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楚风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王芸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的史学都曾理所当然地包含着明显的“叙事”元素。这种“叙事”不但不排斥修辞意义上的文学成分,而且每每凭借自身的亦史亦文,“文以载史”而呈现出表达上的形象特质与感性优势。在这方面,司马迁的《史记》由于场景的生动和人物的复活,吸引并倾倒了历代读者的心灵;伏尔泰的《路易十四的时代》也因为故事的丰富,以及文笔的畅达和才思的充盈,赢得了众多文史学者的嘉许。遗憾的是,随着近代学术体制的演变和形成,史学弦张另改,琵琶别抱,最终投身于科学的门下,成为探究社会历程客观性的一门学问。这固然强化了史学的逻辑力量和实证品格,但同时也使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在“概念”“定义”“规律”“量化”等等的刀劈斧削之下,史学所应有的叙事元素和文学色彩已经不复存在,现场感和动态性严重匮乏,与之相联系的想象力与性灵美亦损失殆尽。难怪连史学家自己都直言不讳:大多数现代史学作品活像一些毫无人文气色的贫血婴儿。正是有鉴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我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异军突起蔚为大观的历史文化散文,一向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新兴文体虽然以作家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但就具体的内容与行文而言,却恰恰折映出以诗情激活历史和以想象丰富历史的切实努力。而这种努力一旦进入文本的化境,就很有可能与久违的文史互补的传统,实现更高层次的衔接与重合,从而为恢复史学的叙事元素,同时也为强化文学的历史重量,提供有力的推助和有益的启示。  然而,正像一切带有创新和探索意义的文学实践,都难免峰回路转,曲折前行一样,历史文化散文在经历了最初的轰动之后,也随即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甚至是致命的缺憾。这突出表现为:一些作品行文洋洋洒洒,貌似气势宏大,但究其内容不过是罗列文化现象或复述历史结论,缺乏真正的史识与洞见;不少作品把本属于背景的案头资料,当成了叙述的主要对象,满足于抽空了生命体验的知识胪陈或过程交待,结果是庸谈赶走了诗意,史料窒息了性灵;相当一部分作品结构僵硬,手法雷同,语言呆板,有模式化和批量化生产之嫌,以致使读者很容易陷于阅读重复和审美疲劳。显而易见,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散文尽管贴上了文学的标签,但实际上依旧不曾走出“失魂”与“贫血”的历史泥淖。这时,历史文化散文如何克服自身的缺憾,进而在修正和扬弃中发展与前行,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湖北青年女作家王芸携带着她的荆楚历史文化系列散文,悄然出现于国内诸多报刊。这些作品在作家那里,也许只是一种学识、才情和灵感的自由挥洒,是其历史观念和散文意识的天然外化,然而,它所特有的明显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的叙事方式与文体形态,以及与这一切相得益彰的内容承载,却仿佛是在有意校正着当下历史文化散文的某些流弊,同时提示并开掘着这种散文样式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正因为如此,王芸和她的荆楚历史文化系列散文,能迅速引起文坛选家、评家和出版家的关注,也就成了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作为历史文化散文的新探索新成果,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究竟“新”在哪里,什么是它的艺术个性与独特贡献?