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牟宗三  页数:380  
Tag标签:无  

前言

  予既写《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以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诸书已,如是乃对于中国各期哲学作一综述。此《十九讲》即综述也。此《十九讲》乃一九七八年对台大哲学研究所诸生所讲者。当时口讲本无意成书。诸同学认为将各讲由录音整理成文可供学者悟人中国哲学之津梁,否则茫茫大海,渺无头绪,何由而知中国哲学之面貌耶?如是由陈博政、胡以娴、何淑静、尤惠贞、吴登台、李明辉六位同学分任其责,而以胡以娴同学尽力独多,诸同学之辛劳甚可感也。吾顺其记述稍加润饰,期于辞达意明,虽非吾之行文,然较具体而轻松,读者易顺之而悟人也。于所述者尽举大体之纲格,不广征博引,缕述其详;欲知其详,当回看上列诸书,知吾之所述皆有本也。无本而综述,鲜能得当,此不得曰综述,乃浮光掠影也,故多肤谈而错谬,不足为凭。综述已,则各期思想之内在义理可明,而其所启发之问题亦昭然若揭。故此《十九讲》之副题曰“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简述明固有义理之性格,问题则示未来发展之轨辙。继往开来,有所持循。于以知慧命之相续绳绳不已也。是为序。

内容概要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本书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所讲,不是一时的兴会,也不是偶发的议论,而是切关中国哲学之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之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之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牟先生能完成这样通盘兼顾的哲学大工程,不只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上的大事,从一个哲学家继往开来的意义上看,也是古今罕见的。而相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源流系别、开合发展,与重智一系之分疏等等之问题,在他书中也做了深广详审的探讨。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已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书籍目录

序第一讲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第二讲 两种真理以及其普遍性之不同第三讲 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第四讲 儒家系统之性格第五讲 道家玄理之性格第六进 玄理系统之性格——纵贯横讲第七讲 道之“作用的表象”第八讲 法家之兴起及其事业第九讲 法家所开出的政治格局之意义第十讲 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内容之概述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以及玄理之内容与价值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第十三讲 二谛与三性:如何安排科学知识?第十四讲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底意义第十六讲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圆教”之模式第十七讲 圆教与圆善第十八讲 宋明儒学概述第十九讲 纵贯系统的圆熟

章节摘录

  第一讲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  我们这个课程叫做“中国哲学的特质”。我以前写过一本小册,也叫这名字。那是我在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所作的讲演,一共有十二讲,每次只讲一个小时。那个讲法比较简单,因为它是校外课程,是讲给社会上的好学之士来听的。听众的程度比较浅,而且也不一定是学哲学的。他们只是想了解一点中国哲学的常识。  我们要想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质.有一个方式就是按那小册子的讲法,直接从正面叙述,把它的内容简单地表示出来。还有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讲法,这就不能像那小册子那样讲。这种讲法是带点批道性的。这种讲法,如果我们用普通的逻辑里面的名词来说,这是属于第二序上(second order)的讲法。那本小册子的讲法,是属于第一序上的讲法,只是正面把中国哲学的内容叙述出来,没有批导出它所涵蕴的问题。  这种第二序的讲法,当然层次是高一点。同时我们也假定你对中国哲学这一条思想流的内容知道一些。中国哲学大概有些什么内容,你们可以自己去看,先有个基本知识。我们采取第二序的讲法,是就着你已经有的基本知识来重新加以反省、衡量,来看看这里面有些什么问题,以及在其他的哲学史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来限制、来衡量。  再进一步说,要用这种方式讲,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是讲中国哲学的特质,既然是如此,那就表示还有非中国的哲学,比如说西方的哲学、印度的哲学。这样一来,首先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平常人们都说,哲学是讲普遍的真理,哪有什么中国与西方之别呢?但是事实上是有分别,这样一来,哲学就不只有普遍性了,它也有特殊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哲学十九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3条)

 
 

