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作者:周益民  页数:271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他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点灯人”。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点亮一盏盏灯: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回到母语,亲近文学,守护童年,回到清明的自我。

作者简介

周益民,出生于江滨小城海门,工作在六朝古都南京,得到很多人的关心,也正把那关心接力。

书籍目录

理念:“第三件事”诗与思  “第三件事”:为了文学与童年的欢聚    班级读书会:自由欢愉的精神家园  作家见面会:他们从书中走过来    附:文字里有个“羊角洼”——旅德作家程玮见面会侧记  让“深度”解读成为可能  一节台湾班级读书会  叫一声“亲爱的阿远先生”——看李怀源带领读书会《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一根火柴照得有多远——我看窦桂梅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  故事妈妈让书香更温暖  一张小报的理想追寻——记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读书郎》报  赴一场人类童年的精神盛宴——谈神话与传说的阅读课例:我邀文学到课堂  力量,在冥思中拔节——班级读书会《逆风的蝶》记录    情感、哲理、审美    在孩子心中播下精神的种子    主动、互动、灵动的课堂教学    美是不会骗人的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周益民课例分析  正在拥有的和已经失落的——班级读书会《白色的贝壳》记录    关于小说“贝壳”    “班级读书会”的“儿童文化”品格    寻找那永恒的贝壳——周益民班级读书会《白色的贝壳》赏析  为心灵寻找一块栖息地——《小王子》(节选)班级读书会记录    伟大的事物  神圣的感觉——周益民执教《小王子》(片段)印象   一个词的张力  一堂课的启发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激活    自性清静小王子  回到故事本身——《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读书会记录    在文学的平台上  语言的狂欢与精神的自由——《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教学记录      韵味无穷的“颠倒歌”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试读周益民《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    游戏一样好玩的语文课  如歌的旋律如诗的激情——周益民文学课教学印象访谈:那些疼爱童年的声音  “怪老头儿”的快乐事儿——童话作家孙幼军访谈  为童年种植真善美——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访谈    附:飘飞在童年的歌声  把儿童引向华语的美丽家园——马来西亚儿童文学作家年红先生访谈  以“上帝的视角”——动物小说作家金曾豪访谈  童话推开了教室的门——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访谈   附:童年遇到一条路 在动物世界享受纯粹的快乐——“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访谈   对书籍的感情  对童年的坚守——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访谈 小船摇向童心深处——江苏作协副主席、作家黄蓓佳访谈 还记着尾巴在水里甩动的感觉——童话作家冰波访谈 撒播书香的种子——台湾作家、阅读推广人方素珍访谈 来自波罗的海岸的眷注——旅德儿童文学作家程玮访谈   附:程玮:抒写一首至真的歌 笑看“捣蛋鬼”和“小麻烦人儿”——儿童文学作家郝月梅访谈 一株花树在她的笔下噼噼啪啪绽放——少女文学作家韦伶女士访谈 我就在书中等你——儿童文学作家祁智访谈 她的心与孩子贴在一起——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访谈 我与童话一见钟情——童话作家汤素兰访谈 月亮河中漂来的故事——童话作家王一梅访谈 有一天从千万株蒲公英里走出来——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访谈 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科幻作家杨鹏访谈 孙卫卫的“年轻故事”——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访谈

