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页数:300  译者:萧天佑  
Tag标签:无  

前言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第一版是由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年六月发表的。在书出版之时,卡尔维诺在报纸和杂志上的许多采访中谈到它。但是对这本书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辩论的最好机会是由批评家安杰罗·古列尔米的一篇评论提供的:卡尔维诺用如下的这篇评论回答了他,这篇标题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评论发表在《字母表》月刊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号上。  亲爱的安杰罗·古列尔米,“在这一点上我要向卡尔维诺提两个问题 ”,你写道,但事实上,在你发表在《字母表》第六期上的正是以“给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问题”为题的文章中,关于我的“旅人”,你提出了好几个或明确或不明确的问题。我将尽我的能力回答你。  我将从你的文章中不提问题的部分,也就是你的言语和我的言语相一致的部分开始,然后去发现我们的道路互相分开并开始互相远离的那些点。你非常忠实地描述了我的书,特别是精确地定义了被陆续呈现给读者的十个小说类型: “……在一本小说中,真实性就像雾一样是不可获得的;在另一本小说中对象被表现得带有甚至是过于稠密和情欲的性格;在第三本小说中获胜的是内省的探求方式;在另一本小说中起作用的是一种被抛向历史、政治和行动的强烈的生存紧张;在另一本小说中还爆发了最为残忍的暴力;然后在另一本小说中增长着一种无法承受的不适和焦虑的感觉。然后有色情堕落小说,大地原始小说,最后是启示录式小说。”(五年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意大利文化学院举行的一次讲座中,卡尔维诺在他对于这本书的定义和描述中大概是想起了这些话:“试图写‘伪’小说,也就是我想像出的由一个不是我并且不存在的作者所写的小说,我把这种活动一直推行到了我的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最深处。这是一本有关阅读小说的乐趣的小说;主人公是男的读者,他十次开始读一本书,而这书由于一些与他的意愿不相关的周折而未能结束。因此我必须写十个由想像出来的作者写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他们全都以某种方式不同于我并且互不相同:一篇小说全都是怀疑和混乱的感觉;一篇全都是肉体的和血腥的感觉;一篇是内省和象征性的;一篇存在主义革命的;一篇无耻残忍的;一篇带着固执的疯狂;一篇是逻辑和几何学的;一篇是色情堕落的;一篇是大地原始的;一篇是启示录式寓意的。我试图不仅将自己同化于十部小说的每一个作者,还同化于读者:再现一种特定的阅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真实的和特有的文本。但在某个时刻我感到自己仿佛被这十个不存在的作者的创造能量所贯穿。但我特别努力要揭示这个事实,即每一本书都是当着其他的书的面产生的,产生于和其他的书的关系和对话中。”) 正当大多数的批评者为了定义这十个“开头词”而寻找它们可能的模式或来源(并且常常从这些作者名单中跳出一些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的名字,这件事唤起了对一些一直到现在尚未被很好开发的领域的注意:心理联合在一些不同的文本间如何运行,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文本通过哪些途径与另一个文本相一致或相近)时,你追寻着我的方式,也就是时常向我自己提出一种文体的和与世界的关系的确立(然后,围绕这个确立,我让对已读的那么多书的回忆的回声自然地聚集)的方式,你在全部十个事例中完善地定义了这一确立。  在全部十个事例中?如果仔细地看,我发现你所给出的例子只有九个。有一处脱漏,以句号和“于是后来……”标示出来,这个“于是后来… …”对应着那个镜子的故事(《在线条交叉的网中》),也就是说对应着一个倾向于像一个理性活动或一个几何形状或一局棋那样构成的讲述的例子。如果我们还想要考察专有名词的近似,我们可以在爱伦·坡身上找出这种叙述模式的最杰出的父亲,而在博尔赫斯身上找到其在目前最完善的到达点。在这两个尽管相距遥远的名字之间,我们可以放置所有那些倾向于将最离奇的激情在一个具有稀薄化了的抽象活动、常常被装备了某种学识渊博的矫揉造作文体的心理气候中加以过滤的作者。  《在线条交叉的网中》曾被另一些批评家非常强调(也许是过分了?) ,但却是你遗忘的唯一的小说。为什么?