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中国石窟造像艺术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奚楚,金开诚 著  页数:1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介绍了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遗像艺术。从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从雪原西藏到扬子江畔,都可以领略到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石窟造像艺术。中国石窟造像是世界古代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书籍目录

一 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 对于石窟造像艺术的研究 三 四大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变化 四 其他地方石窟造像特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石窟造像手中的持物 药师佛:手持药丸、药钵。两个胁侍菩萨分别捧日、月,称为日光、月光菩萨。 阿弥陀佛:有时手捧金莲台。观音菩萨:一手持如意或柳枝,一手提净瓶,头上有化佛冠。大悲观音、千手千眼观音:手持各种法宝、兵器。大势至菩萨:一般手持莲苞,头冠上有宝瓶。地藏菩萨:一般手持摩尼珠、锡杖,僧装。有的为戴风帽的坐像。 文殊菩萨:一般骑青狮。有的左手持青莲,莲上放经匣,也有的仅持经匣。普贤菩萨:一般骑六牙白象。有的戴五佛冠,有的手持如意。密宗的普贤则手持金刚杵、金刚铃、戴五佛冠。龙女:一般手持炉,作菩萨状。金刚力士:均手持戟、弓、剑、金刚杵,还有的手持蟒蛇、髅骨等。大黑天:双手抓日、月,或头上顶日、月,手提髅骨、头颅。 (五)石窟造像艺朮的时代特征 1.窟龛 南北朝时期:有造像的礼拜窟大体为五种形式。第一种,窟平面为前后室。前室有四根列柱,柱上雕刻千佛或忍冬图案,室内左右凿佛龛,后面正中有门通内室,门上作屋顶形,雕出鸱吻、斗拱、天、人及各式花纹图案。窟顶四周雕飞天。后室摩崖造大佛,大佛像后凿隧道,左右侧开门,窟上两壁雕佛像或经传故事。第二种,窟平面作马蹄形,正中造大佛,左右造挟持菩萨,或另有佛像一两铺。窟顶有的凿成伞盖形,门作拱形券,门上有拱形券的明窗。第三种,窟平面作方形或长方形,正中造四面楼阁式塔形柱,柱上遍列小佛龛三五层,每层都以屋檐斗拱等隔开,柱上下与石体相连,柱顶呈须弥形,刻二龙相交,窟四壁雕佛龛,窟顶作方格藻井。也有的窟中心作方柱,四面各雕造像一铺,但不作塔状栓。第四种,窟平面作一室或前后两室,屋顶为仿木构建筑形式,正中起脊,两坡屋面,雕椽袱、斗拱等仿木构件。也有窟外作仿木结构装饰。有的在窟门前雕两柱,柱间起尖拱。门两旁造守门力士。第五种,窟并非一次完成,正中仅造像一铺,左右壁仅凿成拱尖楣拱、圆拱等各式空龛。北朝晚期,还出现一种外饰帷帐式或双龙缠绕式的窟龛。 隋唐时期:礼拜窟主要有七种形式。出现窟内中央坛基和摩崖造像前加盖木构的庑殿建筑等新形式。第一种,窟平面仍为前后两室,前室的后壁和门两旁均有造像。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石窟造像艺术》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中国石窟造像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太简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