窃以为,在这一维度上,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揣摩和仔细体味。  第一,就思维与结构而言,当下常见的历史文化散文,多采取线型的思维方式,让笔墨从特定的切口进入,沿着人物的命运链条或事件的逻辑进程,作定向有序的铺陈与延伸,这固然有利于表达的完整与严谨,但也很容易导致行文的冗长和呆板,以及内在空间的封闭与狭小。相比之下,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在环绕历史人物建构艺术文本时,分明开辟着另一种形态和路径,这就是:先通过充分的案头阅读和尽可能的遗迹考察,对被锁定的人物对象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启动发散式与过滤式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从繁纷的史实与史料中,提炼出最能折射人物精神风貌和命运历程的语词或意象,并依据其涵盖力和辐射力的大小,分别作为文本的大标题或小标题,然后展开各有侧重的书写与彼此呼应的组合,以此完成一种大写意式的人物造型。不妨以《关羽:义掠过刀锋》为例。这篇作品用“义”和“刀”这一抽象、一具象的两个名词,来概括三国时的关云长,同时作为全文的大纲领,既准确又传神,可谓高屋建瓴而又先声夺人。接下来,“龙的袍”“桃的花”“月的刀”“樊的城”“春的秋”几个小板块,全部来自人物形象的关键处与精神的纵深处,且成功地转换成了灵动的审美生发与巧妙的艺术皴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人物的血肉与质感,这时,一个立体多面的关羽形象便呼之欲出,跃然纸间。再来看《太白:凡间游走的星宿》。该文借助“凡间”“星宿”这一对原本包含着反差和张力的意象,先为李白奠定了浪漫超然而又未免不合时宜的生命基调。以下“仙”“游”“醉”“流”几个小节,既是结构作品的支点,又是透视人物的焦点,其腾挪跳跃的文字,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生命细节,并最终托举起太白其人悲喜交替、顺逆参半的一生。应当承认,如此这般的思维和结构方式,不仅有效地扩大了作品的历史容量,使每一篇区区两三千字的散文,都近乎一部言简意赅的人物列传;而且明显强化了当下历史文化散文所欠缺的文学元素,为这类作品增添了审美气质。  第二,在叙事方式上,历史文化散文作家习惯性和普遍性的选择是亦叙亦议、夹叙夹议。由于所“叙”所“议”的对象,是安卧于大量历史典籍之中的人物和事件,所以引经据典,辨伪存真便显得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如何处理个人表述与资料引证的关系,便成了一个重要的却又是近乎两难的问题——时下见诸此类文本的趋于两极的取舍方式,即对于资料引证及其出处的全无节制或一概回避,无疑都有顾此失彼之嫌:前者强化了观点的依据,但妨碍了文气的贯通与酣畅;后者更接近文学的生动,却又忽视了说史的严谨和深入。令人欣喜和敬佩的是,面对同样的叙事难题,王芸明显选择了一种更为明智也更见苦心的行文策略,具体来说就是:用自己所感知和所认识的历史,即个人化的历史叙事构成作品的主干,任其做自由、流畅、无牵无挂的挥洒,而将必要的典籍史料浓缩为凝练精粹的短语,放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构成对正文的印证、说明和补充。