我说,因为,如果你考虑到它,你就肯定会意识到在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的那些文学形式当中,有“ 被关闭的”和“被计算好的”作品,在这种作品中,封闭和计算是荒谬的打赌,这种打赌所做的只是指出与形式本身似乎意味着的那种(具有齐全性和密封性的)令人安心的真理相对的真理,也就是说传递一个不平稳的、处在破碎状态中的不确定世界的意义。  但是,如果你接受这一点,你就必须承认“旅人”这一整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这个模式(在一开始,是对一个普遍密谋这个古老的传奇topos 的利用——这个体裁的特征,这个密谋是由一些不可控制的势力,以至少是从切斯特顿开始的寓言喜剧的调式进行的,并由一个变化无常的deux- ex-machina操纵的;大骗子这个人物,你会指责我,认为是个太简单的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我几乎要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模式中,首要的游戏规则就是“使账对得上”(或者不如说:使得看上去账对得上,而我们知道其实对不上)。“使账对得上”对于你只是一个妥协,而它完全能够被视为一种用来挑战—和指出—下面的空虚的杂技动作。  总之,如果你没有从表格上跳过(或者删除?)“几何小说”,你的一部分问题和反对意见就将最终失败,就将从有关“不可作出结论性”这个问题开始。(你愤怒,因为我作出结论,于是你自问:“作者的一种漠不关心是什么?”不,正相反,我非常关心,同时计算一切,以使最为传统的 “轻松结局”——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最终封住拥抱着总体混乱的画框。) 至于有关“没有结束”的争论—你就这个主题说了些在一个普遍的文学意义上是非常正确的话—我想首先要把可能的误会都从场地上清除掉。  特别有两点我希望是更加清楚的: 一,处在我书中心的阅读对象并不是“文学的”,而是“传奇的”,也就是说是一个确定的文学程序—它本身是民间叙事文学的和消费的程序,但是以各种形式被文人的文学所采用——它首先是以将注意力强制在对正在发生的事的持续等待过程中的一个情节上的能力为基础的。在“传奇 ”小说中,中断是一个外伤,但是它也能被制度化(连载小说的篇章在高潮时刻的中断;章节的切分;“我们回过来再说”)。把情节的中断转变成为我的书的一个结构动机,这一事实有这种确切的和限定的意义,不涉及艺术和文学中的“没有结束”的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如说,这里的问题不是“没有结束”而是“中断的结束”,是“结局隐蔽或难以被读出的结束”,不论在文字的意义上还是在隐喻的意义上都是如此。(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 二,也许确实我的篇章被中断了?某个批评者(请看卢切·代拉莫,“ 宣言”,九月十六日)和某位有鉴赏力的读者坚持说不:他们认为这是些已经完成的小说,它们讲了它们应该讲的所有东西,没有任何东西要添加给它们了。在这一点上我不发表意见。我只能说在一开始我想要写一些中断了的小说,或者不如说:再现对被中断了的长篇小说的阅读;后来我得到了大量的文字,我甚至能够将这些文字作为短篇小说独立地发表。(这是相当自然的事,因为我一直主要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而不是传奇小说家。) 这本“传奇”小说的自然的收件人和享受者是“一般读者”,由于这个原因我希望他也是“旅人”的主人公。这是双重的主人公,因为他分裂成了一个男读者和一个女读者。对于男读者我没有给出一个性格特征,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爱好:他可以是一个偶然的和折中的读者。女读者是一个志愿读者,她善于解释自己的等待和拒绝(这些等待和拒绝都是以尽可能最不理智主义的词语表述出来,尽管—甚至正是因为—理智的语言一直不可避免地在日常所说的语言之上退色),这是一个由于无私的激情而对自己作为女读者的社会角色感到非常骄傲的“一般女读者”的升华。这是我相信的一个社会角色,这是我的劳动的前提,而不仅仅是我的书的前提。  正是关于这种面对“一般读者”,你磨尖了你的最明确的“深入”,你问:“只是和柳德米拉在一起,卡尔维诺,也许是无意识地吧,将一本诱惑的(奉承的)作品引向后来是他的书的真正读者(和买者)的一般读者,同时向他提供不可超越的柳德米拉的一些特殊的品质?” 这段话中令我不能接受的东西是“也许是无意识地吧”。怎么:无意识地?如果我将男读者和女读者放在书的中心,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一分钟也没有忘记(因为我享有作者的权利)读者是买书者,书是一个在市场上被卖的物品。认为可以不考虑生存的经济性及经济性所包含的所有东西的人,永远也得不到我的尊重。  总之,如果你说我是引诱者,饶了你;说我是阿谀奉承者,饶了你;说我是集市上的商人,也饶了你;但如果你说我是无意识的,那么我就愤怒了!如果在“旅人”中我想要再现(并用讽喻方式叙述)读者(普通的读者 )在一本他从来也没有预料到的书中的纠缠,我只不过是使我先前所有的书中那种有意识的和持久的意图明确化了。