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东野圭吾  页数:266  字数:185000  译者:赵江  
Tag标签:无  

前言

  盯上这户人家并没有特别的理由,顶多是因为多少知道点儿这家的情况。刚志决心下手干的时候,脑子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住在这儿叫绪方的老太太,满头漂亮的银发梳理得非常整齐,一身打扮也显露出尊贵的品位。  “辛苦啦!还这么年轻,真了不起!”她一边说一边递过来一个小小的装礼金的纸袋。刚志后来一看,里面有三张千元的纸币。从开始帮搬家公司干活儿以来,刚志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东西。  从她微笑的脸上看,没有任何不好的感觉,像是一道道的皱纹都透着慈祥。刚志匆匆地点了下头。“喂,还不赶紧道谢!”前辈训道。那时刚志刚满十九岁,说起来那是四年前的事了。  江东区木场这个地方有很多木材批发店,据说从江户时代就是这样,木场这个地名好像也是由此而来的。在去绪方家途中的卡车上,刚志听前辈这样说道。绪方家也曾经是这样一家批发商,拥有绪方商店的商号。但现在商店好像只是空有虚名,仅仅依靠把以前用于堆放木材的土地用作别的用途来获取收入。

内容概要

《信》是东野圭吾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  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  《信》最早在“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于2003年3月由每曰新闻社出版单行本。三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偶像影星山田孝之、玉山铁二和泽尻英龙华担当主演。2006年底,与电影同期推出的文库本小说,一个月内即热卖100万册,创下了出版方“文艺春秋”旗下图书销量突破百万的最快纪录。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2月4日生于大阪市,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曾在汽车零件供货商日本电装担任工程师,1985年以《放学后》初涉文坛,并一举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随即东野圭吾开始了专职写作。二十多年来东野圭吾出版作品逾60部,屡获大奖。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其后陆续凭借《秘密》(1998)、《白夜行》(1999)、《单恋》(2001)、《信》(20a3)、《幻夜》(2004)多次入围直木奖。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让东野圭吾迎来事业的最高峰,该书荣获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及当年度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的第1名,创造了日本推理文坛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奇迹。
  东野圭吾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之后作风逐渐超越推理小说的框架。其创作力旺盛,让他跃居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顶尖作家,而缜密的逻辑性和案件之下隐藏的深情,更让东野圭吾成为最受日本影视界欢迎的作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均大受欢迎。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尾声

