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近代史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西书局  作者:朱维铮  页数:382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有许多年,作为中国史学的从业者,我对“近代史”,只想充当读者。  起因在于被1958年席卷全国学界的那场“厚今薄古”浪潮所震慑。当时我仍在大学习史,突然面对理论权威公开痛斥“厚古薄今”,斥之为封建的资产阶级学者抗拒学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伎俩,号召文史哲等学科必须“厚今薄古”。有的左派名流,甚至主张中国史应该倒着学,由今及古,并要贯穿不断革命精神。我想不通历史科学怎能等同于现实政治,但稍表露即被指为“白专”。幸而也因此被分配到中国古代史专门化,得以栖身于被认作间离现实的中世纪史领域。  又历年余,正值知识分子被“脱帽”的瞬间,意外地留校任教,师从陈守实教授学习中国土地关系史,又被周予同教授指定兼任他主编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的助手。他们都是博古通今的大师。于是我不得不跟着涉足“近代史”。

内容概要

  《重读近代史》是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先生近年来潜心研究近代史的心血结晶,可谓是作者的代表作。作者广泛阅读中文及西文史料,兼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领域,既钻进历史的深处,身临其境地探寻、查考;又不落窠臼,跳出以往历史研究局限于国内的狭隘视野,以高屋建瓴般地姿势站在全球框架俯视近代中国。作者既广泛阅览各类书籍,不辞辛劳地挖掘散落于各处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他人所忽视的稀见史料,但又不迷失于浩瀚的史料之中,而将辩证的思维穿插于史料的阐述之中,每一步推理和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全书史论结合,不乏真知灼见,思想的火花四处闪现,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观点都有理有据,抛弃治史过程中常犯的先入之见,还历史以真实的面貌。  建国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论著数不胜数,但鲜有能够脱颖而出者,或是重复前人之见,或是因为史料贫乏而沦为泛泛空谈。本书作者采取了异于他人的视角,重读大量文献,并着力拓宽研究思路,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利用过去历史研究者极少关注的中外文经济类文献,重新探讨了中国从中世纪走向现代化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上,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真相,同时秉持就史论史的理念,在行文过程中避免用主观评价代替客观事实。本书用冷静的笔调叙述事实,逻辑推理严密谨慎,文笔辛辣老道,字里行间又处处可见新颖、独到的见识,足见作者治史功力之深厚。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6年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1987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担任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并做过台北驻市学者,又曾任北美《亚洲评论》杂志顾问等。
  著作主要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中国经学史十讲》及与人合作的《孔子思想体系》、《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等。编注辑校有《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章太炎选集》(合作)、《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及增订本、《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卷一、《章太炎全集》卷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等。主编有《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十种,《传世藏书》经学史类二十一种、诸子类五十种,《马相伯集》,《利玛窦中文着译集》,以及论文集《传统文化的再估计》、《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基督教与近代文化》等。曾在海内外各种刊物、会议文集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篇之甲 史有疑  挨打必因落后? 质疑“两炮论” 三问“开眼看世界” 谁先注目地球那一面? 难道中国人只会见银眼开? 岂可说先人闭目塞听? “被现代化”的逻辑 清史与近代史 需要重读近代史篇之乙 往回看  回眸清代“改革”史 “改革”溯源 重提“奏销案” “探花不值一文钱” 内满外汉与重文轻武 满汉双轨制 (一) 满汉双轨制 (二) 满清的天人互变 从乾隆回看雍正 “伪孙嘉淦奏稿案” 篇前说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毛奇龄死后遭文字狱 《南山集》案吓倒毛奇龄 毛奇龄被乾隆帝“诛心” 光绪诏禁《四书改错》 清代的正史、野史与笔记篇之丙 说维新  清仁宗反腐 看嘉庆“维新” 皇帝的“罪己诏” 清帝怀柔英使 拿破仑批判英国人 清仁宗与拿破仑 满清的捐班 “盛清”捐班的体制化 捐班的“花样” 捐班的促销与直销 小说里的买官卖官 清官与捐班 包世臣的《说储》篇之丁 鸦片史  鸦片由药品变成毒品 再看鸦片战争 道光帝“可悲”? 林则徐与龚自珍 还要说龚自珍 “以毒攻毒” 鸦片战争留下的疑问篇之戊 神和圣  清代的“神道设教” 在清史上的“今圣” 武圣怎会压倒文圣? 纪昀与“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的双重效应 失败的“天国” 罗孝全与洪秀全 重看“天京内讧” 海内天国史掠影 曾国藩叹“名教奇变” “华拿二圣” 之一 之二篇之己 时趋异   晚清的权力分裂现象 (一) (二) “立储”问题(上) “立储”问题(下)  道咸间清帝的“召对” (一) (二) 咸丰朝那十一年 一个历史悖论 圆明园之焚 再说火烧圆明园 肃顺这个人 辛酉政变和肃顺 胜保的沉浮 由咸丰朝说到底篇之庚 政难改  “师夷”呢,还是“制夷”? 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 晚清的军机处 满清的“儒术”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难产记 文祥和总理衙门 王茂荫与晚清外交观 晚清总理衙门的名与实 满清是否“承敝通变”?篇之辛 记慈禧  由咸丰到慈禧 慈禧垂帘的合法性 胜保与慈禧 胜保非死不可 慈禧破了满清惯例 女主慈禧 谁是甲午战败的权首? 帝国被慈禧终结 僭主的追求 她的“五旬万寿” 《老残游记》解构慈禧 “慈禧逢甲皆不利”? 暴发户的慈禧 慈禧与帝国偕亡跋

