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中那些人与事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巴曙松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是为金融海啸  重大的历史事件,总会在文字上留下痕迹。例如,当我走在开始经受金融海啸冲击的香港街头,看到一度火热的售楼点日益萧条下来,在密密麻麻的各种纸张贴出的售楼广告中,蓦然跳出几个字:  某某楼盘出售――雷曼价  只有经历了金融海啸,读者见到这样以“雷曼价”来形容不能再低的金融资产价格,才会会心一笑。  当历史的时钟走到2007年4月4日这一天,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因其债务违约,无力支付即将到期的巨额债务,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昔日的抵押贷款市场的耀眼明星自此陨落。原来一直被视为“影响有限”、“风险可控”、“很快过去”的次贷风波,开始正式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多么形象的形容:金融海啸。末日博士鲁比尼创造的一系列专门分析次贷危机的词汇,例如金融海啸、例如有毒资产等,开始成为每天媒体上不能缺少的常用词汇。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出现了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和AIG(美国国际集团)、雷曼破产、美林被吞,华尔街五大投行倒下其三,引发骨牌效应。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投行界最后的大佬摩根士丹利、高盛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挥手告别独立投行时代。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前主席William Isaac认为这是“华尔街独立投行时代的终结”。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冷静地说:我等其实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我们正在亲历第一场真正具有全球范围冲击力的金融危机,索罗斯认定“我们处在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糟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掐指一算,百年一遇,是为“金融海啸”。  淹没华尔街  我第一次到达华尔街的时候,大脑中充斥着从各种各样的金融书本中得来的对于这一条小街的夸张和崇拜的描述。但是对我自己上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在这条街上步行时,两旁的高楼林立,走在路上似乎很少能够感受到阳光,从大厦之间刮过来的风显得更为迅速。我想,大概这就是金融中心的“范儿”吧。  华尔街(wall street)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在地理上仅仅是位于“一块墓地和一条河流之间”的六条狭窄的街道。但它却是美国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  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这就是华尔街——不断创造着人们传说中的现代奇迹与神话的地方,通常,只要在华尔街的哪怕是非常后线的、并不重要的部门工作过很短的时间,他往往可以到其他的市场上把自己打扮为资本市场的专家。  而今日,常识再次取得胜利,它告诉我们,长时期脱离常识的传奇是不可能持续的,神话并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华尔街是一个金融帝国、一个世界强权,正如2500年以前的罗马帝国一样。华尔街超越了它的左邻右舍,成功地,尽管是痛苦地,应对内部的冲突,最终成为一个强权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并使得所有其它的世界强权无法藐视它的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危境。”  本来在美国金融界并不是十分知名的经济史专家约翰·戈登,却因为一本对于华尔街历史的通俗读物而迅速蜚声他自己还并不十分清楚的中国市场。在这本很快成为中国流行读物的通俗读物中,他自信满满地写道:“虽然我们还会在股市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灾难,但是像1929年那样的崩溃却不太可能再发生了。”  我们只能说,直到在这次海啸席卷全球之前,似乎这位经济历史学者的论断还是正确的。这一场“伟大的博弈”几乎牵涉到所有经济体,环球同此凉热;但是他也是偏颇的,这绝不仅仅是一场“伟大的博弈”(The Great Game),同时最终也成了载入史册的伟大的“骗局”(The Ponzi Game)。  书本还是那么的炙手可热,然而今天,在人类第二个千年来临时,华尔街这个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跳动的心脏,现在已经几乎停止了跳动。  这真是一个让我们赞叹的伟大时代,在一年的时间内重新读一本书,能够让我们得到完全不同的看法。我的一位在一个省担任金融办公室主任的朋友这样告诫他的在英国学习金融的孩子说,这个时代对你们来说真是太好了,就如同学习汽车,通常情况下,如果汽车不出现大问题,是不可能把汽车的箱盖都打开来大修的,但是不打开箱盖,你怎么可能了解那么深刻的汽车运作呢?现在就是全球金融业打开箱盖大修的时刻。  每当看到一个新的机构倒下、一个新的偶像倒下,我就想到这个比喻,心中说:又一个出现问题的汽车箱盖被打开了。