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心世界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丁钟镇  页数:215  字数:120000  译者:全今淑 高静  
Tag标签:无  

前言

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是天下父母的心愿。若能学业有成、建功立业,更让父母感到无比欣慰。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每当此时你是如何应对的呢?是惊慌失措,还是镇定自若?是气急败坏,还是能够冷静、睿智地处理呢?    即使是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父母,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都会感到头痛。例如孩子欺负了谁,或是被谁欺负,不爱学习,注意力散漫、不集中,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五花八门的烦心事。如何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让他们成为适应学校生活,既学业有成又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爱,过犹不及    孩子呱呱坠地之时,最先迎接他的是家庭。家庭是人类诞生的摇篮,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适应社会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尤其当今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狂热程度可谓越来越高。但可惜的是,这股“教育热”似乎没有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偏离了它的轨道。父母不顾家庭困难甚至砸锅卖铁地投资教育,即使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也心甘情愿。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真是使尽全身解数。结果呢,却是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到了痛苦之中,甚至出现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的心理疾病。    事实上,“教育热”的副作用比想象中大得多。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期待,置孩子的兴趣、个性于不顾,强行要求孩子实现超出其能力的目标,总拿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做比较,于是孩子们只得整天辗转于英语、数学、作文、钢琴、跆拳道、美术等各种培训班。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拿高分,家长们不惜花大价钱聘请高薪家教。    家长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每次和孩子说话,总不忘在话尾加上这一句,这对本来就一堆作业、学习紧张的孩子来说只会适得其反、招来厌烦。难怪孩子们会说,在学校,最快乐的课程是“体育课”。    孩子们没有个人“生活”,只有“学习”。究竟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家长们认为只有高考才重要,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情操、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他们恰恰放弃了作为家长在家庭中所应尽的职责。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扭曲的家庭自画像。    若要教子,先正己身    如今,很多年轻父母都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从小连家务活都很少做,更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学校里也不会有如何做好父母的相关教育,所以很多人是在对父母的角色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就为人父母了。更可怕的是,少数人还认为生养孩子是一件很轻松浪漫的事。    这样一来,他们在有孩子之前,都没有认真地想过为人父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直到真正成为父母,他们才会明白为人父母要比想象中的难许多。“要怎么教育孩子呢?”“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对于这些问题,他们自己也没有合适的答案。因此,教育孩子时总是想一出是一出,毫无一贯性并缺乏教育的理念和信心。    父母是孩子最优秀的保护者,同时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在孩子面对险恶的世界感到无助与不安的时候,父母必须具备能使孩子镇定下来的养育知识和技巧。优秀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的认知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有价值的存在,并指引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这就是父母教育的理由所在。因为只有父母自身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所谓父母教育,就是“为了使父母认识到怎样才是称职的父母,以及为了使父母为之做出有效改变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接受父母教育既有助于父母自身的人格成长,也有助于父母更好地教育子女。当父母向孩子展现他们学习的态度时,他们给予孩子的影响也是十分积极有效的。    最近,父母教育课程在社会上也呈日渐增多的趋势。类似于家庭主妇大学、市民大学、各大学的终身教育学院、YMCA(基督教青年会的简称)、YWCA(基督教女子青年会的简称)等团体,以及一般职场、学校也开设了各种各样有关子女教育的教育课程。    在父母教育课程中,你不仅可以获得有关孩子健康管理的信息,而且能获取有关孩子学业或朋友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性、应用性的信息,还可以学到类似于角色扮演、示范演练、实践演习等看似陌生却非常有用的技巧。此外,你还可以了解到父母一代养育方式的优缺点,并认识到父母的价值观给孩子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还能学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解决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加父母教育课程后,我们的家庭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首先,在对待孩子时,我知道了我为什么要采取那样的行动。我能全面理解孩子的行为、成长以及发展。如此一来,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家庭气氛也变和谐了。现在我似乎知道应如何对待孩子了,即使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也有信心能像现在这样与孩子维持良好的关系。”    以上是一位家长接受采访时的陈述。她表示在参加父母教育课程之后,不仅是孩子,父母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家庭也变得幸福美满。    扭曲的父母自画像    有些父母不是教育孩子‘‘要好好珍惜朋友”,而是责备孩子“不好好做功课,就知道跟小伙伴玩”,甚至还当面责怪他的伙伴。这让孩子们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更有甚者,会使孩子遭受朋友的排斥,从而在内心种下    “邪恶的种子”。在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来,朋友的话比家长的话更有影响力,并且,孩子们极其害怕受到伙伴们的排挤,因而父母过分的干涉,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    引导孩子与好孩子交朋友吧。如果孩子确实交了坏朋友,首先要做的是,真诚并心平气和地给他指出朋友的不良习惯以及不端正的态度。然后,让孩子自行决定要不要继续交往下去,这样可使孩子的心灵免于受伤。家长就交友问题给孩子提出忠告时,若没有合理性和说服力,只会遭到孩子的反驳。    当孩子做事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会唠叨道:“这算什么呀,得坚持到底才行。”这时孩子会觉得家长的唠叨过分了,很难如父母所愿,养成好习惯。有些小孩看似暂时听了父母的话,一旦脱离了父母视线,就又我行我素了。    而那些受过父母教育的家长,会教导孩子,“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在一生中何其重要;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件事,自然会感受到喜悦之情”。关键是,让他们学会自信地说出“我能行”,去感受“坚持到底”带来的成就感。    通常,很多家长常跟孩子说要多读书,却无心或没能很好地指导孩子如何读书。有的父母只给孩子读自己童年爱看的书,有的家长自己不读书却逼着孩子读书。想要让孩子对读书感兴趣,首先就要成为喜欢读书的家长。创造力丰富的伟人,大都是看着父母读书的样子长大的。父母以身作则,将给孩子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多读各种有益的读物。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选择合适图书的同时,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有的家长常常唠叨说:“看看你弟弟!语文100分,数学90分。你当哥哥的,怎么老是拿70多分?”兄弟俩的成绩当然会有所差异。问题在于,家长期望他们都拿高分。特别是,老是拿孩子的成绩做比较,念念叨叨的。这对兄弟俩都是无益的。——成绩好的孩子会变得自满,另一个则会变得自卑,最终破坏手足情谊。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张脸,接受过父母教育的家长,会承认能力、性格、态度因人而异,努力发掘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与优势。孩子为成绩不理想垂头丧气时,他们会安慰孩子,鼓励他,让他更加自信。向爱因斯坦的母亲学习吧,教育孩子“无需出类拔萃,但要与众不同”。    笔者撰写此书,目的是帮助那些处于成长最重要时期的孩子们。本书把令家长们头痛的孩子问题,分为人性教育、问题行为、学习能力三种类型,并逐一进行“诊断”,开具“处方”。    阅读时,不必拘泥于目录顺序,可以先选取和你家小孩相应的部分进行阅读,其余的章节大可日后慢慢阅读。希望此书能够成为你的益友,给你带来温暖,为徘徊中的你指明方向,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小孩,理解自己的父母并抚慰你童年的创伤