如果是这样,在这里将展开一场阅读社会学(甚至是阅读政治学)的谈话,它将使我们远离关于所涉及的书的本质的争论。  最好还是回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你的争论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形成的:一,为了自我的超越,可以指望自我的增多吗?二,所有可能的作者能被减少到十个吗?(我仅仅是出于代记忆而这样综合的,但在回答你时,我努力考虑到你的文章的所有论据。) 对于第一点,我只能说,通过一个有着各种语言学可能性的目录来追寻复杂性,这是这个世纪文学的整整一个部分的一种特征性方式,它开始于那部在十八章中讲述一个都柏林人的随便一天、并且每一章有着各不相同的文体构建的长篇小说。这些著名的先行者并不排除我总是喜爱要达到你所说的那种“可支配性的状态”,“靠着这种状态,与世界的关系就能不仅是以认识的术语展开,而且是以探求的形式展开”;但是,至少在这本书的持续时间里,“探求的形式”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与背景的主题统一性相汇合(或从这个主题统一性散发出来)的一个多样性的——以某种规范方式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特别新的东西:在一九四七年,雷蒙·盖诺就发表了《风格练习》,在这本书中,一件只有几行的逸事被用在九十九个不同的版本中。  作为典型的传奇小说的情形,我选择了一个草案,我能这样来确切地说明这个草案:一个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男性人物发现自己要充当一个不是他的角色的角色,他处在这样一个形势中,由一个女性人物实施的吸引和一个敌人集体的暗中威胁的逼迫,在他身上毫无退路地纠缠在一起。这个基本的叙述核心,事实上我在我的书中以《一千零一夜》的伪故事的形式表明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位批评者(尽管许多人都强调了书的主题统一性)将这种形式指明出来。如果我们愿意,同样的情形可以在这本书的框架中被辨认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主人公身分的危机来自没有身分这个事实,他是一个“你”,而任何人都能在这个“你”中认出他自己的 “我”)。  这个情形只不过是我强迫自己玩的游戏的限制或规则之一。你已经看到在“框架”的每一章里,将要紧跟的小说的类型总是通过女读者的口指明出来。此外,每一本“小说”都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也回答着一种必要性,因为接下来被读到的所有标题也将构成一个“开头”。由于这个标题从文字上看一直是从属于讲述的主题,每本“小说”都将从标题与女读者的期待的巧合中产生,这个期待在前面的那一章中已经被她表述出来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告诉你,如果你好好地看,你找到的不是“在其他的自我中的认同”,而是一些必经之路的格栅,它是这本书的真正的生育机器,就像雷蒙·卢塞尔作为他的传奇小说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向自己提出的那些头韵法。  这样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正好是十个小说?回答是明显的,并且你自己在更前面的某一段给出了这个答案:“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界限”;我当时也可以选择写十二个,或七个,或七十七个;写为了传达出多样性的意义所必需的那样多。但是你立即抛出这个回答:“卡尔维诺过于明智地确定了十个可能性,为的是不暴露出他进行综合的意图和他本质上对于一场更加不确定的比赛的不可支配性。” 我在这一点上向我自己提出质问的同时,我几乎要考虑:“我陷入了怎样糟糕的境地?”事实上,关于全体的想法,我一直都有一种反感;我不承认自己有“综合的意图”;但是,还是写出来更令人放心:在这里我说的—或者我的人物西拉·弗兰奈里说的—正是“全体”,是“所有可能的书”。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所有的”书,更是“可能的”书;你的反对意见针对的就是这里,因为第二个问题立刻就被你这样重新表述出来: “难道卡尔维诺相信……可能的事物与存在的事物是一致的?”并且你非常暗示性地威胁我“可能事物不能被列数,它从来也不是一个加法的结果,并且它主要的特征是一种消逝的线,在这条线上每一个点都分享着整体的无限特征”。  为了试图摆脱这种糟糕的境地,也许我应该向自己提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这十个小说而不是别的十个?