  •   由于读这本书之前对于中国哲学的了解基本等于零(会背些名家名句肯定不能算是什么像样的了解),我觉得把这本书作为我了解中国哲学的开端貌似不太合适,因为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真的很难读,超过我所读的关于西方哲学的任何一本。我总觉得这不全是背景知识的问题,而是我没长那个有慧根的脑子、天生不是中国哲学式的思维。但这本书显然激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佛老”的兴致,也算是开了一扇不错的窗。 首先要说的是,牟先生这本书里淡然之中似乎还是带着一丝愠气,气明后中国哲学的停滞倒退、气当代中国哲学家的不勤奋扎实,甚至对于西方占据主流的分析哲学也带着很多丝的不屑,觉得哲学就是哲学,像维特根斯坦那种认为关键问题通通不可说、还觉得自己最为客观精准的想法简直就是装逼+扯淡。不巧我读的为数不多哲学著作把我引向的偏偏就是分析哲学,目前为止最能说服我的也是分析哲学,我觉得牟先生对它的打击,至少不能说服我。且言语之中,总觉得牟先生在为中国哲学鸣不平、认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必然是与中国哲学融会贯通……这种观点又到底能得到多少人的认同呢? 但可是,先生真是有学问,那海量的知识、考据又不失将“义理生命化”的精神真真是让我折服了。他指出了后世对前世思想的许多误解,为一些好的思想家正名、也指出另一些人的名不符实。这里因为我懂的太少就不瞎掰了,仅举一头一中一尾的三个例子。 首先就是“通孔”这一概念。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形态,是我想过很多遍的问题,因为它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进而又决定一些价值是不是普适——再进而,如果价值普适,好的制度是不是普适。通孔这一概念很好地解释了不同文化思想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于上面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价值的普适很可能有、制度的普适很可能没有。 中间的概念我要说的是“圆教”。维特根斯坦说过,尽管善恶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它却能决定我们世界的边界。我在读到这句话之前常说的是,我们是善良的,就已经是幸运的。但其实在更早更早以前,这样的思想早就在禅宗之中了。牟先生讲了三章的“圆教”,我至今也未能透彻理解,不知是他的还是我的悲剧,但我总觉得,它即是我一直在想关乎“善有多好”的问题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是先生一直在强调的“客观了解”。太多的批判,其实只是源于浅薄无知,什么时候在哪里也一样。对此不想多说,引上一点我读完之后小激动了一会儿的一些段落吧:“一般人并不是聪明不够,而是对文献所下的工夫不够,只是随便引一点,发挥一下。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能算数的。这只是表现自己的聪明,主观地发挥自己的一套,而不是作客观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理解程度,必须要通透。”“我们通常在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概念都是浮动,到后来才逐渐定住。但其实浮动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我们自己。概念本身自有其恰当的地位。因此,主观的了解很难与客观的原意结合。这种工夫非作不可,这样才算学术,才能显出一个客观的地位。”“博士只是个入门,只表示你可以吃这行饭,并非表示你有学问。所以这些工夫一定要作。人到了三十几岁,就进入了中年时期,既想成名,又想建功立业。中年人的事业心很重,心思容易分散。” 引以为戒。所以我在这边瞎说,也不过是功夫不足而已。有人看了觉得可笑,权当我胡闹好了。
  •   这本书是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作为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课外读物。这本书不是牟宗三先生所写,而是他的弟子们根据牟宗三先生的讲课记录和他们自己的学习笔记整理而成,最后经牟先生审阅、同意后出版。但其中都是牟先生的哲学思想。挺好!
  •   牟宗三先生的书买了不少。这本书原有上海古籍版,反复读了多遍,但为了补全吉林版,再买一次。这本书,要言不烦,集中勾勒出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并且有创见。
  •   牟宗三的数值的推荐,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哲学