内容概要

  5-12正是孩子自我独立意识渐渐养成的时期,他们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想法处事,因此和父母难免会有各种冲突。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再像过去这么“听话”,变得倔强、顽劣。无法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作者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书中,以长期的研究成果和多项案例为基础,为我们详尽介绍了33种最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以及各类贴合实际生活的相关案例。就像孩子从学会爬到渐渐适应站立、奔跑的成长过程,孩子的心理也是根据发育状况,分阶段性的出现。父母一定要针对孩子逐渐出现的问题行为予以理智、妥善的应对方法,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于孩子心理的诸多常见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法。
作者丁钟镇教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领域研究的资深专家。本书可以说是他以长期的研究成果和多项案例为基础,专门为父母所准备的汇集了众多有效信息的子女教育宝典。即使你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只要牢记书中介绍的33种秘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也能够准确地自如应付。在最适当的时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也就是给孩子的未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简介

  丁钟镇,新西兰基督教育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教育系教授、心理咨询专家、韩国初级咨询教育学会副会长。
  丁钟镇是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诊断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研发的“自我认知诊断测试”、“多元智能测试”、“学习类型测试”,受到教育部门、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推广运用。
  出版著作有:《孩子的大脑在跳舞》、《基于大脑的交授-学习战略》、《提高脑机能和学习能力的大脑体操》、《多元智能和交授-学习》、《寻找自我的心理之旅》、《BGT心理诊断法》、《校园学习和动机》、《自我心理治疗》等。

