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孤儿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乔纳森•勒瑟姆  页数:349  字数:200000  译者:姚向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部会让你读上瘾的经典小说
1999年《纽约时报》畅销书
1999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99年《时尚先生》年度最佳小说
1999年沙龙图书奖获奖作品
2000年金匕首最佳罪犯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8年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他是孤儿,是妥瑞氏症患者,也是业余侦探
他在触碰世界,掌控世界,用语言覆盖世界。
莱诺尔是布鲁克林圣文森孤儿院的孤儿,从小就患有罕见的妥瑞氏症,这个疾病使得他产生狂吠、拍打、自言自语等异常行为。被视为怪胎的他和另外三个男孩被挑选出来,为敏纳?弗兰克的出租车行兼侦探社工作。那种异于其他孤儿的优越感,让这四个男孩成为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敏纳?弗兰克。有一天,弗兰克被杀,莱诺尔这四个孤儿的世界也被整个翻转过来。一连串问题接连发生,各种各样的人物、黑人侦探、禅堂里的老师、日本黑帮等相继出现,他们四个人之间不断发生磨擦。莱诺尔这个怪胎开始不顾一切地游走在各种人物之间,发誓要解开谜团。
透过一个跟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会看到一些平常所谓健全的人看不到的,尤其是像纽约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从这样的一个主角眼中看出来,的确充满了我们平常所看不到的光泽、看不到的颜色,我在阅读《布鲁克林孤儿》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蔡康永在“周二不读书”中推荐
年度最佳小说,十分新颖,让人深深感动。
——《时尚先生》杂志
充满了机智的对话和情节转折……一次引人入胜的历险。
——《卫报》
一个侦探故事,一幅敏锐的布鲁克林图景,一部重新讲述的《雾都孤儿》。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个妥瑞氏症患者,他的讲述如此具有巴洛克风格,就连菲利普?马洛也会感到羞愧,向他致敬。
——《新闻周刊》

作者简介

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1964- )
1964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少时,他沉迷于鲍勃?迪伦的音乐,钟情于《星球大战》,读过菲利普?迪克的全部小说。1982年,勒瑟姆从本宁顿学院退学,怀揣四十美元,从科罗拉多搭便车穿越一千多里的荒漠与山岭,来到加利福尼亚。在加利福尼亚,他为一家二手书店工作,同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写作。
乔纳森·勒瑟姆是美国当代最具创造力、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杂糅了科幻、推理的元素,又能推陈出新,突破类型小说的限制,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深受读者欢迎,时常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也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金匕首奖、麦克阿瑟奖等众多大奖。
主要作品有《枪,偶尔有音乐》、《布鲁克林孤儿》、《孤独堡垒》、《久病之城》等。

书籍目录

走进
布鲁克林孤儿
拷问的眼睛
(妥瑞氏症的梦境)
坏曲奇
一心
自作主张的身体
曾经相识
