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些年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湖南人民  作者:赵彦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一  两个庚子年,一段屈辱史。  1840年,1900年,这两个庚子年间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六十年中,列强相继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前一次创伤未愈,后一回屠戮旋踵。  坚船利炮的打击和胁迫,让这个政府一次次以灵魂为代价,以求得肉体的苟安。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一长列的名单,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近代历史。  它们,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  它们,拧成了一道道绳索,套在了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愈挣扎,便勒得愈紧。  望断秋风无归路,龙旗折骨叹中国。  慨叹中,我尝试着走进历史——  二  从历史长河的源头放舟而下,呈现于眼前的,是一幅多么恢弘壮阔的画卷!从炎黄二帝的农田牧场起行,经过汉唐盛世的猎猎旌旗、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再到永乐大帝的浩浩船队、康熙大帝的征讨龙旗……数千年光阴荏苒,中国卓然傲立,雄视天下。  天朝上国,绝非浪得虚名。  然而,当历史推进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突然问来了一个大转弯。  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小小的鸦片,在中华大地掀起了狂波巨澜,其破坏力不亚于当年的十字军东征。中国“克己复礼”的儒家制度,曾被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奉为文明社会的典范,伏尔泰就曾断言:基督教世界在这一古老社会面前显得黯然失色。然而,面对鸦片的入侵,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的抵抗却是那么无力。点点鬼火、缕缕青烟,就让“天朝上国”原形毕露。  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一度点燃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之火。然而,世界大势已是西强东弱。鸦片的泛滥暴露了这个庞大帝国的虚弱本质,于是强大的英国携坚船利炮而来,中国的万里海疆烽烟四起……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被中国人视为洪水猛兽的东西方列强,一下子蜂拥而入。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自汉唐盛世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保守,到乾隆年间的闭关锁国,这种保守性达到极致。乾隆帝在致英王的一封信中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中国式的傲慢,源于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极度自信。作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乾隆帝不是一个见识浅薄的皇帝,但傲慢挡住了他向外求索的眼睛。西方的发展日新月异之际,中国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自身面临的巨大危机浑然不觉,直到遭遇一连串痛击,才缓缓醒来……  六十年的光阴,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问,然而山河之破碎、劫难之深重,却是亘古未见。  三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又是一个民族凤凰涅柴、浴火重生必须付出的代价!  探寻一个国家陷入灾难的真相,我们的目光,首先自然要聚焦于它的政府。  一提到晚清政府,很多人的牙缝里会狠狠蹦出一个词儿来,那就是——丧权辱国。但是,作为一个已存在了近二百年,并创造了封建社会第三个盛世——“康乾盛世”的清政府,它是怎么堕落成一个傀儡政府的呢?如果不从细节着眼,去探索历史的真相,而一味地向晚清政府大吐口水,那么这六十年的历史,岂不成了一部糟糕的黑白片?  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换上一副“显微镜”,来寻找这段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晚清政府。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政府,高傲而又懦弱的双重性格,使这个政府像墙头草一样,总是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它有自强的愿望,也曾付诸积极的行动,但传统的巨大惯性使它积重难返。它努力维持天朝上国最低限度的尊严,却一步步地从底线上后退。最终,慈禧太后用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宣告了这个政府的彻底堕落。  然而,没有任何政府会甘心成为傀儡,特别是从荣耀中一路走来的晚清政府,堕落于它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历程。从始至终,它就在不断挣扎,但是却无法阻止自身的堕落。其中的因果缘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比如,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历来遭到后人的口诛笔伐。当时英军虽然船坚炮利,但最多时也不过两万人,且远道而来,面临诸多困难。而清军有80万人,又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为何竟一败涂地?如果不了解战争进程的细节,那么很自然地会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清政府,归咎于道光帝奉行的投降政策。但历史的真相却是:清军所谓的“优势”均属子虚乌有,而道光帝呢,他恰恰是这场战争中最坚决的主剿派。  在此后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斗争中,也无不有着异常曲折的过程,远非“丧权辱国”四字可以概括。可以说,这六十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任人鱼肉的“妥协史”,同样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抗争史”。即使在每一次以溃败为结局的战争中,都有铁骨铮铮的将士,为守卫国土而英勇抗敌,直至以身殉国。