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话趣典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张呈富,王士均 主编  页数:325  

前言

  俗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通俗的口语,具有言简意赅、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等特点,因此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如果人们在说话时准确地运用它,就可以使语言生动,增强其表达效果;如果在写作时巧妙地运用它,就可以使文章熠熠生辉,文采斐然。其概括力不言而喻,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俗话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创造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人们在创造这些俗话的同时,也往往编织了一个个美丽而又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虽然说的是俗话的由来、发展及演变,却从各个不同侧面,深入浅出地阐述这样或那样的生产劳动经验或生活事象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或颂扬勤劳、诚信、善良;或嘲讽自私、懒惰、嫉妒;或劝善惩恶,鞭挞贪婪、阴险、奸诈,从而表现出人民群众强烈的爱憎感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美好意愿的追求与向往。与此同时,也折射出历史人文风貌、人生百态、风俗意识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社会层面。  本书共收录有关俗话的传说和故事近三百篇,取名为《中国俗话趣典》,所选作品,语言质朴流畅,故事生动有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韵味,可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所选作品,均出自长期活跃在采风第一线的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之手,是从民间广泛搜集而来。入选作品,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润色,对有些方言土语加了注释。因囿于我们的水平,书中的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得到读者与同仁的教正。

内容概要

俗话亦称口头语,    形象生动有故事,    读之权作休闲乐,    既增知识又得趣。    本书共收录有关俗话的传说和故事近三百篇,荟萃了民间创作的智慧,展示了口头文学的魅力。所选作品,语言质朴流畅,故事生动有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韵昧,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休闲读物。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二字  当心  吃醋  借光  揩油  马虎  大兴  混帐  来三  解手  笃定  花头  出松  吝啬  见鬼  横门  东西  毫烧  讲张  搭浆  白塔  续弦  朋友  伙计  倒霉  跌鼓  名堂三字  喇叭腔  讨口彩  卖卖胡  属扁担  洋泾浜  两面派  老头子  翘辫子  狗腿子  绝猴子  坏坯子  敲竹杠  敲门砖  吹牛皮  拍马屁  牛吃蟹  吃白食  咬耳朵  二百五  乱弹琴  现世报  打秋风  出洋相  露马脚  扫帚星  倒插门  走后门四字  一字千金  一毛不拔  三媒六证  三邀四请  千金小姐  无中生有  劳而无功  狼心狗肺  天理良心  犬马之劳  红得发紫  打木杓卦  水落石出  刨黄瓜儿  马马虎虎  岂有此理  公平交易  乌龟王八  不识丁董  对牛弹琴  抓小辫子  梁上君子  救命稻草  钻蛋觅缝  莫名其妙  狗肉朋友%  阿弥陀佛  以毒攻毒  以防万一  犹豫不决五字  天高皇帝远  行行出状元  撞煞包头鱼  鱼头三钱参  悬空八只脚  聊天八只脚  虎毒不食子  不打不相识  呒牛狗牵犁  吓吓野人头  五斤狠六斤  碰一鼻子灰  来富唱山歌  乱戴西瓜壳  两好合一好  好心得好报  同行是冤家  儿不嫌母丑  眼不见为净  饥饭甜如蜜  路遥知马力  镖不喊沧州  意好水也甜  有偏与当偏  狗肉不上席  狗眼看人低  墙倒众人推  龙多不治水  拼死吃河豚  医嘱似圣旨  租田当自产  民女大如天  知足者常乐  老婆旧的好  三思而后行  无巧不成书六字以上  三句不离本行  太岁头上动土  吃不了兜着走  江水不犯海水  有眼不识泰山  海水不可斗量  筷头下出娇子  做贼从偷针起  烧香赶出和尚  死马当活马医  药补不如食补  牛头不对马嘴  癞蛤蟆躲端午  好男不跟女斗  人怕出名猪怕壮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黄河心不死  一屁股两大腿债  一钿逼死英雄汉  智者不上两回当  五湖四海皆兄弟  打破砂锅问到底  十三铜甏切莫笑  廿年媳妇廿年婆  虾到死时方知羞  有钱能使鬼推磨  活人能叫尿憋死  只认衣衫不认人  狗眼乌珠看低人  伸手不打老实人  