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洗别之死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  页数:236  译者:张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耶洗别是《圣经》中残忍、恶毒的王后。他们用这名字来称呼她时,都觉得很是贴切。华丽的舞台上,众骑士身披甲胄,仰头凝望着塔楼的顶端。上千名观众的目光随之挪动,一同投向此处。所有人都期待着她的登场。  蓦然间,只见她一头栽倒下来——她死了!  塔楼的出口从内侧锁住,舞台上的骑士不曾分身,而她却是坠塔前刚刚被勒死的!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 译者:张淳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1907-1988),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推理小说史上的传奇女子。1941年,当推理小说全盘出现桎梏之际,她竟陆续推出了两部小说,而数年之后,更以一部《绿色危机》敲开无数读者心扉。1946年,她顺利加入了门槛颇高的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自此益发佳作不断,备受瞩目。1972至1973年间,布兰德以其杰出的成就,荣任英国犯罪作家协会主席。

章节摘录

波特太太坐在窗边。这房子虽不宽敞,每个月却要花掉波特先生二十几尼。她的手瘦削、细弱,布满着灰暗的褶皱,简直能和她那件晨衣的褶子相得益彰。“我真搞不懂你为何想要举办一个庆典,埃德加。'骑士们骑着马,围着一个塔上的女孩。'这是什么呀,真够莫名其妙的。”她轻轻一叹,又道歉似的说道,“但我不懂的事情也太多了。”“我只是想过一段快活充实的日子,直到我们离开这里。”“等我们离开这里,就能回到马来亚了吧,埃德加?”波特先生的胖圆脸顿时黯淡无光,就如同他那双永远无法停下的手一样憔悴:“那里没有什么东西剩下了,亲爱的,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知道,那些日本人……”“我都忘了。”她含糊地说道,脸上又显出慌乱并带着歉意的表情。“别怕,亲爱的,”他鼓励她道,“别担心,一切都会变好的。”但有些事情,总归还是埋藏在她记忆深处才比较好,譬如那些日本人……他强行合上了回忆的匣子,用一种快活的语调说道:“你很快就会康复的,没准还能赶上我们的庆典呢。”“那个在塔中的女孩呢,她会怎样?”“这个女孩……她是伊莎贝尔·德鲁,你认识的……”“我不记得什么伊莎贝尔·德鲁……”她说道。“不是在马来亚时的事情。我们是来到伦敦后才认识她的,就在不久之前。她是约翰尼的朋友。”“约翰尼?”“你忘了约翰尼了?”他悲哀地问道。她摇了摇瘦小的灰白脑袋:“亲爱的,我真的不记得了。”他只好再次鼓励她:“行了,别担心,总有一天你会想起来的。总之,伊莎贝尔认识这次展览的所有赞助人,当知道大会将要安排一场庆典,她就努力说服大家,推选我来负责这次庆典的筹备工作。”“你知道如何筹备一场庆典吧,你以前有没有主持过庆典·埃德加?”“安排庆典,这是谁都能做的事情!”波特先生说道。他的表情因心虚而益发显得坦率、热忱,“伊莎贝尔只用了几句话,就让所有人相信能主持大局的人就在我们当中。