在每一次签订和约的过程中,所谓的“卖国贼”们也并不是一坐下开谈,马上就割地、赔款,向外国人大献殷勤,他们也想为中国多争回一些权益,却因为“弱国无外交”的铁律,或因为顽固的天朝观念,或因为谈判水平的低下,而做出了我们今天看来十足的蠢事,这在耆英、李鸿章身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将晚清政府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来考量,它的堕落,似乎又是一种难逃的宿命。  作为两千年封建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这个政府的一切都还停留在古代世界,而它面对的则是一个个近代世界的敌人。这个本已旧薄西山的政府,很难应对这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在军事和外交等领域,晚清政府罕有出色的表现,却“奉献”了大量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表演。它的自强,它的维新,也显得不伦不类,且都草草收场。  冲决历史的宿命,谋国者非有大勇气、大智慧、大眼光不可,如俄国之彼得大帝、日本之明治天皇。  且以我们的近邻日本为参照物。当年美国只是出动了几艘军舰,在日本门口耀武扬威了一番,德川幕府没有做出任何抵抗,很快就打开了国门。随后幕府的统治被推翻,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背弃了中国这个老师,转而将求索的眼光投向欧美,向列强学习富国强兵之道。当慈禧太后拿海军军费挪用修颐和园之时,明治天皇正从宫廷开支中挤出钱来发展海军。谋国者差距如此之大,甲午之战中国又安能不败?  可惜的是,晚清唯一一位具有这种潜质的光绪皇帝,还被慈禧太后死死压制,壮志未酬,令人为之扼腕。  四  任何一段历史,归根到底,都是由具体的人物创造的。  读史即是读人。这六十年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一直以来,就像戏台上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一样,让人一目了然。于是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都只剩下了一副空洞的脸谱。如此漠视人性的“读人”之法,未免流于肤浅和粗糙。  读人即是读心。历史人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他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会犹豫,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会恐惧,在屡经挫折时会颓丧,在刀斧加身时会流血、会疼、会喊……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远比史书上的文字所能呈现的更加复杂。  对勇于抗争的英雄,我们应该奉献我们的敬意。而对于无奈的妥协者,未必就该大肆贬损,因为妥协不等于变节,也不等于投降,更不等于卖国。  是妥协,还是变节、投降、卖国,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弯腰,而在于被迫弯腰以后,他会怎么做。只有为了苟安而妥协,为了私利而妥协,或为了妥协而妥协的人,才是真正应该贬损的。越王勾践妥协过,秦始皇妥协过,唐太宗妥协过,汉武帝妥协过,成吉思汗妥协过,努尔哈赤也妥协过。妥协之后,他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让敌人反过来在自己面前弯下腰来。  如果所有的妥协者都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那历史没准就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耻辱柱了。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即使在这六十年不堪回首的历史中,我仍然可以肯定地说,一定出现过“失败的英雄”,也曾有过“韧性的反抗”……只不过,我们只能看到针锋相对、宁折不屈的斗争,却看不到“韧性的反抗”;我们只相信成王败寇,却有意或无意地将“英雄”的桂冠从每一个失败者的头上摘掉了。  比如李鸿章,他办洋务、建军队、搞外交,操劳了一生,一直以来却臭名远扬。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他在对外战争中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二是他对内残酷镇压民众的斗争;三是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政策当然大有问题,但若就此将这位晚清重臣扣上“卖国贼”的帽子,也未免过于武断。我们既然承认“弱国无外交”,对一力承担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又怎能一味地大加苛责?实际上,就是最受国人诟病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在谈判桌上也已竭尽全力,脸上甚至还留下了日本刺客造成的枪伤。只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无法战胜更精于外交的伊藤博文等人,无法为他那灾难深重的祖国争得更多的权益。  我们不妨假设,在中日战场一败涂地之际,承担谈判求和重任的不是李鸿章,而是神话一般的林则徐,那么林则徐会怎么做?他会比李鸿章争得更多的权益?……这样的假设,没有丝毫苛求或贬低林则徐的意思,只是让我们在面对李鸿章这样复杂的人物时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  如果因历史的局限,一个人犯错误的可能性比不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那么我们在评价这一人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摘掉“有色眼镜”,变得更公正一些呢?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好人和坏人、爱国者和卖国贼、勇士和懦夫、智者和愚者等非此即彼的独断论中摆脱出来,还历史本身以丰富的色彩,让我们在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的言行心理时,多几分历史的同情,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走进历史……  五  历史,是黄沙下的一截城墙,是坟茔上的一株小草,是书页间的一滴黑墨。  历史,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是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事件。  历史,是一段永逝不归又令人深情回眸的光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欲忘难忘的永恒记忆……  我从记忆中走来,又向记忆中走去,跨过历史层堆的文字,拭去时间忧戚的魅影,走进一段轮回,一个甲子,历数1840年以来的民族哀荣,呈现晚清六十年的风云激变、星移斗转,怀着谦卑和敬意,去勾起一个民族欲说还休的沉痛,探寻祖辈们为了这片生养他们,也生养我们的土地而作出的赤诚的奉献……  归来,从历史中,我想我会带着泪的。

内容概要

近代第一场中西之战是鸦片战争、茶丝战争,还是白银战争?当时抗英的态度谁最坚决?道光帝是个昏庸的皇帝吗?第一次鸦片战争“天朝雄师”为何打不过人数甚少远行东来的英国舰队,真的是“枪”不如人?
