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牟宗三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此讲辞是十年前在台大继《中国哲学十九讲》后而续讲者。《十九讲》早已出版,而此讲辞则因当时诸研究生俱已出国深造,无人由录音带笔录为文,遂成蹉跎。后由林清臣同学独自担任笔录,联贯整理,共十四讲,先发表于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后复转载于《鹅湖》杂志。清臣是台大老同学。原读化工系,后学医,专精脑神经科,现在日本研究老人科。彼一生副习哲学,从未间断。三十年前,吾之《认识心之批判》由友联出版时,唯清臣读之甚精。后凡吾在台大、师大所讲者,彼率皆由录音听习。彼之笔录此十四讲并非易事。平素若不熟练于西方哲学之思路与辞语,则甚难着笔从事。故其录成文字,功莫大焉。盖吾课堂之讲说并无底稿。若不录成篇章,则纵有录音,亦终将如清风之过耳,一瞬即逝,无由得以留传人间,广布社会,此岂非大为可惜之事乎?又彼笔录之时,每成一讲。必由其夫人正楷誊写寄吾改正,改正后,复由其夫人再誊清一遍,然后始交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发表。如此慎重将事,当今之世,何可多得!值兹付印之时,略发数语以识其贤伉俪好学之真诚。

内容概要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唯一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三大弟子。     这套《牟宗三文集》编者遴选了牟宗三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共计十三种。本册为《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 
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弓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书籍目录

小序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二讲  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第三讲  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一罗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兹一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第四讲  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第五讲  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第六讲  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极或积极第七讲  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第八讲  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 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第九讲  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第十讲  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第十一讲  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第十二讲  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第十三讲  “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第十四讲  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辨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章节摘录

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我的讲题是“中西哲学会通的分际与限度”,这是个大题目,在此只能长话短说,把大题目做简单地叙述。讲这个题目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要通学术性。一方面要通时代性,要关联着时代。中西哲学之会通是核心地讲。由此核心扩大而言也可说是中西文化之会通。文化之范围太大,可以从各角度、各方面来看,但向内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当该是哲学。哲学可以做庞大的文化这一个综合体的中心领导观念。故欲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始时可以散开地由各方面来看,从各方面向内凑,如从文学、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凑到核心,还是个哲学问题,这一种讲法可以说是归纳的讲法。哲学地言之,也可说是一种现象学的讲法,即南文化各方面做现象学之分析与描述。但我们现在不采取这种讲法,而直接地由核心讲,故就落在哲学上。哲学从关联着文化来讲,哲学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或智慧,也即指导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智慧。假若内在于哲学专就哲学本身而言,哲学有很多种定义,我们现在不谈。关联着文化讲,哲学就是文化发展的指导方向。这一个原则,无论应用到中国,西方与印度,同样适用而有效。中国文化由尧舜起经夏商周而一直发展到现在,为什么是这一个形态呢?西方文化由希腊、罗马经过中世纪而到近代文明,为什么是那个形态呢?印度文化为什么又是这样呢?各文化形态之所以如此这般,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哲学的观念在领导着,总而言之,人类世界之各文化系统皆是如此。

