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秀集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王羽 编  页数:295  
Tag标签:无  

前言

  转眼间,我对民国女作家的阅读和关注已经延续十余年了。从15岁开始接触张爱玲的作品,由她逐渐延伸到苏青、施济美、关露、潘柳黛等同时期女作家,对这个特定时空中的女性写作充满浓厚的兴趣。这恐怕源于我自身女性身份和她们的人生、文字之间天然的共鸣,还有上海这座迷人的城市所散发出来的迷宫般的气息,以及探究这代不寻常的女性与如斯都市之间特殊关系的深切欲望。  真正进入专业研究阶段还要从2004年9月算起,当时我如愿投师“张学泰斗”陈子善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在上海进行了三年的相关史料挖掘。在此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了一座足以烘托出张爱玲这颗文坛明星的女性创作平台,数十位文学成就不一、活跃程度不同的中青年女作家就活在当年的书报杂志发黄的章页中。  2006年上半年,我陆续写出介绍汤雪华、俞昭明、练元秀三位女作家的文章投给《新文学史料》,暑假期间便接到刊物编辑郭娟女士的电话,她表示对这些在1949年以后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几乎绝迹的作家很感兴趣,但因为从未听说过她们的名字,希望我寄一些作品以加深了解。于是,我很快将早已打印好的20多万字作品寄往北京。非常幸运地,我的文章合并为一篇《三位“小姐作家”》在《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1期上发表,《新文学史料》所属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计划从中精选部分作品结集出版。经过我和郭娟女士的共同筛选,《小姐集》在2007年8月推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2007年下半年,我博士论文的评阅人之一——南通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专家陈学勇教授,又邀我共编《太太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即收入与“小姐作家”同时代的那些年纪稍长、涉笔更为广泛的女作家的短篇小说。经过近一年的准备,这本书于2008年8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列入该社聚焦民国女性写作的“伊人丛书”。  总的来看,我涉足这一领域应该说纯属必然,兴趣使然,个性使然,学术追求使然。但是从在学期间到现在短短几年中,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推介给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甚至因此而有望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富于意义的拓展,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究其根本还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文学研究者,遇到了一个在观念上、水平上、方向上都很适合进行现代文学研究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断呼唤“重写文学史”,尊重人性和女性,拒绝对作家神化与偶像化,摆正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正因如此,我的冷门研究才能顺利走出书斋,走向市场,供更多的人客观全面地审视那个往昔的时代和城市。  如今,我参与的第三本、独立编选的第一本女性文集《闺秀集:二十世纪上海女作家小说之二》,也经过精心打造终于隆重登场了。“闺秀”是一个相当传统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是对特定文化环境中女性修养和人格素养的肯定。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富贵人家的女儿,二是指有才德的女子。这个概念显然是男权话语的表现,但它作为一种逝去年代中的文化符号,确实具有明确的指称范围。  