清楚的是,如果我选择了这十个小说类型,这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我更有意义,因为它们最适合我,因为它们最使我乐于写它们。有另一些小说类型不断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本来能够将这些类型添加在列表中,但是,或者是我不肯定自己能成功,或者是它们没有呈现出一个我认为是相当强的明确吸引力,或者干脆就是这本书的草案已经足够充实了,我不想扩充它了。(例如,有许多次我想:为什么叙述者我必须是一个男人?而写出的文字是“女性的”?但是存在一种“女性的”文字吗?或者能不能为每一个“男性的”小说的例子想像出“女性的”对等者?) 于是我们说在我的书中,可能的事物不是绝对地可能的事物,而是我认为可能的事物。但也不是所有的我认为可能的事物;例如,我没有兴趣重新经历我的文学自传,重做我已经做过了的叙述类型;它们应该是一些处在我所是并所做的可能事物之外的可能事物,能够被由我向外的一个跳跃就达到,而我则停留在一个可能的跳跃的界限之内。  我的书的这种限制性的定义(我把它提出来,以否认你强加给我的那些 “综合的意图”)有可能最终将给予这本书一个贫穷化了的形象,如果它没有考虑到一个始终与这本书相伴随的相反方向的动力:这就是我当时一直在自问我正在做的工作会不会有一个不仅仅对于我而且对于其他一些人的意义。特别是在最后的阶段,当时这本书实际上已经完成,它的许多连接处不许可有进一步的调整,我焦急地想要确认自己能不能在概念上为它的情节、它的过程、它的次序作出解释。我为了我的专用的个人的解释,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梗概和草案,但我从来没有成功地使它百分之百地达到精确。  在这个时刻我请我的一位最明智的朋友读我的稿件,想看看他能不能给我解释这件事。他对我说,他觉得这本书在连续的删除中进行着,一直到删除“启示录小说”中的世界。这个意见和我在同时对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接近阿尔莫塔辛》的再阅读促使我重读我的(这时已经完成的)书,把它当做对“真正的小说”和对于世界的正确姿态的探求所能够是的样子来读,在这种探求中,每一个开始并中断的“小说”都对应着一条偏向的途径。在这个观点看来,这本书(在我看来)于是就再现了一个消极的自传:我以后将会写的和我已经偏离的小说,还有(对于我和对于别的人来说) 一份各种生存态度的指示性目录,这些生存态度通向同样多的被禁止通行的途径。  这位明智的朋友提及柏拉图在《智者篇》中为了给钓鱼者下定义而使用的双重选择:每当一个选择项被排除时,另一个选择项就分岔为两个选择项。这个提醒足够让我致力于根据这种方法画出一些草图,以说明书中的这种明确路线。我告诉你其中一幅草图,在这幅草图中,你将发现,在我对十个小说的定义中,几乎总是你使用过的那些语言。  在最后一个环节能够与第一个环节连接在一起这个意义上,这个草图可能有一种循环性。那么,是不是综合性的?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我很高兴它能这样。在被这样画出的落空的边界之内我圈出一个白色范围,在这里放置对于你所提倡的唯一的不具有欺骗性的世界的“否认”态度,因为你宣称“世界不能被见证(或宣扬),而只能被否认,被用每一种个人的或集体的保护所资助,被复原到它的不可还原性”。  (陆元昶 译)

内容概要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入》的第一版是由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年六月发表的。在书出版之时,卡尔维诺在报纸和杂志上的许多采访中谈到它。但是对这本书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辩论的最好机会是由批评家安杰罗·古列尔米的一篇评论提供的:卡尔维诺用如下的这篇评论回答了他,这篇标题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评论发表在《字母表》月刊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号上。  伊塔罗·卡尔维诺的名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严格的说而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一篇关于说故事的故事,一本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一份关于文本的文本,一部明显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后设作品。  这部作品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钉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这本书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光看热闹的话,我们会发现本书中十篇嵌入小说全是紧张刺激的惊栗故事,诸如侦探、间谍、科幻、成长故事、日记体小说、新恐怖小说、感觉派小说、西部故事等;叙述模式则包含现代主义、意识流、魔幻写实、政治小说、心理分析等,变化多端;描写细腻,构想奇妙;在在发人省思,颇堪玩味。  