这对我是个挑战。是的,大挑战——却能让我成功!”这几句话,他说得磕磕巴巴的。她憔悴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狐疑之色。他见状,只好用一种快要窒息的语调恳求她道:“别再问了,别想这么多烦心事,我无非是想让你开心点罢了。你不妨当它是一堆废话。但我确实有我的道理。”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倘若波特先生真要给他的热情找个理由的话,那理由无疑就是伊莎贝尔。这便使下午出现在公园的苏珊·伯池利,变成了一个不速之客。当时,伊莎贝尔正跟波特先生一同散步,她的腰随着高跟鞋踏出的节奏而款款摆动,蜜糖般的肤色和丰满柔和的曲线,让苏珊联想到一块涂满奶油的甜点。“他刚刚松开她的手,真是欲盖弥彰……”苏珊·伯池利心想。她故意看着他,发现他的胖短手正不知所措地悬在便便大腹的两边,仿佛不知道是该有意识地抽动几下,还是该乖乖保持僵硬。既然无法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退场,苏珊便索性挥着一柄笨重的伞,以不雅的姿态踏上草地,径直朝他们走去。她的头发烫得很是细致,目前正精巧地堆在头上,使她看上去有一点像是她手中那把形状蠢笨的伞。“嗨,德鲁小姐,见到你真高兴呀!”“哦,我的天,可怕的'白痴利'家的女人。”伊莎贝尔低声抱怨道,而后则摆出一副无甚说服力的笑容,回应她道,“嗨,白痴……利小姐,遇见你真是太巧了,我猜你和埃德加是认识的,对不对?”两人各自沉吟了一下,草草握了握手。她的手是棕色,硬邦邦的,而他的手则因六月艳阳的暴晒而变得粉红、潮湿。“初次见面,很荣幸能……”伊莎贝尔打断了他们的客套:“真奇怪,你们难道不是来自马来亚或类似的地方吗?”两个人不约而同,立即指出伊莎贝尔的遣词有误。向她解释Malaya和Malay的差别:“说我们来自Malay,就像说某人来自'法国人'一样可笑。”“哦,我是想说你们都是来自印度的英国人,或者其他地方。”然后,她轻飘飘地说了一句,“但无论如何,你们都认识约翰尼·怀斯。”四目交投,两人俱都一震,又同时避开了对方的视线。虽然约翰尼都去世七年了,虽然时间过去了如许之久,但似乎只有伊莎贝尔才能这般轻松地谈论他……“约翰尼给他的每位朋友写信,描述他在英国的生活见闻,”波特先生说道,“他谈了很多有关德鲁小姐的事情。”说罢,他对伊莎贝尔纵容而又溺爱地一笑。“德鲁小姐想必快被约翰尼的那些朋友给烦死了吧,”伯池利小姐稍有歉然,皱眉说道,“但我同样要说,我和约翰尼是老相识了……希望……这样说吧,我需要一份工作,却很难如愿,我没有受过什么训练——在这个年龄还要像小姑娘那样从头学起,我真是个可悲的中年剩女。”她再度皱了皱眉,黯然一笑。其实,同样是将近中年的未婚女人,伊莎贝尔的年纪比伯池利还要大些。然而此时此刻,前者却在一边露出了怜悯的微笑。“我们在庆典中给伯池利小姐找份工作,好不好,伊莎贝尔?”波特先生忽然唐突地建议道。“已经没有女人的职位了。”伊莎贝尔断然答道。“比如……服装管理员?”他不依不饶。“所有的,衣服只是我的长裙和一打骑士盔甲,我不觉得这些东西需要专人管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会发现布兰德的对手,都是那些最最伟大的名字。    ——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作家 安东尼•布彻

