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审美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兆一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前言

“艺术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人类进化与发展的历史告知我们: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原始时代,人类就已经有了艺术的活动和记载。史前的洞窟和岩壁上,留下了2万年前的绘画;先民在扛木头劳动时“杭育杭育”的喊声,可说是声乐的肇始;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的三组人物携手并肩、轻盈起舞的彩绘,和19世纪末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两者可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思维,尽管蜜蜂能“营造”出等边的工房,鹦鹉能够学舌,大猩猩可以从一数到十,但它们终究只能停留在动物的本能和“模仿”的阶段,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向文明前进一步。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涌现出大批的优秀的艺术家,创造出数不胜数、光彩夺目、辉煌灿烂的艺术精品,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艺术丛书”共30余册,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各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等各个门类和品种,共收图片几千幅,音乐曲谱近干首,文字近千万。把遐迩闻名、干百年来流传的艺术精品,呈现给广大艺术爱好者,让读者大众在美的世界里和艺术殿堂里徜徉、遨游,在赏析中获得最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丛书的撰写和编辑的方针,坚持做到大专家写小文章,大手笔写小册子,从微观入手,具体地、细致地进行论述,既深入浅出,又品位较高;既有鉴赏价值,又要雅俗共赏。总之,要为读者着想:从ABC说起,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紧密结合,引领读者进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提高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艺术鉴赏水平。让“艺术丛书”的可读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贯穿全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的读物,这是丛书全体作者、编者努力奋斗的目标。2008年4月

内容概要

《美术审美》从宏观到微观,引领您在美术世界中邀游、驰骋,在美术这个艺术宫殿里浏览、徜徉。    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美术是一个大艺术领域,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品类之多,样式之繁,名家之众,作品之丰富,为姐妹艺术之冠。美术世界可谓光耀夺目,灿烂辉煌。    本书是一部着重美术审美方向的专著。所有内容既涉及古今中外美术之渊源、形成、传播与发展变化,也简略地说明了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等问题。全书对中国画、油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水彩画、水粉画、漫画、速写素描、书法与篆刻、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以及环境美术等诸多方面具有代表性和欣赏、研究价值的140多件美术作品,进行微观的评析,对于一些作者与著名画家,也进行了详论细述的介绍。    本书为艺术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王兆一,满族,研究员。1925年出生,辽宁省黑山县人。中共党员。     
  东北沦陷期间,就读于师道大学,学习美术。1 947年毕业于长春大学法学院。同年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在武装工作队工作,并在长春学院学习。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曾在市文艺工作团、市话剧团、市文化局戏剧科、市戏剧创作室做领导工作,并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劳动模范。70岁离休前为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说唱文艺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长白山文艺研究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多年来,一直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同时仍坚持书法和油画创作,已发表二人转、戏剧、曲艺、美术、美学方面的随笔、评论、论文600多篇,200多万字。主编《长春市戏曲志》、《长春市曲艺史料》、《红绸舞史论•舞中奇葩》、《长春市志•文化艺术志》。专著有:《抗美援朝剪纸集》(合著)、《美术审美漫话》、《美术审美》、《二人转史论》(合著)、《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非常日记》,以及王兆一文集《魂系长白》、《土色土香》、《温故知新》、《美在关东》。
  个人事迹与传略被收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业绩卷)》、《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等书。2002年,被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命名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2004年,吉林省委组织部授予“吉林省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授予“离休老干部模范”称号。2007年,吉林省文化厅授予“二人转终身成就奖”。

