二 火的空间
三 火的技术
四 火的生成
人·生成敞开者
一 人类的生成
二 人类的文字
三 人为的分化
后记·日常生活实践
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致 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德勒兹打开的蔓生之地,尧波开始了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本书是我读过的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书,它可以帮助我们不再作为景观社会的俘虏来看待陶艺,而是以参与者的角度进入各自的生成活动之中。这意味者纯粹视觉展示的时代结束,未来艺术正在形成。——Christopher Connery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人文学院教授尧波集七年心血写成了《制陶术的生成》,她将她所涉及的学术命题的人文、历史、传统的深究都聚合在反思的思辨中,也将她踏踏实实用身心体验的生成、微变、形色等细节,都倾写进书中。本书对所有探求艺术真知的人必有启示。——周昌全,国家一级美术师

编辑推荐

《制陶术的生成》编辑推荐:这是一次将符号学从语言领域向非语言的人类具体实践扩展的常识;一段个体而非个人的独白,一块不可辨别的地带,一点共同在场的体验,一个封闭的圆圈,一直包容的容器,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一股没有源头和终点的溪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制陶术的生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一个制陶者的内心。除了艺术感悟,还有制陶技艺,烧制技艺的娓娓道来,内容详实,语言朴素,似与朋友倾诉般亲切、自然,真的让人爱不释手。是本很好的陶艺理论书。只是当当的包装不太好,打开包装书有点污损。
  •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从哲学方面进行了思考,也从工艺方面进行了叙述和解释。对于正在学习陶瓷艺术的我来说,是十分受用的一本书。里面提到的对于现代陶艺的批判和未来陶艺的走向,让我深有共鸣。尧老师的七年心血,学生读罢,良多良多!
  •   这本书探索的东西很多,虽然不全面,但是足够我现在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陶瓷本身而言,我觉得的背后的是当下中国应该反思的东西。我们如何才能强大,我们的民族性如何保留,我们和日本以及西方的差别在哪里? 正在探索中。
  •   真心觉得没看明白,不说不是好书,只是我还没到水平
  •   不管是封面还是内容都是作者对自己陶艺之路的精炼
  •   每个学艺术的人 都应该看的书
  •   《制陶术的生成》的诗学架构令人赏心悦目,其形式来自五种基本元素:水、土、风、火和人。所以,陶艺的元素也即宇宙本身。水是最难以区分的元素,关于水的部分以混沌开始(“混沌”这个词与陶艺密切相关),详述了早期陶艺的符号与象征特质。她在这里关于早期陶艺作品中的鱼类和两栖动物形象的描述是该领域最出色的,她游刃有余地追溯了陶艺的符号界起源,以及反映当时社会变动的父系“象征”价值。该部分以讨论当代荷兰陶艺家Barbara Nanning和当代生态哲学收尾,她提出,当代陶艺实践借助陶艺的有机普遍性起源,可以成为消除“象征界”实践造成的地球和人类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关于“土”元素主要关注物质性,即地球本身,但也不乏文采。该部分显示了作者连接技术、物质特殊性与哲学反思的功力,极好地诠释了陶艺对象的现象学本质。“风”来自于这个汉字本身的诸多意涵(英文“wind”则无法体现)。在该部分中,陶艺制作过程背后的概念、宗教和美学冲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一部分包括作者对日本茶道的论述,“风”是帮助理解茶陶之禅意的有效途径。另外,“风”的形象也捕捉到了本书的两个关键价值,即运动和变化。这部分的最后一节,作者关于美国当代艺术家Judy Chicago的分析,揭示了逃逸线如何为象征界的过度依赖所削弱。“火”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这不仅是因为关于烧制的讨论令人耳目一新、且信息含量高,而且还隐微作者的结论,即火的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恰恰是陶艺制品成形的方式。最后一章“生成人”在各种层面上,与“生成陶艺”具有非常纯正的同构性。本书的后记适宜地描述了作者在重庆与一位英国诗人举办的“展与非展之间的《言言》 ”,她本人的陶艺实践便是其哲学和美学抱负的具体体现。本书的处理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和深刻的诗学意味,非常有利于人们反思陶艺实践的诸多方面。我认为,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将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陶艺,还有许多读者将开始对陶艺实践发生兴趣。虽然很多当代艺术家都崇尚“人人皆是艺术家”的理念,但往往脱离了他们的日常状态,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制陶术的生成》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美学”的个案,是我所读过最能打开人的创造潜能的书。本书能够问世,我颇感欣慰。我相信,它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更多 ›
  •   《制陶术的生成》是一种书写实验,提供了永无终结的一个过程,逃逸既成模式的诱惑。它起源于专业化,而最终否弃专业化带来的身体感官的封闭和退化,不断地以零事件生成新的东西……包括新的挫败感,如同卡尔维诺式的,在增长中越来越轻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