编辑推荐

《耶洗别之死》: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系列,古典推理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耶洗别之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便宜无好货,8成新!以后不会再买第三方卖家的了!
  •   不得不说,翻译够差!
  •     看完耶洗别,果然是本好书。之前一直有人推荐这本,说密室质量很高,逆转不断,在凶手开场就划定在很小的圈子的情况下,还能给人意外;甚至有人说这本的诡计已经不再像古典推理,而是像新本格了。现在看来这些评价很准确。
      看完后最先想到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卡尔的《三口棺材》。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一直以为卡尔三口棺材里的某个宏大的连环布局是后世万难仿效的,即使仿效,也断然难有诡计、意外、严密性兼具的。但耶洗别就给出很好的一例。不过,没看过书的同学不用担心有剧透,《耶洗别之死》和《三口棺材》的布局、诡计的设置只是神似,形不似。
      此外,此书还让我想到之前屡屡提过的“假道伐虢”诡计,具体如何我不多说,多说容易被人视为剧透。这种诡计难度较大,做得好的,连这本在内只看到过四则。
      三个目标,三个死亡预告。三口棺材如此,耶洗别也是如此。又同为密室不可能犯罪,还有之前我所说的最大的神似处。推理、逆转也给力,无疑这本比中国橘子、死亡飞出大礼帽、九九神咒等更有实力进十大密室榜,不知为何连16强都没进,估计是布兰德出道晚名气不够,或者莫非她与霍克那个圈子里的很多人交恶,当然这都是本人的无责任猜测而已。三口的密室透着诡异的哥特风;而这篇的诡计则非常岛田化,虽然小说背景是1947年,岛田貌似还没出生。难道过于超前也是它没进十大榜单的原因?
      之前听人说布兰德也属于那种文章较缓,较为碎碎念的作家。但无论别的作品如何,这本耶洗别绝对过瘾,没有上述问题,节奏感在古典派作品里属于控制到位的那种。即使人物闲聊、磕唠叨的桥段,也是非常耐读的,各种搞笑的台词、损人的话语层出不穷。翻译也到位,不少双关都给用中文表达出来了。
      另外声明,布兰德的书某些地方很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细节线索比较隐蔽,要认真读认真找。一旦搞错一个细节会导致全部结论皆弄错。我为何全然上当就是因为开篇描述现场的时候,一个细节搞错了,我以为木塔的梯子是在外面的,最后看完书了回翻才发现梯子是在塔里的,这导致我全然没去考虑正解的那种情况。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最后说说常让人费解的结局:
      1、很多人诧异侦探为何明知凶手是谁,还不断兜圈子,以至于最后凶手有段时间离开了,他还兜圈子。
      2、凶手最终为何自己主动认罪。
      这两个问题由于解释起来势必泄底,我另开帖子分析,这里只不泄底地简述一下我的看法:只需想通侦探倒数第二次指控的理由就可以解释得通了。总体评价:
      百分制:90分 结论:神作
      五围制:
      情节&节奏:82
      诡计&解答:93
      推理&线索:85
      误导&意外:80
      文笔&人设:77
      总分424,结论:二级神作
      
      
      读完后,我心目中的十大密室榜单也因本作而有所变化。
      耶洗别我认为能排到第七名。
      
  •     再次看考克瑞尔探案系列,竟然会有读波洛系列的熟悉与温馨感,这一次他的戏份比《绿色危机》时多了一些,而本作的卖点在广义密室与多重解答。
      
      拥有恶名的女人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被人掐死,不可能犯罪的大戏也由此拉开,联想到之前看的《美国枪之谜》,同样是发生在舞台上的凶案,EQ的解答要比布兰德“朴素”的多,在本作最后的解答中,作者运用了一个比较变态且无甚操作性的诡计,“宏大”的诡计构造以及烘托出的恐怖的气氛怎么都让我觉得是在看“新本格”作品——想象有余,理性不足。
      
      本作的推理过程皆是围绕诡计展开,侦探和嫌疑人们共提出了六种解答,但都是只有结果没有为什么的“推理”,读起来很没劲,浪费了期待推理大戏读者的感情(这里面就包括我自己在内,没看过的同好可以省些情感和银子了)。
      
      PS:听说《耶洗别之死》被日本推理小说研究家列为不可不读的百大本格经典名篇,还真是符合日本人的恶趣味啊,呵呵。
      
      
  •     耶洗别之死写于1948年,是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加入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以后的作品。是不可能犯罪作品中的佼佼者,个人感觉也是考克瑞尔系列最经典的一部作品。书名则是借用圣经故事耶洗别的典故。也许圣经故事过于富有戏剧性,也许英国人对于戏剧的喜爱,也许是布兰德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信心。所以这次将案情设置在公众场所的舞台上,读者等同于在欣赏一场华丽诡异的舞台剧。个人的观感就是:简单的诡计配合丰富曲折的情节,再加上优美的文字,无疑是最具有解迷乐趣的推理作品,所以在日本这样对推理小说评价苛刻的市场,也被列为不可不读的百大本格经典名篇,可见其魅力所在。
      
      年轻的军官为情而死,对他的死有不可推卸责任的3个人在时隔7年后分别面临死亡威胁。首先上演的就是冠以耶洗别恶名的女人离奇死于众目睽睽的舞台上,这是不可能犯罪的精彩演绎。那首先出现的就是密室,之所以挂上密室的名头,是因为案发的舞台是处于一个密封的状态,舞台上有扮演骑士的演员,舞台前面是观众,舞台后面是被人看守着的被封闭的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广义上的密室,不知道这样的密室相对于传统密室是不是算创新?而读者等同于现场观众。密室杀人最吸引读者的就是那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书设置的密室大而化之的摆在台面上,而且还看似牢不可破,自然而然能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这都是第一道关。
      