书籍目录

一 美术与人类文明  1.美术,美育之术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3.美,需要发现二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  1.美术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同步  2.彩陶艺术的秘密  3.原始绘画的奇观三 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1.传神写照的人物画    (1)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内容与思想    (2)氛围亲切的《步辇图》    (3)构思奇特的《转战南北》    (4)画笔绘伟人,深情颂功臣    (5)没有生活,出不来好作品    (6)《流民图》的现实主义精神    (7)着力刻画人物性格    (8)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9)情系关东的王盛烈    (10)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2.笔墨高超的山水画    (1)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2)石涛的《翠壁长松图》    (3)黄宾虹的《村居烟雨中》    (4)刘海粟的《黄山云海滴翠》    (5)李可染的《雨中漓江》    (6)张大千的《秋阳夕照》    (7)张仃的《高山仰止》  3.丰富多彩的花鸟、草虫、蔬果、鱼虾、走兽、兰竹、鞍马等的独特面貌    (1)朱耷的《老树鸲鹆》    (2)郑燮的《墨竹图》    (3)立宗开派的吴昌硕    (4)国画大师齐白石    (5)成就卓越的潘天寿    (6)富于创新的朱屺瞻    (7)鞍马的传世名作    (8)耐人寻味的工笔画四 油画的丰富表现力  1.欧洲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画家与作品    (1)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2)米勒的《拾穗》    (3)莫奈的《日出·印象》    (4)凡·高的《向日葵》    (5)马蒂斯的《餐具桌》    (6)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2.批判现实主义的俄罗斯绘画    (1)列宾的油画《拒绝忏悔》    (2)亚·米·格拉西莫夫的油画《列宁在讲台上》    (3)斯·沃·格拉西莫夫的油画《游击队员的母亲》    (4)阿·伊·拉季昂诺夫的油画《前方来信》  3.中国油画的崭新面貌    (1)林风眠的《闪光的玻璃器皿》    (2)黎冰鸿的《南昌起义》    (3)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4)秦征的《悠悠我思》    (5)吴作人的《齐白石》    (6)罗中立的《父亲》    (7)王式廓的《老农》和《血衣》    (8)罗尔纯的《九月》五 千姿百态、样式各异的画种  1.图文并茂的连环画    (1)刘继卣的《东郭先生》    (2)王叔晖的《西厢记》  2.俗雅共赏的年画    (1)杨柳青的《连年有余》    (2)徐德润的《福禄寿》    (3)张为民的《幸福歌》    (4)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    (5)特伟的《拔萝卜》    (6)木版年画《门神》  3.版画的传统与多元发展    (1)凯绥·珂罗惠支的两幅力作    (2)阿·索洛维赤克的《高尔基》    (3)彦涵的《审讯》    (4)力群的《饮马》和《丰衣足食》    (5)王琦的《古墙老藤》    (6)李焕民的《藏族女孩》    (7)戈沙的《无声的对话》    (8)吴凡的《蒲公英》    (9)李平凡的《我们要和平》    (10)古元的《雪夜枣园》  4.宣传画的鼓动性与社会作用    (1)李崇龄的《祖国我在岗位上》    (2)申根源和申晓南的《秩序·安全·速度·效率》  5.水彩画与粉画的独立品格    (1)吕复慧的《鲜果》    (2)王信的《上海外滩》    (3)楼青蓝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6.讽刺、幽默、有趣的漫画    (1)丰子恺的两幅早期漫画    (2)华君武的两幅讽刺漫画    (3)丁聪的两幅代表性作品    (4)耐人寻味的漫画    (5)夸张变形的四幅肖像画  7.速写、素描的功用与价值    (1)司徒乔的《鲁迅先生遗容》    (2)亨利·马蒂斯的《自画像》    (3)列宾的《托尔斯泰在书斋里》    (4)尼·茹可夫的《万事起头难》    (5)邵宇的《炸不断的桥》    (6)白光远的《沉思》    (7)叶浅予的《延边长鼓舞》和《小两口赶集》    (8)吴作人的画稿《兔》  8.书籍装帧与插图的地位    (1)《彭德怀自述》的封面设计    (2)《卓别林自传》的封面设计    (3)《水浒全传》木刻插图“四路劫法场”    (4)《故乡》插图《鲁迅与闰土》  9.图案的意味与功用    (1)中国最古老的图案《太极图》    (2)抽象画的范例《牛的变形》    (3)《贺年片》与《藏书票》两例    (4)黄金分割率和色彩的美感  10.儿童画的天趣与活力    (1)董书佳的《猪八戒》    (2)《坐汽车去玩》    (3)陈宇骏的《人与自然》    (4)张馨心的《节日快乐》    (5)周孟萱的《雷阵雨》六 雕塑——以静示动的永恒魅力  1.秦始皇墓的《兵马俑》与《铜车马》奇观  2.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砖与画像石  3.霍去病墓《跃马》、《石马》的独特美  4.萧景墓《石辟邪》的大气美  5.奇特的《马踏飞燕》铜像  6.巫家坡的一绝《说唱俑》  7.唐三彩二女俑的人性化  8.《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典型性  9.罗丹的名作《思想者》  10.民族化和世俗化的菩萨与观音  11.《前线消息》的历史意义  12.王朝闻的圆雕《民兵》的现实意义  13.钱绍武的《李大钊纪念像》  14.钟诚的《水滴石穿》七 书法与篆刻——中国特有的艺术  1.甲骨文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文字  2.篆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3.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  4.草书的特色意多于法  5.笔情墨趣的行书  6.风神各异的楷书  7.书画同源的妙处与真谛八 无处不在的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  1.工艺美术的光彩  2.民间美术的奇葩    (1)木雕与竹雕    (2)泥塑与面塑    (3)布虎与挂虎    (4)刺绣与脸谱    (5)影人与剪纸    (6)纸塑与风筝    (7)民间雕刻糖糕板九 环境美术的艺术生命  1.中国长城  2.中国故宫紫禁城  3.中国北京天坛祈年殿  4.埃及金字塔  5.古希腊巴特农神殿  6.法国巴黎圣母院  7.德国科隆大教堂  8.印度泰姬陵  9.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10.中国苏州西园  11.盆景二—微缩大自然的景观    (1)树木盆景    (2)花果盆景    (3)山水盆景 十 结束语 后记