编辑推荐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牟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台的影响颇大,而在内地少有他的文集出版,学术性比较强,适合一定深度的细读。书的质量不错
  •   以前陆续看不少介绍康德的著作,都对康德为什么在纯粹理性之外还要设立实践理性不甚了了,看了牟老的书才终于明白,康德是要为形而上学保留空间,为信仰、道德、意志自由培育滋生的土壤,不然人类徒以技术文明而又何以繁衍存续,自此我才明白康德的那句名言为何把灿烂星空和道德法则并举。不过本书对胡塞尔的评价有失公允,现象学发扬了康德的智性直观的概念,也由此搭建了和东方哲学对话的可能,胡塞尔对意识的分析也可和佛教的唯识学相融摄。本书介绍康德区分noumena和phenomena的思想,在佛教中也有类似表述,相比书中的“一心二门”,窃以为更准确的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分野,即世俗谛以唯识说“有”,胜义谛以中观说“无”。东方哲学的长处确实仅限于noumena、实践理性,这也和东方文明擅综合不擅分析,擅直觉不擅逻辑的思维模式是相通的,两种文明的未来应当是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   牟宗三是一个不错的人啊
  •   中国哲学第一人视界下的中西哲学的融合
  •   从中可以探寻新儒家的西方哲学之源
  •   牟先生的书,买来收集。慢慢看吧。
  •   哲学从关联着文化来讲,哲学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或智慧,也即指导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智慧。
  •   牟老师的书还是没有配全。
  •   这本书读的不认真,不过内容依旧喜欢。
  •   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准备仔细阅读
  •   还未读通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自不消我说,但是看着有点小吃力,自己水平太低。
  •   冲着作者买的~~
  •   浅显易懂,论述了东西方研究方法的不同
  •   服务周到,很满意
  •   反复翻看,收获更多
  •   作者、内容、版本质量都不错。
  •   包装完整 牟宗三还差一本收全
  •   他的书都很经典。内容深刻。
  •   内容、版式与纸质都不错
  •   有点晦涩,读起来吃力。
  •   牟宗三先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哲学家,是新儒家的八大代表之一,但这部书不是他的主要代表著
  •   牟先生的大作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   喜欢牟宗三的书
  •   喜欢这本书的装帧!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对中西哲学之种种问题,提出层层之比对与深入透辟之疏解。并藉佛家(《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作为中西双方共同的哲学间架。此一思路,必将对人类文化之融和,揭示一常态的康庄之道路。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牟宗三先生不但十分准确地分判出中西哲学文化的异同并揭示其理性的根据,且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指出两种文化相会通的哲学基础。其学说绝非是泛泛而论,而是建筑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的。本书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与会通处。
  •     诸位如果真是尊重牟先生,真是信得过牟先生的哲学,即立下大志向,实地下工夫,此心体一明,牟先生的著作,康德的著作,即一通百通,所以走实践之途,不知可以省有心为学之人几多气力,如此亦不患不会写论文。如你想从现在学者那样研究写论文开始,我想纵使你将牟先生的著作背得滚瓜烂熟亦只是多一些术语概念而已,终只成一些耳食之辈而已,既无益于自己,亦糊弄他人,以己之昏昏使人昏昏。论文文章纵哗众取宠于一时,亦无什么长久之价值,不用2年3年即无人问津矣。
  •     当时看了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就想去找其他的,结果好多当时还没有出版,出版了的又太早已经买不到了,于是从图书馆整本印出来读,当时真是百读不厌。
  •     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我只翻看了第一讲,还没看,就发现已经删节了近2500字,还都是大段的删减,细微之处并没有细看。依此类推,其他的在大陆出版的牟著命运大概相当吧。
      买的觉得有些亏了。
  •   可能现在的人太讨厌话语权了,认为标准只是认为地制定出来,但是当我们尝试去理解文学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凭空地去制定标准,所以韦勒克才如此坚持以作品为中心。如果稍微知道一下康德的话,那么我们就知道艺术的确没有固定准则,艺术不可规定,但他们却也有共同的地方,合目的性,一种更高的统一。也应尝试理解一下具体的事物同样能成为普遍的一种范式。因为如果一切都不可理解,只有自己的印象,那么艺术就无法真正地觉醒,寻找到它自己的价值。可悲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因为不能思考,而开始拒绝判断。
  •   我不敢去评判艺术家的死亡,认为他们应该死还是不应该死,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可笑的是,很多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去过自己生活的那些所谓的开明的人,却在用自己标准界定艺术家的疯狂。他们说艺术家过于执着了,而我想说他们也过于执着了,执着于他们那个灰暗的现实,问题到底是谁清醒着呢?艺术家曾给过他们世界予光芒,他们却用这些光芒去质问诗人的疯狂。(顺便说一下,这就是为什么清醒的海子在疯狂的世界里死)
  •   如果偏离了美(美是自由的,但它不是随心所欲的价值,不是任意一种迎合欲望的满足),很难去谈论艺术,如果没有积累,人类也很难得到一种更深沉的理解。开明而又喜欢争辩的人应尝试去理解,感觉也是可以传递,也就是博尔赫斯所说的,共同的感觉会闪闪发光。而不是看似正确的精英们那各执一词,物质和精神、现实和梦想永远对峙,精神分裂的可笑的世界。
  •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   正常,牟宗三的很多思想都是非常的反 共 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