章节摘录

  《《信》解说——  书信不能承受之“轻”  天蝎小猪  (本文涉及剧透,请阅毕正文后,再行浏览!)  ◎ “谁叫他哥杀了人呢?”  关于东野圭吾,有这么一个专属名词,叫做“东野圭吾路线”,指的是同一位小说家数度入围直木奖决选却最终落选的日本文坛怪现象,至今尚未摆脱这一魔咒的还有伊坂幸太郎、驰星周等知名推理作家。既然该现象从命名上看,明显与东野有关,那么很自然的,执行这一路线的第一人便是本书的作者东野圭吾。  《信》是东野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日文原名《手纸》。该作先是在“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于2003年3月由每日新闻社出版单行本。三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偶像影星山田孝之、玉山铁二和泽尻英龙华担当主演。2006年底,与电影同期推出的文库本小说,一个月内即热卖100万册,创下了出版方“文艺春秋”旗下图书销量突破百万的最快纪录。然而,这样的一本畅销作品,却几乎在2003年的诸个推理奖项和推理榜单中均未予列名,可见其推理成分之弱。延伸开来说,东野入围直木奖的五部作品(依时间先后,分别是《秘密》、《白夜行》、《单恋》、《信》和《幻夜》,其中最不“推理”的就是读者诸君刚刚看完的这本《信》),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推理小说,即便有所谓解谜的元素,也大抵是在揭示和剖析社会谜团吧。若非东野向以推理作家的身份著称于世,恐怕连“社会派”的标签都不会贴在本书上。或许,从另一个层面我们也可以说,《信》已经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是部集大成的作品。当然,这种“非类型化”,也正是东野圭吾自1990年的《宿命》以降、始终贯彻如一的创作理念。  作为一名“创新型”作家,十分注重观察、体悟生活环境的东野圭吾,喜欢将自己的创作理念直接经由作品体现出来,这就造成了东野的作品不管是题材上、还是结构上,都深具创新实验性和时代前瞻性。关于这一点,东野曾如是阐述道:“每次更换领域的最大理由是我自己生厌,如果反复一直写类似的东西;自己也对许多事物都有兴趣,所以有时想写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我就是这样一路写下来的,所以每次都变成不同的作品。”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东野的作品主题本本不同,比如揭示医疗黑幕的《宿命》、描述虐童事件的《我以前死去的家》、涉及文学界“影子作家”捉刀现象的《恶意》、讨论家庭伦理关系的《秘密》、试探日本升学教育问题和大人、小孩之间冷淡疏离关系的《湖边凶杀案》、探究少年犯罪问题的《彷徨之刃》、牵涉诈骗犯罪行为的《流星之绊》等等,上述种种无一不是作家对于所处的时代、社会能够予以细致观察的佐证。而东野圭吾的这本《信》也是以具备社会意义的内容为作品主题的,此次他关注的是犯罪者家属的生存问题。  作品中,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弟弟武岛直贵,则不得不背负哥哥一手制造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谁叫他哥杀了人呢?”这是直贵的一个同学在醉酒之后的无意之语。几乎每一位登场人物都必须针对这一问题,决定各自的言行。本作就是以加害人家属的视角和其他人的态度为切入点的,这一特征倒是可以和同为东野作品的《彷徨之刃》(2004年)进行对应说明,因为后者正是从被害人家属的视角和其他人的态度切入,牵扯出了问题多多的《少年法》。不管是《信》中的杀人犯弟弟,还是《刃》中的死者父亲,他们都因为一桩突如其来发生在亲人身上的犯罪事件,不得不面对人生道路的易辙,并逐渐深陷被宿命无情嘲弄的泥淖而不得解脱。就是这样相对的两个“命运”,演绎出了两场典型的社会悲剧。东野圭吾用他那独特的笔触,将问题直接抛至读者面前,以淡于批判的口吻,诉说着我们所熟知却明显忽视了的哀伤。这种哀伤借着一封封轻质的信纸传达开来,那是“难以言喻”的沉重吗?  ◎ “歧视是理所当然的。”  在阅读《信》这本小说的过程中,笔者曾反复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过歧视别人的经历呢,答案是肯定的。除非读者您是百年一遇的圣人,否则也应该和我一样吧。所歧视的对象,可能不是“加害人的家属”这类接触机会不太多的特殊人群,但至少也会是以下弱势群体当中的一种吧:下岗职工,无业游民,乞讨者,残疾人,农民工,犯罪嫌疑人,肝炎、艾滋病等传染或特殊疾病患者(甚或只是病毒携带者),来自偏远贫穷地区的人,从事脏活、累活以及特定行业的服务人员,……还需要再罗列吗?这样的歧视对象是不胜枚举的。也就是说,歧视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行为。所以《信》中直贵身边的人们一旦得知刚志的事情,反应便会像那个大胡子店长一样,“很快地就垒出一堵墙,只是不同的人垒出的墙壁有厚有薄而已”。有时候即使很难说达到可以称为“歧视”的那种严重程度,但至少区别于以平常心看待的所谓“偏见”也还是有的吧。  所谓偏见,就是不平等看待,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自私本性。这里的不平等看待,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的态度平衡缺失,而总是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除非不同的立场之间不存在利害冲突。一般情况下,人都是首先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会力图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量,完全意义上的中立是不可能的,由己及人是必然的思维定势,偏见遂自然而生。所以对于犯罪嫌疑人,其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相信和质疑,进而认为嫌疑人是无辜的,并寻找各种理由、借口、措辞来验证自己的这种“偏见”,《信》中直贵在听闻刚志杀人的消息之初产生了虚幻感、与现实脱线,《刃》中少年犯的母亲偏执地坚信自己的儿子不会触犯奸杀少女这样的大罪,皆缘于此。而其他人的第一反应则往往是盲目相信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主观上便完全认定嫌疑人就是罪犯、理应得到惩处,虽然不时也有些理智的声音指出“他们的家属也是受害者”,但很少有人真的这么看。《信》中的仓田、寺尾和白石,先后给予了直贵认同感,并非他们是目光高出传统偏见的圣人,而是其各自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因素所诱发的态度逆向,使得三人对无辜受殃的直贵抱持着好感。然则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其稀罕的,一般的人若能做到如大胡子店长一般,虽不伸出援手、但却愿意送上祝福,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样看来,直贵的人生也并不是没有未来,甚至可以说是幸运的,我觉得那些因为家人犯了重罪而始终得不到任何人平等对待、一辈子抬不起头的人,肯定是存在于世的,以他们的立场来反观《信》的男主角,或许不会觉得囹圄内外的两兄弟有多么可怜吧。  我们说,当不同的偏见各自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发展成为不同的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其轻重程度也各不相同。由于通常的偏见和歧视不具备明显和激烈的利害性,很难为当事人所自我觉悟,大概也只有非自然的突发严重事件,才能凸显“歧视早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世界观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吧。东野圭吾通过《信》告诉了我们关于歧视的两个“真理”:一、歧视是本来存在且威力巨大的;二、歧视是理所当然的必需存在。对直贵来说,哥哥的犯行只是一个契机,它犹如一个潘多拉魔盒,将世间所有不和谐的灾厄音符释放出来,在自己的心头奏起,社会上的歧视原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所带来的痛苦似乎更是无远弗届、永无休止的。他因此不得不放弃了梦想、丢掉了工作、失去了恋人,却仍然无法逃脱被歧视的命运。而当平野社长以仿佛在谈论天气一般的寻常口吻对他说:“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对你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了让所有的犯罪者知道,自己要是犯了罪亲属也会痛苦。”他方始顿悟,原来“自己现在的苦难,正是对刚志所犯罪行作出惩罚的一部分。犯罪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也需要存在歧视。”  其实,不妨试着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歧视”这种漠然的轻视姿态,又何尝不能是追求公平的方式呢?偏见可能只是下意识的,但歧视就多少带有着一些主观故意的味道了,而且这种主观故意甚或有着相当冠冕堂皇和正气凛然的理由,就是通过群体性的歧视,将受害人及其家属因严重的罪愆所承受的痛苦,转嫁至加害人及其家属的身上,以显示公平正义的力量。有罪必有罚,且罚的加重率应远高于罪的加重率;亦即,对于杀人这样的罪大恶极行为,其代价必须是探触到社会道德伦理最深处的身心双重刑罚,这时就不得不用到“歧视罚”。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在小说末尾,直贵赫然发现这种惩罚甚至会波及尚在成长中的女儿,于是最终不惜与哥哥断绝血脉联系,以逃脱充斥歧视的世界,从而获得自己的新生。揭示看似轻、实则重的“歧视罚”之存在及其合理性,《信》这本书的主题兴许就是如此吧。  ◎ “彼此,都很漫长啊!”  我国古代常用“诗眼”来指称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既然如此,一部小说中最精彩传神的一个字,则可以称之为“文眼”了。而就《信》来说,它的“文眼”毋庸置疑便是一“信”字。  基本上,信是连缀全书重要情节、制造波动和转折的超级道具。直贵的几乎每一次人生嬗变,都因缘际会来自一封书信的催化——  首先,正是刚志的第一封信,告诉了直贵其杀人罪行的动机和细节。如果不是哥哥有着“长兄若父”的传统观念和自己有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抚养直贵读完大学的义务,他就不会将绪方老人的家作为最理想的行窃目标。而若非刚志对于弟弟喜欢吃糖炒栗子的错误记忆,他也不会重返犯罪现场,犯下那一连串的错误,撩拨起延荡一生悲剧宿命的涟漪。对于刚志来说,弟弟就是整个世界;而信纸作为了解这个世界变化的唯一自由出口,成了其传达心意的管道,家书承载了他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小小希望。当然,他的这种亲情表达,却反而造成了弟弟的苦恼,一个痴狂的亲情动机和无奈的错置记忆之后,直贵不得不面对开始逆转、崩坏的人生。  其次,正是刚志的又一封信,重新勾起了直贵求学若渴的心绪。曾经蹲过监狱的仓田,凑巧看到信上的樱花图章,于是发现了直贵还有一个服刑哥哥的隐私。非是如此,他们俩便不会“不打不相识”,直贵也没有机会来帮助仓田进行数学辅导,更不会有后来的在一摞教科书中的宣传手册上收获“函授教育上大学”这一途径。在这个节点上,信的作用展露无遗,因为从后文来看,直贵遇到寺尾并经此激活了自己的音乐才华,进而遭遇人生又一大挫折,都是基于这封信的蝴蝶效应。  再次,正是刚志的再一封信,直接缔造了直贵的爱情幻灭。本来,尽管前有朝美父母的漠视和不屑,后有“恋爱竞争者”孝文的蔑视和威胁,但由于朝美本人的坚决态度,似乎直贵升入上流社会的美梦还绝非渺不可及。可惜的是,信的碰巧出现,在易手览阅之后,情势立转。那一瞬间,诚如该书的改编电影《手纸》中,小田和正所唱的那样:“还没完结的爱情却已然断绝,就像走到了生命尽头……心在哭泣,难以言喻。用可笑的理由欺骗自己,接受这样的借口。可梦想已经消失……心在悔恨,难以言喻……”东野圭吾这本书最令读者心折的一个场景,便是此处。作者点出最让人不忍的真实,对服刑者以及家人来说,信已经不再是感情的结点、希望的延续了,它将昭告无止尽的“歧视罚”的完全启动,并以最摧枯拉朽地力量摧毁直贵苦心经营的爱情大厦、撕碎偏离轨道的美好蓝图,不断鞭笞着仅存的情感与人性。直贵终于开始拒绝阅读,再也不愿意收到哥哥的信了。  然后,正是白石由实子的信,直贵从逃避现实转向正视现实、寻求救赎之路。在直贵和朝美的关系走向决别之前,她对直贵的情愫状似始终游离于挚友与恋人之间,甘愿做一位默默的支持者。但当直贵在事业和爱情两方面皆遭重创之后,由实子果断地以自己的方式,为直贵在内心的荒漠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家园。她写给平野社长的申诉信和写给武岛刚志的代笔信,救活了自己、更救活了背负宿命的难兄难弟,对于带动全书整个情节的发展和开启主题部分的诠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正是直贵写给刚志的告别信和加害者刚志写给受害者家属的完结信,将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恨纠缠和精神角力推至终点。借由绪方家长男的一声嗟叹:“彼此,都很漫长啊!”在《信》一书中悉数登场的所有角色,似乎都长舒了一口气。一段缘分的终结,意味着新的一段缘分的肇始。人们将站在时间的彼方,眺望着直贵一家的未来之旅。而留给演员直贵的仍是恒久的无奈,是面对台下的观众刚志、想唱却唱不出来的无奈,正如电影《手纸》里的直贵的台词所说:“即便哥哥是垃圾,可还是我的哥哥,我们始终是兄弟。”  家信的温暖,虽疗救不了困顿的生命,却印证着斩不断的亲情。我和狱中的刚志一样,依然憧憬着直贵再次拆开那一纸方笺的瞬间。  它轻吗?!

