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结构

出版时间:2010-10-1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胡戈·弗里德里希  页数:326  字数:251000  译者:李双志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1956年初版,至1966年出修订版,十年内印次竟达九版之多;从版权页可以得知,其后仅德文,又有1985、1996两版(印次不论);至于其他语种的译介,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虽一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其《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一书中,曾辟专章讨论“围绕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抒情诗理论的论争”,依此来看,其受推重的程度当非同一般。一本往往被读者视为畏途的诗学专著,能以如此方式产生和保持如此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大约是可以担“经典”之名而无所愧的了,但这也使其中译本迟至今日方得出版,在值得庆贺的同时,又成为一件堪可叹息之事。设若此书能于1980年代初即被译介到中国,该是怎样的一场“及时雨”!其时大批国外,主要是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络绎涌入,与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压抑已久的变革要求相互激荡,由点及面,由暗流而潮涌,终于据其不可阻遏的澎湃活力,演化出既与“五四”时代一脉相承,又较之后者远为深刻复杂的当代文学大变局。然大变局必具戏剧性,喜剧更是少不了的调剂。比如,当有人以典型的欣快症口吻宣称“中国当代文学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近二百年的文学历程”时,他们或许就正在忍受因为大吃夹生饭而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的折磨(其后遗的影响很可能一直延续至今)。

内容概要

这部经典著作揭示了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数十年时间的征候。“现代”指的是自波德莱尔以来的一整个时期,“结构”指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胡戈·弗里德里希的批评意识、充满智慧的想象以及分析性的语言力量,是风格研究和作品阐释领域内的典范。

作者简介

胡戈·弗里德里希(1904-1978) 
德国著名罗曼语语文学家,弗赖堡大学教授。他致力于研究经典文学,著作等身,《现代诗歌的结构》堪称现代诗歌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他又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善于在课堂上以细腻的语言与深入浅出的表达来打动听众。另著有《法国小说的三位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1939)、《中的法的形而上学》(1941)、((蒙田》(1948)、《意大利抒情诗诸时代》(1964)、《论翻译艺术》(1965)等。

书籍目录

第一版序言第九版序言一  展望与回顾  对当代诗歌的展望;不谐和音与反常性  否定性范畴  18世纪的理论先驱:卢梭和狄德罗  诺瓦利斯论未来的诗歌  法国的浪漫主义  关于怪诞与碎片的理论二  波德莱尔  现代性的诗人  去个人化  集中与对形式的意识;抒情诗和数学  末世感和现代性  丑陋的美学  “刻意挑衅的贵族式消遣”  遭毁弃的基督教  空洞的理想状态  语言魔术  创新性幻想  分解与扭曲  抽象和阿拉贝斯克三  兰波  引论  方向迷失  通灵者信函(空洞的超验性,刻意的反常性,不谐和的“音乐”)  打破传统  现代性与城市诗歌  对基督教遗传强迫症的反叛:《地狱一季》  虚构的自我;去人性化  边界的打破  《醉舟》  被摧毁的现实  丑陋的强度  感性非现实  专制性幻想  《彩图集》  穿插技巧  抽象诗歌  独自式诗歌  运动动力和语言魔术  结论四  马拉美  引论  对三首诗歌的阐释:《圣女》《(马拉美夫人的)扇子》《从匆而过的》  风格发展  去人性化  对爱情和死亡的去人性化  作为反抗、工作和游戏的抒情诗  虚无与形式  对未曾言说者的言说;若干风格手段  临近沉默  晦暗;与贡戈拉的比较  暗示性的、不可理解的诗作  本体论模式a对现实的背离  本体论模式b理想状态、绝对、虚无  本体论模式c虚无与语言  《她用洁白的指尖》(阐释示例)  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不谐和音  玄秘、魔术与语言魔术  纯诗  专制性幻想、抽象和“绝对目光”  与语言独处五  20世纪的欧洲抒情诗  方法说明  “智识的节日”与“智识的崩溃”  20世纪的西班牙抒情诗  对抒情诗的两种反思:阿波利奈尔和加西亚·洛尔卡  不对等的风格和“新语言”  再论新语言  限定助词的不确定性功能  阿波罗而不是狄俄尼索斯  与现代性和文学遗产的双重关系  去人性化  孤独与恐惧  晦暗、“隐逸派”、翁加雷蒂  语言魔术和暗示  保罗·瓦莱里  豪尔赫·纪廉  非逻辑性诗歌  加西亚·洛尔卡,《梦游罗曼采》  荒诞;“幽默主义”  现实  艾略特  圣琼·佩斯  专制性幻想  专制性幻想造成的影响  穿插技巧和隐喻  概括性结浯附录一  20世纪诗歌选译  阿波利奈尔:《地区》(节选)  艾吕雅:《恋人》《你的嘴有金色的唇》《爱之春》《“辽远”》《存在》  圣琼·佩斯:《流亡》(节选)  普雷维:《与天使的搏斗》  希梅内斯:《致我的灵魂》《白月亮》《看守》  加西亚·洛尔卡:《喊叫》《沉默》《马拉加之歌》《骑士赞歌》《死亡》《远行的灵魂》《以此为序》(节选)  阿尔韦蒂:《“如果我的声音”》《天使》《“鸽子弄错了”》  迭戈:《失眠者》《沉默》  纪廉:《名字》《圈之完满》《一对恋人》《月夜(没有解答)》  阿莱桑德雷:《生命》《太阳》  翁加雷蒂:《岛》《晨曦的诞生》《歌》  蒙塔莱:《第二处月亮风景》《“告别”》  夸西莫多:《古老的冬天》《现在,当白日升起》  艾略特:《荒原》(节选)《四个四重奏:烧毁了的诺顿》(节选)  贝恩:《啊,那遥远的国》《夜之波涛》《画像》  克罗洛:《开窗的瞬间》  卡施尼茨:《杰纳扎诺》附录二  对四首诗的阐释  艾吕雅:《颜色的语言》  纪廉:《一扇门》  翁加雷蒂:《民族》  贝恩:《日渐沉默》现代抒情诗大事年表后记参考文献人名及关键名词索引