  •   可恨知道牟宗三有点晚啊,学习了,他还有一本书叫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也非常之耐读。
  •   我想跟牟宗三学哲学。
  •   学中国哲学,牟老的哲学十九讲是必读的!
  •   牟先生真不愧是中国哲学的大师。此书是牟先生的一个讲课记录,深入浅出,句句中肯、篇篇深刻,读书时仿佛置身牟先生讲课的现场,听到他带有山东口音的风趣讲演。
  •   牟先生真不愧是中国哲学的大师。此书是牟先生的一个讲课记录。通过此书可以一瞥大师的风采。
  •   非常好的书,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值得收藏。内容很深,阅读需要花费力气。因为是讲课稿整理出来的,老先生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字句不多,醍醐灌顶。但这也意味着,没有太多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所以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阅读。
  •   正版书,发货也快哈,内容感觉不错,但对中国哲学的一些看法觉得有点偏颇,感觉基调还是中哲不如外哲。
  •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
    这一节写的超赞。
  •   牟宗三的作品,应该不错!
  •   中国哲学的经典研究著作
  •   牟大师的书绝对是好书,不读牟大师的书,不可言哲学。
  •   系统了解中国哲学
  •   强烈推荐,写的很好,非常适合中国哲学专业的人看
  •   关于中国哲学可以看看这本书
  •   喜欢中国哲学
  •   我目前看了三讲了,深深为牟老深邃的哲学思维所折服。
  •   书的内容是相当好的。但由于自己的哲学底子不好,所以读起来很费劲。这本书需要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人才能看懂。不过,虽然看不大懂,但书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开卷有益啊!
  •   书的质量和内容都很好,适合学习哲学的同学看。
  •   大师中的大师,对哲学有兴趣的朋友绝对值得一读,对哲学没兴趣的朋友也不妨看看,别有一番启发。好书共赏。
  •   新儒家力作,准备开始阅读!
  •   能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的一本书。
  •   用牟先生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此书很中肯。不偏不移。
    本来就很为中国传统文化担心,读后,更加忧伤!
  •   尚未拜读,不过也不需要评论了吧,是听到王财贵教授的推荐买来准备看看的。翻了一下发现确实很难看进去,不过季谦先生说看不进去就要像读经一样读下去,读个十遍二十遍都可以。季谦先生我是很敬仰的,他的建议我会很慎重对待的。
    很多同学说不满意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这个本子,我觉得还好呀,挺对眼缘的。纸质是微微的黄色,至于说到为政治需要删改内容的事情,我觉得这些个应该不是牟老的重点吧,只要能通过他的文字看到他的精神就行,剩下的,自己思考吧。
  •   砍了牟老师的书 真的是获益匪浅
  •   牟先生的大作。要慢慢读
  •   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我们沉得住气,好好读书。
  •   牟老先生写的非常好!
  •   牟中山的经典综合~~很不错哟,初学者来看啦!
  •   内容没的说,中哲必看,觉得比以前的书薄了许多,运输过程中稍有磨损
  •   内容是比较深入的学术作品,并不适宜初学,书很厚实
  •   好书,考博资料,学术重典,值得珍藏
  •   讲的很好~~
  •   导师推荐买的书..翻了一下觉得很不错 值得多看几遍 慢慢研究
  •   找一本看不到的书来看看
  •   先生见解很高
  •   作为中哲辅导书来看的,思想内容深刻,对学习中哲很有帮助。
  •   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不少知识,钱花的值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王财贵老师推荐的,必读
  •   尤其欣赏关于大乘佛法的讲解那章!很好的一本书!
  •   产品很好!!质量也不错!!
  •   简约的封面设计,很棒!
  •   周到服务,满意极了
  •   内容全面,深入浅出
  •   无可争议的好书!