章节摘录

  很奇怪,时至清末民初,“天网”早已破漏,但最爱暴露满清宫廷丑闻的野史笔记,都对乾隆前期这起文字狱大案,记叙特少。如民国初期搜罗清代史料或佚闻甚详的《清朝野史大观》,仅有一则述及“伪奏稿案”,还是节抄自前引《东华续录》。稍后,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的《清代文字狱档》,所刊布的乾隆朝文字狱六十四起,也没有伪孙嘉淦奏稿案,令人不禁怀疑这件大案的材料,已在清廷档案中消失。  因此,多年前偶见《历史档案》杂志公布的“乾隆年间伪孙嘉淦奏稿案史料选”,过后又见上海书店出版社重排的《清代文字狱档》,于补辑五案中收入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前述史料选,并增补出版社从《高宗实录》辑出的相关材料,始知此案的原始史料遗存,达二百九十二件。虽然伪孙嘉淦奏稿的传抄诸件,迄今仍未发现,可能当年已被乾隆朝君臣毁尸灭迹,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补辑的“伪孙嘉淦奏稿案”近三百件史料内,仍依稀可辨此案的来龙去脉。  (三)  伪孙嘉淦奏稿,假托正在清廷充当翰林院文士班头的孙嘉淦之名抨击“今圣”——明太祖只许皇帝称作活着的唯一“圣人”,在明清沿袭五百年,至清光绪初才被僭主慈禧太后打破,——应说有历史理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读近代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8条)

 
 

  •   《重读近代史》是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先生近年来潜心研究近代史的心血结晶,可谓是作者的代表作。作者广泛阅读中文及西文史料,兼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领域,既钻进历史的深处,身临其境地探寻、查考;又不落窠臼,跳出以往历史研究局限于国内的狭隘视野,以高屋建瓴般地姿势站在全球框架俯视近代中国。作者既广泛阅览各类书籍,不辞辛劳地挖掘散落于各处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他人所忽视的稀见史料,但又不迷失于浩瀚的史料之中,而将辩证的思维穿插于史料的阐述之中,每一步推理和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全书史论结合,不乏真知灼见,思想的火花四处闪现,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观点都有理有据,抛弃治史过程中常犯的先入之见,还历史以真实的面貌。 建国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论著数不胜数,但鲜有能够脱颖而出者,或是重复前人之见,或是因为史料贫乏而沦为泛泛空谈。本书作者采取了异于他人的视角,重读大量文献,并着力拓宽研究思路,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利用过去历史研究者极少关注的中外文经济类文献,重新探讨了中国从中世纪走向现代化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上,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真相,同时秉持就史论史的理念,在行文过程中避免用主观评价代替客观事实。本书用冷静的笔调叙述事实,逻辑推理严密谨慎,文笔辛辣老道,字里行间又处处可见新颖、独到的见识,足见作者治史功力之深厚。
  •   朱维铮先生是近代史的大家,本文是他的代表作兼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领域,史料翔实,有利于钻进历史的深处,身临其境地探寻、查考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维铮先生近几年来读史阅世的感想汇集和理念提升,可谓是先生的代表著作。
  •   清史有很多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也有很多重大课题,至今仍未深入触及。朱先生这本《重读近代史》一书,对很多问题也是点到为止,并未深究。朱先生相信论从史出,就史论史,反对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更反对以逻辑推理代替历史,这一点,在本书中多有提及。朱先生是学问大家,敢说真话,坚持己见,古其在本书中,多次强调“满汉双轨制”,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了本书各文章的写作,因为由“满汉双轨制”出发,才有“以满驭汉”、“以汉制汉”有清一代的基本国策,终清不改,就凭此一论断,就是那些仍坚持“清承明制”论者所不及的。因此,先生如若时间允许,重做一篇《论满清的“满汉双轨制”——对清承明制的再探讨》之文,摈弃发古之幽微及抒今世之性情,实则读者之幸事。
  •   朱维铮先生是复旦复大学历史系的擎天一柱,先生治学严谨,这本《重读近代史》饱含先生研究近代史的多年心血,读来受益良多。
  •   我就是看到了书的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才决心购买的。书中正好作者朱维铮教授为人一样,实话实说,不为人言所动。书中关于雍正帝的夺位、秘密立储,恭亲王和太后的政变,以及龚自珍,很详实。非常好,通过看朱教授的研究成果,我不走弯路了。尽管书中有些许的观点我不赞成,但是朱教授的为人品格,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时代,都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楷模!向朱维铮教授的品行和治学、求学态度学习!