从严肃的文学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后现代主义的活教材,书中处处可见结构主义后起的批评理念。让我们从它的「后设」或「自行反射」成分谈起:本书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迥异其趣,非但不刻意经营令人信以为真的幻觉,反而经常提醒读者,你正在阅读的是虚构的小说;除了诉诸谐拟,颠覆既定的小说习套和观念之外,并常自行暴现创作之设计伎俩。  此刻我最想读的小说,应是那种以叙述的欲望为驱动力,堆砌一篇又一篇故事,而不企图把人生哲理强塞给你,只让你观察小说本身的成长,像一棵树那样,枝叶交织纠缠。  前面说过,这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其主旨之一在探讨小说的阅读及写作。除了嵌入小说部分的自行反思之外;框架故事直接探讨有关小说的各种问题,并涉及(原)作者、译者/伪造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互动,(想象)虚构与事实(真相)的关系等等,可说是钜细靡遗。读者「你」在追求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女性读者鲁德米拉之外,还遇见了包罗甚广的不同类型的各种读者和作者,诸如拒绝看书的非读者;仰赖电子仪器,割裂文本,断章取义,以支持己见的女性主义读者;披阅并口译已失传之死文字的教授;从事职业性阅读的出版社老编;翻译家/伪书制造者;名满天下的畅销作家;负责审核禁书的官员等等。他们各自不同的阅读旨趣和见解有助于揭发小说阅读和写作的现象和本质,同时也呼应了后结构批评流行的按语: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这本书中最主要的误读/诠释者自然还是主角「你」本人。事实上,卡尔维诺的这本书可说是献给读者的,它一开始便直接对「你」说话:  你就要开始读伊塔罗.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放松心情。集中精神。什么都不要想,让周围的世界渐渐消失掉……  强调读者(基于作者)在诠释上的地位,乃是晚近各派批评理论的共同趋向。本书中的读者不仅只是隐设读者和实际读者——阅读的主体,也是小说的虚构框架中的主角——吾人阅读的对象,他同时又扮演作品意义的生产(作)者和批评者,因为他在追求阅读的过程中,一再陷入晦涩文本所布下的迷宫,必须自行寻觅出路,不断地被迫修定自己对小说的观念和期待。  本书的「读者」同时具备个别性和一般性,甚至连姓名、身体特征、职业、年龄都付之阙如,为的是让实际读者(我们)容易产生认同,一起参与「他」的追求,在第二章接近结尾处,他自问道:  读者,你究竟是谁?你的年龄、地位、职业、收入……这样问或嫌轻率。那是件的私事,你就是你。重要的是你目前的精神状态……自从昨天以来,事情起了变化,你的阅读不再孤单:你想到彼读者,她也在同一时刻打开书;待阅读的小说与待展开生活的可能的小说重叠在一起,那是你和他的故事之延续,情况更好的话,一个可能之故事的开始。这就是你昨天以来的转变,你原来坚称自己喜欢书籍,那是扎实的东西,摆在你眼前,容易界说,享受,无风险,胜过实际生活经验——总是捉摸不定、不连续、争论不休。难道这意味着这本书已经变成一种工具,一种沟通的管道,一种约会?但这并不是说,阅读这本书对你已经比较没吸引力了:相反的,它的力量增加了。  读者对于中断的小说和对彼读者鲁德米拉的期待和欲望一再被挑起,一再延宕——一切欲望原本源生自欠缺。随着框架故事的发展,两种欲求愈来愈难区分。在第六章,「读者」自己发现:「追踪那本中断的书,给你注入一股特殊的亢奋,因为你和彼读者一起在进行那件事;但到头来却变成和追求她是同一件事,她以繁衍变化的神秘、诡计、伪装逃避你……」  到了第七章,阅读和恋爱两件事终于合而为一,男女读者两人在床上相互阅读对方的身体,以阅读来诠释做爱,其中有一节强调:「阅读与做爱两者最相似的地方在于:在这两件事之中,时间与空间皆开放,与可以丈量的时间和空间不同。」  本书处处暗示阅读即是欲望的运作。叙述的声音时而扮演提示者的角色,敦促读者采取行动。例如第九章如此描述一位女性宽衣解带,对读者你投怀送抱:  读者啊,你在做什么?你不抗拒吗?你要逃避吗?啊,你在参与……啊,你也投身进去书唯一的主角,嗯;但你就因此认为你有权和所有的女性角色发生肉体关系吗?  第八章的前半部,那位畅销作者日日以望远镜偷窥另一个山坡上的女性读者(即彼读者)在阅读,进一步探讨了写作与情欲的关系。此书也诉诸读者的窥淫欲望,来诱引并满足读者,第八章之后的(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此书中的两种追求,阅读方面备受干扰,有无止尽;但爱情的追求却有所「斩获」。