在写这个前言的时候,纳斯达克的前主席麦道夫被市场发现原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金融骗子;而美国的金融市场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巨大的冲击,当天的美国股市似乎并没有大跌,投资者是被海啸冲击麻木了吗?  在这个我们都没有见过的金融海啸中,整个金融市场似乎已经完全乾坤颠倒了。华尔街的火箭数学家们皓首穷经,研发出来许多人一辈子不可能弄明白的CDO,CDO2,CDO3 ,MBS等等衍生产品,把整个的投资者、评级机构、监管机构,甚至常理和良知都忽悠了进去。他们自认为也已经了解了CDO 这种产品,但是事实证明他们彻底错了。  精美得让人赞叹的模型得出的答案是没有意义的。模型的假定已经错了!这些都是事后总结。预测未来时,这些模型毫无用处。资产证券化世界中的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这是一场骗局。华尔街欺骗了人们,它试图建造出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顷刻都会坍塌,却借此抢夺了诚实的纳税人的财富。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肯定地说,华尔街的贪婪是与生俱来的,几乎是成了一种义务和信仰。华尔街的大起大落,给我们展现了一场世纪金融大风暴的生动场景,但同时也将拉开金融大变革的序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情而又充分地掀过大家都开始厌烦的一页,又试图掀开新的一页。  由200多年前“梧桐树协议”演变到今天傲视全球的华尔街,它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它昔日的成功同今天的失败一样,永远值得世人铭记。  正如美国曼哈顿大学金融学教授Charles Geisst在《华尔街:一段历史》中所写道的:“随着它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得不投身存款业务以求自保,高杠杆时代将结束,随风而去的还有曾经那一张张印着总统头像的丰厚回报。”  历史远没有像福山所说的那样终结,人类仍将在贪婪与恐惧,疯狂与理性中求索、前行。  “危”与“机”的辩证法  中国古老的辩证哲学告诉我们。“危机”就是危中带机,就是危险和机遇并存,互为前提,互相依赖。  面对着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中国是最有能力尽快走出危机的国家之一;而面临着并存着的危险和机遇,我们还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这背后的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界还保持了一贯的谨慎与低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海外的学者似乎更为热情地看到了未来的信息。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佩佐夫直言不讳:“这是一个大国取代另一个领先的大国的模式。今天,美国是一个衰落的帝国。美国的帝国已经衰落有大概40年了。美国帝国即将倒塌,而必须有人站起来,推一把,使之发生。这,是中国的使命所在。中国可以在它希望的时候做到这一步:中国要做的是卖掉他的以美元标价的资产,卖掉所持有的美元,把资本返回国内。但是,中国等待时间越长,积累越多,它令美国迅速而致命倒塌的机会就越大。”  基于对中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期待,经济史学家、哈佛大学的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教授把China和America合并出Chimerica这个英语新词。刚刚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上刊登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对于当前中美经济格局的评论,他说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婚姻关系,一个人存钱另外一个人花钱,现在大概只有中国能够救美国了,但是中国还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中国转而主要用扩大内需的办法来应对危机,则是需要向全球化说再见的时候了。  在此我们且不必论奥地利学派的是非,也难以评价弗格森或者克鲁格曼的对错,到目前为止,中国依然保持着务实和理性的态度。  我与香港金融界一位资深专业人士讨论Chimerica这个词汇,他说这是当然嘛,一个公司要倒闭破产了,最大的话语权自然在最大的债权人这边,现在美国面临破产,中国就是最大的债权人。我个人倒是认为,中美的经济关系,至少应当通过这次危机恢复到正常的市场经济关系下的水平:债权人象债权人,债务人象债务人;而在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本来是中国的债务人,但是自大的做派显得倒是债权人了。  在这样一个全球大洗牌的时刻,我们愿意把2008年看作一个终点,也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经过改革三十年的纵横激荡,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更需要大思路、大视野。  金融海啸也促使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流更为直接,不少金融机构直接到美国等海外市场考察交流,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也通过视频与中国的投资者对话,在介绍了他的反身性理论和悲观的预测之后,他说:“在推动全球经济方面,中国要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  让我们先从对金融海啸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开始,尽管这种思考和反思可能还显得幼稚和初步,但是,这至少代表了一个趋势。