人心不足蛇吞相  圣人也有三分错  鸡蛋里面挑骨头  托人托仔皇伯伯  此地无银三百两  无事不登三宝殿  行得春风有夏雨  宰相肚里能撑船  水仙装蒜不开花  端着金碗要饭吃  天要下雨娘要嫁  偷鸡不着蚀把米  强盗肚里发善心  浪子回头金不换  拜倒在石榴裙下  将恩不报反为仇  初生牛犊不怕虎  螺蛳壳里做道场  冤家宜解不宜结  当着和尚骂贼秃  胳膊拗不过大腿  图小利大事不成  情人眼里出西施  药不过獐鼠不灵  拿着鸡毛当令箭  这山望着那山高  火烧芭蕉心不死  清官难断家务事  蚕豆花开黑良心  丁是丁,卯是卯  人要脸,树要皮  当面鼓,对面锣  睁只眼,闭只眼  吃红肉,拉白屎  狗看门,鸡司晨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啥个地方说啥个话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指望大鼻子失误事  棉纱线拉倒石牌楼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盖房请了个箍桶匠  踩着别人脑袋往上爬  十年媳妇熬出一个婆  拾到象牙筷弄穷人家  勿识相,吃点辣火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人用财试,金用火试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鹿怕缺水,人怕缺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  一言出口,泼水难收  千日做贼,总有败日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阎王好见,小鬼难挡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栽了跟头,别怪石头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渴不急饮,饿不猛吃  弟兄和睦,紫荆抽芽  望天讨价,着地还钱  皇帝勿急,急煞太监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家贼难防,偷断屋梁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家有贤妻,夫不出祸事  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  三八廿八,一斤虾虮白搭  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  家有千金,不如朝进一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宁可拎篮头,勿可做皇后  九子十三孙,独自上孤坟  臌胀变筲箕,神仙没法医  火烧皇觉寺,惹着葡萄棚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房破麻雀多,人老病痛多  不怕虎发威,单怕猫洗脸  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  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  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辈传一辈,儿子传孙子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银子不顶饭,财主求穷汉  树要从小扶,人要从小教  好末好仔伊,害末害仔伊  饭吃八成饱,莫吃十分足  是真假不了,是假真不了  鸡无三只腿,娘有两样心  面孔笑嘻嘻,勿是好东西  人在路上学,刀在石上磨  人心不足高,有酒嫌无糟  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跑不过的是雨,讲不过的是理  好马不在鞍辔,有志不在年高  让人不是痴汉,痴汉才会撩人  露水没有种子,卯天没有本子  好儿不要爷娘土,好女不穿嫁时衣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死不卖剑  亡羊补牢未必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芜湖有个关门洲,芜湖挣钱芜湖丢  站的菩萨站一生,坐的菩萨坐一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旁人瓦上霜  洞里的诸葛——亮  包公河的藕——无丝(私)  朱元璋不娶颜姑娘——怕腌  齐白石卖画——倒贴  圩里张家的鳖——误了  蟛蜞裹馄饨——里戳出  大舞台对过——天晓得  乾隆做皇帝——荡荡好  寒山寺的钟声——懊谫来  头上生疮脚下流脓——坏透了  木匠打娘子——一斧头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陈友谅赶麻雀——不成大器  养媳妇穿棉袄——装门面  闻太师回朝——脸上贴金  姜太公封神——自己没份  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  孙行者请人——一毛不拔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历  裕溪口的纤——搭上就背  城隍山上看火烧——幸灾乐祸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吃砒霜药老虎——为民除害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孔圣人写书——受女人度化  木渎巡检司——吃粮勿管事  夜壶里笃肉——上不了台面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张果老倒骑毛驴——见勿得人面