十七八世纪的清朝,曾出现过一个女子文学创作的高潮时期,尤其是“一门风雅”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清初会稽商景兰一家,清中叶福建的“郑氏九女”,袁枚家的“随园三妹”,归安的叶氏母女等,都颇负盛名。这些女诗人大都属于社会上层中人,不是朝廷命妇、“一品夫人”,便是所谓县君淑人、府县举人秀才娘子或一方名媛千金。这些所谓的“闺秀”作家都生长于富足的书香门第,不仅在物质上享有充足的保障,而且都浸淫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所以可以成就美好的辞章,留名千古。  五四时期曾涌现出冰心、苏雪林、凌叔华这样的现代“闺秀”女作家。她们出身名门,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在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基础上充分受到西方文化洗礼,在东西方文明的对接中构建出现代闺秀型女性的文化人格。她们恰巧处在中西;中撞的文化位置上,一种特殊时代内的矛盾性便贯穿在她们的生活和文字当中。一方面,她们大都来自传统旧家,传统女性端庄文雅、温柔多情的特点在她们身上还多有留痕,而另一方面,时代的进步与环境的刺激,又使她们向着现代女性转变,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现代文明。身兼这两种本质上犯冲而现实中又和谐共处的特殊身份,她们为现代“闺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定义。  本集中收入的女作家虽然登上文坛的时间比这些“闺秀”们晚了一二十年,五四早已落潮,中西间的文化融合已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但她们中大部分成员的家庭背景依然符合上述对现代闺秀的定义,教育背景和文化积淀也大体一致,如施济美、郑家瑷等。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闺秀”气质仍然十分浓厚,其作品必然也会打上深刻的烙印。比如,她们的笔下时时流露出对童年时代数房并居的大家庭生活的留恋,接受封建时代残留的家塾教育,兄弟姐妹之间的真挚亲情,以及旧家的良好氛围等等;她们还时常表现出对大都市肮脏的风气、畸形扭曲的人际关系和苍白冷淡的工业社会图景的深刻厌恶。这些温情的流连与反思,都代表了40年代新型“闺秀”的典型特征。当然,绝大部分女作家系出名门的结果之一便是其作品的上流社会气息非常浓郁,体现在华丽的题材、秾艳的辞藻、忧伤的氛围以及王子公主式的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但这一点恰恰是时值今日她们作为逝去年代里的民国闺秀,仍以曲折的人生和唯美的作品吸引读者的一种不灭的光彩。  这些女作家无论出身名门还是长于乡野,都以各种方式的努力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完成了成为“新女性”的知识储备,或出于兴趣爱好、或为经济考虑而投身创作,她们对文学都是真诚的,热情的,她们专注于描摹这一代女性真实的生存境况,对文名几许倒并不十分关心。社会、时代的变迁给她们带来酸甜苦辣,曾经的文学生涯也为她们引发起不同程度的灾难。她们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家的命运是相似的。  至于她们及其作品的地位和价值,我想,无论是《小姐集》、《太太集》,还是这本《闺秀集》,乃至今后出版的同类作品,其立意都不是颠覆现有的文学史,而是必要的增补和修订。《小姐集》出版时曾被称为“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们”,这既是事实,同时也是一种炒作的技巧。她们虽然不能也无意与张爱玲相比肩,但是她们的存在终于澄清了张爱玲的神话,她不是一枝独秀的个案,而是她们竞相绽放过程中被烘托出来的一朵奇葩。由此,20世纪40年代的海派女性文学图谱才算臻于完璧,从而多元化地展示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第三代女作家的创作与精神风貌。  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黄政一主任的选题建议,感谢本书责编鲍广丽女士的催促与辛勤劳动。同时我要对本书收入的所有健在或已仙逝的女作家,表示由衷的敬意,也为我编选过程中出现的错漏表示真诚的歉意。无论如何,这个愉快的任务,曾使我在2009年夏天挥汗如雨的工作中倍加享受,因为我虽然已经离开上海,却希望能在心灵深处与上海同在。

