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蔡玉洗 董宁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前言

  能有机会为《周有光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八年五月版。)写序,这足我最感荣幸也最觉高兴的事。  二十世纪足中国人受苦受难的世纪,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在这样一个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长乱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龄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米,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之象,这真是人間一大奇迹。何况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汉字改革家周有光先生!  有光先生的《汉字改革慨沦》不但有精审的日译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译本和英译本。今天汉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从一九五五年起便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担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一九血八年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他是贡献最大最多的主将。所以今人一提到汉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无论足中国人或外国人,首先便会想到有光先生的大名。几年前,美国名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担任《纽约客》(New Yorker)驻北京记者,他为了研究中国文字改革的前因后果,便费了好几天的工夫对有光先生进行专访。有光先牛许多精辟的见解现在都已收在何伟新著《甲骨》(Oracle Bones,New York:Harper/Colins,2006)中了。有光先生在乱世中做出了辉煌的建设成绩,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对于这样一位百龄老人的口述自传,我们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学一方面获得扎实的中国古典训练,另一方面又直接读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学;两年圣约翰大学则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熏陶,“学会了自学,学会了独立思考。”他在圣约翰时期已决定以经济学为专业,以后在光华大学和到日本京都大学深造,都一直没有改变。抗战时期,他进入银行界工作,以实际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他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当然更深入了。更难得的是他战后到美国信托银行就业,仍孜孜不息地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中自修经济学。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银行、货币、国际贸易等等科目?这并不是因为他贪图银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图,他便不会在一九四九年冲破一切阻力回归中国。早在大学时代,他已建立了一个坚固的信念,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他认定中国现代化的出路最后必然要归宿到经济建设,他决心献身于这一崇高的目的。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民间读书刊物《开卷》出版百期以来的经典作品。全书共分九卷,按年度划分。虽然书中收入的只有二百来篇文章,但表达出的那份衷情、那份眷念、那份祝福,则是书友们所共同的。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纪初,能同登上《开卷》这一叶文化小舟,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这当然也因为,《开卷》是一份充分开放的刊物。从创办之初,它就力求避免小圈子,一言堂,扯旗称霸。它希望打开的不止是书卷,还有人们的心胸和情怀。《开卷》同人始终恪守和而不同的精神,尊重不同看法,包容不同意见,这才会有今天的和谐局面。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卷(二○○○年)