内容概要

全书20万字,共分五篇,采取一种类似拍照的方式,以金融危机中一些关键的事为经,以金融海啸中的关键人物巴菲特、索罗斯、格林斯潘、伯南克、保尔森的传奇经历为纬,分别从房市、投行、银行、股市四个角度讲述与诠释次贷危机,揭示发生在这四个领域中的故事的借鉴意义,凸现全球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教训与借鉴。结尾为反思篇,阐述中国如何在此次金融海啸中趋利避害,谋得更大的全球话语权,并由此从中崛起。

作者简介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还担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博士后流动站指导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先后获“中国基金业10年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地方金融贡献奖”(2008年8月),被评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巴曙松研究员借调到香港工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书籍目录

引子  无业的山姆大叔第1章  当大幕缓缓拉开 1.1  最美好的年代 1.2  次级贷款使用说明书 1.3  大泡泡破了房市篇 第2章  金融海啸之房市泡沫  2.1  房地产行业是美国的命脉  2.2  美国特色房地产金融业  2.3  房市过山车,引发惊天危机  2.4  不得不说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  关键人物一:华尔街炼狱之落马“两房”CEO——丹尼尔•马德和理查德•塞伦 第3章  酝酿危机的温床  3.1  危机蔓延:全球房市跌入谷底  3.2  借鉴之辩:日本走过的道路 结语投行篇 第4章  投行遭遇滑铁卢  4.1  投行的黄昏  4.2  “雷曼现象”——危机的全面爆发   4.3  传统的华尔街模式投行时代一去不复返  4.4  投行如何走向未来?  关键人物二:落难的CEO——斯坦利•奥尼尔  关键人物三:“飘摇的”保尔森银行篇 第5章  “前赴后继”的次贷牺牲品  5.1  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主角  5.2  以史为鉴 结语 第6章  唇亡齿寒的全球银行业  6.1  全球金融业“连坐” 6.2  老师出了问题,学生应当如何办  关键人物四:希望不是没有暴露的华尔街裸泳者——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尽显掌舵人价值股市篇 第7章  遭到黑色风暴袭击的美国股市  7.1  烽烟四起的美国股市  7.2  越演越烈的救市方案和愈走愈低的美国股市  7.3  流逝的崩盘岁月留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人物五:股神巴菲特与金融大鳄索罗斯 第8章  全世界行情的“拐点”  8.1  “黑色星期一”再现  8.2  冰岛之危  8.3  次贷风暴至,汇丰长淌血  8.4  10月,金融海啸爆发  8.5  全球“长期繁荣”的结束  8.6  实质:全球经济的“去杠杆”过程  关键人物六:控诉格林斯潘:央行艺术家成危机元凶?  关键人物七:风暴中的联储掌门人——伯南克反思篇 第9章  看到危险,更要看到机会  9.1  从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  9.2  危机产生的根源  9.3  金融海啸的影响及传导渠道  9.4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程度远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9.5  看到风险,更要看到机会尾声  经历危机洗礼的中国,崛起的步伐会更稳健参考文献大事记2007年2008年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当大幕缓缓拉开  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度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其势骤而奇烈。——约翰·凯恩斯  1.1 最美好的年代  当格林斯潘从美联储主席这一职位上离开的时候,人们给予了他无数的赞扬和尊重,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性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盛景。放松的混业监管,连续13次降息,大量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涌入,市场上有丰富的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家庭通过贷款可以购买到理想的房屋,房产价格又一路飙升,资产数值持续上升,家庭的信用额度更大,可以方便他们进行更多的信用消费。每一个美国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其实,不仅在美国,格林斯潘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一次笔者到位于华盛顿的美联储总部考察,接待我们的国际部负责人说,格林斯潘到中国参加会议,每每出场,照相机的闪光灯关注的程度,不亚于最为著名的摇滚明星。  ……

编辑推荐

  《金融海啸中那些人与事》行文通俗流畅,以金融海啸中的人与事为主线,进行纵向的历史借鉴与横向的国别比较,讲述关键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评论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海啸中那些人与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著名学者以其专业视角讲述次贷危机经过、成因、影响的书籍。书籍条理清晰、文字流畅,是一部既专业又通俗地描写次贷危机的作品。为什么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股市跌得比美国还多?作者没有做回答,但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1、中国股市短期内的涨幅远大于美国,暴涨之后必有暴跌的很好鉴证。2、中国A股估值始终处于高位,即使按照现在的PE、PB等来对照,依然处在世界水平的高位,尽管可以用中国高增长来做说明,但在信心缺乏的情况下,羊群效应下,向下的空间当然也大。3、新兴的、不成熟市场的波动幅度更大。也许还有更多重要的理由,但中国股市跌幅更大,在次贷危机之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只有经过了二战和新政才使经济逐步复苏,那么现在的中国,在经过了震中并不在中国的次贷大地震之后,也许该仔细考虑实施什么样的新政,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大国崛起。从宏观上,确实应当仔细考虑未来如何发展;但作为个体,我们也应当仔细思索未来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分享危机过后的机会?当然这本书没有结论,需要自己思考。
  •   很好的一本关于金融危机的通俗读本.看后知中国的房价还要降,应回到04-05年的价格水平.
  •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危机下的各行各业,也知道了危机就是危难与机遇的共存,相信危机过后,还是一篇光明的。
  •   此书非常好,表现在内容,印刷,包装上。以后,我还会在当当网上买书。
  •   几个月前就读完了,了解了不少“内幕”。呵呵~
  •   不好意思,帮朋友代购的,没有看,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这类书太多了,没有感觉特别好,而且是大家各写一章,主要还是陈述事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