      考克瑞尔探长系列是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写的最得心应手的推理系列,原因也许在于考克瑞尔的原型源自她的祖父。对于自己熟悉并爱之的人自然要抬高了。在本案中,考克瑞尔探长在伦敦参与会议,加上受害者之一与他相识,因此恰逢其会。伦敦是查尔斯沃斯探长的地头,没有他的协助似乎也不能成局。这样布兰德笔下2大探长终于可以同时出场,联手侦破此案。犹如两虎相争必有一伤,2位探长的水平也通过此案的破解而显的高下立判。探长出现误判的时候往往可以将案情那拉紧的弦稍稍放松,个人觉得这样有趣的小插曲在血腥诡异的推理小说中不可或缺,至少是提高的了娱乐性。
      
      当然,案情不会因为2大探长出现就水落石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另一位被害人出现,而此人在案发时也在舞台上,当舞台命案发生以后就消失了。读者会发现连续死去的2人都和7年前那幕自杀悲剧脱不了关系,那么这时则更明显发现围绕在周围的5名嫌疑人似乎都和7年前自杀的青年军官有关系。(现在的5人都是嫌疑人,而后出现投案自首的则是4个)我想这是作者为读者设置的第二道关,似乎是一道心理关。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么明显的设置也让我琢磨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期待剧情的发展。
      
      因为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慷慨大度的在开篇就几乎将所有线索都展现出来,所以在剧情的发展必然绕不开解答,而解答则是本书魅力之所在。首先是2位探长对于案情的理解,然后加上多达4个嫌疑人在相互推委后又不约而同的前去自首的案件解答,如此精彩的多重解答,如果不考虑成书时间,本书几乎可以和多重解答名作之一的《毒巧克力命案》比肩。当然,读者本身也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读者可以充分的利用所有信息。这也是古典推理小说最为人称道的公平原则。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每个人的陈述都是一次小高潮。先是跌宕起伏而后是依次颠覆,我想是阅读推理小说最重要的乐趣之一。而尤其重要的是解答必须合情合理。多重解答的奇妙过程就是本书的第三道关。
      
      过了三关,破案的曙光就在眼前了,还记得书中考克瑞尔探长通过不断获得的线索去拼凑案件的碎片吧?当嫌疑人投案以后的,这些人说出的话语就是碎片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解答,将案件的碎片逐一钉在画板上,最后成图。在众人陈述的过程中,罪犯再也不能隐藏,虽然看上去嫌疑人实施罪行的理由值得同情,不过罪行必须得到惩罚。案件就这么合情合理的告白了。而且绝对不是巧合,这相当重要,靠巧合来破案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也许作者布兰德女性的身份,也许是她自身多年坎坷的经历,所以作品在字里行间隐约充斥着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和社会现实的悲哀。一开始几乎是倾向性的对书中耶洗别的描写,实在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故事的发展,在2起命案发生以后,作者安排几位嫌疑人相互揭底相互指责,充分将人这奇怪动物的本性展现出来。在当时还没有社会派这样分类的年代,在纯粹推理中不露痕迹的夹带这样的描写,现在看起来很有意思。不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相互揭底的那段,反正我是看的乐不可支,反思自我似乎也有点黑暗啊。看布兰德作品的乐趣之一还在于她的文字,不同男性作家的犀利和残酷,更多时候可以看到女性文字特有的细腻,你可以在描写场景和人物的时候看的出来,而且蕴涵着丰富多彩的隐语和暗示,常常看的人会心一笑。从文学角度来看,也堪称可读,在英国文学强大的氛围下,就不难理解布兰德笔下优雅的文字功力了,许多长句读起来相当有爱。而在导读里我看到布兰德曾经坦承她创作推理小说的动机,其实仅仅是“出于好玩”。把故事玩够的同时绝对把读者也玩够了。要plot有plot,要文笔有文笔,这才是正宗的推理小说,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
      