书籍目录

PART 1 抚慰孩子的心灵
1. 固执 --厌恶和欲求不满的根源
2. 愤怒 --生活中的危险因素
3. 胆怯 --心灵的创伤
4. 神经质 --成人精神疾病的隐患
5. 压力 --引起学习和情绪问题
6. 依赖性 --缺少独立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7. 朋友 --人际关系的基础
8. 责任感 --尊重他人权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 不安 --生活中的警报
10. 完美主义 --挑剔、苛刻使身心受损
11. 忧郁症 --压力和自卑
PART 2 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1. 网瘾 --无故旷课及精神疾病的导火索
2. 说谎 --自我为中心的思考
3. 懒惰 --懈怠且意志消沉
4. 结巴 --人际关系的障碍
5. 作弊 --心理欲望的迸发
6. 偷窃 --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问题
7. 校园暴力 --暴力儿童和受害儿童
8. 学校恐惧症 --因为学校而引起的不安
9. 离家出走 --伴随着彷徨和无故旷课
10. 抽烟、喝酒 --导致成绩落后并诱发青少年犯罪
11. 自杀 --固执、拒绝、绝望的情感表达
PART 3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学习动机 --对学业成就的欲望
2. 学习技巧 --基本的学习工具
3. 注意力不集中 --易冲动且缺乏自制力
4. 整理 --使学习条理化的技巧
5. 阅读 --所有学习技巧的基础
6. 作业 --培养责任感,提高课堂效率
7. 创意 --激发新颖、有用的构想
8. 天赋 --创意与特殊才能
9. 学习障碍 --缺乏信息处理与学习的能力
10. 转学 --适应新环境
11. 赞与罚 --有效地称赞与惩罚
后记 将1%的可能性提升至9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以前他很听话,但是最近变得很固执,很任性,动不动就在地上打滚儿哭闹,甚至连妈妈都打,还会顶嘴,真不知该拿他怎么办!” 小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但孩子如果过分地强调自我,就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且这种随心所欲的情绪如果不能好好地控制,孩子就会陷入欲求不满的泥潭之中。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段固执期。孩子独立的欲望不断增强的同时,如果自己的意志与父母的要求有冲突就会变得固执。第一个时期大概是在2~4岁,从这时开始孩子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说出“不是!”、“我不干!”这种固执的话,有时甚至还会大喊大叫或是在地上打滚哭闹。一般来说,这一时期的固执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另一个固执的时期就是青春期。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不断成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因此,父母要把握和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固执。 为什么如此固执呢? 固执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也可以说这是孩子健康、有活力的象征。当孩子通过耍性子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会感到高兴。就像对新事物会产生好奇心一样,他们也想发挥“固执”这一新能力。一开始孩子并不懂得如何去运用这种能力,他们陷入做与不做的矛盾中。 固执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行为和建议加以否定,孩子的这种表现会让父母们感到很困惑。平时很听话的孩子毫无缘由地开始对周围产生反抗意识,并摆脱与父母的紧密联系,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这就是孩子“否定阶段”的开始。 这样的成长阶段对于孩子来说也绝对不是简单而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反而会感到强烈的不安与迷惘。因为从寻求独立之时起,孩子就已经感到孤独了。尽管孩子很任性,但内心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在自我成长阶段,特别需要父母给予温暖而充足的爱与关心。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表现出这种行为的真正意图,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才会改变固执的心态。相反,如果父母采取独断专行的态度,那么孩子的言行会更为激烈,还会产生反抗心理。对他们的固执行为进行单纯的压制并非可取的教育态度,父母的强硬态度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孩子变得更加固执同时带有依赖倾向,严重的还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

后记

从前,塞浦路斯有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从未感受过女性之美,因此认为自己绝不会爱上任何女人。后来,他开始雕刻自己认为美丽的女人。经过漫长的岁月,他终于雕刻出了他认为最美丽的女人,并深深地爱上了她。皮格马利翁每天痴痴望着雕像,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最终,他前往爱神阿芙罗狄蒂的神殿,请求女神让他的爱成真。许下荒诞的愿望后,皮格马利翁回到家里,依然为爱情无法实现而悲痛。于是,他紧紧搂住了雕像。可是,平日里冰冷的雕像此刻却异常温暖。受到惊吓的他猛然后退,然后就像做梦一般,他吻了她的嘴唇。于是,他的体温迅速传遍了雕像全身。雕像活了!皮格马利翁激动不已,紧紧搂住了她,瞬间感受到了她的心跳。    这是一则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出自于此。它比喻若是恳切地渴望某样东西,愿望最终就会实现,也指人们容易受到他人期待的影响,改变自己。这在教育领域中也称为“期待效应”。当孩子在某个领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认为孩子在其他方面也会做得不好。还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学习不好时,就对他其他方面也不抱期待。其实,父母的期待就相当于对孩子未来的“预言”,不要忘了父母对孩子抱有怎样的期待,给予孩子多少的信任,孩子的行动与成就就会有多大的改变。期待就是坚定的信任,它能够让孩子们付出最大的努力,使愿望最终实现。这个神话在教育中也同样适用。老师、父母或是朋友们作为“重要的他人”,他们的期待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若从小听到“真聪明”的称赞,孩子们就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其实这与孩子本身的智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因此,要以肯定、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也绝对不要对他们说“你怎么这样?”或是“你这样,长大以后肯定是个失败者”等这类无视他们的话。贬低孩子们的潜能或是认为他们无可救药,这是很致命的错误。消除他们的绝望与失落,给予他们希望与自信吧。    即使现在孩子只有1%的可能性,不懈努力地给他们坚定的信任和期待,将来就能将孩子的可能性提升至99%o希望父母坚定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信念,并付诸行动。    孩子心中有着数万个大小与模样都不同的匣子,这是只属于他们的空间,里面装满了愤怒与爱、困惑与恐惧。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消除内心中有害的部分,保留有益的部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父母必读的枕边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孩子的各种问题。    ——文龙鳞,首尔大学教育学教授,韩国前教育部部长    孩子每一个让你抓狂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你所不知的真相!那些大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    ——宋忍燮,淑明女子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研究院院长    父母是子女教育的核心,本书结合的系统而真实的事例,让家长们学习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爱他,更要懂他!懂他,才能改变他。    ——金炯泰,汉南大学校长,韩国咨询学会会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读了这本书并付诸实践,你就不会再为如何教育好孩子而烦恼。    ——朴明顺,京畿道家庭女性研究院院长    本书正确揭示了不同情况下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为还在不知所措的父母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金信镐,教育局监察