 南京历史上的开有益斋
 历历春风侍坐时
 赵叔雍其人及其他
 城市会说话
 白先勇的故都旧梦(外一篇)
 文坛风两题
 戏法史观
 书话二则
 杂志的个性
 香港的《开卷》月刊
 为卞之琳送行
 纪念萧乾创办《中国简报》七十周年
 我爱魏明伦
第二卷(二○○一年)
 枕边所读
 涉及内山完造的一种资料
 鼓舞——纪念范泉先生
 诗谊如水
 也算交代
 借花献逝者倒叙忆娄平
 怎一个“情”字了得
 一座城市的欣慰
 与人为善的行吟记者
 “吃安逸了”怀故人
 孙用藏《清代文字狱档》
 我读胡风
 老僧录存的居士诗
 好花时节不闲身
 短命的汉奸杂志《众论》
 展墙告白
 “学者随笔”琐议
 奇文不可读
 广义的翻译说
 南京往事
 我看副刊
 记苏州两位陆姓画师
 “泔脚文化”
 一日得两“鹰”
 《老子趣读》之趣
 我有一把好扇子
 未能如愿的回乡之行
 念楼的竹额
 清淡汪曾祺
 难进牛津
 天于我,相当厚
 曹靖华《铁流》手校本流传始末
 寻访五桂楼
 纪念鲁迅的几句话
 怀艾青
第三卷(二○○二年)
 这就是巴金
 六十年前的惜别
 江南书香流传
 说旧书
 武侠小说丛谈
 永厚老兄
 《日瓦戈医生》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外一章)
 徐志摩《花之寺·序》残稿
 书香人和
 文学同窗四友
 二三啤酒事
 访杨宪益先生琐记
 建国初期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兼职教授
 至美的《骑车》
 话说“题签”
 过去的回想
 清风皓月诵寒笳
 忆金陵
 也说《日瓦戈医生》未获诺贝尔文学奖
 铜雀台及其他
 读书偶记
 悼孙犁
 缅怀昔日文化女性
 宗白华残简一通
 三副对联的出处
 王国维这道题
 徐志摩为编校发脾气
第四卷(二○○三年)
 大康的隐忧
 字谜征解
 也谈郑成功忠于谁
 邵洵美、项美丽与“抗日杂志”
 亦一“上娱”
 雪漫什刹海——记杨宪益和戴乃迭
 且说蜗牛居
 我的书房
 寒碜的冬青书屋
 我喜欢看书
 陈光甫的故事(二则)
 耕堂笔下皆大雅
 苦茶庵里的笑话
 《当年游侠人》自序
 去八条
 他们仨
 一丘一壑也风流
第五卷(二○○四年)
 严家炎与金庸武侠小说
 辛笛叔
 “门外汉”写大文章
 学术“量化”误尽苍生
 碧空楼的情思
 常导之的两本书
 两本胡适传
 一条漏掉的注文
 再谈幽默
 孙望与《中国诗艺》
 谁还记得叶德均
 五十年前的理想
 晚年的东方■■
 克洛底奥·阿巴多
 听艾青议诗
 小丁《花街》创作的原型
第六卷(二○○五年)
 诗人和他的坐骑
 无题
 了不起的女儿
 对张岱年先生的点滴回忆
 探索神秘圣火的勇士
 《复旦往事》后记
 武汉的书香
 五十五年后谈《起点》
 遥祭冯亦代
 书生原来是牧人
 唐吟方的《雀巢语屑》
 书鱼知小
 双浅斋
 谈诗小札
 我喜欢光,我崇拜光!
 子善老师
 一本艾青读过的书
 看张维祺怎样《致死者》
 关于《海上花》英译本
 影印贯华堂本《水浒传》赘言
 图文并茂,不易
 《文艺》闲话
 悄声向巴金先生送别
 永远的怀念
第七卷(二○○六年)
 试说鲁迅先生编的《文艺连丛》
 黄裳的“图文”南京
 过去的好时光
 怀念巴老,永记《随想录》
 也曾“坐拥书城”
 我的朋友张中行
 吴梅看电影
 关于“金陵杂记”
 钱君訇先生印象
 一个难题——谈幽默
 悼吴藕汀先生
 忆尊敬的孙望先生
 “苏州王稼句”
 沉重的书——怀念子铭兄
 我和我的画
 萧散淡永,自成境界
 馀事作书人
 朱金顺可称高手
 《我在行走》自序
 秀才人情纸一张
 我们还需要“启蒙”
第八卷(二○○七年)
 读《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兼及其他
 “食衣住行信”
 鲁迅与梅兰芳
 “我就是这样天生一副牛脾气”
 胡蝶,玉翼翩翩影犹香
 出书的遗憾
 笔名
 浮出水面的诗人废名
 《访问历史》自序
 罗庸先生讲《论语》
第九卷(二○○八年)
 我的本名与笔名
 三妙轩怀远
 小识林文月
 父亲周楞伽编辑的《文艺春秋》
 凤子的旧作——《八年》
 向来喜怒形于色,只为吾心太不平
 《李健吾传》:韩石山的“心血之作”
 《周有光百岁口述》序

章节摘录