章节摘录

  丑陋的强度  这样的现实无法再归结于任何一个中心,这样的中心会以一个实物、一片国土、一个生命来为其他事物提供尺度。现实是高烧般的强度留下的灼热痕迹。对它们的表现与任何现实主义都毫无共同之处。兰波为现实在他文本中的残留物所刻印上的丑陋也可理解为一种强度。不过美也是如此。在他笔下有非常“美”的地方,美在图像或者美在语言的声韵。然而具有决定性的是,这些美丽之处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丑陋”之处毗邻的。美和丑不再是对立的价值,而是刺激的不同变体。它们的客观差异被取消了,正如真和假的差异也消失了一样。美和丑如此紧密相邻,制造出了一种反差的动力,这是一切的关键所在。这种动力应该也可以从丑本身产生。  在之前的诗歌中,丑陋主要是以滑稽或批判的方式表现道德低下的符号。比如《伊利亚特》中的忒尔西特斯①,但丁笔下的地狱之旅,中世纪盛期丑化非宫廷人物的宫廷诗歌。魔鬼是丑陋的。在18世纪下半叶,然后在诺瓦利斯笔下,之后在波德莱尔那里,丑陋作为“有趣”者进入了诗歌,迎合了需要强度和表现力的艺术意志。在兰波这里,丑陋却获得了为一种感性能量服务的任务,这种能量旨在对感性现实进行最剧烈的变异。这样一种诗歌创作,在自己的描述对象中追求的更多是其超越物象的张力关系而不是内容,它需要丑陋,是因为丑陋作为对自然美感的挑衅会在文本和读者之间造成惊恐的戏剧效果。  1871年诗歌《LesAssis》问世,按照文本使用语言的大胆,不妨将这个标题翻译为“坐者”。按照魏尔伦的记述,这指的是沙勒维尔的一个城市图书馆管理员,他惹恼了兰波。这有可能,但是对于理解这首诗歌来说,这个轶事帮助不大。借助一种充满了解剖学术语、生造词和暗语的语言,这首诗创造了一个关于最非同寻常的丑陋的神话。它叙说的不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也不是多个管理员,也不是书本。它叙说的是一大群兽化了的、蹲坏了的、凶巴巴的老头。是的,最开始甚至都没提到这些老头,而只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黑色的肿瘤、麻子、眼眶泛绿的眼睛、在股骨周围抓挠的蜡一样白的手指;描述出的是前额上“模糊的沉闷不快”,犹如旧墙上患麻风病的繁花。然后才是人物:怪异的骨架,癫痫般的淫欲鼓胀着椅子骷髅;他们的双足插进了患有佝偻症的座位铁杆里,从早到晚,一贯如此,永远如此;灼人的日光烧透了他们的肌肤,眼睛朝向窗口,“那里雪在凋谢”;在椅子的稻草里熊熊燃烧着旧日被窒息的阳光,在阳光背后谷粒曾经发酵;膝盖靠着牙齿,老头们就这么蹲坐着,“绿色的钢琴师”,用十只手指在座位下敲打,他们的头在他们衰老幻想中的情爱晃荡中摇晃。如果有人喊他们,他们就会像被打了耳光的猫一样呜呜叫,他们缓慢地将肩头伸开,他们的弯脚拖沓地往前走,光头撞上了灰色的墙,他们的燕尾服纽扣穿过走道的黑暗钩住人的目光,从他们杀人的眼神中渗出被殴打的狗的恶毒。他们又坐在那儿了,将他们的拳头缩进肮脏的袖口;在干瘦的下巴下,在靠近座位的地方,颤抖着一束腺体;他们梦着更美的坐;墨水之花在他们的梦中摇摆,喷吐着逗号的精液。  这样的丑陋不是重现,而是新创。这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的复数存在;不再是人,而是骨架,与实物合一,而实物也是蹲坐在实物之上者的同伴;此外还有虚弱无力的凶狠和衰迈性爱的朦胧状态。这一切都是以出自冥界的嘲讽说出来的,这种嘲讽始终隐藏在诗句那歌唱般的韵律中:整体而言是旋律与图像的不谐和音。即使是其中嵌入的。“美”的残余也是服务于不谐和音的,或者本身就是不谐和的,让抒情诗的原始潜能与平庸之物相结合:“墨水之花”,“逗号的精液”,而后者则又被一个比喻,即在菖蒲上飞过的蜻蜒所美化。