编辑推荐

  东野圭吾书迷票选感人肺腑、热泪盈眶度第一名,日本亚马逊网上书店★★★★★推荐,日本上市一个月即热卖100万册!  一场让我扼腕的犯罪,兄弟从此走向充满横逆的人生,当惩罚沿着血脉蔓延而来,该如何挣脱这绝望的宿命。  善于透过谜团再现人性的东野圭吾,这次所勘探的,不再是人性恶意的极限,不是那犯罪的真相与谜底,而是这样的宿命摆弄下,人性还能剩下多少,善意还能在心底摇曳着多少微光。  ——陈国伟  《信》已经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是部集大成的作品。  ——天蝎小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0条)

 
 

  •   确实不错,东野喜欢将自己的创作理念直接由作品体现出来,这主造成了东野的作品不管是题材上还是结构上,都深具创新实验性和时代前瞻性。《信》是东野圭吾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信》最早在“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于2003年3月由每曰新闻社出版单行本。三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偶像影星山田孝之、玉山铁二和泽尻英龙华担当主演。2006年底,与电影同期推出的文库本小说,一个月内即热卖100万册,创下了出版方“文艺春秋”旗下图书销量突破百万的最快纪录。
  •   《信》是日本直木文学奖获奖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入围植木奖的几部作品之一。描写的是一对从小失去父母的兄弟,哥哥刚志因抢劫杀人罪入狱,弟弟直贵在社会上饱受歧视,在差别与偏见中艰难生活和成长的故事。本书出版后很受欢迎,销售量超过100万部,并在读者中掀起波澜。这部作品并非东野擅长的推理小说,为何如此受到欢迎,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一、本书的主人公直贵,突然成为杀人犯的弟弟,饱受世间的冷漠和歧视,几乎失去了一切——工作、恋人、友人和梦想。而他在绝望中觉醒,在逆境中拼搏,最终成长自立的过程,是深受青年人喜欢的故事。本书叙述朴实无华,但内容感人,催人泪下。二、本书揭示了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犯罪者亲属是否也应对社会负有责任?作者似乎是肯定的,但同时又通过被贴上杀人犯亲属标签的直贵,连同他的妻女的遭遇,谴责了人世间的冷漠和无情,提出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犯罪者和犯罪者亲属的问题,令人深思。三、情是本书着力刻画的又一主题。直贵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顽强拼搏,支撑着他的是斩不断的兄弟情、真挚的爱情和来自善良的人的友情。作者通过“信”这样一种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交流方式,来传达亲情和友情,表达各自的思想。通过描写不同的人对“信”的反应和态度,以及“信”带来的麻烦和冲突,勾画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信》在日本受到欢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今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是部不错的作品。
  •   那天在宿舍看《信》,同学问我:“又在看推理小说呢?”我答道:“已经超越推理小说了!”
    对于东野圭吾写出这种风格的作品我已不足为奇,他本来就是一个善观人生冷暖,喜欢变换风格的作家,所以每拿到东野的书我都会悄悄的自问一下:这次究竟是令人大呼为快的谜团,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对于《信》这部探讨社会“歧视罚”的作品,我想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方面就直贵而言,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被人歧视中逐渐产生了对哥哥的憎恨,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位罪犯的家属都会如此,我更加不知道如果是我会怎么办,但是我总相信,人生总是有些难关是需要面对的。一个曾因吸毒而间接害死父母亲的人甚至还可以在走出戒毒所后从新做人并帮助了他人,更何况是直贵?!所以说,直贵的命运有一半是他自己造成的,当你觉得你低人一等的时候,你就真的低人一等。
    另一方面,就是这个社会,对于书中的一个场景我记忆深刻,就是孝文仅仅从刚寄来的信封上就可以断定寄信者在监狱服刑,我感到很不满:难道人犯了错误就要被贴上标签吗?犯罪后人们在心理上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了,为什么还要遭到这种无谓的歧视?那些歧视过直贵的人,就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许也会遇到那样的事?就没想过在这样的罪名下隐藏着哥哥无私的爱?
    当然,看到最后还是很感动的,作者终于将“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恨纠缠和精神角力推至终点”这样令人煎熬的情感也有了一个令人期许的结尾!
  •   或许是因为恋旧,我喜欢阅读并收集同一个作者的书,并且往往会因为该作者已发行的其它书的内容及风格,在头脑中为其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作品模式,期待在其新作中再寻觅到类似的风格。

    然而,读东野的小说后,这种期待和感觉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你很难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千篇一律的风格,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寻求新的突破,带来新的惊喜。这本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信》,同样如此。

    喜欢东野的人大都想从他的书中再看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精彩推理过程,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一次可能会失望了。这本书已经不再被归类为推理小说,在当当,它被归为社会小说。在我看来,这种归类方法是极为贴切的,它是一本集情感、社会、犯罪、人性于一体,旨在用真实的笔触去探讨人性弱点的综合性小说。而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却又极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一种存在。