在第十一章,读者在跑遍山涯海角,寻书未果之后,归返故里,前往图书馆,并聆听七位读者发表迥异其趣的阅读策略,第七位读者质问道:  你认为每篇故事都非要有个开端和结局不可吗?古代的时候,故事只有两种结局:男女主角在历经一切考验之后,结成眷属;要不然,就是死掉。一切故事所指涉的终极意义有两个层面:生命的延续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  听到这里,我们的读者「你」突然若有所悟,当下决定要和鲁德米拉结婚。  在最后一章,我们看到男女读者已结成夫妻,并卧床上,进行同步阅读,准备熄灯就寝。男性读者即将读完的卡尔维诺的小说,是否会有最终的结局,或者从前的阅读经验会重演,我们不得而知。这个以喜剧收场的通俗结局,倒可看成原型批评家傅莱所称的春天模式的文学:熄灯之后,可望埋下子孙繁衍的种子,不虞将来缺乏小读者,这的确是读者(消费者)诞生的时代。

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八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一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第二章 在马尔堡市郊外第三章 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第四章 不十白寒风,不怕眩晕第五章 望着黑沉沉的下面第六章 在线条交织的网中第七章 在线条交叉的网中第八章 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第九章 在空墓穴的周围第十章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章节摘录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呜呜地鸣叫着,活塞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本章的开头,一团烟雾遮盖了第一段的一部分。火车站的气味中夹杂着一股小餐馆的气味。有人透过雾气蒙蒙的玻璃向外观看,他打开玻璃门,酒吧里面也雾气腾腾的,就像近视眼或被煤灰刺痛眼睛时所看到的景象。这本小说的文字模糊,就像旧时火车上的玻璃窗户结满了水汽一样,雾气罩住了书页。这是个冬雨淅沥的夜晚,主人公走进酒吧,脱下潮湿的外衣,一股水汽顷刻裹住他的身躯。火车的长鸣在雨水中闪烁着寒光的铁轨尽头渐渐消逝。  年迈的小酒吧店员正用蒸汽咖啡机煮咖啡。咖啡机发出啸叫,喷出水汽,仿佛店员在发出信号,起码小说第二段的一连串句子给人这么一种印象。听到这个信号,坐在桌边玩扑克的人立即把排成扇形的牌往胸口上一贴,分别转过脖子、肩膀和椅子望着这位新来者

编辑推荐

  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4条)

 
 

  •   马尔克斯当年读了卡夫卡的小说后惊叹道: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译作《寒冬夜行人》)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卡尔维诺写了10个只有开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续写成一部出色的小说,而他同时又用另外一个故事——男读者与女读者通过阅读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将这10个开头包含在里面。关于这部小说,要说的话太多。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恋人们对他们的身体的阅读(即他们全身心地一起在床上活动),有别于对书籍的阅读,因为这种阅读不是线性的。它可以由任意一点开始,可以跳跃、重复、返回、滞留;它使用的语言是并行不悖的语言,即发散的语言与会聚的语言;它厌倦的时候可以跳过几页,抛开线索,然后再重新找回线索。也许可以看出它的某种运动方向,即向终局运动,向高潮运动;为了走向这个高潮,它采取各种节奏、格律和主调反复等等方法。然而,终局是否总是高潮呢?或者说,奔向终局的运动会不会受到一股逆流的影响回到过去的时间与时刻中去呢?如果每个片段及其高潮都要用图表示出来,那就需要有个三维的甚至四维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任何生活经历都不会重演。性交和阅读最相似的地方莫过于它们内部都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有别于可计量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我看到过的关于阅读的最精妙的论述。不少同志喜欢带着汲取政治智慧和满足思想欲求的心态去阅读,殊不知,这无异于吃了伟哥拼死鏖战,在歇斯底里中得了虚假的快乐,最后如烂泥一般倒在世俗丑陋的肉体上唏嘘不已。在这里,卡尔维诺告诉我们,无论性爱还是阅读,保持坚挺的最好方式是不要老想着坚挺,该挺的时候总会挺的。