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心理分析

出版时间:2012-8-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铃木大拙 弗洛姆  页数:275  字数:200000  译者:孟祥森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禅与心理分析的缘起,是1957年8月在墨西哥库埃纳瓦卡的一次座谈会,这个座谈会为期一周,是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心理分析学系所赞助。    任何心理学家,即使只不过在二十年前,当他发现他的同事们对一种像禅宗这样的“神秘”宗教体系感兴趣时,都会极为惊奇或者震惊。但是如果他知道大部分参加此次座谈的人,不但对这个神秘宗教体系感兴趣,而且深为关心,则他必将更为惊奇。这些人,在同铃木大拙博士及其理念相处一周之后,从最低限度说,也受到非常清新与激发性的影响。    这一项改变,其原因本书将做说明——特别是在我的文章中。把它们归总起来说,是在于心理分析理论的发展,是在于西方世界的智力与精神气象的变化,在于铃木大拙博士的贡献,他,由于他的著作、讲座和他的人格,业已使西方世界对禅有所认识。    我想参加这次座谈的每位人士,正像读这本书的人一样,对铃木大拙博士的著作多少有所知悉。但本书所发表的讲词与铃木大拙博士其他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处特别讨论着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诸如无意识、自我等;并且,他的演讲所发表的对象,是一组少数的心理分析家与心理学家,他们的关心与问题,在一个星期交谈讨论的时间,都会向铃木博士提出。因此,我相信,这些讲座对于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许多关心人性问题的有思想的人,一定有其特殊的价值,因为,尽管它们读起来并不“轻易”,却会使读者对禅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俾使他能够继续他自己对禅的认识。    这本书中另两篇文章几乎无需说明。我唯一须提到的是,虽则铃木博士与马蒂诺博士的文章几乎完全保持座谈会时的原样(铃木博士仅把演讲词的形式改为文章的形式),我的部分则完全修订过,在长度和内容上皆是如此。修订的原因主要是座谈会使然。对于禅宗的文字我以前虽有所知悉,但座谈会所给我的启发以及随后的思考,导致内容有相当的扩充,以及理念上有相当的修订。这不只就我对禅的领会方面是如此,并且就某些心理分析概念方面亦是如此,诸如,无意识之构成的问题,由无意识转入意识的问题,以及心理分析治疗的目的之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1957年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展开的东西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木大拙对禅与心理分析展开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禅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日本禅学大师 弗洛姆: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