章节摘录

一 美术与人类文明1.美术,美育之术么是美术?美术,属于艺术的一个门类。也叫做“造型艺术”。通常指的是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美术、书法,等等。“造型”,就是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我国晋代陆机说的“存形莫善于画”,南齐谢赫讲的“应物象形”,都是同样的意思。对于美术的功能与作用,东汉时期,有“国家之设,以昭劝诫”、“图像百城,以励风俗”之说。(《后汉书》)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戒鉴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宴说:“图像古昔,以为箴规。”(《景福殿赋》)我国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则认为:“美术者,乃真理之存乎形象色彩声音者也。”这些道理,实际上都在说明:美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其实,所谓美,并不是简单的概念,既有形式问题,也有内容问题。即或形式美,也是相对的,总不能脱离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一方面要符合人们道德教育、是非教育、美丑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有可看性,否则就很难达到目的。爱美、创造美、享受美人类的天性。历史上是这样,如果联系到现在,再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作为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工具的美术,首先要激发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使人们懂得美和丑,也包括善与恶,懂得如何美化世界和如何美化环境与自己。其次,所谓美育,既是感人、娱人、化人、育人。

后记

当我把这部书稿寄给出版社时,责任编辑李之杰同志回信说:写“后记”请从客观角度,把有关美术、审美、美育等未尽之意,再写得透辟些。基于这样的要求,我愿就“美”、“美术”、“审美”、“美育”四个方面,简略地阐述于下。美,是美学中的基本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果离开人类社会,离开审美对象,美也就不复存在了。提起美,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美,即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表现在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上;二是自然美,即水光山色、花鸟鱼虫、日月星云、草原田野等;三是艺术美,即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曲艺等。至于美与不美的基本标志,艺术作品则是它的主要对象,泛指通过艺术形式,体现作品内容的具有美学意义的造型艺术,也叫做视觉艺术。美,又是客观存在与真和善紧密相连的,有着一定的功利性的事物。因为求真、求美、求善,是人类共同的愿望;生命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在本源上是统一的,是最高境界中的统一。可见审美修养和审美教育,对人民大众来说,的确是非常需要而重要的课题。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中的精神产品。在美术当中,不仅渗透着美和美学,而且又是构成艺术和美的主要因素和集中体现。也就是说,美术家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通过静态的、直观的、一定的形式和形象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使人们引起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进而唤起人们的爱憎,提高人们的品格与素质。也就是说,每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单纯地由表现形式所决定,而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感动人、振奋人、吸引人、鼓舞人的力量以及艺术魅力。因此,负有重要社会的、教育功能的、培养人们高尚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或民间美术,等等,由于它的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说它们是美的集中表现,并不过分。至于审美,主要是以美术领域的作品为对象,进行评价或加以研究。这是因为,审美的差异在于审美能力,并且是由客观提供和主观判断而产生的;审美是对人而存在的,对美的追求是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审美活动中的美感,包括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前者是由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考、判断、意志、情绪等内在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后者是由审美主体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的总称。但一切艺术创造和欣赏意识、欣赏观念、欣赏能力,又都是审美者审美经验的产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审美观念、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对审美实践者来说,往往会起到支配的作用。美术欣赏并不是单纯的直觉活动,而是感情与理智、感觉与思索、智慧与才能同时并进的。假如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既增长知识,也会获得美的享受,并达到陶冶性情、提高素质的目的。关于审美教育,首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或者说是为了使人民在生活中发现美、丑、善、恶,进而去分辨美、丑、善、恶,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去做?