同时还告诉我们,持续时间的长短并不能最终决定快感的程度,随欲而至,放松享受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潮。其次,卡尔维诺让我们明白了小说开头的重要性。他说:“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让读者兴奋的是,他居然做到了!他让我们始终沉浸在好奇之中,而且不断地加以强化。其三,这是小说叙述艺术探索的一个里程碑。卡尔维诺的构思是宏大而精妙的,他通过这样一个苦心经营的想象的世界,包含了无比丰盈的内容,让我们寻回了曾一度失落的阅读的快感。10个只有开头的小故事都有一个标题: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无疑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周星星同学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耍无赖,即兴创作了一首藏头诗,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我觉得卡尔维诺比之更为高明。且看小说开头和结尾。(开头)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先放松一下,然后集中注意力。抛掉一切无关的想法,让周围的世界隐去。最好关上门,隔壁老开着电视。立即告诉他们:“不,我不要看电视!”大声点,否则他们听不见。“我在看书!不要打扰我!”也许那边噪音太大,他们没听见你的话,你再大点声,怒吼道:“不要开始看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了!”你要是不愿意说,也可以不说;但愿他们不来打扰你。
  •   他造了一个乐园你有幸成为嘉宾走进去后才知道那其实是个迷宫而神秘嘉宾其实也并不是你是这个名叫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人这个冬夜你成为他的旅人在他的迷宫旅行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他如此擅于制造迷宫文字堆砌的迷宫他用故事引你入门却没有告诉你出口你站在他用镜子精心打造的万花筒里看见的只是片段重复然后头晕目眩你就像那个不能容忍电话铃声的人焦虑不安又迫不及待只想找一个出口看他的小说不小心就会走火入魔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他会写着什么我被困在他无穷无尽的想象里跟不上他的步伐也看不到尽头可是也许你也和我一样被他的神秘迷惑甘愿地住在他的迷宫里
  •   卡尔维诺的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尤其是这一部。卡尔维诺躲躲闪闪,试图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我看见卡尔维诺始终在笑,他躲在幕后,像命运之神,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不断的扰乱你——读者,每一个人,而他却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在偷偷地笑,笑你的无知,他似乎在暗示人们都是这样存在,生活的——容易失去人生每一个最初的,不断地被世界困扰着,如果失去定力就会失足掉入“命运”的旋涡,失去自己,最终被引导,被摆布。.....这就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
  •   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故事剧情不断延伸,但叙事无限后退的后现代代表作。颠覆传统阅读模式。荒谬与文学、人生结合,从荒谬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自我存在的不合逻辑,《如果冬夜》一书每一节都试图揭示一种人生状态。女性声音的缺席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种体现。
  •   王小波的推荐让我认识了卡尔维诺,不晓得该怎么说他的小说,也许他的小说只能他说吧。科尔维诺对小说结构的贡献的确实至名归。我不能再说什么了,如果你真的喜欢小说本身的话。
  •   卡尔维诺为你建造了一座冬夜的嘉年华——好吧,也许也是为了他自己。

    且不探讨深度问题,语言诙谐内容深刻,从第一张起就忍不住嘴角上翘,但你有有些泄气,因为这场捉迷藏中你永远也抓不到他留下的影子。


  •   绝对值得收藏。翻译的不错。记得在大学时见一本翻译成《寒冬夜行人》,我觉得不对,违反了作者的原意。还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更精彩。
  •   当当发货比**快,书质量很好,印刷好,包装好,喜欢卡尔维诺,喜欢当当!