我不知道王芸这样调动和排列她的文字方阵,是否从某些经典著作那里获得了灵感和启发——仅从形式上看,她在文末单放的史料,便让人联想起《史记》的“太史公曰”和《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但由此产生的直接的艺术效果,却尽显一石数鸟之妙:既避免了直接引用史料的壅塞、累赘和生硬;又远离了信口开河做虚浮无根之谈;同时还为作品可以直观的叙事形态注入了一种新鲜感与陌生感。关于这一点,我们赏读作家荆楚系列作品中的任何一篇,都不难有清晰的体认和深刻的印象。  第三,从散文语言的角度看,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亦属个性盎然,颇见功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整体的语言取向上,王芸的散文注重向中国古代汉语汲取营养,善于将古汉语中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优势。反映到具体的散文叙事中,就是崇尚简约,注重意味;行文多用短句,遣词讲究弹性;变化自如的句式融入适度的对称和排比,优雅质实的语流包含着对诗家声韵的倚重与借鉴。这一番努力的结果,不仅成就了王芸笔下文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而且为她的作品平添了一种简古而不失灵秀的色彩和气韵。其次,王芸的散文语言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但更追求向生命的切近。唯其如此,在她的作品表达中,性灵、智慧与感觉常常互为浸透;叙述、描写和议论亦不时混合登场,所有这些,最终化为一种新颖独特、魅力充盈的语言风度。你看,她这样讲述陈列于长沙博物馆里的马王堆女尸:  那个神秘女人的模样,让人不忍卒睹。远没有一件素纱蝉衣来得秀丽动人,眉目清爽。她古怪的表情,仿佛将累世的积怨都不加掩饰地抒发出来了。的确,有哪个女人愿意将自己裸露的身体,交付无尽的展示,接受无数目光的抚摸。一双双目光的热度,被厚厚的玻璃反射回去,只留她在异常冰寒的世界。即使欣赏,也是亵渎。  两千多年前,当诸多疾病缠上这个神秘女人的躯体,在她身体的迷宫里埋伏下疼痛的种子,永生的念头便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滋长,否则,她不会将那么多的道具放入她的坟墓,让永生之梦拥有了华丽而臃肿的身躯……  ——《辛追:关于一个神秘女人的数个时间切片》  她这样追溯陆羽和《茶经》:  茶在神农脚下生长。茶在《诗经》中生长。茶在《茶经》中生长。那时它是一种植物,根在地下延伸,枝叶向着天空蔓延。  ……  羽,攀援历史的绳索,摘取一片片浓缩的叶,浸泡成一盅幽香扑鼻的茶。他让茶,从日常饭蔬、瓜果杂饮中分离出来,端端正正摆上案几。  ——《在茶香中安卧》  面对此类兴味叠加了意味、生趣搅拌了理趣的文字,你想不被吸引和打动都难。  第四,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致力于从文体到语言的惨淡经营,推陈出新,但是却没有因此就忽略有关历史本身的精心打量和深入探照;事实上,作家对养育了自己,并被自己当成一卷大书的江汉大地、荆州古城,以及氤氲其间的荆楚历史与文化,同样给予了潜心研究和倾力发掘,并形成了若干独特的心得——《张居正:当命运朝向一个注定多义的人》《王昭君:与昭君无关的祭奠》《伍子胥:无可终结的仇》《杜甫:罹忧在唐朝的天空下》等等,都是这种心得的艺术幻化,它们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作家思想的火花和灵魂的颤动。  作为散文的编辑者和研究者,我曾是王芸荆楚文化系列散文最早的阅读者与喝彩者之一。大抵是因为这个缘故,当这个散文系列冠以《穿越历史的楚风》的总标题,即将由东方出版中心付梓时,作家嘱我写一点意见和看法弁于卷首。我虽自知才疏学浅,但却很乐意为好作品的畅行于世聊尽绵薄,于是,我勉力写下以上文字,略陈一管之见,但愿它不要陷入郢书燕说的尴尬和佛头着粪的不堪。  二○○九年五一假期急就于滨城

内容概要