章节摘录

  理念:“第三件事”诗与思  “第三件事”:为了文学与童年的欢聚  在那永不落叶的大树的高高枝头,嘀哩哩,嘀哩哩,日日夜夜,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  ——[法]雅克·夏尔庞特  有本著名的美国图画书,叫《花婆婆》。  花婆婆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坐在爷爷的腿上,听爷爷讲那些遥远地方的有趣故事。每次爷爷说完,她就接着说:“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笑着说:“很好,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花婆婆问:“什么事?”爷爷说:“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小女孩长大了,到处旅行,最后,在海边住了下来。她常常望着大海,问自己:我答应爷爷,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但是,做什么呢?  美丽的鲜花给她带来了灵感,于是,只要她走过的地方,她都撒下了鲁冰花的种子。第二年春天,那儿成了美丽的花的世界。  她终于完成了第三件事。  合上书本,我问自己,我又该做一件什么样的“第三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李吉林老师说,教师也是播种者,教师“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我是一个与童年生活在一起的人,是天真儿童与母语文化的“情感中介”,儿童世界既是我的大地,也是我的天空。让童年更美好,让童年在文学阅读中成长,不正是我应该做的“第三件事”?  一、文学在童年已死吗  这个世界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更新的信息令人难以招架。这样一个泛媒体时代,是否还有阅读的存在现实,是否还有文学的生长空间?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成为未成年人最喜爱的三种媒体。专家们认为,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当前“快餐文化”时代的必然映射。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就宣称,“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的消失”。无疑,这些都严重侵袭到儿童的阅读生态环境。  即便聚焦已经占比例很小的儿童阅读读物,我们也将失落地面对这样的现状:迫于升学应试压力,作文选、教辅书成为孩子、家长、教师共同认定的“合法”读物;教师、家长出于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关怀,为孩子提供、推荐的诸多成人文学名著,大多沦为孩子案头的“摆设”读物;孩子间自发阅读流传的某些“畅销书”,以漫画、卡通、通俗童书为主,因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孩子们的“地下”读物。  以上三种情况,分别是功利阅读、超前阅读与平面阅读(浅阅读)的具体表现。  童年是当下的存在,并非成年的预备;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并非缩微的成人。儿童阅读具有自身先在的季节性特点。遗憾的是,很多成人或是由于缺乏了解,或是出于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将本属于成人阅读范围的成人文学名著作品过早地摆放到童年的书桌。这种与儿童趣味相距甚远的书籍只会冲淡孩子的阅读热情,其本质与用营养丰富的排骨喂养婴儿无二。  娱乐性的平面阅读本身并无错,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心理释放,得到某种平衡,适应了阅读主体的现实需求。然而,目前却有以简单轻松甚至消遣娱乐为儿童阅读形式最高追求的趋向,这就不免让人很是忧虑了。  再从阅读的载体形式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阅读早已突破了原先纸质载体的单一形式,电子、网络等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当然也在其中。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有这样的镜头,男主角罗伯特·兰登在公交车上向一男孩借手机上网搜索信息。而原著中,主人公则是专程跑到一所大学图书馆去查找资料。  网络阅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信息迅捷、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让阅读者的内心变得躁动不安,很难从中获得安顿之感,基本丧失了纸质阅读的宁静与深入。如果听任其在儿童身上过多发生,必将导致一代儿童对纸质阅读的错位与疏离。这是儿童阅读的潜在危机。因为,“书面阅读最大的特点在于阅读的是标准的‘书面语言’,作为标准的语言文字写作形式,不仅有严密的逻辑文理、简明凝练的用词造句特色,更能营建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展现理性的风采”,“成为延续文化、历史、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建构着象征、思辨的世界。而这一特性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平永佳、周慰《失落的阅读》)  阅读的价值取向历来是多维的,H·吉尔曾把阅读类型分为信息型、逃避型、求知型、文学美型。其实无外乎两个维度,一则诉诸功用、诉诸现实,一则诉诸精神、诉诸心灵。两个维度并无抵触与消解,不过,我以为,在儿童时代,后者远较前者重要。儿童时代,心灵与身体在一同成长,心灵的田野需要润泽、温暖,阅读——毛姆所说的“非功利的阅读”,梭罗所说的“严肃的阅读”,抑或如伍尔夫所说的“非专业的阅读”,尤其文学阅读,正是给予润泽与温暖的水分和阳光。  