什么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谁是火烧圆明园的元凶,谁又是紫禁城侥幸免遭火焚的“救星”?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获益者?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到底输在哪里?为何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中日海战中一败涂地?
义和团运动到底是“爱国”运动,还是“害国” 运动?
……
《晚清那些年》以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线轴,追述近代以来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历史,讲述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详细原委及过程,为您呈现一个华丽与凄美交织、苦难与觉醒共存、屈辱与抗争并进的晚清六十年!!!

作者简介

赵彦,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先后曾在多家知名图书出版公司任资深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已出版个人著述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炮舰叩关
自居为“天朝上国”的大清朝,在18世纪末期英国来使马戛尔尼的眼里,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船”。一种名叫“罂粟”的妖花,一支浮海东来的舰队,成了“天朝上国”一连串噩梦的开始。这是新旧世界的第一次大碰撞,是东西方国家的第一轮大角逐。中国各色人等:皇帝、文臣、武将、士兵乃至普通百姓,面对完全陌生的敌人,开始了颇具天朝特色的种种表演……
第一节 都是鸦片惹的祸
第二节 未醒的天朝梦
第三节 两个倒霉的救火队员
第四节 战士与谎言家
第五节 一败再败,晚清将领众生相
第六节 “追”求和平之路
第七节 条约的“盛宴”
第八节 道光帝的残存岁月
第九节 林则徐,彷徨的先行者
第二章 残园碎影
城下之盟,往往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每一年,英国人拿到对华贸易单,总要倒吸一口凉气:除鸦片仍然大获利市外,其他商品贸易额实在小得可怜。伦敦的阔佬们抱怨他们在中国的落脚点太少,抱怨他们的商船不能驶入长江,抱怨中国对他们不够优待,于是他们拉上法国人组成庞大的舰队,再一次浮海东来。大清帝国的京畿重地,淹没在熊熊的战火之中。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忠实记录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第一节 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二节 借口?这不成问题
第三节 “六不总督”的噩梦
第四节 倾斜的谈判桌
第五节 大沽口外的硝烟
第六节 皇帝“打猎”去了
第七节 火烧圆明园
第八节 《北京条约》,紫禁城下之盟
第三章 中兴幻梦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后,慈禧登上了历史舞台,万国旗开始在北京迎风飘舞。中外携起手来,数年间,太平天国便灰飞烟灭。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幌子下,洋务派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是,这条路荆棘丛生,并不好走。“中外修好”只是一种表象,各地教案频发,边疆危机重重。且看曾国藩、曾纪泽父子二人如何处理复杂外交,李鸿章、左宗棠这对冤家如何应对边疆危机。试问:大清的中兴梦,何时能圆?