  •   绝妙的思想,绝妙的卡尔维诺!
  •   今天刚刚收到的货。因为是普邮,也是一个人,走了很远路,去那个熟悉的绿色小屋签字领书。坐在邮局的写字桌旁,一个人慢慢的打开包装,渐渐露出期待的海蓝色封皮,很高兴,我们终于见面了……(书脚有些折,还是很喜欢)
  •   探索叙述的无数种可能.他是我知道的最聪明的作家之一
  •   一直放着没读,最近才算是翻开来看

    很奇特。有种被吸引的感觉!
  •   扭曲与纠结本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循环的重复世界在轮回
  •   绝对值得一读,看了就知道
  •   不错的书,没怎么看,包装不错,就是没有书签,美中不足
  •   与众不同。包装的好,书外面有层塑料膜。很保护书。
  •   RT我说不清楚这本书到底怎么回事,但是太妙了!买了决不会后悔!
  •   虽然更喜欢寒冬夜行人那个书名.
  •   作者掌控了一切,太聪明了
  •   有人写了非常好的读书感悟。有兴趣的,去看看。http://www.zigui.org/bbs/read.php?tid=189077
  •   大大的驚喜。小說原來可以這樣寫的。
  •   要多化时间去体会
  •   还没看呢!以前看了《我们的祖先》就喜欢上他了!
  •   因为作者所以阅读这本书,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一个个人主义色彩较厚重的新体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黑白分明的人物特写,你所能够从阅读中感受到的也许是另一个自己。
  •   不择手段。为了另辟蹊径我们不择手段,尝试找到没有被写过的书,哪怕就一本也好。一本书就变成写作教材和反写作教材,好像事件的出现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经典的面孔模糊地闪现,它们跟皮肉连得那么吊诡,如同不过是面具。我准备好失落与惆怅,另一只手上是些诗人般的伤感。可还没有看到最后,就连这失落也好惆怅也好甚至这伤感,都背过身去不再露出它们的脸。只有一个事情是我哑然失笑:你说要是有人再戏仿一把寒冬夜行人,会不会有读者圣经般捧着,再试图解读不可复现的质感?
  •   我很喜欢上午的阳光,半坐在阳台的沙发上手捧一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不错的书,不过是针对所谓的阅读痴迷者准备的,只是喜欢读故事的人,可以不必读
  •   很吸引人的书名写着幽默的情景讲着不一样的故事。所有的故事穿插起来是什么的感受?把每章的标题串成一首诗,一段话又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总之,很不一样···something is different so that i can impress you so much!!Even though that would made you mad sometime``
  •   在冬天的一个夜晚,被书名吸引了。买来后粗粗一翻,值得。但尚未细读。
  •   它会告诉你,原来书可以这么写,人可以这么活。
  •   不错,是够后现代
  •   有一定的写作手法!
  •   身临书境
  •   这本书真的不易懂,但是绝对是本好书
  •   还没来得及看哈,只翻了翻。觉得还不错的。
  •   深奥难看懂
  •   都说卡尔维诺的小说挺不错,买了几本看,觉得不能读进去。不知为什么。
  •   水平不够,没有坚持看完,云里雾里的不过,记住了一句话:"探索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只能惊叹一句,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   卡尔维诺的书真玄乎啊,我看了这本,还有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看不见的城市,我们的祖先。就我们的祖先看得明白点,而且觉得很不错。这本没看明白。
  •   翻译的好像很别扭。几乎看不到卡尔维诺的特色了。尤其是书名,怎么就那么别扭呢?叫寒冬夜行人不挺好的吗?
  •   这一本不是很喜欢,没有读太明白,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没有结尾。大概是我水平还不到吧。
  •   根据王小波的推荐看的,看来他的万福寺受的影响蛮大,总起来说,里面的那些什么什么语系和不存在的作家让我有些头晕
  •   印刷和装帧不错,特别是封面的留白,只是太小众了。
  •   我的宝贝书,送到我手上的时候被折磨的不成书样哇哇心疼请以后注意点,好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