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研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冯立军 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04出版)  作者:冯立军  页数:133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国粹,中医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重要科技成就。它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在世界各地至少也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播史。然而,自近代以来,西医的传人和引进,严重地冲击了中医的地位,它的科学性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中医药在它诞生的地方颜面尽失”。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世界瞩目,中医药逐渐被视为一种文化形态。在这一形态下,对中医药的对外扩散、传播进行研究,为医药文化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参考,是很有意义的。中医药对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冯立军所著《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研究》一书,从中外关系的视野,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医药,与东南亚各国家或地区的交流,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它以海外贸易中的贸易商品——中药材为关注点,突出华侨华人在双方中医药交流中的载体作用,同时,以族群认同理论来解析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另外,还通过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的研究,再现了彼此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关系、民间海外贸易关系以及贸易与移民等各种较为复杂的关系,这对思考和创新东亚海洋经济秩序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因此,《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海外关系史研究也是十分有益的补充。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繁荣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亦具有深远意义。愿这本书在这些方面能有所助益。

内容概要

  从中外关系的视野,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医药,与东南亚各国家或地区的交流,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它以海外贸易中的贸易商品——中药材为关注点,突出华侨华人在双方中医药交流中的载体作用。同时,以族群认同理论来解析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另外,还通过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的研究,再现了彼此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关系、民间海外贸易关系以及贸易与移民等各种较为复杂的关系,这对思考和创新东亚海洋经济秩序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古代中国医药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从远古到公元前21世纪的医疗活动第二节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第三节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 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的发展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第二章 古代东南亚各民族医药卫生习俗第二章 古代东南亚各民族医药卫生习俗第一节 以“巫”治病的习俗和传统第二节 药物的发现、使用及卫生习俗的积累第三章 中越中医药交流第三章 中越中医药交流第一节 早期的中医药交流第二节 宋元时期中越中医药交流进一步发展第三节 明清时期中医药在越南的推广第四章 中泰中医药交流第四章 中泰中医药交流第一节 明代以前中泰中医药交流第二节 明代中国与泰国的中医药交流第三节 清代中泰中医药交流第四节 中泰医药交流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中医药交流第五章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中医药交流第一节 唐代以前中国与印尼的中医药交流第二节 宋元时期中国与印尼的中医药交流第三节 明代中国与印尼的中医药交流第四节 清代中国与印尼的中医药交流第六章 中国与马来半岛的中医药交流第六章 中国与马来兰岛的中医药交流第一节 明代以前中国与马来半岛的中医药交流第二节 明代中国与马来半岛的中医药交流第三节 清代中国与马来半岛的香药贸易第四节 华侨华人与中医药在马来兰岛的传播第七章 中国与菲律的中医药交流第一节 元代以前中国与菲律宾的中医药交流第二节 明代中国与菲律宾的中医药交流第三节 清代中国与菲律宾的中交流第八章 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的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医药的起源根据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推断,人类最初的疾病主要有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折等骨伤疾病,难产及新生儿夭折十分常见,食物中毒、肠胃病、皮肤病等也是常见疾病。在与这些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原始人创造了最初的医疗方法,这也就是医药的起源。1.内服药的起源在采集野果、种籽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原始人类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植物是否有毒,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了解到某些植物美味可口,而另一些却苦涩难咽;有的植物有毒,有的植物无毒。人们将味美无毒的植物采集来作为食品,把有毒的植物用于制作毒药、毒箭,射杀猛兽。以后,人们又渐渐发现有时患病偶然食用了某种植物,病情就得到缓解,甚至痊愈。同时也发现有的植物尽管有毒,但是适量食用也可以收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样,人类就逐步积累起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古代史书中有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记载,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认识植物药的实践过程的反映。狩猎和渔业的发展,使原始人有了较多的肉类、鱼类及蚌蛤类食物。渐渐地,人们了解到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内脏及骨骼、甲壳等的食用价值和治疗作用,从而积累了一些动物药知识。总之,植物药、动物药知识的积累都离不开人们的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国民间流传的“药食同源”的说法,正是对植物药、动物药起源的真实写照。后来,随着采矿业的发展,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渐掌握了某些矿物的性能,从而发现一些矿物的治疗作用,积累了有关矿物药的一些知识。2.外治法的起源在狩猎及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与野兽搏斗或发生部族之间的争斗,因此外伤是很常见的。起初,人们只是随便用树叶、草茎、泥灰涂敷在伤口上,久而久之,发现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一些外用药,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当受外伤身体局部出现疼痛和肿胀时,人们会本能地用手在受伤部位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起到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原始按摩法的起源。在外伤出血的情况下,人们会用手指在伤口周围压迫,或用泥土、捣烂的植物茎叶涂敷于伤口上。在这种下意识的简单处置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止血作用,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治疗体表出血的方法。

后记

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的研究,似乎更应该由医学工作者来完成,而不应是我这个门外汉,每念及此,心中便有惴惴不安之感。而在研究中,来自外界的质疑或不屑,又让我感到我的研究有脱离主流学术之嫌,如芒在背。不过,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热”以及最近几年的“加强文化建设以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潮流”,使我感到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的研究不仅能够再现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它也能服务于国家当前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于是,我鼓足勇气,排除干扰,决心把这一课题做下去。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的研究,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资料的零散,甚至缺乏。这也是这一课题研究成果不多的原因所在。庆幸的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对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有优良的传统,资料较为丰富。同时,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有机会几次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和蓝康恒大学等进行调研,也为这项研究“充电’’不少。这使我与希望做这一课题的医学工作者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因而,我信心倍增。从2001年到2010年,我对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历10年,发表相关的文章也近10篇,在此基础上经过整理、修改和完善,《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研究》总算杀青完稿。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及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得到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全额资助,在此谨致谢忱;我的导师李金明教授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撰写与出版,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仍需提及的是,是他把我引入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殿堂,使我在知识的储备、思维的洗练、治学的严谨等方面终身受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庄国土教授、廖大珂教授、聂德宁教授、郭玉聪教授也给予我资料和写作思路上的帮助,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另外,我的妻子高冬梅,为了支持我的研究,她挑起了操持家务、抚育孩子的重任,使我能专心钻研。还有我的女儿冯思佳,她甜甜的一声“爸爸加油”,使我倍添力量。笔者自知学识浅薄,加之撰写时间仓促,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正。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研究》是人文社科博士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系列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中医药交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