  •   前阵子听闻朱维铮教授逝去的消息,深感惋惜。本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文笔自然贴切,不仅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必读佳作,也是每一个想了解历史真相的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必读物,有利于拨开历史事件的阴霾,寻求最真实的那道光。
  •   朱维铮先生对近代史的重思,认识深刻
  •   看了后记知道这是作者在FT中文网上的专栏合集,因而篇幅短小,读起来倒也轻松,只是内容也有一些重复之处。 许多史学家都批评过“以论代史”的治学方法,而我们受此教育和影响已经很久了。阅读这些著作,实在是将之前受到的历史教育重新打碎,然后重新塑造。在这一点上,作者的工作实在是功德无量。
  •   重读近代史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自己是学历史的,看了这本书,原先存在自己脑中的认识,灌入了新的思想!不同时代的我们,不能老以旧眼光看待近代史。历史也要与时俱进!
  •   重读近代史,有点琐碎,但是有新见解。
  •   对1840年为近代史的开端提出了质疑,提供了一种看历史的新视角,值得一读。
  •   朱先生的近代史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我们曾经误读的许多东西。
  •   这本书是因为看了梁文道的那期节目后,才决定买的。不知道是不是会和那本《中国近代史》相辅相成
  •   据说另一本叫《重说中国近代史》的,比这本好看
  •   不愧为大师的传世之作。
    角度新颖,例证确凿,文章逻辑结构严密,文字细腻而不呆板。对近代史的反思入木三分!
    大力推荐!
  •   朱维铮先生去世了,但他的著述并没有因他的离开而失去价值,堵他的书,从他的书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   朱维铮先生的文笔很好,更重要的是书中独立精神
  •   朱维铮先生的書,严谨公正客观。
  •   重读细读历史,发现脑袋真的曾经被洗过。
  •   非常有深度,大量历史史料,很喜欢,享受
  •   揭示了历史的客观真理,使我们懂得了如何学习历史;政治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换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但作为学习历史以明世事的我们就更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关键还是研究方法,研究途径。
  •   对近代史有了新的了解,尤其对“两炮论”论述的非常精彩。
  •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国的历史要到国外去找资料和书籍了解,可叹。
  •   近代史的问题,从另外的角度来认真剖析,很好
  •   斯人已去,买书特此纪念。文章很好!都是近代史上的片段和事件的解析!
  •   朱先生一生以探求真知,还原真实的历史为己任,还历史以真实,给世人以迷惑的解读。可叹的是他的著作穿越时空,留给后人是更多的思索和启示。
  •   朱维铮的著作还是很可以拜读的!
  •   书里的很多文章给了很多看问题的新角度,作者又是历史学方面的学者,至少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之前学的历史是有些值得琢磨的。
  •   朱维铮老先生的书真的写的很深刻,只是雇人已经不在了,很惋惜
  •   朱维铮的,向大学生推荐
  •   朱维铮是我很敬仰的人。
  •   历史在中国总是让人琢磨不透,是真是假?
  •   太难得看到这样的好书了,作者以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严谨的治学新风,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历史。
  •   了解一下近代历史。
  •   朱先生专门写给大学生看的,懂自己国家的历史,很重要。
  •   读史是个不错的选择,速度很快,包装很到位
  •   我们中学学的很多历史不是事实,都有待纠正啊……
  •   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纱,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启迪新思路,打破旧观念,不得不顶~~
  •   很对史料,有说服力!