第一节 女人当政
第二节 太平天国不太平
第三节 师夷长技
第四节 “慈禧版”三权分立
第五节 长江后浪推前浪
第五节 虎口夺食:中俄《伊犁条约》
第六节 小翻译的“大奉献”
第四章 不败而败
一个野心勃勃的“东方帝国计划”,让法国人将手伸向了中国南方的属国——越南。吞并越南,只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溯红河而上,深入大清帝国的西南腹地,才是这个计划的核心。越南战场,黑旗军屡建奇功,却无法挽回清军的溃败。东南沿海,福建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厄运。可当法国人自以为大功告成时,镇南关外、淡水岸边,中国军队用两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击碎了法国人的美梦。可是在另一个秘密的战场,中国一败涂地……
第一节 法国人又来找茬了
第二节 慈禧的“乾坤大挪移”
第三节 李鸿章的“空白支票”
第四节 遥远的和平
第五节 东南海滨的炮声
第六节 另一个秘密战场
第七节 力挽狂澜——镇南关大捷
第八节 “不使黄龙成痛饮”
第五章 国运相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将那些船坚炮利的列强统称为“泰西”,也就是“极西之地”的意思。可如今,这个习惯该改一改了,因为东方的日本也加入到列强的行列中。日本人在朝鲜挖下一个陷阱,将中国拖入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结果,中国成了这场“大赌局”的输家,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在辽东和山东战场节节败退。一纸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使中国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第一节 小日本的大胃口
第二节 甲午东亚双雄会
第三节 平壤之战的悲剧
第四节 中日舰队龙虎斗
第五节 “联合调停”的闹剧
第六节 战火烧过鸭绿江
第七节 蒙羞的大清使臣
第八节 窝囊的北洋舰队
第九节 最后的两手牌
第十节 永久的伤痕,《马关条约》
第十一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六章 绝地求生
日本在中国的大快朵颐,勾起了“泰西”列强的胃口。一时间,列强在中国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一统江山变得支离破碎。中国怎么办?康有为、梁启超给出的答案是——维新变法。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维新派开始了对大清帝国的种种改造,可惜这一改革只进行了103天,慈禧太后一出手,维新派逃的逃、死的死,“百日维新”功败垂成。光绪帝,这位晚清唯一值得敬重的皇帝,从此成了慈禧的“囚徒”。
第一节 位卑未敢忘忧国
第二节 “康梁”与维新思潮
第三节 亡国灭种的阴云
第四节 刀尖上的舞蹈:戊戌变法
第五节 夭折的“百日维新”
第六节 “门户开放”的幕后推手
第七章 最后一搏
六十年的屈辱,六十年的忍耐,积聚起来,成就了义和团的放手一搏。他们烧教堂、毁铁路、杀洋人,尽情发泄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八国联军汹涌而来,中国北方顿时一片血雨腥风。慈禧带着她的小朝廷流亡了,又是李鸿章出来收拾烂摊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的彻底堕落。李鸿章在签约后孤零零地死去,而他所效忠的大清王朝,十年后就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第一节 义和团旋风
第二节 慈禧太后挑战世界
第三节 八国联军都来了
第四节 铁蹄下的京城
第五节 裱糊匠与烂摊子
第六节 秋后算账,一个也跑不了
结语:曲终人散

章节摘录

林则徐在文告中明确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对外国商人们而言,这一文告如同晴天霹雳。此时,林则徐已部署粤海关暂停颁给外国商人离开广州的红牌,夷馆附近也安排大量士兵巡逻,防止有人脱逃。林则徐在江西发出的逮捕令并未奏效,这也早在他的预料之中。1839年(道光十九年)1月,林则徐尚在赴广州途中,怡和洋行的老板、有“铁头老鼠”之称的大鸦片贩子查顿就已逃回伦敦!于是,宝顺洋行的老板颠地成为广州鸦片贩子中的领袖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对各国鸦片贩子有着重要影响。林则徐规定缴出鸦片的最后期限是3月21日。这天上午,外国商人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对付林则徐。会上,鸦片贩子们像被人砸了场子一样,一个个质愤不平。但是,他们也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一些人主张缴出鸦片。但是,颠地的态度非常强硬,他主张不缴出鸦片,先拖着林则徐,看他能怎么办。