    东野的作品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描绘孤苦无依的孩子们的生存状况,书中的刚志和直贵两兄弟,亦是如此。刚志为了让心爱的弟弟上大学,铤而走险地选择入室行窃并因运气不佳而不得已杀死老太太。东野只用了短短的12页去叙述这个过程,然而那平淡的语气中,却承载着怎样简单而深切的柔情。那是一个哥哥对世上仅有的弟弟单簿无力却用情至深的保护,刚志会走上这一步,既可以说是偶然,但在更大程度上却应是一种必然。没日没夜地打工,过度透支体力,这超强度的生活已经让年纪轻轻的他身负重病,可是赚到的钱却连房租都付不上,更不用说支付直贵那高昴的学费了,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会有无数人因为贫穷和走投无路走上盗窃、抢劫甚至谋杀的犯罪道路,但我觉得,对于刚志来说,这只是迟早的事。东野无意在此讨论暴力犯罪者是否因为动机良好就可以获得理解或原谅,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描写刚志的谋杀行为及其所承担的后果,而是侧重于描写哥哥杀人入狱后弟弟在社会上的生存状态。东野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将直贵独自一人在社会上既要努力寻求生存,又要承担哥哥杀人后所产生的社会舆论的影响及后果描述得淋漓尽致。那恰到好处的心理刻划,塑造出一个落魄拮据、谨小慎微、举步维艰的直贵。直贵对哥哥的感情是复杂的,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刚开始,他为哥哥那飞蛾扑火的举动而震惊,内心中感动和心痛居多,尽管哥哥的行为遭到世人的唾弃,但在他心中,更多的却是一种对哥哥的怜惜和愧疚,因为他知道哥哥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然而随着他在社会上打拼时所遭受到的一连串不平等的对待及异样的眼光,他开始隐约认识到哥哥看似感人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着的可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自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哥哥的信每月一封,从来未曾间断过。由于这些信,直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失去了吸引自己的音乐,失去了来之不易的爱情,就连最后好不容易维持住的工作,都因为这特殊的亲人经历而被调至黑暗的库房……这来自高墙内的家书,初时带来的欢愉、想念和甜蜜,已渐渐被不安、恐惧和厌恶的情绪所代替。从这一封又一封温暖的信中,直贵再也读不出最初的兄弟情深,更多的是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担忧,他对哥哥的感情也由爱渐渐转变为恨,恨他自作聪明地开始了一次轻率的行动,却瞬间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他不再能体谅哥哥的用心,也不再为哥哥狱中生活的苦闷而心痛,甚至于在看到哥哥刻意轻描淡写的描绘自己在狱中的生活时,滋生出一种“你倒是活得轻松,你又怎能体会我的艰辛呢?”这种无理取闹的想法。

    直贵是不幸的,从本质上来说,他并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却因为哥哥冲动的行为而承担了过多本不该由他来承担的苦难。然而,直贵却又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一个对自己始终如一,并且帮助他和哥哥联络感情,并且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说服他,温暖他的由实子。由实子的存在,对直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知晓他全部人生经历却并没有因此唾弃或远离他的人。如果说直贵在社会无情的锤炼下已经将自己隔离起来,如冰块般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由实子便是那个融化冰块,并让直贵重新相信人性之善良的天使。

    其实在这本书中,直贵所遇到的天使还不只由实子一个。在我看来,社长平野也算得上是直贵生命中的一个天使。平野在书中出现的场合虽然不多,但言辞之间却透露着洞察一切的犀利和睿智。作为公司的社长,平野既没有歧视这个杀人犯的弟弟,却同样没有将他做为普通人一样公平对待,而是折衷地选择了将直贵调至不必与人打交道的公司仓库,一方面避免了直贵对其它员工所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直贵不必在其它员工面前抬不起头。平野在仓库中对直贵所说的那段话,看似轻描淡写,却象黑暗中一丝明亮的光线,让人突觉眼前一亮,他点明了刚志和直贵所面临的一种窘境——社会性死亡,并且为直贵指引出一条实现自我救赎,改变未来人生的光明大?,即: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地恢复与社会的相容性,一根一根地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线。等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像是蜘蛛网一样的联系,就没有人能无视你的存在。在没有遇到平野之前,直贵经历过许多次漫长而绝望的,如困兽般的尝试,然而无论他多么努力,却总是希望渺茫。而今得到平野的信任和点拨的他,似乎被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一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真正地意识到由实子才是始终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那个人。所以说,平野对直贵的点拨,对直贵的命运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直贵坚信自己已经找?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有彼此深爱的妻子,能养活家人的工作,规律有序的生活,这份平凡的生活对别人来说也许唾手可得,对直贵却是来之不易的,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幸福。然而女儿实纪的诞生,却将他带回那如无底深渊般的恶梦中去。同样的故事,在下一代的身上,神奇地被复制出来,并且惊人地相似……

    直贵最终到底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方式?哥哥出狱后与弟弟该如何相处?实纪身上的恶梦能否得到终结?由实子能否一辈子忍受这样的生活?书中留下了太多引人深思却悬而未决的严肃问题,关于犯罪,关于人性,关于生存?关于希望。

    我相信,大部分的犯罪行为都和刚志一样,仅仅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冲动。假如所有企图实施犯罪的人能在行动之前读一下这本发人深醒的《信》,提前感受那份因为自己偶然的冲动而对家人产生的漫长而令人窒息的绝望和压力,体验那种忍辱负重的生活和被人白眼相待的冷漠,或许,社会上的犯罪现象会减少很多。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听《想象》,让约翰.列侬那伤痛的声音一次又一次灌满自己的耳膜,直到书的尾声:直贵远远地看着瘦小的哥哥,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哥哥,为什么我们要到这个世界上来呢?我们也有幸福的那一天吗?能再在一起交谈,就象童年时一起剥栗子喂妈妈吃那样吗?