内容概要

  《闺秀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之二》将14位曾与张爱玲同时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的年轻女作家和她们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精选近30篇,颇能展现当时海派女性文学的整体风貌与水平。作者为陈子善的博士生,也是知名学者,这是继《小姐集》《太太集》之后,她推出的第三部小说选。

作者简介

  王羽,女,生于1978年2月,天津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士,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海派文学,尤为关注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性文学。已参与策划、编选7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作品集《小姐集》、《太太集》,著有《凤仪旧的寻梦人——施济美传》和《张爱玲传》。

书籍目录

汤雪华拜转变死灰施济美冷笑古屋梦寻永久的蜜月郑家瑷落英旧梦逝去的晴天俞昭明古城之夜程育真风波含草重逢朱淇绿拾黄金何心回子邢禾丽方少爷的创作陈琲桢新的“立像和胸像”叶玫珍遗情施济英百合花何葭水佳日李宗善爱普罗之恋令玉精神的慰藉王纹黛小皮匠之恋王珏先生薛所正银宝戴容入赘孙薇青六年苏青饮食男女后记

章节摘录

  汤雪华  拜  三月的暧风,夹杂着菜花的香气,从山那边吹过来,吹动着田里一片瘦瘠的麦浪,软软地向下倒去,像一群病弱的少妇临风歪斜,楚楚可怜,却又婀娜动人。  荒凉的山村里没有钟,但白场上的雄鸡啼过二遍,已是第三遍在那里啼了。  金姑娘在硬板床上翻了个身,从一堆破棉絮中举起两个瘦黑的拳头,疲乏地伸了个懒腰,张开眼睛,只见上面天窗里已漏下来一条雪白的阳光,前面灶间里,已“阿囡阿囡”地响起了鸭子般的吵叫了。  金姑娘一面接应,一面坐起床,拉了脚边的破夹袄披在身上,正预备跨下床来,咿哑一响,接连灶间的竹门已被推开了。  “恭喜你,金姑娘,今天要做大人了!”  进来的是一个细眼白发的老太婆,金姑娘认识她,五年以前,金姑娘十岁的时候,初到这个有着鸭子声音的“母亲”地方来时,就认识她。她是村里人人知道的“林三婆”,最欢喜给人家做媒人。去年她替隔壁的小寡妇阿唐嫂找到一个麻皮老公,今年又替独眼龙阿吉伯伯弄来一个拐腿女人。半个月前,到这屋里来一转,看见了金姑娘,三天后,竞给金姑娘领未了一个“小倌人”。  一想起“小倌人”,金姑娘的心就砰砰的跳起来。因为那“小倌人”实在不小,而是一个三十多岁,胡髭很浓的江北男人。十天前,林三婆领他来后,金姑娘的母亲很欢喜,整天拉长了鸭子声音唤他挑水,种田,盖猪棚,……母亲还给金姑娘做起一身粉红绵绸夹衫裤,买了一条大红洋布新被头,告诉她:  “再过几天,你就要同小倌人拜了。拜过后,你就是大人了!”  偷望望那江北男人的胡髭,金姑娘突然哭了起来。  “哭什么?有新衣服穿,有新被头睡,夜里小倌人陪你睡觉,哭什么?”母亲笑了,轧轧的声音像鸭子吵架。  金姑娘没有再哭,但吃饭的时候,她还是不敢向小倌人看,一连十天不敢向他看。  白场里的雄鸡又啼了一遍,此刻金姑娘坐在床沿上望着林三婆,心里砰砰跳个不住。她知道,今天,不敢看也要看了;今天要与小倌人“拜”了!……  太阳越升越高,金姑娘的心越跳越剧。  太阳升到白场正中,十五岁的金姑娘,油亮的小辫已给梳成了一个髻,插上一朵红纸花,穿起了粉红绵绸夹衫裤,由林三婆搀扶着,在一群赤脚赤膊的贺客的笑声中,和那个胡髭很浓的“小倌人”,向着两枝小红蜡烛拜下去,莫名其妙地双双拜下去!……  金姑娘和小倌人拜过后的第四年。  荒凉的山村还是那般荒凉。虽然暖风一阵阵从山那边吹过来,但几根稀疏的麦浪还是那么瘦瘠。山边的田里,肥大的地蚕啃食着蕃芋的幼芽,菜花刚结子,一群不知名的恶鸟从山顶飞下来,吞咬了所有的未成熟的嫩菜子。老天也特别虐待这可怜的山村:四十天不下雨。  小三子,金姑娘的丈夫,年轻时从江北流落到江南,推过粪车讨过饭。后来到金姑娘的家,有了老婆,有了丈母娘,又有一个小女儿;可是,也就此变成了一头“牛”!  天未亮起身:耕田,割草,挑水,樵柴,掘地蚕,赶恶鸟,……  但这些都还容易,最最难的,就是要从一小堆瘪细的麦粒中,弄出一大堆粉来,塞饱自己和丈母娘和老婆的肚子。  小三子,有时也免不了要叹口气,看看老婆,想从她身上得些安慰。但矮小的老婆懂得些什么!她整天喂猪,养鸡,烧饭,洗衣,后来莫名其妙地肚子大起来了,于是瘦得像根葱,哭哭啼啼的,看了更是讨厌。  二个月前,生那个小女儿的时候,小三子到山那边另一个村庄去做夜工,一连做了十天,小三子病了。  起病是发热呕吐,接着就浑身浮肿起来。丈母娘不能算不尽力。她问遍了全村最有经验的“老爹”,当然也问过林三婆,大家都说:“一定中了邪!”  中了邪!丈母娘听了“老爹”和林三婆的话,忍痛卖掉一头猪,到邻村去请了一位巫娘。巫娘伏在小三子身上念了三昼夜,但是没有用,小三子的肚子还是像鼓一样涨起来,小三子死了!  金姑娘抱着二个月大的小女儿,呜呜地哭得很伤心。但伤心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凭良心,她一点不欢喜小三子。他太老,太丑,还有一口难听的江北话。他一点不像村长张大爹的小儿子,端正的脸孔上闪动着两颗乌溜溜的眼乌珠,多动人!

编辑推荐

  《闺秀集》中的上海女作家虽然不能也无意与张爱玲比肩,但是她们的存在终于澄清了张爱玲的神话,她不是一枝独秀的个案,而是她们竞相绽放过程中被烘托出来的一朵奇葩。由此,·0世纪40年代的海派女性文学图谱才算臻于完璧,从而多元化地展示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第三代女作家的创作与精神风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闺秀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