至于他们在中国的生意伙伴行商们所受到的生命威胁,他确信伍浩官等人是不会害怕这类恐吓的。有一位美国商人作证说,他不久前见到了伍浩官,发现伍浩官真的是恐瞑至极。但最终还是颠地的建议获得通过,他们通知行商说事关重大,还需要仔细研究,一个星期后才能答复。21日下午,行商们向林则徐禀告了外国商人们的答复。林则徐发火了,他警告说第二天上午以前不缴出鸦片,他就要到公行开堂审判,处死两名行商。失魂落魄的行商们又跑到夷馆,颠地似乎看出这次的情况不同以往,他问行商们,“你们要多少箱?”行商们心里没谱,有人随口答道:“大约1000箱”。颠地又问:“你们保证这个数够了吗?”行商们全都摇头,说没法保证。颠地最后问:  “说实话,你们真相信他会杀你们吗?”所有的行商全都点头称是。商量的结果是,颠地等人同意上缴1037箱鸦片,以图蒙混过关。这个象征性的数字,已经是他们当初给韩肇庆总兵的好几倍了。林则徐毕竟是钦差大人嘛,值这个数!可是林则徐得到行商们的报告后,正色道:“这不过是个零头,还有好几万箱呢”。他此时已调查清楚是颠地在背后捣鬼,于是决定“枪打出头鸟”,先派两个县官去传讯颠地,可这两个县官又把任务交给了行商。颠地做贼心虚,哪里敢去见官呢,他反过来要求林则徐白纸黑字写好保证书,保证他24小时内一定返回。清朝传讯嫌犯,从没有这类规矩,林则徐当然拒绝了。3月23日,两位行商披枷带锁,到夷馆哭求颠地从命,颠地死活不肯去。颠地跟林则徐较劲的当口,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于3月24日晚偷偷由澳门来到广州,准备帮助颠地潜逃。但义律来得不巧,就在这天早些时候,林则徐已将停泊在黄埔的各国商船封了舱,断绝了通商。义律不但计划落空,而且促使林则徐下定决心封锁夷馆。义律和约350名外国商人全被关了禁闭,夷馆的仆役也全都撤走了。林则徐给了这些失业的仆役一个新工作,就是让他们在夷馆区前面的广场上巡逻,防止有人偷偷离开广州。颠地得到了优待,他的住处附近守卫人数最多。这些守卫们对待从前的雇主非常温和,只要这些外国人不离开夷馆,他们甚至可以代他们购买一些物品。外国人在夷馆内虽然不缺吃喝,也有得消遣,但关禁闭的日子毕竟不好过,被人伺候惯了的洋老爷们不得不自己动手挤奶、扫地、洗衣、做饭,这让他们苦不堪言。到3月27日早晨,义律以英国政府代表的名义劝告英商将鸦片交给他,由他转交给中国政府。他还承诺所有的损失,随后由女王陛下的政府予以解决。义律在这里耍了个花招,他将林则徐打击鸦片走私的行动,变成了中英官员之间的交涉。此前,英国政府表面上也是反对鸦片走私的,英国鸦片贩子们就像没人疼的孩子。现在中国人态度骤然严厉,这些贩子们正愁手上的鸦片没出路呢,一听政府出面了,都忙不迭地把自己的鸦片交给义律。连美国鸦片贩子都拉关系、走后门,想让义律收下他们的鸦片。3月28日上午,义律给林则徐上禀帖,说他愿意呈缴英商全部的20283箱鸦片。林则徐得到义律的口头承诺,第二天便下令恢复夷馆的供应。4月11日,英商缴来第一批烟土50箱,林则徐又在第二天便准许仆役们回夷馆工作。5月2日,林则徐撤销了对夷馆持续47天的封锁。除颠地等16名大鸦片贩子外,其他人都获准离开广州。5月22日,趸船上的鸦片全部收缴完毕。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烟贩、瘾君子的禁烟行动也在展开。到5月中旬,官方捕获鸦片贩子、吸食者1600名,收缴大量烟土、烟膏、烟枪、烟锅,广东民风为之一振。林则徐原计划将收缴来的鸦片解往北京,但担心路途遥远,别生枝节,道光帝便命令他就地销毁。P11-12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回顾起来,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这场悲剧是如此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因而它就愈加痛苦。旧秩序为自卫而战,它缓慢地退却,但始终处于劣势;灾难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权、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观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组成的统治上层等事物,一个接一个被破坏或摧毁为止。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历史学者茅海建

编辑推荐

条约看中国,讲述一个民族的痛史;睁眼看世界,细说中国走向世界的坎坷之路。 《晚清那些年:1840-1900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全方位描述晚清六十年风雨飘摇的历史,多角度品读历史人物,深度揭示历史的多副面孔,还原一个不一样的晚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晚清那些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太脏,没心思看
  •   没什么内容,太一般
  •   无论怎么样,这段历史国人至少有所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