    这样的生活,对直贵和刚志来说,是否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中呢?
  •   这部小说没有悬疑,没有阴谋,一开始就交代了一起杀人事件。正文就是围绕凶手的弟弟的生活开始的。因为杀人犯弟弟的这个标签,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失去了女朋友,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可能,因此他恨自己的哥哥,哪怕他是为了自己去盗窃杀人的。庆幸的是弟弟没有走上仇视社会的道路,虽然他的心里难免忿忿不平,或者还有些扭曲。这本书教我们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犯罪人的亲属。受害人的亲属是被同情的,可犯罪人的亲属同样作为受害者却还要背负歧视、憎恨的目光,这么多么的不公平啊。本书的前半部分叙述了这些不平,但后半部分告诉我们这些不平等是犯罪人应该要承受的,他们在犯罪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自己亲人将来会受到的歧视。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具备一个大师的视角。
  •   这是东野圭吾最特别的一本小说,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是他小说里几乎没有什么推理情节的。反而一改常态,讲述了两兄弟因为哥哥杀人弟弟在生活中同样遭到世人鄙视眼光的故事。虽然少了推理的悬念,但却依旧那么经典!
  •   从爱情的忠贞到欺骗,从亲情的亲密到背叛,从友情的真挚到嫉妒……东野的各本书,已经将人性中美好的,丑陋的,各个角度方面都细腻的描写出来。在这本书里,东野将目光对准了歧视。歧视,是一种很正常存在于人类身上的严重缺陷,在我们周围也明显存在。比如,这里的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城里人歧视乡下人;保安歧视长相猥琐的人;甚至连狗狗也会歧视那些穿着简陋的人……但是,那种还是比较普遍的轻微的歧视,虽然有时会引来当事人的不快,却不会对生活有太大的影响。而东野所描述的存在于日本的歧视,则令人震撼到无法形容的地步。“连带效应”——第一反应就是如此。哥哥犯罪,弟弟却终身的要忍受被周围的人歧视的痛苦,想起古代的株连九族了。只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在的社会里,真是不可思议。日本社会的压力之大,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创造出世界第一流的电器、机械,但也正因为过于严谨,每个人都被强调是社会的一个螺丝钉,从一入社会,就被紧密的钉在某一个地方,终身都难以脱离。所以,很少人会不断的变换工作。而一旦变换工作,则隐私权全无,本着严谨的态度,公司可能也会将他们的社会关系调查得非常清楚。这,也正是日本这种连带歧视存在的社会背景了。长时间以来,人们的目光一般都集中在受害者及其家属身上,是基本没有人关注到犯罪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的。从犯罪学上讨论,虽然像书中的哥哥那样,抢劫杀人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但是毕竟是冲动性杀人,且他犯罪的目的是为了让弟弟上大学。并非真正大奸大恶的坏人,本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本不该累及弟弟。可惜,在别人看来,并不是如此。虽然那些社会上的人也不是坏人,但人的天性所有的排斥对自己有害的因素,会导致他们做出很冷漠的行为。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感情,在一次又一次面临来自工作、爱好、爱情、儿女的沉重打击后,终于慢慢的裂开并消亡了。弟弟在长达十五年的纠缠后,以一直紧系着他们关系的“信”作为决裂的刀,无情的将哥哥隔开。这一切都是是弟弟的错吗?还是哥哥的错?又或者是整个社会的错?令人窒息的,没有绝对正确答案的问题。唯一能感受到的,是东野怀着怜悯的笔触,试图为他们说点什么。
  •   无论是《宿命》,还是《信》,都在诉说冥冥中无法改变的事情。诚然,无法改变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先天造成的不可改变和后天造成的不可改变。比方说,先天的生理疾病(现有医学无法治愈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身份……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一生下就没办法改变。而后天造成的无法改变的事情,例如严重交通事故造成的身体残疾、官场上一次无可挽救地站错队、无意当中的犯罪……都可能让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宿命》所刻画的,是先天造成的无法改变的事情,而这本《信》,则在关注后天造成的无法改变的事情。
      或许是蝴蝶效应的影响,一念之差会造成万劫不复,《信》讲述的,就是因一时冲动犯下杀人罪行的哥哥,和一直生活在犯罪者家属阴影下的弟弟两人的故事。联系两人的,就是一封封薄薄的信。东野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把“情”字牌打得极为漂亮。如果说,哥哥刚志本身是十恶不赦的坏人,犯案杀人是因为自身的贪念,那么这样的犯人不值得人们同情,也不会得到弟弟直贵的体谅。可是,犯罪毕竟是犯罪,往冷酷去说,犯罪造成的恶果不会因为动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错误造成,没有人能辩解,也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可事情远非如此,如果犯罪造成的后果只牵涉到犯罪者和受害者,这种问题还算简单。真正难办的是,很多时候,一次无意的犯罪,会造成两个家庭的破灭。犯罪者和受害者的家庭,都会因为这种后天造成的无法改变的事情而偏离家庭正常的生活轨迹,甚至会造成无法回头的逆转。正所谓成功不会一直相随,而失败却会永远缠身。对弟弟直贵来说,从今往后,他都要生活在犯罪者家属的阴影之下,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犯罪者家属的疏离,让直贵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别人奇异的眼光,哥哥一封接一封寄过来的信,成为直贵心中永远无法挥去的隐痛,如影随形。
      
      可以直面的救赎
      
      但是,这种隐痛一定要解决,正因为这是无法挥去的隐痛,所以不管是完全避开或是直面相对,总得有个解决办法,不能永远躲躲藏藏。弟弟直贵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经历了复杂的情感变化。一开始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哥哥的问题,这件事是他心中的隐痛,别人一提起,直贵就无法控制自己,甚至还和人打架。最开始哥哥的问题给直贵造成的影响仅仅是没法顺利工作,因为人们都用有色眼光来看待犯罪者家属,“歧视是理所当然的,”冷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到后来,哥哥的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工作的问题,直贵还为此失去了登台唱歌的机会和心爱的恋人。这时他采用的方法是躲避,拼命切断和哥哥的联系,不再接收哥哥寄来的信。可是躲避并不意味着完全避开,蛛丝马迹总能追溯到直贵不堪的过往。然后直贵就得再次面临这种隐痛,一次又一次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
      然而,这不仅仅是刚志和直贵的问题。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废除了株连的法律,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无法消除的精神株连。无论是犯罪者还是犯罪者家属,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忍受世人歧视的目光,而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样做,可能会造成危害更严重的恶性循环:犯罪者即使出狱,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而犯罪者家属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和生活来源。而没有生活来源,则很容易滋生新的犯罪。滋生了新的犯罪,人们的歧视又会愈演愈烈,这些人,恐怕会永远生活在人们歧视的目光中,极难获得翻身的机会。《信》中的直贵,其实算是个幸运儿,毕竟他没有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而直贵本身,在经历逃避——无法逃避——面对——释然之后,他才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曾经看过这样的话:你把钉子钉在墙上,事后可以将钉子拨出,但那个洞会永远存在。就是说,事实一定要面对,我们要考虑的只是该如何面对。完全对别人敞开心扉,自己招致别人歧视的目光,并无必要。就算是哥哥犯了罪,道歉赎罪之后,也不用一直生活在这种阴影之下。犯罪者的家属不用一直痛苦自责,而受害者的家属也不该欺人太甚。错误无法挽回,但救赎应有限度。可惜的是,真正意识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犯罪者的家属会有新的家属,受害者的家属也会有新的人生,无论是旁人歧视的目光,还是犯罪者家属心中的赎罪感,希望都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化,让所有牵涉进来的人,最终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   也许是东野的推理小说之王的名声在外,每一部作品都会被当作推理小说来读。而《信》却实实在在的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很佩服作者的创作力,涉略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凶案推理,文学,教育,医药,理化,这次则是犯罪问题,可以说是信手拈来。随着作者独特的笔触,如层层抽丝般,将直贵及其一家所受的歧视展露于读者眼前。一次次事件的缘起,均离不开刚志的信件。而一层层难以言喻的沉重,正如这一封封信笺的堆积,重重地压在了心上。我有没有歧视过别人的经历呢,答案是肯定的。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对于小学同学的,他虽然不算弱智,但反应和相关的能力总比同学差一点,所以常被恃强的大个同学欺负。而自己呢,虽然没有参与其间,但也常常会在言语中取笑他。我也无法做到凡事都平常心,或凡事都以超然的态度去处之,因为我不是圣人。想来被歧视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的群体,倘若主角(杀人凶手,弱智,残疾等)是大富之家或是权贵之后,他们往往可以脱离众人的视线好好的活着,甚至还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歧视是该理所当然的么?我想回答,“可是,发不出声音来,怎么也发不出声音”!
  •   这个社会的的确确是不公平的,歧视和偏见,有哪一人不曾持有?