  •   还没来得及细读呢。但感觉不错,印刷也还好!不过,2013年印刷的书籍,价格自然不低。
  •   大师作品,留着慢慢嚼着!
  •   比中国哲学的特质详细很多···亦有所深化···不错···
  •   “一般人并不是聪明不够,而是对文献所下的工夫不够,只是随便引一点,发挥一下。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能算数的。这只是表现自己的聪明,主观地发挥自己的一套,而不是作客观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理解程度,必须要通透。”“我们通常在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概念都是浮动,到后来才逐渐定住。但其实浮动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我们自己。概念本身自有其恰当的地位。因此,主观的了解很难与客观的原意结合。这种工夫非作不可,这样才算学术,才能显出一个客观的地位。”“博士只是个入门,只表示你可以吃这行饭,并非表示你有学问。所以这些工夫一定要作。人到了三十几岁,就进入了中年时期,既想成名,又想建功立业。中年人的事业心很重,心思容易分散。”
  •   老先生的课让人感以稍微有点世故。
    向来年轻的时候一个是个愤青。
    老了
    老了,
    却不忘记给年轻人留下宝贵意见。
    赞个吧
  •   内容较扎实
  •   来不及欣赏完就要写评论,太快了没消化呢
  •   牟的讲课整理,不是很严谨,但是迭有新意,值得一读
  •   好书当先收藏
  •   学究天人。
  •   中国哲学十九讲
  •   大师经典,超值必读!
  •   牟宗三哲学19讲
  •   文艺青年可阅读
  •   牟先生大作,博大精深
  •     此《十九讲》乃一九七八年对台大哲学研究所诸生所讲者。当时口讲本无意成书。诸同学认为将各讲由录音整理成文可供学者悟人中国哲学之津梁,否则茫茫大海,渺无头绪,何由而知中国哲学之面貌耶?如是由陈博政、胡以娴、何淑静、尤惠贞、吴登台、李明辉六位同学分任其责,而以胡以娴同学尽力独多,诸同学之辛劳甚可感也。吾顺其记述稍加润饰,期于辞达意明,虽非吾之行文,然较具体而轻松,读者易顺之而悟人也。于所述者尽举大体之纲格,不广征博引,缕述其详;欲知其详,当回看上列诸书,知吾之所述皆有本也。无本而综述,鲜能得当,此不得曰综述,乃浮光掠影也,故多肤谈而错谬,不足为凭。综述已,则各期思想之内在义理可明,而其所启发之问题亦昭然若揭。
  •     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质,有一个方式就是按那小册子的讲法,直接从正面叙述,把它的内容简单地表示出来。还有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讲法,这就不能像那小册子那样讲。这种讲法是带点批道性的。这种讲法,如果我们用普通的逻辑里面的名词来说,这是属于第二序上(second order)的讲法。那本小册子的讲法,是属于第一序上的讲法,只是正面把中国哲学的内容叙述出来,没有批导出它所涵蕴的问题。
  •      牟宗三先生这本十九讲,在我看来,如果要把宋明理学或者近代经学真正包括进去的话,三十讲也不一定够。在结构上,儒家仅用一二讲而隋唐佛学竟占六讲,这样的结构令人匪夷所思。而且,一部讲稿汇成的书,作者虽然是大家,然而不免话语随意欠斟酌,在注视中尚有几处作者注明此处不妥的补牢之论。然而,虽有以上不足,作者的学养毕竟摆在那里,本书专业性还是可观的。
       牟先生从一个中西方学统的特殊性入手,谈到儒家的纵贯纵讲和释道两宗的纵贯横讲。儒道两宗讲法均别开上面,我们一般以为儒家不尽涉及本体论问题,而道家尽言道生万物。在作者分析下,儒家反而是“道体”本体的振聋发聩者,道家的宇宙论反而是不生只生的境界形态。话语间随处可见与康德哲学之汇融。
       至于作者着力宣扬的释教,鄙人学养不足,然牟先生一花一叶之中流露出的崇佛之态,鄙人实不能苟同。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虽是高妙哲学,亦不至于引为至尊。
       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入门书显然不适合,有毅力为学者与初有学养者可读之。
  •      由于读这本书之前对于中国哲学的了解基本等于零(会背些名家名句肯定不能算是什么像样的了解),我觉得把这本书作为我了解中国哲学的开端貌似不太合适,因为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真的很难读,超过我所读的关于西方哲学的任何一本。我总觉得这不全是背景知识的问题,而是我没长那个有慧根的脑子、天生不是中国哲学式的思维。但这本书显然激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佛老”的兴致,也算是开了一扇不错的窗。
      