书籍目录

前言
禅学讲座 铃木大拙
 一、东方与西方
 二、禅中的无意识
 三、禅中的自我概念
 四、公案
 五、五个步骤(五位)
心理分析与禅佛教 埃里希?弗洛姆
 一、今日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分析的任务
 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概念中的价值与目标
 三、泰然状态的本质——人的精神进化
 四、意识、抑制与抑制之解除的性质
 五、禅之原理
 六、抑制的解除与开悟
人类处境与禅 理查德·杜·马蒂诺
 一、人类处境
 二、禅
附录一 对话铃木大拙
附录二 临济录(原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位艺术家遵照住持的话,经过几个月的坚持努力,而变得有信心,因为他在他的无意识中,见到了自己化身为龙。其结果就是我们今日在京都妙心寺法殿所见到的天花板上的龙。 顺便我要提到一位中国画家关于龙的故事。这位画家想画一条龙,但是由于从未看过活龙,就盼望着有这么一个机会。有一天,一条真正的龙从窗子探头进来,说:“我来了,画我吧!”这位画家如此震惊于这个未曾预料的访客,以至于昏倒,而未能好好看它。他未能画出一条活生生的龙。 只是看是不够的。艺术家必须进入物体之内,从里面去感觉它,并让自己去过它的生活。梭罗(Thoreau)被认做是比职业的自然学家更好的自然学家,歌德亦复如是。他们认识自然,正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生命去过它的生活。科学家则用客观的方式来对待它,即是用肤浅的方式。“我和你”可能完全正确,但事实上,我们却不能说这句话,因为当我说这句话时,“我”就是“你”,而“你”就是“我”。二元论必须以某种非二元论的东西作为其基础,否则,就不能维持。 科学靠二元论而繁盛,因此,科学家们意图把一切都 简化为量的单位。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发明种种的机械器具。工艺学乃是现代文明的主调。任何东西,只要他们不能把它简化为量,就把它视为非科学或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他们设置了一套规律,而凡是溜出了这些规律之掌握的,他们就自然把它弃之一旁,认做是不属于他们研究的范围。他们的网不论是何等精密,但由于它们是网,某些东西就必然会溜失,而这些东西因此就不能用任何方式来测量。量必然是无尽的,而科学终要有一日承认,要掌握实体,它是无能为力的。无意识是科学研究的领域之外的。因此,科学家们所能做的一切,乃是指出这一个领域的存在而已。而这也足够科学去忙碌了。 无意识是一种必须去感觉的东西——所言感觉,不是一般而言的意义,而是以我所要称之为最原始或最基本的意义。这可能需要解释。当我们说“我觉得这张桌子硬”。或“我觉得冷”,这类感觉是属于感官领域的,同听或看之类的感觉有所分别。当我们说“我觉得寂寞”或“我觉得高兴”时,就更为有整体意义、内在意义,然而。仍旧属于相对的意识领域。但对无意识的知觉则是远为更基本、更初始,指向“无名”时代,那时,意识尚未从我们所称为混沌状态的自然觉醒。然而,自然并非混沌状态,因为任何混沌状态的事物,都不能存在。它只是一个概念,赋予那拒绝用一般的尺度来衡量的领域。自然是混沌的,其意义为,它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储藏所。从这一个混沌中所发展出来的意识,是肤浅的东西,只能触及实体的边缘。我们的意识,只不过是遍布地球的汪洋中一个漂浮的小岛。然而,是经由这个小岛,我们才能够看出去,看到那无限伸延的无意识本身;对于它,我们所能具有的一切,乃是对它的感觉,但是这个感觉却非小事,因为是由这个感觉,我们才认识到我们这片断的存在具有其充分的意义,而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我们并不是白活一场。科学,由其本性使然,从不能给予我们完全的安全与无畏之感,这种感觉是由我们对无意识的感受而来。 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们却生而具有如此的禀赋,以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当然不是特殊领域的艺术家,诸如画家、雕刻家、音乐家、诗人等等,而是生活的艺术家。这个生活的艺术家,听起来可能新奇,但是,事实上我们却生来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而不知道自己是如此。我们大部分人都失于成为这样的艺术家,而其结果,是我们把生活搞得一团糟,问:“生命是什么意义?”“我们岂不是面对着空白的虚无吗?”“当我们活了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以后。我们又到哪里去呢?谁也不知道。”

编辑推荐

《禅与心理分析》编著者铃木大拙等。禅是印度的理性与抽象思考同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性格相融合的结晶。心理分析是西方人道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对人心中的种种黑暗力量追求的表现。禅是一种达到开悟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体验,是宗教性的或神秘性的,而心理分析是一种科学方法,是彻底非宗教性的;禅是精神拯救的道路,而心理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禅与心理分析都是关乎人的本性的理论,并且是导致人的泰然状态的实践方法。两者各自代表东方与西方的典型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禅与心理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虽然看不懂,放着慢慢看
  •   很不错的书,但在此不做评述,能否融到书中才是关键
  •   不错,禅宗与心理学的关系在现代的语境下表达得比较到位。
  •   还是老版的内容好些。
  •   喜欢禅的人看后必有收获
  •   还没读,看了简介,个人觉得有帮助,还不错。
  •   好书,需静下来读,后面还没有读完
  •     从禅与心理分析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是禅者应具备的六种德行。即使我们没有出家,也可以在生活中跟随铃木大拙修习德行,达到和谐圆满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的一本著作!!!
  •     小时候看弗洛姆的心理学,现在老了,改看禅学了。。。。
      为什么说我的评论太短了呢?难道一句话评论不可以吗?当然,好像不太像评论。。。下面是正式评论:
      东方的禅与西方的心理学,碰撞起来,火花大大滴~~~~
  •      深层心理学家佛洛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他们合著的《禅与心理分析》中,对禅与心理分析的同异点作了说明。
       它们的不同点是:禅是超越理论、轻视语言而侧重体验的。相反,心理分析则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合理的、实证的、治疗精神之病的一种科学。
  •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起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須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国际著名灵性大师锡 玛塔吉
  •     此书我是1986年底买的,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记得当时在拥挤的汽车上借着昏暗的路灯看着此书。自此才开始知道铃木大拙先生,往后在国内出版的他的一些著作的中译本都买了。现在有时还把此书拿出来看一看,只不过现在的书页已经变黄了。
  •     去两个地方心会变得安详 一个是庙宇 一个是教堂 两者比较 更偏向前者 可能是对佛教音乐更加亲睐的缘故 百字明咒 金刚经 大悲咒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直都很喜欢 虽然听不懂 去年的红色之旅爬苏仙岭 因为听到苏仙观传来的金刚经 于是放弃了山顶美景 在观前的石阶上坐了一上午...以生救生 生亦是亡的典故多少对我现在颓废的人生观产生了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一直希望我能信基督 按她的观点 后入的可以为先
      