    生命的意义对于武岛兄弟来讲,其实只是想满足最微乎其微的平凡生活。可是,现实的世界好冷漠。



    东野的文字鲜加雕琢,可越是轻描淡写的述说,越是将武岛穷酸而颠沛流离的生活印在我的脑海当中。



    这样的酸涩,让我想起了另两个故事,《老人与海》和《冰岛渔夫》,想起那些彻头彻尾的灰色基调。



    那是明明拥有了衣食无忧的幸福却仍有无限欲求,而眼望着他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时的一种内心酸楚。



    哥哥信中的那份隐忍,那份坚持、那份牵挂,弟弟情绪中的那种反感、那种抗拒、那种排斥,如此的强烈对比。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矛盾,有时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一切都只是现实的俘虏,因被俘而身不由己。



    看到文章大半的时候,终于放弃了最初以为的《信》也同样是推理小说的念头。



    再次相信,命运会让人无所适从,即使拥有改变命运的信念与力量,也并不是真的可以扭转困局。
  •   因为有了罪犯哥哥,我遭受同学异样的排挤因为有了罪犯哥哥,直系亲属一栏让我望而却步因为有了罪犯哥哥,我必须忍受同行蔑视的目光为什么?为什么无辜的我要忍受千倍万倍甚至压的我无法抬头的精神包袱?就是因为哥哥这条永远无法切断的血脉?不……我不甘心我要躲避我要隐藏我要将这“肮脏”的兄弟关系深深的打入18层地狱可是,我真的能做到吗?东野的每本小说的中译本是我必追的,而此次看完《信》,心底的记忆被深深的唤醒!小学间的某段时期我出现了某种不良的习惯看见同学有好的东西我总喜欢往口袋里装结果在班级有了“小偷”的叫法,那时候并没有对老师出台政策法规某些憎恨我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不要和这个小偷走的太近”儿童时期的孩子们永远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从此我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赖……我也曾在回想,就为了几块钱的天线笔某些老师把我定性为“小偷”我当时为什么不一巴掌扇上去?如果看东野桑的小说就像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毕竟我也曾被老师歧视毕竟我也感受过失去伙伴失去信任的孤独……其他作品中东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犯罪天才作家而这部作品东野是社会问题成长问题的专家
  •   和东野圭吾以往的小说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仍是一本吸引人能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的好作品。同为东方国家,日本社会文化和我们有这不少相似之处,因此读来往往能让人产生一种生临其境的错觉。曾几何时,甚至在现在,主人翁遭遇的困境也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的发生。如何面对,主人公有自己的挣扎、选择,或许我们也会有我们的挣扎和选择。
  •   迷东野圭吾,从最开始对他侦探小说的架构开始迷恋到现在,已经完全不去在乎他写出来的到底是不是侦探小说了,就像这本一样,无论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从非严格意义上来看,这本都不折不扣的不是个侦探小说,可是依然会让人不能释卷。直到故事最后的歌声响起,我想我是流下了眼泪的,无论是为了主人公,还是为了主人公的哥哥。东野圭吾是残忍的,因为他揭露出了人性最美丽的一面,也同时告诉我们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我们看到这一美一丑的时候却无法用喜欢和憎恶来言说自己的感情,这才是他最残忍的一面,因为他告诉我们的是真实的,就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
  •   其实东野圭吾不仅仅是个侦探推理小说家,他的侦探小说里更透露出亲情,爱情,友情,社会的严酷,个人的成长。
  •   很感性的书 此书其实不完全是推理 表现得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关注 作者从犯罪者亲人的角度描写 呈现他们在社会中受到的种种歧视 此书的结局是开放性的 主人公和他哥哥的结局到底如何 作者最终没有给出答案 犯罪者亲属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犯罪者亲属了然自己应该承担责任 那么内心就会超然 就会坦然面对歧视
    无论如何亲情都是无法秒杀的 信是这本书的线索 主人公身上的一切----工作 爱情 友情的转折都是与哥哥的信有关 而社会是残酷的 因为哥哥 如论主人公多么努力最终也无法摆脱阴影 这不仅是自身的悲哀 更是社会的悲哀 主人公始终无法摆脱哥哥给他的桎梏 当主人公最后想放弃亲情的时候 有了最后在监狱给哥哥唱歌的一幕 可是他放不出声音 因为那是亲情的维系 无论之前种种 真正见到自己的亲人的时候总是不能自已 小说在这里戛然而止 没有说哥哥出狱后的种种 也没有弟弟最终如何选择与哥哥的关系 但是结尾还是大致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他希望的是一种呐喊 一种对社会的呐喊 一种对亲情的呐喊 无声的呐喊。。。。。。。
  •   这本东野圭吾的书我在去年就在书城看到过,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发现它的内容似乎和悬疑根本没有办法联系在一起,所以就一直拖到现在,觉得既然喜欢东野的书,就不应该有什么挑剔,拿到手以后,看的比较慢一些,突然觉得如果把这本书归类于情感类更好吧,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但是就这么件小小的事情却叫主人公的人生彻底跌入旋涡中,感觉都和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吧,我一直认为日本的作家在写东西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点点那么暗讽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我很认同这些。所以这本书买的很值,也是值得东野迷收藏的,支持
  •   东野圭吾直木奖入选作品,很值得一看
  •   我热量东野圭吾的作品。他热爱用推理或案件的名义,写出人类的内心,即光明又黑暗的。
    每次读完他的书,都需要沉甸一下。
  •   这毕竟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励志小说。每当我看到直贵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艰难地匍匐前行,似乎就要迎来高处的光明时,我总是以为也许这次他会迎来好运气,因为他没有做过坏事,他努力工作,他努力学习,他有非凡的才华,然而之后的发展会告诉我,梦想永远只是梦想罢了……读着为了弟弟的学费和一包糖炒栗子而成为杀人犯的傻哥哥从狱中写来的一封封信件,看着被迫成为抢劫杀人犯的弟弟而在阴影中苦苦挣扎的直贵,眼泪不止一次的掉落……
  •   哥哥因为爱而犯下的罪过,却另弟弟陷入了厄运。《信》入围直木奖。是一部集大成的佳作。
  •   东野的书,总是把人性中光鲜的一面撕开,露出无可奈何的本质。看惯了“人定胜天”的各种童话,每当读到东野的书,心中总不免震撼和不甘。震撼于生活的残忍,不甘于就这样任其摆布。这本书完全不属于推理,主要的思想是重新诠释了对罪犯家属的歧视问题。通过最后社长的口说出了问题的本质,用主人公的行为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无解。仅此而已。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太多的恶意,没有明显的可以帮助读者泄愤的反派。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纠结的过程。如何对待为自己入狱的哥哥?如何在别人躲避的眼神中继续生活?如何面对社会对罪犯家属的歧视和不信任?......推而广之,当我们在生活中,某方面比较另类的时候。积极面对,碰壁的滋味不好受;消极逃避,总会有还的时候。如何自处,总会是个难有答案的问题。写到这里,想起古人的智慧,“上善若水”。不知道是否算是个答案。另外,如果推广这本书,也许会让冲动犯罪少一些。犯罪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人犯罪,全家遭殃。喜欢这种能让人多些思考的书,最强烈推荐。