好三明治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布鲁克林孤儿  我在圣文森特男孤儿院的图书室长大,这所孤儿院位于布鲁克林下城区,还没有哪个开发商有兴趣把这一片翻新为上等社区;这里既不算是布鲁克林高地,也不属于科布尔山,甚至都不在波伦山的范围内。大体而言,孤儿院坐落在布鲁克林桥的出口匝道上,但看不见曼哈顿或大桥本身,底下的八条车道总是车流滚滚;车道旁耸立着毫无特色的民事法庭,法院大楼尽管看起来冷峻灰暗,但我们孤儿院里的不少孩子都见识过里面的样子;还有布鲁克林邮局的分拣中心,彻夜嗡嗡哼哼,灯火闪烁,大门呻吟着打开,卡车运来堆积如山的名为“信件”的神秘物品;还有伯顿机修专科学校,受过磨砺的学生在那里努力着让自己过上无聊的正常人生活,他们每天两次蜂拥而出,趁着休息时间喝啤酒吃三明治,把隔壁的破旧酒馆挤得满满当当,乖戾的暴徒气焰让过路人胆战心惊,让我们这些孤儿院的孩子心驰神往;还有一排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公园长椅,头顶上是拉法耶的大理石胸像,标出他在布鲁克林战役中的介入地点;还有一处停车场,周围的高篱笆顶上镶有宽阔的铁丝网和迎风抽打的荧光警示旗;还有一幢红砖盖的贵格派礼拜堂,附近还是农田的时候大概就有它了。简而言之,这些乱七八糟的货色把守着一个古老而破落的行政区的臃肿入口,是货真价实的蛮荒之地,从这里经过前往他处的人们会将它刻意遗忘。在被弗兰克·敏纳拯救之前,正像我之前所说的,我就生活在图书室里。  我决心读完那坟墓般的图书室里的每一本书,每一册编目入库又被遗忘的惨淡捐赠品--我在圣文森特时恐惧和无聊到了何等地步,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妥瑞氏式症的早期迹象之一,让我强迫性地计数、排序、探查。蜷缩在窗台上,翻着干燥的书页,看着尘埃跌撞着穿过成束的阳光,我在西奥多·德莱塞、肯尼斯·罗伯茨、J.B.普里斯特利的著作和 《大众机械》的过刊中寻找正在萌芽的古怪自我,但都没找到,没找到属于我的那种语言。与此相仿的是我无法看电视。《家有仙妻》、《太空仙女恋》、《我爱露西》、《盖里甘》和《脱线家族》①没完没了地重播,那些缺乏运动细胞的书呆子借此打发了无数个下午的时光,凑到屏幕近旁观赏女人的滑稽表演--女人!多么陌生的存在,和信件一样,和电话一样,和森林一样,都是与我们孤儿无缘的东西--模仿女性角色的丈夫,但我在电视里找不到自己,德西·阿纳兹、迪克·约克、拉里·海格曼②,那些饱受折磨的飞向地球的太空人,他们没有展示出我需要看到的东西,无法帮助我找到我的语言。我与周六早晨稍微亲近些,尤其是达菲鸭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前提是我能忍受想象自己长大后成了一只挨过炸弹、嘴巴七零八落的鸭子。《蜜月中人》里的亚特·卡尼也让我有所触动,特别是他扭动脖子的模样,不过这需要管事的允许我们晚睡才行,否则就没法看见他了。但是带给我语言的是敏纳,是敏纳和法院街让我说话的。  我们四个那天之所以被选走,只因为我们是圣文森特仅有的五个白种男孩中的四个,第五个名叫斯蒂芬·格罗斯曼,肥如其名。斯蒂芬要是瘦些的话,凯赛尔先生恐怕就会把我扔回废物堆里了。我无疑是个滞销货,又抽搐,又抠鼻子,是从图书馆里挖出来的,而非来自操场,怎么看都像个弱智,显然是谁买谁后悔的劣等品。凯赛尔先生是圣文森特的老师,他跟弗兰克·敏纳熟得跟邻居似的,他建议敏纳借用我们一个下午,这让我初次窥见了在敏纳周围闪闪发亮的那个由“承情”和“偏袒”构成的光环--“认得谁谁谁”是一种生存条件。敏纳与我们恰好位于两个极端,我们不认识任何人,即便认得也无法从中获益。  敏纳只要白种孩子,是为了迎合雇主或许抱有的偏见--和他必然抱有的偏见。也许他的脑子里那时就有了改造我们的幻想。当然我无从得知。在他第一天对待我们的态度中无疑没有显露半分。那是八月一个闷热的工作日,下午的课程结束后,街道像是黑色的口香糖,慢速爬行的车辆在烟霾中仿佛成像不清的自然课幻灯片。他打开厢式货车的后门,车身遍布凹痕和涂鸦,尺寸和深夜送信的邮政卡车差不多,他吩咐我们进去,然后砰的一声摔上门,上了锁,既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问我们叫什么。我们四个人大眼瞪小眼,为脱离樊笼感到震惊、晕眩。我们不知道这代表什么,其实也不需要知道。另外三个人,托尼、吉尔伯特和丹尼都愿意跟我搭伙,愿意假装我与他们很合拍,只需这样他们就能被外部世界拎出孤儿院,摸黑坐在肮脏的金属地板上,听凭车厢震颤着驶向圣文森特以外的某个地方。