      `````````````````````````````````````````````````````````````````````````````````````
      一气胡写之后回头再看看,忍不住又想说几句,前面说到本书是本格推理的经典,而且在日本推理界也受到认可。不由的想到最近红火的岛田庄司和伊坂之流,前者的占星和灰之迷宫几乎可以说都是靠巧合才破解了案件,后者的重力小丑更是匪夷所思,杀人不受到惩罚,而且兄友弟恭的大团圆结局更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在日本所谓本格就是那种样子,那真是让我无语了。岛田的崛起我可以理解,在当时日本推理文学界被社会派大旗的覆盖下的异军突起,让读者感到新鲜,不过只是新鲜而已。但是只靠这样的水平就称之为推理之神,更被国内某出版社冠以世界推理的发展方向,就很难让人理解了。个人赞同台湾詹宏志先生那句话:不是日本推理小說不好看,而是「不重要」。
      
      
      
      
      
  •     多重解答的作品,之前已经看过好几部了,比如《毒巧克力命案》、《特伦特最后一案》、《二重身宫》,还有熊猫的《岛田流杀人事件》,等等。作为推理小说中颇引人注目的写作模式,多重解答拥有的优势在于:诡计和真相的不断逆转,可以给读者带来难以言喻的阅读快感。当你所以为的真相有理有据地被颠覆时,侦探一次又一次指认新的凶手,阐明新的诡计,让读者在一本书中可以享受到多次推理过程的快感。但对作家来说,设计多重解答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然胡扯一个解答,然后让侦探或者侦探身边的人发现破绽,否定这种推理,然后重新去寻找真相的做法(这不是毛利小五郎经常干的事情么),比较好想,但现时刁钻的读者可没那么好糊弄。好在本书的多重解答都算颇有水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着实有目不暇接之感。当然在这里,如果事先透露了每个解答,把看书评的人给泄底了,那就不好了。我还是尽量把多重解答抽象成数学模型,来做一点小小说明吧。
      令推理小说中,案发时出现的线索为A1、A1、A3、……An,那么侦探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取这些线索,进行推理演绎,得到合理的解答。最开始投石问路的解答中,往往不见得能够包含所有线索(再一次想起毛利小五郎同志),可以这么归纳:在线索中选取A1、A2、……Am(m≤n),得到解答X1;同样,我们可以选取A2、A4、……Al(l≤n),得到解答X2;以此类推下去,我们可以得到X1、X2、……Xk种解答。
      解答可以有很多种,但如果作者不想把推理小说写成多重真相,那就得把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解答删掉。删除的方法自然也有很多:
      
      Ⅰ. 引入A(n+1),找到解答Xk与A(n+1)之间的矛盾之处。若A(n+1)正确无误,则可以删掉Xk。
      Ⅱ. 若Am∈Xk,但在Xk得出之后,却发现Am是不真实的,就是说,Xk的根基崩溃了,Xk要被删掉。
      Ⅲ. 若Am∉Xk,且Am∈{A1, A1, A3, …, An},则在Am真实无误的情况下,若Am与Xk产生矛盾,则Xk要被删掉。
      
      在这本《耶洗别之死》中,似乎ⅠⅡⅢ三种排除方法都用上了(我记得不是特别清楚,兴许有错),林林总总的解答,就像一阵风一样,来得快也去得快。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把核心诡计猜到了。因为布兰德好几次都提示了“那个”,所以在一次提示中,猜出来了。诚如波贝勒所言,本书算是把小空间内的各种可能性演绎了一遍。喜欢看多重解答的读者,相信一定不会失望。至于最后的 诡计手法,其实在看过一些日系小说之后,就不会觉得“恶魔”了。但客观说来,这个诡计的质量非常高,布兰德演绎多重解答的方式,不走中规中矩的套路,宛如优秀的魔术师,在变魔术的时候,让观众看到不断变幻的场景,而来不及反应,然后魔术又如风一样,悄然而逝,每个具体的细节没有记住,真正留下的,或许是那阵风掠过的时候,飘进鼻子里的幽香吧。
      