      对于神的理解 可能一定程度比别人的悟性偏高 但内心一直却很排斥 我朋友是一个虞诚的教徒 但正因为如此 我觉得她过于深信 如同古代的愚忠 她一直强调神的阻拦或成全必有美意 比如她考GRE的二类有效证件过期 她归结于神的阻拦 是一种考验 其实她忽略了一个潜在规则 倘若真有神的存在必有撒旦共存 世人的千姿百态皆不过正邪搏弈的一盘棋 而信主不过是我们不甘向邪恶势力低头 期望从神那里获得力量 努力生存下去的一种信仰.这只是一种好的出发点 而搏弈有输有赢 即使邪往往不能胜正 但不代表邪永远是输家 因为棋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邪不胜正只是最终的结果.这世上有着太多的冤屈和怨恨与不平 你能说那都是神的美意么 这也刚好证实了没有万能的神.而佛经认为学佛人对这些灾祸情景 应该以念佛的态度正视。通过念佛将心念端正 藉著念佛来遏止妄念烦恼。因为佛理认为信仰永远只能是信仰 而不能成为我们耐以生存的依据 对于不平之事,别指望神能救济所有之人。这和基督宣扬的“万能的神”向背,我觉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相当之重要放弃自身的努力完全交托于神,这原本就是信教的误区;如果神能解决一切问题,那试探岂不就变得了无生趣。
      
      佛理不宣扬佛的万能 只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度的字面意义在于佛只是一个摆渡者 登彼岸 结束万劫不复之芸芸。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既是六道轮回。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这和唯物论的观点一致。个人觉得没有脱离实际.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础。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可以浅显的理解为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这也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基督宣扬神爱世人,做恶事者只要潜心就能“回头是岸”。这点和佛理相仿,不同的地方在于佛经需积善德,才能功过相抵,才不至死后跌入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八万四千岁的地狱道中, 一旦拜倒于佛 必先出家 远离尘土,说明下,基督和佛都有"带发修行"基督必须遵守“十戒” :
      第一条:除了上帝以外,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雕刻或跪拜偶像。
      第三条:不可妄称神的名。
      第四条:当守安息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人一切所有的。
      而学佛之人必须遵守一系列的清规戒律,甚至在饮食上都相当规范。不象教徒一样仍游离于灯红酒绿尘世之间。这些戒条让学佛之人远离了很多诱惑,从而更加潜心向佛。这里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基督教徒心中有主,但仍经历着世间炎凉与考验,试问又有几个凡人能逃离欲的左右。一旦遇到试探则会企求神的救赎,忽略了自救;但学佛之人因为太多的戒律需要遵守,变得清心寡欲 自身修为已经接近于神。所以对于佛经的研究一直是人才辈出,越是修行越是圆满,最终超越凡人的躯壳与悟性,陧盘登入极乐。这也恰恰证明了佛理的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以后再慢慢写。不是想把基督比下去,事实上我既不是学佛之人也不是基督教徒,只是想把一个门外之人的肤浅之见跃于纸上。何况象我这种俗人,任何修行都是无意。我只是一个安静等死的孩子.
      
