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墓园文化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福鑫 著  页数:487  

前言

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因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宽广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对于文化类型的划分似乎又渐趋一致,大部分学者依据文化的内部结构,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形态。墓园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墓园建筑、石刻、文学艺术以及关于墓的观念、习俗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墓园文化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其总的表现形式又同其他文化一样,无外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墓园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具体形式的多样,究其原因,不外乎灵魂不死观念和“礼”的制度安排。灵魂不死观念的存在,让人们在思念逝去的亲人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恐惧,因而施用各种形式的葬仪、墓葬、石刻、祭祀等等,或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或安慰逝者亡灵。在中国,墓园文化尤为发达。古时的人们奉行“事死如生”的孝道,对逝去的亲人极尽安葬、奉祀之能事,哪怕是贫穷如董永者也要卖身葬父。对逝者的尊重与厚葬,提升了墓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形成了墓园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多种形式,而统治者对墓葬的政治化和极力宣扬,又让这种文化附会上了浓厚的政治制度色彩。

内容概要

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个别,先对墓园文化的基本概念作简要阐释,然后对湖南墓园文化各要素作具体的考察和介绍。基于这种写作思路,本书将所要讨论的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湖南的墓葬习俗。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湖南墓园文化,本章的第一节对墓园文化的基本概念作了简要的阐释。之后,考察了湖南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墓葬制度、墓葬形式。第二章是湖南的墓园建筑与石刻,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分两个小节介绍湖南的墓地选择、墓的形制、墓碑、墓志、石雕、牌坊等等。第三章是湖南的墓园文学,分五个部分介绍湖南墓园中的碑志文、祭文、墓联、墓园诗、墓园传说等。第四章是湖南的墓园管理,主要考察湖南的常年性墓园管理、清明节和临时性墓园管理情况。第五章是湖南的主要墓园简介,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33座墓园进行重点介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湖南的墓葬习俗  第一节  墓、墓园与墓园文化释义    一  坟墓溯源    二  墓园及其主要构成要素    三  墓园文化界说  第二节  湖南居民的灵魂观念和阴阳两界信仰  第三节  湖南的墓葬仪制    一  湖南汉族的基本墓葬仪制    二  湖南主要少数民族的墓葬仪制  第四节  湖南的主要墓葬形式    一  土葬    二  火葬    三  崖葬第二章  湖南墓园建筑与石刻  第一节  湖南墓园建筑    一  墓地的选择    二  墓的形制    三  享堂与祠堂    四  碑亭与墓亭    五  墓庐    六  牌坊  第二节  湖南墓园石刻    一  墓碑    二  神道碑    三  墓志和墓志铭    四  石雕    五  华表第三章  湖南墓园文学  第一节  湖南墓园碑志文    一  湖南墓园碑志文概况    二  湖南墓园碑志文举例  第二节  湖南墓园祭文    一  祭文的一般概念    二  湖南祭墓文举例  第三节  湖南墓园墓联与楹联    一  墓联与楹联的一般概念    二  湖南墓联和楹联举例  第四节  湖南墓园诗及其他题刻    一  墓园诗的基本概念    二  湖南墓园诗举例  第五节  湖南墓园传说    一  墓园传说的基本概念    二  湖南的墓园传说第四章  湖南的墓园管理  第一节  守墓习俗与常年性墓园管理    一  湖南的守墓习俗及其对墓园的管理    二  湖南各级政府对名人墓园的管理  第二节  清明节与墓园管理  第三节  临时性的墓园维护与管理第五章  湖南主要墓园简介  第一节  帝王陵园    一  炎帝陵    二  舜帝陵    三  义帝陵  第二节  古代名人墓园    一  二妃墓    二  屈原墓    三  胡安国墓    四  刘大夏墓    五  陶澍墓    六  曾国藩墓    七  唐元甫夫妇墓  第三节  高僧墓园    一  怀让墓    二  石头希迁墓    三  大圆灵祜禅师墓  第四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墓园    一  刘道一墓    二  陈天华、姚宏业墓    三  禹之谟墓    四  陈作新墓    五  焦达峰墓    六  蒋翊武墓    七  黄兴墓    八  蔡锷墓    九  林修梅墓    十  何南薰墓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墓园    一  黄爱、庞人铨墓    二  郭亮墓    三  熊亨瀚墓    四  毛泽建墓    五  杨开慧墓  第六节  抗日英烈墓园    一  周光彝墓    二  齐学启墓    三  陆军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四  麓山忠烈祠    五  南岳忠烈祠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墓或者坟墓作为人生的“尽头”、“灵魂的归宿”,应该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学者认为,人类早期有过“人死而食之”的时期,即人死之后,人们分而食之。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文字和考古材料的支持。“人死而食之”之说无证明材料,但人死而不葬却是有依据的。孔子说“古不修墓”,孔子的这一说法除了当不修筑、修饰坟墓解之外,也不排除有死而不葬的意思在里面。孟子曾经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孟子所说的“上世”是三代以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社会,即在原始社会时期存在“不葬其亲”的现象。如果说孔子之言还不太明确、孟子所说的还只是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吴越春秋》所记载的则具有普遍意义。《吴越春秋》卷五记载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在这里,“孝子”的行为似乎让人不解。按说,既然怕被“禽兽所食”,将其埋了不就行了吗?为何不埋而“作弹以守之”呢?这就说明埋葬亲人还不是当时的习俗。另外,从考古发掘来看,山顶洞人将死者葬在洞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起初,山顶洞人在人死之后,将死者尸体放在洞里而并不掩埋,只是到后来才出现掩埋现象的。墓的出现并无确切年代可考。清代学者徐乾学在考查“埋葬”一词的意义时说:“葬者,藏也。孝子不忍其亲之体魄暴露于地上,而坎土以藏之,勿使人见也。”按照徐氏的说法,埋葬的起源其实很简单。

编辑推荐

《湖南墓园文化》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湖南墓园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我们知道从哪来,走在路上,看看别人的归属,也能知道自己要到哪去。
  •   没有归纳整理,特色不够,人物介绍一般,纸张太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