我当然也在震颤,敏纳集拢我们几人之前我就在震颤,我的内里永远在震颤,我用尽力气不让它表露出来。我没有亲吻另外三个男孩,但我很想,于是我发出了亲吻般的啁啾声,类似鸟儿的叫声,一遍又一遍:“嘁喳,嘁喳,嘁喳。”  托尼叫我闭上他妈的臭嘴,但他的心思并不在这儿,特别是今天,人生的秘密正在徐徐展开。对于托尼来说尤其如此,他的命运找上门来了。他从一开始就在敏纳身上看见了更多的东西,因为他让自己做好了这个准备。托尼·佛蒙蒂因其流露的自信在圣文森特小有名气,他坚信自己进孤儿院肯定是出了差错,相信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身为一名意大利人,他优于我们这些不知道出身的家伙(艾斯罗格是什么玩意儿?)。他的父亲不是黑帮就是条子--托尼不认为这有什么矛盾,所以我们也一样。意大利人将会伪装成这个那个身份回来找他,他正是这样看待敏纳的。  托尼出名还有别的原因。他比同在敏纳车厢中的我们其他几人都年长,他十五岁,我和吉尔伯特十三,丹尼·芬特尔十四(圣文森特孤儿院的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去别处念高中,从此很少再露面,但托尼却想办法留了下来),他的年龄让他显得无比时髦和世故,即便他没有离开过孤儿院,在外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再回来也是这样。事实上,他是我们的经验之神,总在唠叨香烟和其他方面的暗示。两年前,街对面礼拜堂的某个贵格派人家把托尼带了回去,想给他一个永久的家。收拾衣服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抒发他对这家人的不齿了。他们不是意大利人。话虽如此,托尼还是和他们生活了几个月,也许挺开心,但他始终不肯承认。他们安排托尼进了“布鲁克林之友”,一家离这里只有几个街区的私立学校。大多数日子里,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托尼会在圣文森特的围栏外逗留,跟我们讲他如何抚摸私立学校的姑娘们,有时还要搞上一两回,私立学校的男生都很娘娘腔,懂得怎么游泳和踢足球,但上了篮球场只有挨他羞辱的份儿,而篮球都不算是托尼的专长。后来有一天,他的继父母发现高大黑发的托尼和一个姑娘上床,但这次太过分了,那女孩是他们十六岁的亲生女儿。反正据说如此,但消息的源头只有一个。总而言之,第二天他被送回了圣文森特,他轻而易举地回到了原先的生活方式:每隔一天,就轮流殴打我和斯蒂芬·格罗斯曼,然后又对我们示好,这样我们俩就永远不可能同时受他照应,也无法彼此信任,就像我们不信任托尼一样。  托尼是我们的“嘲笑之星”,当然也是他首先吸引了敏纳的注意力,激发了我们这位未来老板的想象力,叫他在我们这群渴望栽培的心中窥见了日后的敏纳帮。或许托尼,连同他对意大利救星的热望,甚至还帮助敏纳做出了构想,最终令敏纳侦探所应运而生;托尼那份渴求的力度激发了敏纳的特定灵感,让他第一次有了找几个帮手供其差遣的念头。  敏纳当时也只勉强算是成年,但在我们眼中却无疑是个男人了。那年夏天,他二十五岁,瘦长身材,略有点小肚子,穿有口袋的T恤衫,还尽心尽力地把头发梳成油光水滑的大背头,这种卡罗尔花园式的发型与七九年格格不入,而像是投射自某个弗兰克·辛纳屈唱主角的年代,那一刻仿佛一粒琥珀或摄影师的滤镜,紧紧包裹住了弗兰克·敏纳和他钟爱的所有事物。  敏纳那辆货车的车厢里,除了我和托尼之外,还有吉尔伯特·科尼和丹尼·芬克尔。吉尔伯特当时是托尼的左膀右臂,身材矮壮,性格阴沉,称之为“硬朗”也不为过--听见你叫他暴徒,他也许会对你露出笑容。吉尔伯特对斯蒂芬·格罗斯曼格外不好,要我说是因为后者的肥胖,对他而言是一面引人不快的镜子,但他待我很宽容。我们甚至一起守着几样古怪的秘密。两年前,孤儿院组织去曼哈顿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我和吉尔伯特脱离大部队,不约而同地返回了一个展厅,天花板上垂吊着的巨大塑料蓝鲸主宰着整个房间,它是正式参观的焦点展品。然而,蓝鲸身下还有一道双面展墙,是黑暗而神秘的深海生物立体布景,打了灯光,排列整齐,你必须凑到玻璃前才能发现隐藏在拐角处的种种奇景。其中有抹香鲸大战巨乌贼,还有杀人鲸破冰而出。我和吉尔伯特深深着迷,流连于一面又一面的展窗之前。