  惟楚有才。荆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有别又有融合点的一种风格鲜明的文化,瑰奇、灵异、豪放杂糅一体,魅力独具。《穿越历史的楚风》是一组以荆楚历史人物为主要观照对象的历史文化散文,以鲜活的艺术叙事、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大胆的实验精神,让笔墨在保持简约的背景勾勒的基础上,集中于人物的精神揭秘。在强化艺术感知、生命体验和诗意情怀的同时,对历史文化散文渐趋僵硬的文体范式进行某种改造与革新,以带有个性化的视角、思维方式、叙述方式、语言特点来把握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实质。

作者简介

  王芸,1972年生。湖北省作协会员。迄今已发表百余万字散文、小说,已出版有散文集《经历着异常美丽》、《接近风的深情表达》、小说集《时间寻找长久的爱情》等。作品曾获第三届湖北文学奖、第二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优秀奖、2003年度长工文艺散文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序:轻叩历史的性灵之门一古耜一明清悲风张居正:当命运朝向一个注定多义的人公安三袁:于笔端缠绕,或奔涌李贽:童心里弱一生张献忠:血色洇沉一生的贼陈友谅:从王到寇的征战湘王、辽王、惠王:禁锢城中的王李时珍:在本草心脉中,潜行仄唐平宋苏轼:澄心浩然生死间杜甫:罹忧在唐朝的天空下李白:凡间游走的星宿欧阳修:天地苍茫一醉翁陆羽:在茶香中安卧米芾:癫狂墨色中毕昇:栽种陶土活字的布衣浩然三国关羽:义掠过刀锋陆逊:为忠笼罩的智诸葛亮:风旋扇底。神机算两汉流魅王昭君:与昭君无关的祭奠刘秀:泥土里一统天下的王韩信:被功压折的侯辛追:关于一个神秘女人的数个时间切片萧绎:迷烟中殉书的王战国春秋楚庄王:纵马问鼎中原的王屈原:逆流而上的忠伍子胥:无可终结的仇孙叔敖:从双头蛇阴翳中走出的名相钟子期、俞伯牙:琴弦上短暂又长久的相遇春秋剑谜关于一只凤鸟漆豆的想象附:背靠巍巍历史的古城(代跋)尊重生活和人性本身的复杂猜解一种两种许多种可能

章节摘录

  张居正:当命运朝向一个注定多义的人  [炙]  公元一五八二年。夏天像一卷被烤焦的菜叶,蔫蔫巴巴地覆盖着一个名叫明的王朝。空气中弥漫着深腐的气息,生灵窒息。  那是一个陷入高烧的王朝,体内的火苗与体外的光焰,隔着薄薄的皮肤、骨骼,热切地呼应。如果闭上眼睛,凝神去听,听得清他急促的呼吸吐纳声,间杂喘哮之音。恍如微小的箭矢,一支一支,疾速擦过滚烫的空气。  此时,一团冰冷,正在明的体内缓慢位移。那不合时宜的冰冷,携带舒畅,也携带刺痛,一寸一寸碾过明的腹心。那是一支绵延十余里的队伍,由七百余首尾相接的车马、三千多军卒役夫,以及一尊巨大敦实的棺椁组成。它从明王朝古旧版图的红心处出发,一路向南,向南,朝着一个名叫江陵的地方挺进。所过之处,浮尘蔽日。  京城、江陵,一庞大一瘦小,一繁华一荒僻,一荣尊一寂寞。之间的距离,用车马的轮辙来丈量,约等于二十个日日夜夜。  公元一五七八年,沿着同样的路线,上演过极其相似的一幕。空间的迁移,远比时间和生命来得缓慢。路边的风景来不及改变,奢华起伏的大轿已换作了端肃平坦的棺柩。轿里端坐的人,从此躺倒下来,笔直地,冰冷地,与道路平行向前。  从公元二零零六年春天的深处望去,那团冰冷,最初在离紫禁城不远的一处馆舍生成。那一方位,与五百多年后的湖广会馆,大致重合。公元一五八二年的春天,在馆舍深处的一张床榻上,俯卧着一个形销骨立、白须皓首的老人,疼痛正在他的身体中肆虐。他的手,握住一管饱含墨汁的笔,颤颤巍巍落在奏折上。奏折从紫禁城一路奔跑而来,墨迹未及干透,又匆匆奔跑回御案前。在一叠叠奏折中间,夹杂着老人的奏折。不同的文字,表达着同一心愿——乞归生地。  从生地到葬地,在这个平朴简洁的短语里,涵盖了每个生命或短或长的一生。老人希望两者,在他的意愿中、他的呼吸间重合。  哪十白生前领受过无上的荣宠,却注定无法如愿圆满自己的一生。那是一个匍匐在地的臣子的命运,老人的命运。