       首先要说的是,牟先生这本书里淡然之中似乎还是带着一丝愠气,气明后中国哲学的停滞倒退、气当代中国哲学家的不勤奋扎实,甚至对于西方占据主流的分析哲学也带着很多丝的不屑,觉得哲学就是哲学,像维特根斯坦那种认为关键问题通通不可说、还觉得自己最为客观精准的想法简直就是装逼+扯淡。不巧我读的为数不多哲学著作把我引向的偏偏就是分析哲学,目前为止最能说服我的也是分析哲学,我觉得牟先生对它的打击,至少不能说服我。且言语之中,总觉得牟先生在为中国哲学鸣不平、认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必然是与中国哲学融会贯通……这种观点又到底能得到多少人的认同呢?
      
       但可是,先生真是有学问,那海量的知识、考据又不失将“义理生命化”的精神真真是让我折服了。他指出了后世对前世思想的许多误解,为一些好的思想家正名、也指出另一些人的名不符实。这里因为我懂的太少就不瞎掰了,仅举一头一中一尾的三个例子。
      
       首先就是“通孔”这一概念。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形态,是我想过很多遍的问题,因为它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进而又决定一些价值是不是普适——再进而,如果价值普适,好的制度是不是普适。通孔这一概念很好地解释了不同文化思想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于上面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价值的普适很可能有、制度的普适很可能没有。
      
       中间的概念我要说的是“圆教”。维特根斯坦说过,尽管善恶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它却能决定我们世界的边界。我在读到这句话之前常说的是,我们是善良的,就已经是幸运的。但其实在更早更早以前,这样的思想早就在禅宗之中了。牟先生讲了三章的“圆教”,我至今也未能透彻理解,不知是他的还是我的悲剧,但我总觉得,它即是我一直在想关乎“善有多好”的问题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是先生一直在强调的“客观了解”。太多的批判,其实只是源于浅薄无知,什么时候在哪里也一样。对此不想多说,引上一点我读完之后小激动了一会儿的一些段落吧:“一般人并不是聪明不够,而是对文献所下的工夫不够,只是随便引一点,发挥一下。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能算数的。这只是表现自己的聪明,主观地发挥自己的一套,而不是作客观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理解程度,必须要通透。”“我们通常在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概念都是浮动,到后来才逐渐定住。但其实浮动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我们自己。概念本身自有其恰当的地位。因此,主观的了解很难与客观的原意结合。这种工夫非作不可,这样才算学术,才能显出一个客观的地位。”“博士只是个入门,只表示你可以吃这行饭,并非表示你有学问。所以这些工夫一定要作。人到了三十几岁,就进入了中年时期,既想成名,又想建功立业。中年人的事业心很重,心思容易分散。”
      
       引以为戒。所以我在这边瞎说,也不过是功夫不足而已。有人看了觉得可笑,权当我胡闹好了。
  •     我不是学哲学的,没有看过多少专业的书籍。
      
      个人认为,这本书对儒家和道家分析的透彻,很精辟。百读不厌。对于中西哲学异同点的分析亦是如此。不仅仅帮我我理解了一些哲学理论上的东西,对于个人的修养和思想也有不小的启发。
      
      对于我来说,读了这本书,胜过十本泛泛讲哲学的书。
  •     读完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前方出现了两条进路:一是从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入手,分别从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切入,以这两块基石作为出发点,然后从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绕个圈回来;另一条路是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魏晋的道学,南北朝、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绕回来。这两个圆最后相交于一个切点,这个切点是什么呢?就是天上的星辰以及内心的道德法则,按照中国话叫做“圆教”、“圆善”。
      
      在康德的外面打了好多转,不敢轻易切了进去,怕根基太浅,入了去出不来。牟宗三对于康德的哲学说的切题,摘录两段:
      
