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三卷)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车文博  页数:694  
Tag标签:无  

前言

本卷为车文博教授主编的《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共三卷)第三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当代中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章~第六章)和主要研究取向(第七章~第十七章)。与前两卷的体例相一致,每章的第一节为提要阐释,接下来包括对中外各国心理学理论发展状况的介绍,以及中外心理学思想进展的比较。在此,我们想对本卷的编撰意图、体系结构以及编撰者的具体分工等方面的情况,向广大读者作些说明。基本理论问题部分探讨心理学的科学观、方法论、心身关系论、意识与无意识论、心理发展动力论以及人格论等六个主要论题。其中,科学观和方法论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基础,中外心理学不仅一直力图在理论上把握心理学研究应然的立场与方向,而且也一直力图把这种理论贯彻于自己的研究和著述之中。由自上而下的理论视角观之,科学观和方法论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原点。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即“什么是心理学”和“怎样研究心理学”,构成了全部心理学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在逻辑上,这两个问题是“先在于”和“外在于”心理学的,因为任何的心理学研究及其结果,都必然开始于并体现出对这两个问题的某种解决;而在历史上,这两个问题又是“后在于”和“内在于”心理学的,不仅各种理论探讨必然以(首先是其特定流派或取向的)经验性知识为基础,而且对这种理论问题的关注往往出现在多元化的、流派性的理论争端最为深入的地方。如果在理论上把科学观、方法论问题的“逻辑与历史的两歧”统一起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后经验主义的“解释循环”:(元)理论在功能上(至少在逻辑诉求上)服务于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及其知识成就则为相应的理论立场提供基本的合理性证明。作为最基本的理论立场和研究取向,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不断地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领域中汲取观念资源,同时又必须超越这些理论渊源的“诗意的独断”,在心理学自身的经验研究视域之内,构成独立而完整的合理性系统。作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阐述,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必然有其思想史的渊源;但某种心理学并非因其历史渊源而“正确”。实际上,心理学科学观和方法论仍然是一个开放的和发展中的论域,仍然需要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地建立更为合理的心理科学之(元)理论前提。比较研究一定是暗含了整合的意蕴,正是因为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立场,所以才能够在中外心理学实际进展的比较中有所收益。