  •     对于Christianna Brand这位作家的了解(大致可见http://www.ylib.com/murder/his-0210.htm,暂时懒得去整理资料了),始于dsky在其blog上对于新一轮密室投票的介绍。而对于Death of Jezebel的了解,则源于Lock Room Library上的评价“some believe contains one of the most audaciously brilliant locked room solutions ever published. Unfortunately, the translator clearly hadn’t understood it and included his own utterly stupid and banal solution.”(http://www.mysteryfile.com/Locked_Rooms/Library.html)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于是当我决定开始读她的作品时,就从这部作品先开始了。
      
      Death of Jezebel虽然属于Cockrill探长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但其中登场的侦探却还有在其处女作Death in High Heels中出现的侦探Chatsworth探长。于是两人同台竞技,当然最后之所以叫Cockrill探长系列,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严格说来,这起案件并不算是狭义的密室,更多的算是“没有人能接近的情况下的不可能犯罪”。Christianna Brand借助舞台这个特殊的场景以及一些必须的特殊道具,成功的设置了众多实际发生与可能发生的众多心理盲点与死角。因此虽然是个应用很狭隘的密室(算是很大的缺点吧),却基本上把所有情况都穷尽了。而Christianna Brand进一步借助布局,一步步的控制节奏与设置悬念,使得本来应该是很无聊的一个复仇故事一直精彩到了最后。另一方面,借助布局则是毫不吝惜地抛出所有公平的线索,以及无数的红鲱鱼。甚至让凶手做出了及其大胆的行为,甚至还……(欧美推理小说经常喜欢用的一个词是“藏叶于林”,一般都用于隐藏凶手的某个行为,而在这里除了隐藏凶手之外,还被用于藏了什么呢?)。而借助这些的抛出,却布置了一个更大的圈套,一个足以把相当多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栽进去的陷阱。因此虽然嫌疑人只有5个(第一章就有提到,不算泄底滴),但凶手却相当的难猜,也往往老手越容易上当(我自己也想了一种解答,平心而论,已经很恶魔了,而且有相当精彩的盲点,但还是错了,因为这里需要的不是对一个密室的合理解答,而是对整本书的合理解答)。最后的解答足以称的上恶魔般的精彩,以至于我看到了凶手的名字,看到了整个作案过程,第一反应还是“不可能”,然后是晚上差点没睡好(一半是激动,一半是被吓的)。
      
      于是,回过头来再来看这本书,就会发现凶手所做的一切,都有至少一重的意义,更没有多余,可以说算的上完全犯罪,再加上作者的精彩布局,完成了对读者的完美欺骗。
      
      最后说说不足吧,最大的不足应该是密室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这个密室的解法细节很精巧,但是在作中被处理的缺乏震撼性。而诡计本身也有点为诡计而诡计的感觉,这也涉及到这个密室存在的意义,当然我觉得这是与复仇故事的背景相关的。而密室的存在意义,多少也还完全处于能接受的范围。因此我特别想知道法文版的解答到底是怎么样的,竟然能评价那么烂……其次,有个地方不知道是我看漏了还是作者以为不需要交代,总感觉凶手曝光的风险很大。然后,有一两处玩了小小的文字游戏,不过基本不影响阅读。
      