  鼓舞——纪念范泉先生  陈映真[台北]  重新发现范泉(一九一六——二○○○),是这世纪之交海峡两岸文学界十分重大的收获,也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早在艰苦的抗日战争的晚期,年轻的范泉就在孤岛上海苦心收集了有关台湾文艺的日文资料,一面在敌伪的虎视下对侵略者进行果敢的文化斗争,一面又满怀着对同胞亲人的情感,研究祖国失丧之地台湾的文学。一九四六年元月到一九四七年间,范泉在大陆的文化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台湾文学的重要文章。今日回顾,范泉是当代中国大陆最早,而且很有见地的从事台湾新文学研究的人,是今日大陆自一九七九年后不断繁荣起来的台湾文学研究事业的肇基人。  更重要的是,范泉有关台湾文学的研究在甫告光复的台湾文坛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起到深刻的影响。一九四六年元月,范泉在上海发表《论台湾文学》。二月,台湾重要的文学理论家赖明弘投稿到上海同一个杂志(《新文学》)上作了热情的回应,支持范泉的这些意见,即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台湾光复后,台湾文学进入了将自己建设为新中国、新社会之组成部分的台湾文学的时代。  一年多以后的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仅仅与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惨案”相隔七个多月后,欧阳明在台湾岛内的新生报《桥》副刊上发表文章《台湾新文学的建设》,第一次在岛内回应了范泉,从此在台湾引发了一场为期一年许的关于“如何建设台湾新文学”的争鸣。参加争鸣的省内省外作家和评论家有二十六个人,计收获了四十一篇论文。思想争鸣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围绕在范泉《论台湾文学》所提出的四个焦点上:(一)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一环;(二)台湾新文学发轫于日本统治时代,备受压抑,发展不足。光复后,台湾新文学迎来了一个重建的时期;(三)重建台湾新文学的目标,是要使台湾新文学与大陆新文学齐头并进;(四)但台湾新文学的重建工程,端赖本省本地作家的努力,才能建设有“台湾气派”、有“台湾代表性”、有“台湾风格”与“台湾个性”的台湾新文学。第二个部分,是把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理论及其运用介绍到台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个性与典型性、文学的统一战线、台湾与大陆文学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法、继承还是超越“五四”,等等)。第三个部分则是当时台湾思想界面临的具体问题(如“台湾文学”的概念、关于“奴化教育”、关于“奴才文学”、关于省内知识分子、民众之间的团结,等等)。而在这论议的三大部分中,主要的论议则集中在范泉所提出的上述四个焦点上。从台湾文学思想史看,范泉《论台湾文学》引起的这场关于建设台湾新文学的讨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在台独派的宣传下,造成这样的刻板认识,即认为台湾光复后,由于中国普通话和台湾的闽语、残留日语之间的隔阂,再加上国民党恶政的威暴,岛内的省外人士与本省人士之间、国内省外人士与本省人士之间无法沟通,心有芥蒂,甚至相互疏隔。范泉的台湾文学论在台湾引起重大思想、文化反响的事实,不但粉碎了这种政治歪曲,还进一步呈现出即便在“二·二八惨案”之后,祖国两岸人民之间在同一个历史形势下的热切互动。范泉在战后对台湾的重大思想影响,说明大陆的重要报章杂志流传于台湾,不少进步的大陆文化人来台,向大陆报道国民党治下台湾的各方面,并与台湾当地进步文化人互相团结,初步形成了两岸人民介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公共领域”(publicsphere)。在国共内战形势迅速转化的时局下,通过当时两岸间的“公共领域”,凝结了一种政治的、文化的、文学以及思想的共同体意识。而正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共同体意识,使两岸先进的知识分子能够超越国民党的屠杀、镇压与恶政,坚定地寻求民族的和平与团结,共同面向中国之新的未来。而历史显然选择了范泉,让他在那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启蒙与促进的作用。  在台湾文学的研究上,范泉能够很敏锐地理解台湾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要素——例如他以“丰厚的光彩”来形容杨逵的作品,以“静谧和忧悒”概括龙瑛宗的作品,并从而以杨云萍为“兼备杨逵的丰厚与龙瑛宗的宁静”,颇能把握作品审美的神髓。