      全部哲学包括两层立法:就知识一层说,是知性为自然立法;就道德这一层说,是意志为自我立法。
      
      上帝只创造物自身,不创造现象。
      
      雨季有个暂时的中断,今天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好明媚的阳光亚!今天开始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真是个好兆头!!
  •   是因为你书读的太少。就像资治通鉴都不读怎么读读通鉴论呢。
    所以你的批判最好20年之后再看。中西汇通是必然,真理总是相似的。
  •   这本书本来就是给学生的的lectures,并没有认定受众要有多高的修为吧。读哲学只能算是我的一个小爱好,你可以讲你的道理而不是单单得出一个结论,8过你以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来压人让人真心看不惯啊。
  •   牟宗三引用康德等西方经典是为了解释中国哲学,所以谈中国哲学超越西方的东西是很正常的,这也是的确是真理。牟其实从未专门的去为西方哲学做研究而去搞他们,唯独出的两本关于康德的书只不过为了理清西方最重要的认识论和思辨形式。另外这本书不初等,他写过了所有的专著后才来谈这个纵贯圆熟的系统,他在第一讲就已经说过,之前他做过通俗的演讲,那是面对大众的。并且提出了要相应的基础预备。起码儒家那五本书得读吧,道德经和庄子也得读吧,说到后面佛教那边更深了,最基本的就是大乘起信论也得读吧。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何况听讲。你可以比较叶曼,邓晓芒,南怀瑾,陈嘉映给学生讲哲学都是什么低等的层次。以牟宗三的水平19讲就把整个儒释道通了一遍,能体味浑然一体之境,难道真的很简单吗
  •   不仅你读的书少,我读的书也少,我批评你对牟的批评,也批评我自己。起码我觉得牟对康德的理解部分有点问题,对西方的系统评估却没什么错。对于中国哲学我可能这辈子也没法去批判他的学问,因为更深的都在他的专著里面,我们读这本书也是读个通孔。我现在觉得这本书还是要重读的。起码当我读过大部分儒释道最重要的经典和康德的批判后,再回头看看也许会解决不少误解。
  •   我貌似对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批判的态度吧,难道非要给五星才能满足您的愿望?这毕竟只是讲稿对于那种严肃著作不够公平吧?
    对中西方哲学,目前为止我都读得很浅,我只能说so far,西方哲学在我眼中更为自洽,以后也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读就好像小说我也喜欢读国外的,纯个人爱好。可能在东方哲学家的眼中,西方哲学的体系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也可能书读得多了,也会觉得东方哲学更为博大精深。但我毕竟只是就我所懂得的来说这本书,我想也可以代表很多“初级读者”的想法。多谢指教,也还请专家莫叫真、手下留情。虽然我还是没从你的回复里读出为何中西方融汇贯通一定是大势所趋。
  •   BTW,这篇也真的是太久前写的了,好多写的时候的所想也忘的差不多了,最近都在研读《冰与火之歌》,哦耶~
  •   “我们通常在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概念都是浮动,到后来才逐渐定住。但其实浮动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我们自己。概念本身自有其恰当的地位。因此,主观的了解很难与客观的原意结合。这种工夫非作不可,这样才算学术,才能显出一个客观的地位。”
    牟先生说得真好,这是我长期以来的大毛病。。
  •   楼上的争论很厉害,拜过。。
  •   又看了下自己当年写的,自勉了一遍。。
  •   这本书真的不好读,不过我也不觉得比邓晓芒能高深多少,老先生难保不是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概念本身有其恰当的地位”,这还是现代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一个概念一旦产生,并传播,就注定面对不断被误解和改动的命运,就好像一个原子,当你去更深层次的观察其结构的时候,你已经扰动了它的轨迹,原来的那个它已经不存在了。
  •   我在读牟宗三,但一直怕读康德,已经怕了很多年了。佩服老兄!
  •   牟先生的著作特别难读,不是中国哲学部分,倒是康德部分,牟先生讲两句中国哲学又要来几句康德,看的着实很累。
  •   好几年前读了牟宗三,去看康德,看不懂啊...
  •   删节本,里面关于法家的批判,可参考PDF才完整,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