等一班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小孩被带出展厅以后,我们发觉这个巨大的房间尽归我们所有,连说话时我们的声音都被博物馆里超乎自然的寂静磨去了棱角。吉尔伯特把他的发现指给我看:企鹅布景旁有一扇孩童尺寸的黄铜门扉,没有上锁。打开门,我们发现它既通向企鹅布景背后,也通向布景内部。  “艾斯罗格,进去。”吉尔伯特说。  如果我不愿意,这大概就是仗势欺人了,但事实上我想进去都想得发疯了。展厅里空无他人的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那扇门的上缘只有我的膝盖高。我爬了进去,打开充当展览边墙的海蓝色背景板上的活门,接着滑进了画面之中。碗形的海底长而平缓,是涂抹过颜色的石膏,我弯着膝盖沿坡跑了下去,望着玻璃另一侧目瞪口呆的吉尔伯特。游泳的企鹅或是固定在从后墙上伸出的长杆上,或是悬挂在海面的塑料波浪下,海面此刻已是我头顶上低矮的天花板了。我爱抚着最近的一只企鹅,这只企鹅吊得很低,正在潜水追捕美味鲜鱼。我拍拍企鹅的脑袋,揉揉它的咽喉,像是在帮它吞咽药丸。吉尔伯特笑得直打滚,以为我在向他表演喜剧,但事实上我被一阵温柔而又躁动的冲动所征服,必须去爱抚那只僵硬悲哀的企鹅。接下来,我必须去触摸每一只企鹅,至少是我够得到的每一只--有几只我够不到,它们站在浮冰上,被海面挡在了另外一侧。我跪在地上四处移动,满怀爱意地挨个抚摸那些游泳的鸟儿,最后才穿过铜门逃了出来。吉尔伯特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我看得出来。我成了他心中无所不能的小子,敢肆意妄为的小子。当然了,他既对也错,因为摸到第一只企鹅之后,我就没有其他选择了。  不知为何,这引出了一连串的事件,使得他越来越信任我。我很疯狂,但又很温顺,很容易受到胁迫,这让我成了吉尔伯特理想中的仓库,用来存放他认为是疯狂念头的东西。吉尔伯特比别人早熟,喜欢打手枪,正在寻找介于其个人经验和一般校园常识之间的三角测量基准物。我做那档子事吗?有多频繁?一只手还是两只手?这样还是那样握?闭不闭上眼睛?有没有动过摩擦床垫的念头?我很认真地对待他的询问,但却无法提供他需要的信息--当时还不行。我的愚钝刚开始让吉尔伯特好生不爽,他有一两个星期假装从未提过那些问题,甚至压根儿不认识我,对我投来凶恶的目光,叫我晓得要是胆敢说出去就将有极大的痛苦等在前头。然后他会突然回来,比之前更急切。试试看吧,他这样说,没那么难。我会看着,如果你弄错了我就纠正你。和博物馆那次一样,我听从了他的话,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无法用对待企鹅的那种温柔对待自己,至少当着吉尔伯特的面做不到(尽管事实上他催动了我对自己的私密探索,这很快就变得相当耗费精力),吉尔伯特又不高兴了,把我吓得魂不附体。两三个回合以后,这个论题就被永远搁置了。然而,暴露隐私的影响却留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之间宛若幽魂的维系。  敏纳这辆货车里的最后一个男孩是丹尼·芬克尔,他是个赝品,只不过肤色很白而已。丹尼欢欢喜喜、轻松自在、发自肺腑地融入了圣文森特的大部分人中。他以自己的方式赢取了不亚于托尼的尊重(自然也得到了托尼的尊敬),既没有吹牛说大话,也不需要惺惺作态,大体而言连嘴巴都不用张开。他真正通晓的语言是篮球,可这位运动健将精神太过紧绷,动作太过流畅,在屋内、教室里就显得分外憋屈。他一开口就要嘲笑我们的热情、我们显露的“不酷”,但总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他的脑子另有盘算,还在琢磨怎么换手过人,怎么优化步法。他听“放克疯”,听“浮雕宝石”,听“扎普”①,和孤儿院的其他孩子一样,也飞快投入了饶舌乐的怀抱,但每逢他钟爱的音乐奏响,他从不会跳起舞步,而是抱着胳膊站在那里,随着节拍瞪眼撅嘴,富有表现力的臀部一动也不动。丹尼生活在半空中,他既不黑也不白,既不挨揍也不打人;帅归帅,但不受女孩这个念头侵扰;功课一塌糊涂,但每门课都能蒙混过关;偶尔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漂浮在圣文森特的篮球框上那堆烂铁链和人行道之间。折磨托尼的是自幼失散的意大利家庭,他坚信他们会回来找他;丹尼却像是七八岁就离家出走,加入了街头篮球比赛,一气打到十四岁,直到敏纳开着货车来的那一天为止。  ……