丑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用所谓正常的丑来衡量,就会看到,这一诗歌中的丑也让正常的丑变异了,就如同它让所有现实物发生了变异一样,其目的是通过破坏让人感受到向超现实的飞跃,而这也是向虚空的飞跃。  十二年前,波德莱尔写下了诗歌《七个老头》。诗中也展示了人和实物的丑陋。但是这种丑陋以多种方式提供了辨识方向。展示地点和行进过程是以精确的步伐铺展开的:首先是熙熙攘攘的城市,然后是郊区的街道,然后是时间的设定(清晨);一个老人出现了,他的整个形象得到了细描细绘,接着出现了第二个;最后一共是七个。诗歌中的我对此的反应是精确的:惊吓,悚惧,然后是最终判断。丑陋是以感官上的精细刻画呈现出来的,就其自身而言是有所控制的,最重要的是,它被设定在确定的空间、时间和情感反应之内。其中一个老头被比作犹大。而这也提供了一个辨识方向。文本通过与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联系让人得以回归熟悉之物,与之类似的是,主体的激奋为这一可怕的演示带来了诸如温暖之类的元素,因为这种激奋,尽管包含了种种痛苦,但却是人的激奋。而在兰波笔下,这样的辨识方向是完全缺失的。他的老头只是作为群体显现,而这个群体又是由解剖学细节和病理学细节,而不是由人物形象组成的。诗中的空间只是一些残片。时间是一种“一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对魏尔伦提到过的现实缘起(沙勒维尔图书馆),兰波在他的诗中甚至都不曾以影射的方式提及;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会造成太多与现实相连的方向指示。诗人营造的这种超量的丑陋却不愿重获任何熟悉感。虽然悚然之物也依然会让人感到熟悉,现代抒情诗人施行变异的意志却将悚然之物放置在了无所依傍的悬空之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胡戈?弗里德里希是20世纪德国罗曼语语文学学者最杰出的一位代表,他的小书《现代诗歌的结构》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弗里德里希采用传统的分析模式,使19世纪的法国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成为了席卷整个西方的诗歌运动的起点。  ——保罗?德?曼  这本书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风格,它完美地掌握了可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平衡。弗里德里希引领读者穿过了20世纪欧洲诗歌的殿堂,激起了读者——至少是我——心中对于文学本身的激情。  ——读者评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诗歌的结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现代诗歌的结构 朋友推荐买的,
  •   对现代诗歌写作,总之对我的写作很有启发
  •   关于现代诗歌的理论。
  •   这是一本理解现代诗的必备书。可能,这不是我的直接感受,而是我的导师影响。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写过一些不怎么顺畅的分行,摸索了近三年,终于有点头绪,但要深入理解,或许需要先深入这本书。
  •   以各个时期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分析诗歌演变的过程。必读的书。
  •   对研究诗歌很有帮助