编辑推荐

《孩子的内心世界》编辑推荐: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颗都静不下来?为什么,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还乱扔东西?为什么,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解开孩子的心结,揭示行为背后的真相,现在开始,向孩子的问题行为宣战! 《孩子的内心世界》目的是帮助那些处于成长最重要时期的孩子们。《孩子的内心世界》把令家长们头痛的孩子问题,分为人性教育、问题行为、学习能力三种类型,并逐一进行“诊断”,开具“处方”。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父母必读的枕边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孩子的各种问题。 ——韩国前教育部部长、首尔大学教育学教授 文龙鳞 孩子每一个让你抓狂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你所不知的真相!那些大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 ——淑明女子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研究院院长 宋忍燮 父母是子女教育的核心,本书结合的系统而真实的事例,让家长们学习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爱他,更要懂他!懂他,才能改变他! ——汉南大学校长、韩国咨询学会会长 金炯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读了这本书并付诸实践,你就不会再为如何教育好孩子而烦恼。 ——京畿道家庭女性研究院院长 朴明顺 本书正确揭示了不同情况下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为还在不知所措的父母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教育局监察 金信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的内心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蛮厚的一本,不过却不难读,其中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分析比较实用的。可以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尤其是当孩子不愿意主动交流,但是家长又迫切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的一本行动指南。推荐给有耐心阅读的家长朋友。
  •   本以为我是很了解孩子,但是其实差太多,所以真的,不能停止看书,不能停止学习。这本书很真实的反应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很多想法,去解释他们的行为。
  •   正在看,还不错,通过这本书对孩子的很多行为能更深入的理解
  •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心理支撑
  •   是针对问题孩子的
  •   在网上看到现在孩子上小学刚开始里面的故事有些很实用立马下单买了。正在看。
  •   原来养育了这么些年的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吧,不会令你失望的。
  •   不要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你涂抹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   可是买的有点早了,孩子还太小。
  •   仔细阅读希望对孩子有帮助
  •   买给妈妈的书。让妈妈更有力量,让妈妈更懂得如何快乐。
  •   适合我现在教的年级用
  •   本书很贴切实际,值得好好阅读
  •   书很好,很有趣味。很有用
  •   不错的书。值得一看的书
  •   挺好的,对妈妈有一定的帮助。
  •   对照着实践中的例子看,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   很好,是正版,价格优惠,还没拜读
  •   还没细看。感觉不错,看完后再来和大家详细交流。
  •   一位老师推荐的,很好的书值得看,平时容易犯的错误很多都在里面提到了。
  •   实用,好读,给人启发。想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可以好好读读。
  •   书帮亲戚买的:自己随便翻开几页看了下,觉得书中提到关于小孩的一些问题、分析和应对办法感觉还不错,希望对他们有帮助!
  •   很有实际教育意义
  •   内容有的可以借鉴一下。
  •   可以看看但是不要太在乎
  •   亲子关系的好书
  •   还行吧,关于孩子的问题里面说的不少,参考了
  •   当时是想了解孩9岁这个年龄的心理,买了这本书,但发现不是我想的,书的内容也还可以一读,不过没让我达到想要一口气都读完的状态。
  •   写的不像30年的研究成果,远不如《从出生到3岁》
  •   感觉很一般,就是一堆案例的罗列,没什么收获。
  •   刚刚看了几页,感到译文读起来有点难度。还需要认真静下心来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