内容概要

本书试图揭示中外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贡献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了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把握中国学者在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心理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主要心理学学派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及其重要影响,掌握中国学者在中外心理学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总结中国本土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洞悉中国本土心理学与世界全球化心理学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规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科学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观  第三节  苏俄心理学的科学观  第四节  中国心理学的科学观  第五节  中外心理学科学观的比较评析第二章  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三节  苏俄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四节  中国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五节  中外心理学方法论的比较评析第三章  心身关系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当代西方心身关系论  第三节  苏俄心身关系论  第四节  中国心身关系论  第五节  中外心身关系论的比较评析第四章  意识与无意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的意识与无意识论  第三节  苏俄的意识与无意识论  第四节  中国的意识与无意识论  第五节  中外意识与无意识论的比较评析第五章  心理发展动力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的心理发展动力论  第三节  苏俄的心理发展动力论  第四节  中国的心理发展动力论  第五节  中外心理发展动力论的比较评析第六章  人格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的人格论  第三节  苏俄的个性论  第四节  日本的人格论  第五节  中国的人格论  第六节  中外人格论的比较评析第二编  心理学流派新进展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新进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行为主义的新进展  第三节  苏俄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行为主义新进展的比较评析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新进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精神分析的新进展  第三节  苏俄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精神分析新进展研究的比较评析第九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苏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日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六节  中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新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其新发展  第三节  苏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第四节  日本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第六节  中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一章  认知心理学的兴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苏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日本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第六节  中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三编  当代心理学研究新取向第十二章  生物论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生物论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苏俄生物论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生物论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生物论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三章  生态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生态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生态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外生态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四章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其他国家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五章  文化论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文化论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苏俄文化论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国文化论心理学的研究  第五节  中外文化论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六章  后现代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外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第十七章  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节  中外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比较评析回顾与展望参考文献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主要术语汉英对照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学者们纷纷寻找救亡图存之道,最终他们选择了民主与科学这两位“先生”,认为只有“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才能彻底挽救中国,因此开展了一场效法法兰西文明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意识不断发酵,科学的地位也日益高涨,仁人志士把它奉为神明,认为它就是济世良方,具有“无上尊严”。然而,中国人虽然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但对于科学到底是什么,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观这些问题,依然困惑,期间发生的“科玄之战”便是明证。这一时期,大批留学欧美的学生回国,他们给中国带回了新兴的心理科学。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922年,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出版,这些事件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被中国所接受。从这时起,中国才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科学观。但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科学观都是混乱的,导致关于心理学的科学观也是}昆沌、模糊的,国外各个主要心理学派的科学观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传播者甚至崇拜者,中国缺乏具有自己观点与立场的心理学科学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科学,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国人科学素养的提高与科学观的逐渐成熟。心理学也一度繁荣,从业人数增加,心理学系开设,心理学杂志出版,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心理学,使中国心理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在“文革”中,科学遭到了政治的干扰:科学被阶级化,分为“社会主义的”与“资产阶级的”,许多科学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打击。心理学也遭受了灭顶之灾,被打成“伪科学”,被“彻底砸烂”。心理学的发展被整整耽搁了十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科学才真正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科学技术被视为“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地位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同时,人们也意识到科学并非万能的上帝,其本身是把“双刃剑”,它的强大功能依赖于使用科学的人。至此,历经数个世纪,中国人的科学观才逐渐趋于理性。此时,中国心理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包容的、辩证的心理学科学观。二、中国心理学科学观的发展演变1917年,新兴的科学心理学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但其传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科学观也几经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样态。概括说来,大致可以把中国心理学科学观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1917—1949年:引进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心理学接受、引进西方与苏联心理学的时期。这一时期里,国外各个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在中国都有其传播者甚至崇拜者,他们对这些流派的科学观基本上不加批判地接受。因此,接受某一学派的人也同时接受了该学派的科学观,即使有些人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科学观,一般也是因为接受了新学派的观点。就西方心理学科学观而言,郭任远(1898—1970)接受了行为主义观点,极力主张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其观点之激进甚至超过了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后记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系我国“十一五”重点图书项目之一,在车文博教授的主持下,由国内18所大学心理学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共35人集体协作撰著。本书的主要特点:(1)原创性。国内外心理学学科史著作甚多,但心理学思想史却罕见,至于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著作,则尚属首创。(2)元理论性。本书以中外心理学史发展的思想为经,以中国与外国为纬,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涵,纵观人类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3)跨文化比较性。本书强调站在类心理学的高度,在对中外心理学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去发现异同,获得启示,明确方向。本书编撰的过程如下:第一阶段,从2004年8月至10月,准备阶段,统一思想,制定大纲。主编首先讲明本书的性质、目的、原则、框架、体例、要求,之后制定了编写大纲,明确了分工。第二阶段,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撰写阶段,搜集资料,撰写初稿,分卷讨论,个人修改。第三阶段,从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统稿阶段,车文博主编根据分卷主编审阅或初步统整的意见,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对本书三卷进行了认真的审阅、修改和补充。在统稿过程中,高申春、贾林祥教授、伍麟和赵宗金博士协助做了不少工作。全书三卷英文目录由高申春教授译,叶浩生教授审校。全书的英文注解和参考文献均由高申春教授审校。本书是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特别是资深编审陈人雄先生在本书的设计、架构、编撰、审稿诸方面均有高见,颇具价值。袁彬主任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审阅,谢冬华、周晟责任编辑不辞辛劳地给予了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谢意。

编辑推荐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3卷)》的主要特点:(1)原创性。国内外心理学学科史著作甚多,但心理学思想史却罕见,至于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著作,则尚属首创。(2)元理论性。《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3卷)》以中外心理学史发展的思想为经,以中国与外国为纬,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涵,纵观人类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3)跨文化比较性。《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3卷)》强调站在类心理学的高度,在对中外心理学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去发现异同,获得启示,明确方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