  •   之前一直在收集东野圭吾的小说,这一本在网上已经看过了,但是还是想买下来收藏,因为不经意间,心底的那块坚冰已经溶解,咔咔作响。缝隙里的新芽看到了么??
  •   东野圭吾的书好看,在于他能触及各个领域,能关怀各类人。涉及犯罪和罪犯家人这类题材,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少年犯”,电影是不错,但是说教的成份比较多,实用性不强。而东野的书应该说更有用,他不仅深刻地描写了这一类题材,更加有用地提出了一些方法,是提出矛盾和解决问题的高手!
  •   看完《信》,觉得东野一直都没有让人失望。
    看到一半的时候,直贵对哥哥的恨及厌恶,有点心凉。在想,结尾难道真的会是这个样子吗?不计一切的摆脱掉这个哥哥,这样就让人感到太阴暗了。当看到最后直贵勇敢面对这个问题时,有了点温暖的感觉。
    看了这本书,也在想,如果我是直贵的话我会怎么做呢?深思一下,觉得肯定也会跟直贵一个态度。当自己的人生和梦想都被这个“XX的弟弟”毁灭殆尽的时候,也会想该如何才能逃出这个被歧视的怪圈。如果是自己的话可能还会忍受下去,可如果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也因此而遭到不好的对待时,恐怕就会下定决心了。可亲情就是亲情,能说断就断吗?当直贵在监狱看到那个缩着的身影时,他恐怕也是断不了了。
    东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给其他人一个沉重的警示。犯罪行为确实不是个人行为,想想自己的亲人,想想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如果真是一个人犯罪的话,其实也是等于整个家庭都在坐牢,只为替入狱的那人一起赎罪。可即使再怎么努力,又能改变什么呢。
  •   超越《彷徨之刃》的社会问题大作!兄弟间感情的羁绊,罪犯家属所承受的不公待遇。。。东野圭吾这次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看的很感动。
  •   读完立刻与朋友讨论,如果相似情形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不会做出书中人物的行为...一再在告诉自己:我不会那样去做...但是随着直贵命运的一次次转折,这样的信念在慢慢减弱,我不会吗?真的不会吗?...诚然本书已经超脱了推理小说的范畴,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犯罪后针对非当事人的种种无形的影响,同时也在挑战着读者的世界观,真的让人欲罢不能...绝对的佳作,值得一看!
  •   这本书不是描写侦探破案。。而是犯罪以后。。给自己身边的人造成的困扰。。由于哥哥的一次犯罪导致了弟弟以后的艰难人生。。为了生计边打工边读书。。可是工作有因为有个杀人犯的哥哥二告吹。。 到后来放弃音乐 放弃爱的女人。。好不容易找到份不错的工作也被迫调离到仓库这个岗位。这些全都是因为哥哥的犯罪。。从哥哥那一封封无关痛痒的家信,,开始我认为弟弟特残忍。。为什么不能原谅哥哥。。为什么不能给哥哥安慰。。到最后弟弟的痛苦慢慢被放大。。导致弟弟的女儿也遭这样的罪。。所以断绝关系。。慢慢也能明白些把。。揭露人性。。。
  •   东野圭吾的小说总是以情取胜
  •   弟弟是东野圭吾的骨灰级粉丝,替他买的
  •   从犯人家属这方面出发,写出犯人家属的遭遇与思想过程.作者的确是有心之人,有社会责任心!!这不是我们正正所忽略的吗??和有钱阶层犯罪不同,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当他们面临吃住困难,不得不用犯罪来解决问题时,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悲剧...罪犯(这里当然不是指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为了所爱的人,或者逼于无奈的原因,迫不得已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事情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简单,过程还牵涉到受害人亲属,和自己的亲属...自己出来时很可能难被社会所重新接受,这样已经很痛苦,而且他们所爱之人同时也受到被歧视的痛苦...仿佛永无翻身之日...如此不断,不断如此,恶性反复循环...明明是为了所爱之人,最后却用错了方法,反而伤害了所爱之人,和更多无辜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对犯罪重新思考...我觉得平野社长的说话很有道理,如"人都有着各种关联,有爱情,有友情,谁也不能擅自将它切断.所以绝对不能认可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杀也是不好的.所谓自杀,是杀掉自己.即便自己认为可以这样做,他身边的人不一定愿意这样.你哥哥可以说像是自杀一样,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因此多么痛苦.靠冲动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受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惩罚."又如"歧视是理所当然的..."(由于太多,不能全列举).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介绍给所有人(普通的人,罪犯,罪犯家人,受害人,受害者家人,以及围绕他们周围的人...),我想这样,大家应该不会再这么冲动去犯罪,去伤害别人,去自杀...大家也不会将罪犯都笼统地分为十恶不赦的一类,以致对其及其家人有不恰当的歧视.大家都可以对这些事情有妥善的处理方法.不过最后我想说的,是故事的最后,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比较低...不太能理解作者想我们知道关于对罪犯家人对罪犯的物质上,情感上处理方法为何....弟弟以后是怎对待哥哥的呢??
  •   大爱东野圭吾,也特别喜欢《信》的封面
  •   东野圭吾 信 只要是东野圭吾写的都喜欢
  •   看到后面我泣不成声了。东野圭吾作品让我感动落泪的还有【变身】【秘密】【时生】
  •   一场让人扼腕的犯罪
    兄弟从此走向充满横逆的人生
    当惩罚沿着血脉蔓延而来
    该如何挣脱这绝望的宿命
  •   在宿命的摆弄下,人性还能剩下多少,善意还能在心里摇曳多久的微光.当罪犯在监狱中与世隔绝,怎知高墙之外他用家书维系的亲人也因此遭受了无从选择的社会性死亡.白眼和奚落,回避和诟病使亲情慢慢成为仇恨.该怨恨谁呢?走头无路而犯罪的哥哥?明哲保身的自己?还是本能排斥危险远离自己的所有人?道德和本性之间,哪里才是出路...
  •   应该说不全属于悬疑推理的小说了。以信作为贯穿全文的载体,叙述了人性的变化及重要的蜕变过程;值得玩味。
    这本书在东野作品中很不一般!
  •   一直都很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支持东野圭吾哈哈~书不错包装很好,没有损坏的,支持当当!
  •   东野圭吾作品值得一读,不错!
  •   东野圭吾 把人性写的淋漓尽致
  •   东野圭吾写的书就是好看,中国的作家在哪儿呢,
  •   东野圭吾的书不仅仅是悬疑,更是对人心灵的一场救赎。
  •   至爱又至恨,至亲又至远,最熟悉又最陌生,以为紧不可分又发现一撕即断,以为早已忘记又念念不忘,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永远不知下一刻心里想的是什么。东野圭吾将这种复杂的情感一丝丝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有心细如发的人才能写得如此之入木三分。
  •   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书,写的很流畅,而且会引人思考
  •   东野圭吾的书没的说 基本都好看!
  •   一直都很喜欢东野圭吾的书,不多说了,很赞
  •   东野圭吾的书都很不错
  •   东野圭吾的书买了很多,都还蛮好看的
  •   东野圭吾的书总体来说买的不亏~
  •   期待很久的书,最近一直在看东野圭吾的书,很不错
  •   买来还没看 不过东野圭吾的书是一定要赞的
  •   挺温情的 但没其他的东野圭吾的书过瘾
  •   很喜欢东野圭吾的书,觉得这本书写的很现实