我绝非现代媒体的抵制者,也不完全赞同坊间一度流传的所谓“用书本战胜电视”的悲壮口号,然而,当“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天真儿童是诗人”似正进入历史,犹可沦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之时,作为共时性存在的我,内心深处常不自量力地升起一种责任:呵护儿童的文学阅读,还其在儿童生活中的原有位置。  二、文学让童年生活在别处  文学与童年几乎构成了同义语,儿童其实生活在自己构想的童话世界中,而并非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朱自强先生干脆宣称“儿童期是文学期”。  还在襁褓之中,节奏鲜明、音韵协调的童谣就搭乘着母亲慈爱的眼神、温柔的拍抚、悦耳的嗓音飞入摇篮梦境。童谣让孩子快乐、放松、安全。这便是个体最初的文学启蒙。  再长大些,故事与童话成了童年的最佳伴侣。有哪个孩子不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欢呼雀跃,不为阿凡提的智慧勇气拍掌叫好,不为神笔马良加油鼓劲,不为匹诺曹的鼻子喜忧参半?儿童就是这样“真实地想象”着。  回想我的童年,故事与童话占去了很大的空间。程玮、梅子涵、黄蓓佳……他们都住在我的童年里。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就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我惊异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从此,我的童年生命在语言中获得欢愉与安顿。至今,我都能看见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阅读场景,也还能闻到那些报刊散发的油墨清香。那些叫人想念的文字甚至成为现在这个叫做“我”的重要的一部分,构成了我个人意义的经典。  海德格尔说,文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文学使人的精神提升,文学成为人类生存的一部分。文学从来不是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文学就好像一盏灯,照耀着人们的心房。葛红兵也曾这样形象地譬喻:“你会赠人一束鲜花,绝不会送人一篮青菜,为什么?虽然一篮青菜可能来得实惠,但鲜花传递的是一种美的形式,看似无用,却能给人带来无价的审美愉悦。对你与朋友而言,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乎物质的精神交流。文学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的交流形式。”  对于孩子,文学的意义还不限于此。除去审美的愉悦,文学更让童年学会“做梦”,这种“梦”顿使童年生趣盎然、熠熠生辉、可爱至极。甚至可以说,童年其实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梦”里,生活在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辽阔更为丰富的远方。这种“梦”的存在将成为今后人生的重要乐趣和创造源泉。就如巴什拉所言:“梦想中的人穿过了人所有的年纪,从童年至老年,都没有衰老。”  黄耀红在《没有童话的童年》书中曾经这样慨叹自己成年后的失落:  冬天下雪了,我的联想就只有打雪仗;月亮出来了,我的眼里就只有月亮粑粑;三十晚上有星星,我联想的就是来年豆子会丰收;碰到深的草丛,我想到的就是毒蛇,至于蜻蜓、蚂蚁、蝴蝶无非是一群昆虫,老鹰、麻雀、斑鸠又无非是一群乌,黄鼠狼、黑山羊无非都是与猪同类的动物。  是什么阻止了想象翅膀的振飞?是童年文学之梦的缺失造成的“童年的空白”,童年的空白导致人生的空白。“泛灵论”与生俱来地附着在儿童的身上,“鸟言兽语”是他们丰富的感情世界。然而,它又是如此娇贵,在最具渴望的季节一旦欠缺了文学的滋养,竟会永久地遗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用“祛魅”来概括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由鬼神代表的神秘力量,已从公共生活中消隐,科学改变了人观察世界的方法。“人们不再像屈原那样,相信天上有人看门;不再像曹植那样,相信洛水有美丽的女神;不再像李白那样,相信太阳由六条巨龙驾驭;不再相信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可爱的玉兔,有芬芳的桂花树。人们眼中的山河日月,神秘不再,敬畏不再,神往也不再。当天地成为失去魅力的空间,人便成了一个地球上的孤独者”。(舒婷《留住那美丽的童话世界》)  好在还有孩子。  好在还有“鸟言兽语”。

编辑推荐

  《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著,走了那么久,我们去寻找一盏灯,金菊是它的美丽,钻石是它的明亮,挂呀挂呀,挂在每间教室的门口,所有望着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周益民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对儿童的教育研究透彻,这本书重点在于讲解阅读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能从理论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同是时也符合了我国现在的教育导向。值得学习和收藏。
  •   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
  •   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 可以读
  •   第二次买了,送给推广儿童阅读的教师朋友
  •   看过了,再来评价。很适合一线教师阅读,有理论,有案例,操作性很强
  •   买这本书当初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读课外书。读了本书后,受益匪浅。不过,一知道有点读不懂,可能是水平太差。后来,过段时间再读,有些明白其中的道理,还想再读第三遍。
  •   看完了,内容还行吧,给个好评!
  •   很满意 比实体店的价格实惠多了 速度也很快哦
  •   很不错的一本书,送给侄女看了
  •   当当服务太差,每次买书都要自己跑很远去取!为什么不给发快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