编辑推荐

  1. 获得众多大奖的经典小说--本书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好评。不仅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单,还获得美国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美国国家书评奖,同时也是《时尚先生》年度最佳小说,沙龙图书奖获奖作品,金匕首最佳犯罪小说奖获奖作品,还入选了《卫报》评选的“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集众多奖项为一身,足以证明其经典小说的地位。  2、美国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作品首次引介到国内--乔纳森·勒瑟姆是美国当代最具创造力、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杂糅了科幻、推理的元素,又能推陈出新,突破类型小说的限制,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被评论家称之为“类型小说的突破者”,不仅时常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也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金匕首奖、麦克阿瑟奖等众多大奖。如今,乔纳森·勒瑟姆一有新书出版便会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纽约,他的作品几乎是纽约文艺青年的最爱,几乎人手一册。  3、好莱坞天才影星爱德华·诺顿推崇的作品--1999年《布鲁克林孤儿》出版后不久,爱德华·诺顿便买下了本书的电影版权。此后爱德华·诺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改编这部作品,他不仅将导演这部电影,还将参与演出书中患有妥瑞氏症患者的主角莱诺尔。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一再推延,影迷们也越来越期待这部电影。据IMDB网站提供的最新消息,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大作2013年公映。  4、不同寻常的叙事视角--本书是以患有妥瑞氏症患者、这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来讲述整个小说,看待整个世界。不仅好看,而且趣味十足。对此,蔡康永在“周二不读书”栏目推荐本书时便说,“透过一个跟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会看到一些平常所谓健全的人看不到的,尤其是像纽约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从这样的一个主角眼中看出来,的确充满了我们平常所看不到的光泽、看不到的颜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布鲁克林孤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在传统的侦探小说里,侦探的形象多半是衣着得体、睿智、冷静且口才了得,擅长在逆境中通过缜密的推理去破解迷案;随时代变化取而代之的犯罪小说中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小说中出现的侦探多半时运不济,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可以依靠科技办案的年代,他们边缘化的存在甚至显得有些滑稽,醉鬼、病夫的潦倒皮囊成为他们隐藏智慧的躯壳。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哪怕身份尴尬处境艰难,他们依然凭借对于正义的执着、个人信念的坚守,排除困难去寻找真相。