  •   想研究一诗歌的节奏问题 就买了
  •   对认识诗歌本身及各作家很有帮助。
  •   与《艺术的去人性化》同时购买的这一本,突然发现与前者还存在着相互言说的内容。在156页,作者论述了奥尔特加-加塞特“艺术去人性化”理论背后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是美无目的论的理论,也即——一个艺术品所唤起的人性感受被该作品的美学质量所排除。由此,作者论及当代抒情诗的主体是一种匿名的、无定语的被确定者,感情的强烈和开放元素都让位于一种隐藏的振荡,而当这种振荡面临过于微弱的危险时,它又会被离散性的附加成分硬化和陌生化。
    讲的鞭辟入里!
  •   买回来看了一下发现这本书自己构成了一种体系,书整体来说很好,无论从装帧还是内容还是翻译,就是内容稍微艰深了一点,需要极大的注意力......不然一会儿就不知所云了...
  •   虽然经典,但毕竟是理论,你看时得耐得住才行。不然还不如不买。
  •   还是看不明白
  •   但说实在的,很多新诗很难让人满意。也许当代诗人们都需要补补课。
  •   可读:)
  •   就是我要的书!!太感谢了!
  •   这部早在八十年代就应该译介过来的诗论,详述了一种中国诗人需要复习的、关于现代诗的常识。即“言说内容与言说方式之间的平衡被后者的超重分量所破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诗的风格即是“语言的历程”。但是,必须将目前尚未成熟的现代汉语的特点与作者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现代白话诗的叙述发展,才算阅读有效,否则有害无益,因为该书所述的内容已经被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诗人实践过,如今复习这个常识,目的是从欧化的模仿中挣脱出来,找到中国式的、现代汉语的现代诗歌叙述方式。
  •   现代诗歌的结构
  •   结构决定性能。诗歌亦然。
  •   看内容目录订了这本书,大概看了-下,阐释文章带我走进另一个诗歌空间。“附录—20世纪诗歌译”让我开心。
  •   对于诗歌的喜好来自于学生时代,尤其喜欢当年的朦胧诗,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抒发情感之后却不知道你该何去何从,对于你的习作该作何评判,正是这本书对我的当年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剖析,包括精神和写作......
  •   结构的问题影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想比较中德诗学,必先多了解此领域各方面知识。期待
  •   送来的品相不是很好,不过鉴于是冷门的快要绝版的书,也没什么特别不满的。凑合看看。
  •   内容翔实,纸张稍微薄了点。
  •   理论性太强了 大多数人不喜欢这样过于专业化的书 我也是其中之一
  •   至少把人家的诗读懂了再去做评论家啊!
  •   哎,所谓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实根本没有看懂人家诗人们的诗,对波德莱尔的误读更甚。看来不仅国内的诗人和评论家的鉴赏力差,国外这些“大师”也真的让人不敢恭维。
    如果现代性仅仅是破碎、阴郁和黑暗,那艺术真的该被永远地埋葬了!
    也许只有真正的诗人才能读懂诗,没有一颗真正敏感、深入的心,只有一颗分析的头脑的批评家们,该闭嘴了。
  •   装帧好书也好!!
  •   期待着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