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史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汉全 著  页数:442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社会史(第2卷)(1956-1966)》是作者吴汉全的导师张静如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当代社会史》中的第二分册,主要是梳理1956—1966年间中国社会的演变史,以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本书实际上是集体研究的成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济第一节 工业一 第一阶段(1956-1957):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 第二阶段(1958-1960):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与工业“大跃进”运动三 第三阶段(1960-1965):“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工业经济的恢复和调整第二节 农业一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二 1956-1957年间农业的较大发展三 1958-1960年间农业发展中的曲折四 1960-1966年间农业生产的恢复第三节 交通运输一 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二 全国运输第四节 财政金融一 下放财权二 精简银行机构、下放银行人员、下放信贷计划管理权限三 财政金融的调整第五节 对外贸易一 进口贸易二 出口贸易三 中国和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四 对外贸易的经验与教训第六节 城市建设一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起步二 城市“大跃进”的严重失误三 纠正城市“大跃进”的积极举措四 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第二章 政治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一 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二 八大的筹备经过三 八大会议的重要内容四 八大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过程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四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三节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历史背景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由来三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历史意义第四节 外交一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二 中国同亚洲国家的外交关系三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关系四 中国同撒哈拉以南各国的关系五 中国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六 中国同美国的关系第三章 科技教育文化第一节 科技一 科技发展概况二 科技发展成就三 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 教育一 1956-1966年教育事业的概况二 1956-1966年教育事业的成就第三节 文化一 1956年-1966年文化政策的演变二 1956年-1966年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第四章 阶级阶层第一节 工人阶级一 工人阶级数量大起大落二 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分化三 工人阶级文化水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四 工人阶级高昂的生产热情第二节 农民阶级一 在农民中的扫盲运动和思想教育运动二 农民阶级高昂的生产热情三 农民对错误思想及方针的抵制第三节 知识分子阶层一 知识分子阶层概况二 党和政府对待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第四节 其他阶层一 防卫阶层二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三 社会底部阶层第五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组织一 政治性社会组织二 其他社会组织第二节 社会群体一 知识青年二 流民第六章 家庭第一节 家庭结构第二节 家庭功能一 生物功能二 经济功能三 抚育、抚养和赡养功能四 教育功能五 娱乐功能六 情感交往功能第七章 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第一节 物质生活一 增产节 约运动二 票证三 “四大件” 四 服饰、发型第二节 精神生活一 文化革命二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 新民歌四 学雷锋五 集体舞六 电影七 科、教、文、卫第三节 社会习俗一 生育礼俗二 婚姻礼俗三 丧葬礼俗第八章 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第一节 社会意识形态一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二 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第二节 社会心理一 赶超心理和急躁冒进心理二 个人崇拜心理第九章 社会问题和社会保障第一节 社会问题一 人口问题二 物资紧缺问题三 民族问题第二节 社会保障一 社会灾害及其预防与救济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是与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的恢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内的农业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水利失修,水旱灾荒严重,民主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土地改革任务仍在进行之中。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改革的文件,来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有数据显示,1951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了28,8%,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8,5010。粮食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4,8010。粮食的产量在1949年是2263,6亿斤,1951年增长到2873,7亿斤,超过了解放前最高产量,1952年更达到3278,2亿斤①。土地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农民真正成了农村的主人;土地改革也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开展了广泛的识字活动和扫盲活动,在农村中掀起了新的文化建设高潮。这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农业上一个可喜的现象,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最初形式,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在土地改革后,农民都分到了土地,农民的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很高。但农民的个体经济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由于生产力低下,一些水利工程依靠个体不能够完成,必须有很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1951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在这个决议的指导下,农村中合作互助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了三种形式:第一种,简单的劳动互助组,一般为三五户,临时性的,农忙时候就集体耕作。第二种是常年互助组,这种互助组规模比较大,在劳力、劳动工具上全面互助,农业外的副业也实行大规模的互助。第三种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点的。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参加农户10户-90户不等,一般有了某些公共的改良农具,或兴修水利,这样就引发了生产上统一使用土地的要求。于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组织了以土地人股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形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不多,只在若干县区存在。  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到的巨大发展,是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之中。在党中央的号召下,1954年,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很快。到1954年3月底,全国共有农业合作生产社95000多个;到夏季,有农业生产合作社111400多个;到10月初,全国发展到229000多个。秋收后,全国大批建社。到年底,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发展到497000多个。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高潮,到秋收分配时,有农业生产合作社634000多个,入社农户1692万户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点是,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土地仍然是农民的私有财产。不过,合作社也有了共有财产。虽然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土地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在实行统一经营、进行集体劳动时,必然会妨碍土地的合理利用。再加上牲畜和农具都归个人私有,一些人不肯拿出,会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由于内部存在这些矛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就需要逐步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社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