      以上。
      
  •     关于此书,一句话,如题,确实是完美的展现了以禅和精神分析这两种体系为代表的东西方思想关于人之本性理论的迥异、作用及对WELL-BEING实现的意义。
      
      P.S.插个话,对于禅宗,我怎么觉得弗洛姆那哥们未免也太虔诚了点吧,原本明明是八分神似的东西硬是给伊描得了个十分圆满呐。。。。。这位恩客大爷,好歹你也表误导小朋友嘛—V—#这年头,身心健康我容易么啊,真是~
      看来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呐~哪都一样!
      
      
      
      关于本人力荐的原因,N句话,如下,基本也就是酱紫滴^V^:
      
      
       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是一种非宗教性质的科学方法,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方法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致力于使无意识成为意识,(P.S.用弗洛伊德他老人家的话说,也就是致力于使Id转变为Ego)
       而从无意识变成意识的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个人意识领域的一种扩大。
       如果说扩大意识领域意味着醒悟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禅正是达到“悟”这种状态的一种理论与方法 ——当然,在西方也许伊是会被称为某种宗教的或神秘的体验(P.S.关于神秘的体验这个东东,貌似老弗在伊的《精神分析引论》里有谈到通过某些神秘实践来导致人格根本转变的种种尝试.....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哦^V^!呃~这种极其BT的方法估计也只有他老人家去尝试的啦)
      
       OK继续言归正传,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精神分析是一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 而禅则是一种精神拯救的方法,虽然这两个体系都是既涉及到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又涉及到导致人们well-being的实践,但是它们却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思想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来认识到禅宗探究实在的方法与科学方法的不同,对于凭借精神分析法来追寻人们精神危机的根源和探究人类自我拯救途径的我们来说,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此书从一个侧面解答了两者之间某些“既辨证又统一”的问题,所以嘛~乃政治老师之首选教参了啦。。。^V^!开玩笑,开玩笑的~我是说,所以嘛,就力荐一下此书了啦!
      
       P.S.铃木大拙和弗洛姆这两个不同领域大师级人物的一次PK(—V—#超女看多了的后遗症,连口误都误的那么没技术含量)不好意思,应该说是这两位大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了啦,其中见解之独到,确实很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哦!
       SO~怎么说各位同学也得给个FACE人家吧,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好歹也捧个人场不是,嘿嘿!^V^好了,我说完了,大家可以开始交出场费了
  •     铃木大拙与弗洛姆写的一本可以看很多变得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视角,让我们换一角度去看问题,改变了一个人的心灵。难忘的一句话: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看似无欲无求,空空然,实则是一种广阔的胸怀,超然的人生态度。人生的平淡,内心的平淡,面对各种起起落落,只留下淡淡的一笑,此时我感觉到的是一颗柔软的心,一颗包容了万物的有弹性的心
  •   这个评论很长,很正式。鉴定完毕。
  •   老爷爷好
  •   哈哈:-D
  •   回光返照 反观自照 内观
  •   变黄的书页不会减弱追寻生命意义的能量。
  •   你朋友是迷信
  •   是阿。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的误区吧。
    我是怎么说她都不听
    反而嘲笑我不信。
  •   非常有见地
  •   摩西十诫
  •   楼主的分析很有见地,很中肯,让我对于宗教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更加感兴趣。但是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楼主的信仰是什么?你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很冷静的看清一切,但是最后你是否有自己的精神归属呢?如果你对于佛教和基督教都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你一定不会否认灵魂的存在。我想问您的是,您认为您的灵魂以后会归向何处呢?这不是一个可以回避的问题,我们在世的时候可以笑看风云,那么我们的灵魂呢?在躯体死去之后,会孤独的飘向何处呢?
    我也想到了少年派的父亲对年少的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谁都信,那么你等于谁也不信。
    好吧,假如如你所说,你是一个安静等死的孩子,那么你在等待的过程中,在积极思考过后,是否内心是平和安稳的,是否有担忧过人死后的灵魂的去向。
    不是挑衅,只是很期待与你交流。
  •   看来要找来书读一读,
    你的评论也很值得一读
    呵呵~
  •   老人家,关于禅的部分不关弗洛姆啥事,他们是合著诶。。。
    令:大道相通,任何思想的究级都是研究人和宇宙,禅,道还有精神分析在这点上是有共识的,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不过我得说,这本书值得读,特别是想让心灵成长的人
  •   求铃木的部分
  •   铃木大拙的书除了这本,就找不着别的了,很遗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