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提供优秀的作品,去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艺术规律,提高欣赏水平,达到真正的审美享受。马克思说:“未来的人是审美的人。”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提倡或强调审美教育,既是对艺术,主要是美术的社会功能的重视,也是为了普及美术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大众。更何况,在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都不能不以一定的美和美学思想作为指导。而且这种普及和指导,并不是简单的适应,更不能去迎合任何低级的趣味,或者为有害趣味的泛滥制造舆论。写到这里,我还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术,不只对美术爱好者可以伴随他的一生,不断地接受美的熏陶和陶冶;对专业美术工作者,也可以作为终身职业,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就是对普通老百姓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凡是行走坐卧、衣食起居,无时无刻不和美术发生关系——每一件事情,无不受到美的观念、美的标准所左右。我自幼爱好美术,在大学学过美术,刚参加革命工作时也从事过美术创作。后来,服从分配,改行搞起了戏剧、曲艺以及民间艺术与民俗的研究与评论。这对放弃美术专业来说,不能不说是遗憾。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美术知识,和自己对美术的钟爱之情,还是有用的,能够派上用场的。也就是说,艺术同源,我还可以用美术和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姊妹艺术。这就如同多了一双眼睛,掌握了一杆秤那样地去学习、去审视、去衡量、去理解、去论析各种文化艺术现象。我更认为山西教育出版社的注重美育不只是高瞻远瞩的举措,也一定会利在当代,功在未来。因为对人类来说,谁也离不开美,谁都需要与美同在,谁都需要接受美的陶冶与教育。在我的大半生中,读过很多美术作品、美术史论和美学专著。与此同时,自从王朝闻同志主编《人民美术》的创刊号开始及至今天的《美术》月刊,我一直订阅,并作为学习美术知识和美术理论的主要读物之一。本书的大部分图片,也取自这一刊物。另外,我除了通读王朝闻的22卷《王朝闻集》,并几次在晤面聆听教导的同时,还接到过王朝闻亲自写给我的27封信函和墨宝,通过谈艺术、谈美学、谈治学、谈人生,使我终生受益,没齿难忘。为此我愿把王朝闻先生生前写给我的信函中有关美术审美问题的论述择录一部分,与读者共没有丑就说不上对美的掌握,丑在美学中是个大问题。艺术丑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我对一些求俊而得丑的现象所引起的反应,是觉得不少人的对“俊”的理解很成问题,美化有时正是效果上的丑化。1989年5月10日近期见到所谓“活动雕塑”,我觉得丑而不美的原因之一,是它不只违背雕塑应有的单纯化,而且也违背舞蹈(动的雕塑)的生动结构。一般不能代替特殊,但特殊不能没有一般性。在方法论方面,这不过是联系与差别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所以,非本行不等于外行。1994年3月24日目前,美术界存在的问题是,对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的认识不当,门户之见甚深,阻碍各自不同的专业质量的提高。1998年2月12日毛泽东诗词(自书)册里有一句“何时缚住苍龙”,把“缚”字延长为“在手”的“长缨”似乎要让书法回归画法,像是一种偶一为之游戏之作。但“红旗”与“红绸”的联系,是否有别,是否出于特殊心态。如果真出于特殊心态,这是很值得研究的。1999年1月24日理论批评和艺术创作一样,如果没有特殊,也就谈不上一般。当做概念来说,这二者的界限分明。但作为精神活动来理解,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如果没有比较,某一民间艺术的优点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说,即使只为了掌握其一门艺术的特点,也必须关心非本专业的特点,亦即普遍性。1999年5月1日    我近期再读古代诗论,间接地进一步理解了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意境方面的作用与语言艺术的表现力的联系。记得王夫之在《薹斋诗话》里转引了画论中的“咫尺应有千里之势”时强调指出“这一势字最宜着眼”。现在我觉得,王夫之这句话对雕塑的美与诗歌的关联系也是中肯的概指。唐人岑参“塔势的涌出”句中的“涌出”一词,相当于诗人眼中的塔的动的描述。这种审美敏感不是人人都有的。但他的创造性基于观赏客体(塔的雕塑)的形象性,用你的文稿里的话说,这样的美是以“它能蕴涵的内容是否丰富为前提的”。传统画论常以形与神相互对应着立论,我以为扣形、神并存的关,还有势与韵等都是观众难以直说的审美特性。将来《民兵》(注:指王朝闻本人的雕塑作品,参见本书第128页)进入雕塑公园时,企图引起观众最关心的面的选择,拜托你代替我向设计者提出供参考的意见。那就是,不宜把人物的正面当做观赏对象的正面。从情节着眼,民兵站岗时的眼光主要不是对着自己人,而是注意可见或未见的假想敌。而且,站岗时的民兵全身姿态所显示的势不在他的脸面的正面。因此,出现在公园里的《民兵》,在观众与他接触的时间较长的某一面,应当避免他与观者有较长时间的“对视”(以不对视为宜)。传统中的中国人物画钟馗,画家为了他的眼神具有较大威慑力,故意把他的双眼画成与观者的眼光相对视的样子,儿童在左在右看他,都觉得好像画上的钟馗把自己当成小鬼而引起惊叹。在我看来,雕塑观众心中的《民兵》是自己人,这种三度空间里的观赏对象,较之只有二度空间的绘画更应当避免不必要的较长时间的对视。我不是一般地反对对视,只不过是反对无益而有害的对视。2001年12月24日晨感谢你的书法——贺年卡:我今天将不顾眼瞎的困难,用毛笔写几行字寄你以示贺年。2001年12月24日午后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倘若只着眼于艺术形象的完善性,这两句艺诀在理论上是完善的。但以少寓多之这种审美效应,不能不以观者之知音为条件。熟谙二人转王兆一同志同意愚见否?王朝闻2001年12月24日午后

编辑推荐

《美术审美》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术审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艺术,总是需要慢慢浸染的
  •   同学推荐看的 还行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