臣子是另一意义上的奴仆,另一意义上的祭品,哪怕清刚自负,傲慢骄奢,雷厉风行,刚愎自用,手中握有的权力可以修改法度,掌判生死,宣讲道德,纵横疆场,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生前,在死后。  最终,棺柩一路南行,栽入大地。过程隆重、鲜灿。拂去百年尘埃,在沿途匍匐垂泪的人群中,会否有一个人,预见到两年后华丽的棺柩骨架散落、碎砾铺地的一刻。命运那雍容华美的包装,将假借一个人,一双手,一种意志,还原它残酷的面貌与本质。  冰冷与炙热的对抗,继续在明的体内进行。直至公元一六四四年,满清的铁骑碾碎明早已赢弱不堪的躯体,挣扎结束。  高热之后的大地,冰寒一片。  [史载: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殁于京师。神宗赐搭建丧棚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两百担,与母弟、宗室璐王合赠银二千三百两、香油一千斤、香烛一千对、薪柴一万斤……朝廷特许京城设祭坛九座,因赴吊者太多,后加设七座;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派四品堂官与锦衣卫护送其灵柩返回故乡江陵,送葬队伍绵延十余里。]  [链]  那一命定的时刻,他早已预见。  预见,却无力阻挡。  那个躺进棺柩的人,再没有早朝、经筵、奏折和繁缛仪式来干扰他的宁静,也再没有明枪暗箭可以洞穿他归于透明的心魂。但绵延的生命链,不会随着一个生命的谢世,戛然断绝。他的子、他的孙,他的亲、他的爱,他的仇、他的恨,还在时光中接续。如同命运,不只在脆弱的肉体上寄生。  集权时代,生命如一介蓬草,来自御座的一声叹息,便足以将之连根摧毁。  那叹息出自一个人的胸腔。除了身上的服饰有着特定的象征意蕴,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五官四肢和怦怦跳动的心脏。起卧之间,飘忽无定的思维在他的大脑里奔窜,郁闷喜悦苦恼忧伤愤怒无助怨怼失意恐惧纠缠着人生的日日夜夜。可再微弱的叹息,一旦出自他的胸腔,便像紫禁城屋宇檐角盘踞的兽、大殿天宇正中回旋的花,从具体的形上升为抽象的意。这叹息,携带着自历史深处积聚的万钧之力,披盖四野,可以在瞬间将一切倾坼。  公元一五八四年,叹息从一个名号万历的年轻皇帝口中吁出。一团带着火焰的力,疾速穿过明王朝腐滞的空气,似一只暴虐的铁拳砸在了一个叫江陵的地方。  一个名字戴上了诅咒。无形的锁链,赠予死去的魂灵。有形的锁链,环套在他的子他的孙的脖颈上。他的亲他的爱,碎作齑粉。黑色的血汨汨地在地层间奔淌,猩红的泪在娇嫩老朽的面颊上奔窜。  锋利,无可抵挡。乖谬,无可抵挡。暴戾,无可抵挡。毁灭,无可抵挡。  无常的命运,无人可以阻挡。  从此,墓园荒芜。  [史载: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四月,神宗下诏查抄荆州张府。司礼太监张诚和刑部右侍郎丘■急赴江陵。途中即传令地方官登录张府人口,封闭房门。后老弱妇孺饿死十余人。张居正之子懋修不堪忍受折磨,自杀未遂;敬修羞愤难当,自尽身亡,临终写下一纸绝命书。张家阖府男丁“俱令烟瘴之地充军”。

编辑推荐

  空间有多辽阔,风就有多辽阔。时间有多辽阔,风就有多辽阔……  多年来,我在写着,感受《经历着异常美丽》,表达《接近风的深情表达》,寻找《纯净与斑斓》的合一……在写作这条神奇的通道里,我趋向简单,也趋向复杂。  当我开始用珍惜、依恋的目光望向脚下这片水息丰沛、宽广富饶的平原,望向我自小生活于斯的古城荆州,我对自己身处的坐标有了清晰感知。  我身处的时空意义上的方位,是一种命定。  我向着文学向着诗意的靠拢与不渝选择,也是一种命定。  在这本书里,我将这两种命定结合在一起。  过程于我,无比幸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穿越历史的楚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