章节摘录

  吃醋  惯用语。指在男女关系上产生的嫉妒情绪。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奖赏开国元勋魏徵,要赐他几名美女为妾,魏徵惧内百般推辞,李世民仍坚持让魏徵纳妾。  此事传到生性泼辣的魏夫人耳中,一怒之下闯上金殿与李世民辩理。  李世民龙颜不悦:“五嫂为何私闯金殿?”  魏夫人怒气冲冲:“陛下为何要拆散我们恩爱夫妻?”  李世民:“此话怎讲?”  魏夫人:“陛下为何执意让魏徵纳妾?”  李世民:“朕只是赐他几名美女为妾,五嫂仍是正房,何为拆散?”  魏夫人:“哪个男人不是有了新欢,便抛弃结发夫妻?”  李世民无言以对,便威胁说:“朕的话是圣旨,你私闯金殿,违抗圣旨,该当何罪?”  魏夫人:“陛下硬要魏徵纳妾,在下不如一死!”  李世民龙颜大怒:“朕成全你。”随即命人拿来毒酒。其实李世民只是想开个玩笑,命人去拿的不是毒酒。但在一旁不知内情的程咬金见事不妙,出去用醋换下了太监手中的假毒酒。  毒酒送到,魏夫人毫不畏惧,大骂李世民是昏君,然后一口气把一壶醋咕嘟咕嘟全喝下肚了,只想马上就要了结自己。谁料过了老半天,毒性也没发作,只觉得嘴里酸溜溜的不是味。  程咬金在一旁打趣:“五嫂,毒酒味道如何?”  魏夫人瞪了他一眼:“呸!跟醋差不多。”  程咬金哈哈大笑:“五嫂如此能吃醋,真是个醋缸。”  这就是吃醋的来历。本来,魏夫人吃醋是为了捍卫真挚的爱情,可是后人把这话理解歪了,“吃醋”也成了妒忌的代名词了。  借光  惯用语。在困境中求得他人的谅解或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如有人躲雨在人家门口屋檐下,就随口说:“借光,借光了。”或在人家处存放一下东西,也就说一声“借光”了。  “借光”一词在很早以前就有了。传说在齐国某地有一个村庄,村上都很穷,妇女们白天在田里忙,到了夜里还要做夜工。为了节省灯油,大家聚在一起,共用点燃的一盏油灯。其中有个妇女家里更贫穷,她出不起钱,也混在里头和大家一起做工,不久被发觉了。有人向她提出责问,她就说:“我很穷,实在拿不出钱,但我每天早来晚走,替你们搬好坐椅,再替大家扫地和揩台抹桌,就以这些劳力来代替出钱,我是很识相的。再说,这里多了我一个人,未见得这光亮就会暗了。少了我一个人,也未必这光就会更明亮,就给我借借光吧!”众人听后觉得有道理,都同意她“借光”了。  从此,“借光”成了句俗话,就这样流传开了。  (程天程搜集整理)  揩油  惯用语。喻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  从前,上海有个开典当的老板,名叫汪宁,生意虽然兴隆,但非常小气,一钱如命。对伙计很刻薄,一天两顿薄粥,平时不开荤。他也苛刻自己,逢年过节吃点肉丝汤,肉丝少得像是要赤脚下去捞似的。  有一天,他听到叫卖金华火腿,招呼说:“卖火腿的,南腿几钿一斤?让我看看。”卖火腿的拿南腿给他看,并说:“五百铜钿一斤。”汪宁有意用又光又长的手指甲,挖进火腿里,挖了一点火腿油,并说:“五百铜钿一斤?这么贵。”又问:“北腿几钿一斤?”卖火腿的给他看北腿,说:“六百铜钿一斤。”汪宁又用另一只手的手指甲挖下火腿油,说:“这么贵,不买,不买。”卖火腿的问:“那么多少铜钿一斤你要呢?”他竞回答:“五个铜钿一斤。”卖火腿的说:“真是笑话,五百铜钿买一百斤,苏州人煞半价呒没这样煞的!”说完走了。  汪老板得意地回到家。吃饭时他两手沾满了火腿上的油,叫学徒四喜侍候他:“四喜,来喂我吃饭。”并说:“今朝你宁老爷好不容易揩到火腿上的油!”一面吃饭,一面舔手指,又说:“火腿到底是火腿味道,又香又鲜,味道真不错。”一个手指沾的油吃了一碗饭,又舔另一个手指上的油吃了第二碗饭。他还这样打算:一顿饭吃两个手指上的油,明天吃六个手指上的油,还剩两个手指上的油留后天吃。  当晚睡觉也只好叫四喜帮忙,两只手不敢放到被头里。他睡着后,他家的黄狗刚舔过茅厕里的屎,闻到他身上的油香味,过来把八个手指上的火腿油舔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汪老板又叫四喜喂他吃早饭,手举起来闻到一股臭烘烘的味道。他想,天气不大热,怎么会有臭味呢?大概火腿隔一夜就会坏的,早知道这样,昨天不如把它就吃光了。现在他想不吃,但又舍不得,好不容易揩到的油,还是把手舔着,吃完为止。  后来,有人把爱占便宜和调戏妇女的人,都用“揩油”两字来比喻,用久了,就成了上海的俗语,一直流传到现在。  (丰禾畴搜集整理)  马虎  惯用语。谓处事简单草率、敷衍了事。  传说宋朝时候,京城有个画家,一次他刚画了一只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虎头后面画了马身子。请他画马的人惊奇地问:“你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答道:“马马虎虎。”随后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日夜欣赏。他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答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马。  后来大儿子去狩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就将马射死,结果只好给马主人赔偿损失。二儿子在野外碰上虎,认为是马,便要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闻听二儿子被虎咬死,痛心地把画烧掉,并且作了一首诗以自诫:“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人们称办事不认真的人为“马虎先生”。  (佚名搜集整理)  大兴  惯用语。泛指物品质量低劣、办事不讲信誉、交往不守契约等。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凡购买的物品质量不好,办事情不讲信誉不遵守契约等,都会脱口而出地说:“大兴”。这“大兴”何以成为人们口头相传的俗语呢?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30年代的上海,在现今华侨商店右面一条街(过去的二马路到三马路之间)叫大兴街。这条街的沿街两面都是一爿连一爿的一开间门面的卖西装的小商店。他们出售的西装价格便宜,样子还可以,但衣料、做工质量都很差,大多是冒牌货。在当时,凡上海滩上有钱的人买西装,都要到有名的“亨生”、“王兴昌”。这些名牌店卖的西装如果上典当去作当货,可以凭牌子多当钞票。其他一些少钱财的人买不起名牌西装,但他们要穿西装,于是就到大兴街去买价钱便宜的西装,穿在身上也笔挺笔挺的。但内行人一看,就晓得是大兴街上买的“大兴货”。  从那时起,“大兴”这句俗语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俞思阳搜集整理)  混帐  惯用语。指言语行动无理无耻(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寻找有水有草的地方放牧,常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有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  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各人都干自己的活去了,只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如果帐篷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眉来眼去,甚至交头接耳说悄悄话。有时候,年轻小伙子混进姑娘的帐篷,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年轻小伙子看见老头绷着脸,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急忙红着脸退了出来。年轻姑娘看见小伙子这种尴尬的神态,往往只投以淡淡的一笑。有时候,年轻小伙子碰上严厉的老头,待小伙子刚跨进帐篷时,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滚开!”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  有些不怕事的强悍小伙子,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混进帐篷里去叫姑娘出来幽会,小伙子偷偷地摸到姑娘床边,把姑娘轻轻摇醒,然后一同出来幽会。一可是有时候小伙子在黑暗中却看不清方向,一摸就摸到老头身上去了,这时老头猛地坐起来,一个耳光打过去骂道:“混帐东西,你还不给我滚!”“抓住他!”小伙子只好一溜烟逃跑了!  后来,“混帐!”“混帐东西!”这句话就渐渐地变成了一句令人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了。如果有谁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或对一些马虎、鬼混、不负责任的人,也骂上一句:“混帐!”当然其意义已远远不止原来的涵义了。  (佚名搜集整理)  来三  惯用语。吴地方言,形容一个人本事大不大,想问题有没有把握,做事情成功不成功。  说一件事成功不成功,俗语说“来三不来三”;说一个人本事大不大,俗语也说“来三不来三”。这句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  明朝末年有个考官,一心想捞一把,就派人出去偷偷放出风声,说是谁拿出三百两银子来,就给谁一个举人当当。有个秀才也是个滑头货,不肯轻易把银子拿出来,生怕上当受骗。考官手下的人就说:“这好办。你一进考场,就可以给你一点预兆。不过你考完之后还是要先交银子,然后才能中举人,愿不愿意?”  秀才一听,这办法好,就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进考场,一报名字,吩咐那个秀才坐在“来字三号”的座位上,秀才的脑子骨碌一转,心照不宣:是呀,来三,来三,还不是在打我招呼,要来三百两银子吗?于是,一出考场,就封了三百两银子,恭恭敬敬地送了过去。  后来发榜,那个秀才果然中了举人。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也就在街头巷尾沸沸扬扬地议论开了。从此以后,“来三”成了做交易时的一句隐语:这笔交易要是能做成功,就说“来三”;做不成功,说“不来三”。到后来,别的场合也往往拿作比喻,这才成为今天这样的说法了。  (顾希佳搜集整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俗话趣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不错,只是这些俗语基本都是上海一带流传的,对西南片区流传的俗语收集的较少,有比较强的地域性
  •   多了解点人文趣事
  •   **了,强烈谴责学林出版社出版这种**读物,纯粹是民间小故事堆积,有些还是胡编乱造的。责任编辑薛仁,你有点责任心好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