另一方面,范泉也具备深刻的政治理解力。他说杨逵“不曾被任何人所御用”,“从没有为(日本)军阀侵略政策宣传”过,坚持到底,有“很骄傲地直立着”的高大形象。寥寥数语,却极其准确地概括了杨逵的文学道德与文学人格。当他说到台湾附日作家周金波时,说“周金波写下了屈辱求荣的《志愿兵》一类的小说而仍然毫不感到自惭”。去年去世的周金波确实是至死不悔其附日作品,至死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此外,范泉在《记台湾的愤怒》这篇同情和声援经受“二·二八惨案”残暴镇压的台湾人民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台湾从异族的铁蹄下重又归返祖国的怀抱。对于这样一块有历史意味和民族意识的土地,我们应当用怎样的热忱去处理呢?是不是我们要用统治殖民地的手法去统治台湾?是不是我们可以不顾台湾同胞的仇恨和憎恨,而拱手再把台湾送到第二个异族统治者的手里呢?  今天台湾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有多端。其中国民党对台“殖民地手法”的统治是原因之一。范泉五十三年前的这一段话,在关于正确处理对台工作、面对台湾问题上,至今仍充满了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说明范泉的台湾研究带有清醒而深刻的政治认识力。  其次,在“二·二八惨案”后不久,范泉写《记台湾的愤怒》,表达了他对恶政下的台湾同胞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杨逵在“二·二八惨案”中失踪的消息讹传到范泉的耳朵,他写了充满情感和理解力的《记杨逵》,深情地挂念从未谋面的杨逵。“现在,虽‘二·二八’事件已经有半年之久,询问了许多台湾的朋友,杨逵的消息却依旧是杳然无闻。”范泉写道:“我每次用颤抖的手,翻阅着他亲笔签字赠送给我的遗著,一阵难堪的感受涌上了我的心头……”范泉为杨逵忧烦焦虑的真情,今日读之,依旧令人动容。  去年(一九九九)十一月,范泉由于台湾几个研究历史的朋友错误的查证,将曾在《文艺春秋》刊出优秀小说《沉醉》的、在台省外作家欧坦生,误为在一九五。年代台湾肃共恐怖中殒命的蓝明谷。事隔五十多年,初听误信蓝明谷即欧坦生已遭国民党杀害,时已罹患末期癌症的范泉悲痛不已。在他生命最终的时日,范泉强忍病痛,以颤抖僵直的手,写了三千六百余字的他一生中最后的文章:《哭台湾作家蓝明谷》。“我听到这一噩耗,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哭了!”他写道:“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我哭了!”  据范泉夫人吴峤女士说,范泉平生只流过三次眼泪,一次是流放中闻母丧;一次是知自己重病行将与爱妻死别;第三次是听说蓝明谷的死讯。这说明范泉研究台湾和台湾文学,绝不只把研究当成漠然的职业与日课,而是投注了同胞、亲人似的深切真挚的感情的。  对台工作和台湾研究,应该持清醒深刻的政治认识力,也应该对研究的客体——台湾、台湾人民和台湾文学,怀抱一份同胞、亲人似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这就是台湾研究的先觉者和肇基者范泉留给今日吾辈的一个发人深省的启示。  一九九九年秋中,范泉来信,希望在台湾我的小出版社出版他抱重病自选、自编的散文集《遥念台湾》。十一月廿七日,他编好书稿,写了一封信给我。在信末,他这样写:  我可能不会见到这本书的出版了。出书以后,请寄给我老伴吴峤几本,以便分寄几个儿女,别的没有什么要求。  非常遗恨,我们刚通信认识,可能就要永别了……  我记得读完来信,已是满面泪痕,我快马加鞭地赶,但毕竟没有赶得上让他生前看见这本书在他早已“遥念”的、祖国的岛屿台湾出版,更没有来得及和敬爱的范泉先生见上最后一面,至今思之,犹有馀痛。  经历反右和十年“文革”极左风暴的摧残,范泉流落到遥远的青海,经受了不可置信的折磨。一九七九年他获得解放,但还是等到一九八六年范泉七十岁才调回上海。  经历了这些在台湾的我所不能理解的苦难和坎坷,回到上海的范泉,立刻投入他被剥夺了几十年的文化工作。

编辑推荐

  《凤凰台上》收录了民间读书刊物《开卷》出版百期以来的经典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凤凰台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不仅大人喜欢,初中的女儿也喜欢.
  •   不错的一本集子
  •   文字过于书卷气,有些无聊
  •   内容不是我想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