      
      总之是一部很精彩、很恶魔的作品,很喜欢,比起诡计更喜欢公平处理线索的方式。五星级评价。
      
      
  •   干脆把你的十大密室榜单列个豆列出来吧
  •   十大密室榜单随着阅读量增大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经常会变化的。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心目中十大密室排名:
    1、三口棺材(卡尔)
    2、妖怪林别墅事件(卡尔)
    3、全部成为F(森博嗣)
    4、斜屋犯罪(岛田)
    5、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岛田)
    6、歪曲的枢纽(卡尔)
    7、耶洗别之死(克里斯蒂安娜)
    8、捕虾小屋谜案(霍克)
    9、犹大之窗(卡尔)
    10、封印再度(森博嗣)
  •   封印再度怎么这么高??纳兰看了另一部撞衫作后这本就要下架了。。
  •   北方夕鹤感觉诡计太不实际了。。
  •   犹大之窗之后,好几本的实力都差不多,第十名不好排啊。
  •   哈哈,为了你这段话才留言的...
  •   嘿嘿,理解万岁,祝新年好
  •   新年好,今天JRX还说起你...
  •   嗯,不知道你号码,只给他问好了,今天看到你,正好拜个年。同乐!
  •   哈,就为看这段话来的。
    古典本格之后,审美疲劳了。日本推理小说量大,作者们为了吸引读者,就得写的“新奇”。一般罪犯都会受惩罚,为了新奇,作者就安排罪犯平安了。认同最后一句话“不是日本推理小說不好看,而是「不重要」”
  •    其实我就是想让你看后面那段,确实是看完这本书以后反差太大,巧合破案不是技术含量太低了,而是根本没有技术含量。詹先生那话说的实在透彻
  •   这小说打五星必须的
  •   看来我是少打了一星,也许期待后面几本布兰德作品会更好吧,罪过罪过,贪心了
  •   推荐你看《自助餐》
  •   ╮(╯_╰)╭个人虽然不喜欢伊坂,但是还是要说日本的本格推理比欧美的古典推理好看多了,其次,伊坂写的是不是推理小说都难说,更不用说将其划归到本格推理里去了。
    如果从影响力来说,日本的一些推理小说(非本格)完全不输给欧美只可惜日本本身的影响力不够而已。好比《幽灵公主》3D化,是不可能输给《阿凡达》的,可惜没有一个日本公司敢砸那么多钱。
    最后,不知道阁下是否知道,詹宏志先生在看完土屋隆夫先生的作品之后就对日本推理小说改观了。
    ╮(╯_╰)╭不过,对于我这等推理小说看得太多的人而言,破案是否合理绝对是最次要的东西了(当时EQ这等大神另当别论),谜团的华丽和谜底的惊人与意外才是重点,“推理”这个要素已经可有可无了。
  •   只是来看最后一段。。
  •   大佬最近这表情用滥了……
  •   故事人人会看,讨论才有乐趣,哈哈,继续
  •   ╮(╯_╰)╭萌上这个表情了。
    话说,所以最近开始加重悬疑小说的阅读量了。
  •   在读书首页把lz头像看成书封了 ,囧
  •   我也主要为了最后一段话来的,阁下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如果现在继续用古典的方式写本格,那本格真的如同某些人说的快到头了。在现在这个影音刺激之下的社会,本来能静下来看书的人就少,所以书里必须要有古典推理之外的东西来吸引一部分非本格死忠。况且就算是本格死忠,古典推理看到一定数量后也必然会审美疲劳的,所以新本格在适合它诞生的时候诞生了,注入了新的元素。新本格就是要看他如何“新”,否则也就和古典本格一样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故事和诡计的bug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对待新本格的严密性上可以比对待古典本格稍微宽容一些,只要在能容忍范围内看到“新”的东西就很不错了。相对地,对古典本格的诡计要求也相应降低,一是年代久远好多老诡计都被后人借鉴改造了,总能感觉似曾相识,二是毕竟那时的作家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有些东西也是不可能想到的。ps:阁下的评论还是写的很不错的,顶一下。

    2010-02-16 23:32:39 影蝎藏乌  哈,就为看这段话来的。
      古典本格之后,审美疲劳了。日本推理小说量大,作者们为了吸引读者,就得写的“新奇”。一般罪犯都会受惩罚,为了新奇,作者就安排罪犯平安了。
    =======================================================
    卡尔至少也放走犯人了两次,所以说这个一点都不新奇。
  •   看完了,不由得吐槽一句,这书关键性的几个解答,要么是某人摔下马把没锁的门当成锁着了,要么就是几个人合谋,要么就是用简单排除法把凶手抓出来。最核心最吊人胃口的密室诡计的解答一塌糊涂。真是搞不懂真就是黄金时代的高水准?我很无语。
  •   结尾的解答确实很乱,多重解答和毒巧克力相比差远了,核心诡计也不咋地,更为让人无语的是被誉为黄金时期本格作品的这本,最后的手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   好吧,还是很期待这本的
  •   耶洗别多重解答质量也就是这样了,只不过强在限定于极小空间内。
  •   这个评价太吸引人了
    我也要开始看了~~
  •   看了你的评价~~~
    越来越想看了~~~一定要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