  •   看的很沉重,必将近代历史就是给人这样的感受。要是早点看,我也不会是什么清穿迷了。什么老康,什么四四,八八的,也少骗点我的眼泪。很遗憾,爱新觉罗家没继续出两三位象英国温沙家族里有远见,聪明务实的继承人,能顺应历史潮流。不过也好,不然弄不好现在我们还要为民主抛撒热血呢。
  •   可以让人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受益匪浅!!!!
  •   很轻薄的一本书,阅读了,可以让我们了解大概的历史信息
  •   朱教授的力作,海外汉学家对朱教授的评价,说明国内研究的浮躁。
  •   学史必读,引人深思
  •   老师让我们买的,读完之后印象很深刻,原来我们对历史有太多误解现在都很清楚了
  •   书写的很扎实,史论结合。
  •   朱老师看历史角度、研究之细让现在的我极其汗颜
  •   为中国人写的历史,忠于历史证据的历史,不为政治服务的历史。
  •   力赞!拨开历史迷雾,让你看清真实的历史。
  •   这是朱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值得一读。
  •   到一个年龄,就要做这个年龄要求必做的几件事。人不是要长越神秘,人是越长越平和。本书的作者没有一点故弄玄虚的样子,只说一些平常人可能想却不太可能说出来话,给人的,却是启迪,是灵光一现。我称这样的人为智者。
  •   很喜欢作者的思想,书的纸质也很不错
  •   虽然是旧作,我还是刚刚读过,从心底里纪念一下朱先生。。。
  •   让我们远离历史教科书的毒化教育,接近历史的真面目。
  •   送给历史老师了。他说很不错。
  •   先生治学为文做人,皆是上乘,奈何天不假年,可惜可叹。。。
  •   确实在这样的!朱先生是周予同的弟子,在大陆学者中他是坐下来搞学问的今人!应是后无来者了.
  •   因为纪念,买了先生这本书。
  •   大师的遗作。想了解清朝的真相,必须认真读一读。
  •   冲着作者的名气买的,确实书如其人!
  •   学术性很高,值得细细研究。观点新颖。
  •   真的大师,总是从小问题讲出来被广泛忽视的问题!
  •   先生虽已逝去,但其精神长存!
  •   朱老先生提出了很多学界的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让我对满清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每每提到慈禧、亲您是有多鄙视她呀?严谨中看出了喜剧。
  •   朱先生的书几乎找齐了要好好读读
  •   朱先生很好的一本書
  •   帮同事的儿子买的 朱教授的忠实粉丝 可惜老人已经不在了
  •   学习了,很长见识
  •   内容很好,大家著作,值得阅读
  •   大家的作品。走出中世纪之后的力作。
  •   还行,可以一读!但是没想象中的好!有点不够心平气和!
  •   思想深刻,好书
  •   大家作品,收获不小,值得一读!
  •   还没读,但看上去很不错!
  •   读完此书,大有振聋发聩之感。抛砖引玉之作。
  •   好书,很有意思,慢慢读
  •   茶余饭后读一读,看一看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没来得及读。
  •   此书需要反复读,反复品,其中的韵味要慢慢体悟。
  •   很有深度,读来让人深思
  •   读来很有趣
  •   书中的有些观点是一家之言,但是值得深思
  •   朱老的书固然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仍是把过去连续发表的短文照搬刊出,没有什么连贯性。
  •   视角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
  •   真正的好书。有见地,有创意。美中不足,国务院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以法规的形式禁止在出版物中使用“满清”字样。而本书大部分文章都写于80、90年代,却依然使用“满清”一词。应该改一下。
  •   不怎么样的一本书,想哪写哪,不知所云。
  •   这本书真不错。有些数据是以前不曾知道的。丰富知识。
  •   给单位买的一批书,当当是个方便的地方,什么东西都能买到
  •   帮同学买哒~
  •   书很好。但是,里面内容好像有些小错误!
  •   我们老师推荐的人和书,刚看了一些,很有意义
  •   买书一直选当当,送货上门 很方便
  •   还不错哦哦还不错哦哦
  •   为杂志写的短评,结集出版了
  •   算是小文章的集合吧,总之看的很欢乐,看完一篇也就几分钟。
  •   非常感谢出版社出这套丛书!一流之作,一流出版。不会随时代而湮没。
  •   书不错,朋友挺喜欢的。
  •   给孩子推荐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