  •   写到我心里面去了(虽然我不是书中提及的任一种境况)……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推理成分..但作为一本探讨社会问题的“推理”教材..它却可以让我们用新的目光审视这个充满着歧视的世界。
    可能..列侬《想象》中描绘的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弟弟毅然觉得与哥哥断绝来往便也不无道理..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   东野圭吾的书本本精彩!
  •   非典型东野圭吾色彩,以亲情和友情作为全书的基调,很感人
  •   东野圭吾平淡无奇的文字总是能打动人心
  •   有些错误,不可轻犯。
    有些禁忌,不可触碰。
    一旦不慎误越雷池,收到伤害的又岂止是当事之人?
    家财万贯的老妇横死,
    她的家人何尝有过一天的释怀?
    哥哥锒铛入狱,
    弟弟又何曾有过修正人生几回?
    所幸,
    还有真爱的女子,
    肯陪在这支离破碎的人生之旅……
    当看到小说的最后,
    泪水多半会无声滚落,
    却不知是为了谁!
    已经,回不去了,
    已经,改不了了!
    可是,亲情终究还是无法割舍的吧……
    所以,总是好会有些许希望啊!
  •   阅读本书的时候,心情是跟着本文主角上下起伏的,人性真的很现实,因为在看书的同时也在阅读哥哥的来信,每当读到信的时候,心中都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就觉得他像是在给弟弟炫耀一样,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只想到自己的心情,却从来不曾站在弟弟的角度来想事情!
    反正就是觉得有个这样的哥哥,做弟弟的心情完全能理解!!!
  •   虽然不是很惊险的推理小说,但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社会的书。看了之后才懂,别人的歧视,是不对的,但也是有可以理解的合符情理的地方。看完书,再想想自己。很有感触。
  •   真让人难过,哥哥为了弟弟,弟弟却是自私的埋怨哥哥带来的麻烦,不过小说写得特别好
  •   看到最后,居然热泪盈眶。果然是感人肺腑的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弟弟的行为,不是不能理解的。电影情节中,说是哥哥因为想要那包栗子而后被发现,这一情节怎么看都像是破绽。还是原著比较可靠一点。
  •   本书并不是推理小说,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东野的作品。
  •   视角独特,关注犯罪者家属。直木奖获奖作品,不许多说什么了。
  •   不愧日本的推理王。试问:当今中国还有作家吗?还有文学吗?
  •   一定要读完东野的《信》再入睡是我今晚的信念。合上书的那一瞬间,眼泪滑落了~虽然内容不是东野一贯的推理作品,却仍旧因为它的沉重和压抑而吸引了我。
  •   如果说秘密是有点推理,那么信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推理,是本你只需默默感动并思考的书。
  •   一直痴迷于他的推理小说,但这本却不是通俗的推理。怎么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的确很不错!
  •   不是东野的推理小说,但是很好,很有收获。
  •   值得一看,但不是当推理小说看
  •   这本小说不能归类于推理小说。但是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   因为想让弟弟能继续上学,因为想实现母亲的遗愿,因为家里贫穷,哥哥选择了入室抢劫杀人。
    因为自身的前景,因为不想让妻儿也承受痛苦,弟弟选择了与哥哥断绝关系。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想起的就是:人生是由很多的选择构成。无论后悔与否,一旦做出了选择,那么人生从那一刻就开始改变了。
  •   与《彷徨之刃》相对,述说了犯罪者家属的一生。用一封封信,把兄弟间的情感筑起。因这世间的沧桑与悲戚,一开始的感动、歉疚和无奈,慢慢产生了偏移。当一次次因犯罪者家属的身份失去了工作、爱人、梦想时,原有的同情、歉疚都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有怨恨。以书信贯穿全文,非常精确的描述了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和行动。
  •   东野的小说总是关怀社会少数人,很符合人性,贴合实际
  •   东野的故事看得多了,多少也能接受日本民众的一些怪异的思维方式了。东野大神常常关注边缘人及边缘话题,这类人的人性的确非常抓人。
  •   刚志是个好哥哥。贵直的太太人好
  •   直贵能够叫一声刚志哥哥结局就好
  •   看完这本书 我内心比较矛盾 中国自古注重父子情 兄弟情 而这样一味的躲避我虽然接受但是我无法认同 也许就像久病床前无孝子 面对一个杀人犯的哥哥 是要怀恨在心吧 或者是爱
  •   当你认为好的东西,不要轻易强加给别人,或许对他来说并不是好东西。他的忏悔自己的人生,可是每次写信给他弟的信,却每次给他弟的人生带来麻烦。或许这就是因果循环,即使你自己在忏悔,可是受苦的并不是你一个人,可能是一群人。你想好好的忏悔,想让自己的心里好过一点。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所以不要自私的让自己好过。
  •   写家庭伦理。可以深刻了解日本社会。也让人真正深刻领会“我有罪”所应该有的深刻的含义。这对所有曾经伤害过别人的人一种灵魂深处的忏悔。还有,是社会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苦难。
  •   现实世界的纷繁和复杂,让人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顿时竖起的墙壁让直贵撞得头破血流,却没有放弃自己以及荆棘丛生的前路。梦想和天赋是颜色瑰丽的气泡,当你以为小世界就此美好时,一口轻轻的呵气便把气泡粉碎得无踪无影,离开音乐,在重重壁垒的缝隙里咬牙活下去…断去兄弟情谊,对错不在,一切无圆满。
  •   这类侦探小说还是不错的
  •   那些犯罪的人请在冲动犯罪的同时,考虑一下你的亲人,不要让你的亲人长期背上罪犯亲人的名号!精神上的煎熬比肉体上的煎熬更加痛苦!
  •   悬疑推理类值得一读的好书
  •   爱好推理的推理迷们不能错过的东野成名作!
  •   东野大叔的书都快凑齐了……这是唯一一本东野大叔的书把我弄哭了的,已经偏情感小说了
  •   是应该责怪弟弟的无情?还是原谅他的无奈?
    颇具社会现实的故事。
  •   第一次看此作者的小说可能太久没看书了有点没弄懂的感觉但总体感觉不错值得看
  •   信,看了之后让我心酸。觉得没必要残酷到这个地步吧,这个世界。但,现实往往比这更残酷。想想自己有没有梦想?受到阻碍了么?那就放弃梦想,尽力地好好活着吧。
  •   构思精彩,不能错过的一本精彩小说。东野迷必读!
  •   只要是东野的书,不管拍不拍成影视剧,我都会买来看。更何况还是搬上荧幕的精典作品了。
  •   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看过之后说不出的难受,社会问题令人深思
  •   只要是东野大师的书总想着“还差这一本一起卖了吧”大概这样的心情会一直持续到把他的作品全部收集齐全吧
  •   让我对东野有了新的认识这部作品真的不同于其他所有细腻又真实倾注了很多思考和感情客观真实而又身临其境的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
  •   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以前从不接触的世界,原来许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受启发。
  •   看了白夜行后,真心喜欢他的书,这次一口气买了16本,可以慢慢看了
  •   还没看,不过也相信会是一部大好作品!!
  •   东野作品中的第三名了。
  •   好像命运都被安排,人性的扭曲、爱与恨如此真实的呈现出来。
  •   看这本书很纠结的,觉得兄弟两人的心里都能理解,也不能说是谁做的不对。结局很是治愈,在大的怨恨还是比不上兄弟之间的情谊
  •   东野的书总是让人想一口气读完,描写的人性总是那么让人感觉灰暗到揪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