以理推之,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获奖作品《布鲁克林孤儿》中的莱诺尔可以算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布鲁克林孤儿》是乔纳森•勒瑟姆的第五部作品,1999年出版后旋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包括美国国家书评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小说以精神病人兼孤儿莱诺尔为故事叙述者,这位身出纽约布鲁克林圣文森孤儿院的孩子患有罕见的妥瑞氏症,自小就被视为怪胎的他与另外三个孤儿被黑帮小混混敏纳•弗兰克认领,协助弗兰克从事非法勾当。直到有一天弗兰克被杀,孤儿团这个向来以弗兰克为中心的世界为之颠覆,莱诺尔决定找出真相,进行一场难以预料的另类冒险。

    黑帮或许算得上是一个话题,《布鲁克林孤儿》中意大利黑帮的身影无时不在,利用孩子去接赃,利用街头混混去寻衅滋事,随之而来的还有日本黑帮跨海而至,衍生出黑吃黑的桥段,冷酷谋杀更是黑帮处刑的标志手法。正是在黑帮团伙这个常人所不熟知的背景下,小说才得以成立与延伸。另一方面,充满黑色幽默的表达是小说中莱诺尔总是自诩为侦探,更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以及调查行动视为侦探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事实上,他以及他的团伙只不过是街头黑帮,这个令他浑然不觉的真相在故事的延伸中越发显的意味深长。尽管这个团伙只有区区五个人,但核心的弗兰克与自诩接班人的拖尼先后殒命,查命真相而且生存下来的恰恰只有莱诺尔一人,正应验了“三人只能活一个” 的老话,冷峻的基调与作者的文字搭配的珠联壁合。

    如果将情节稍微延伸一下,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一部经典黑帮电影《美国往事》,这部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叙述了四个孩子少小认识最后各走各路的故事,近乎盲目的友谊,老谋深算的利用与背叛,片中纠缠不清的人生况味竟与《布鲁克林孤儿》如出一辙。事实上《布鲁克林孤儿》中的莱诺尔执意调查真相并不惜与同伴翻脸的源动力,正是出自对弗兰克的忠诚,对于友谊的渴望。然而不幸的是,他查明真相也无法摆脱孤独。

    当然,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妥瑞氏症患者的冒险。该病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疾病,症状为多发运动性躯体抽动、喜欢模仿触碰他人、伴以间歇性的粗言秽语,简称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可想而知,作者出人意表的安排妥瑞氏症患者患者充当侦探的角色,无疑带有浓烈的调侃意味,或许这个世界本身就很疯狂吧?吃惊过后、菀尔之余不禁产生怀疑,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好且沟通有困难的怪胎如何在布鲁克林的天空下完成孤身追凶的任务?或许,正是由于人物自身的不完美与追索真相必须具备的完整格局之间的矛盾冲突,恰恰营造出充满张力的“巴洛克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莱诺尔含糊不清的表达并非单纯病态的发作,脱口而出的关联词与粗口也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在莱诺尔眼中这个世界才患有妥瑞氏症,从莱诺尔少年至成年的刻画反映出畸形社会人们中对于自身处境及情感差异造就的影响,彼此的心理随情节延伸而微妙地变换,社会、友情、爱情以及死亡,每一次的变动都造成难以磨灭的伤痕。因此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莱诺尔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被忧伤、焦虑、怀疑以及愤怒所纠缠,这些难对人表的指控处处闪烁着悸动人心的人文色彩。作者正是借莱诺尔无意识的喃喃自语中表达对于各种人生话题的探讨与思索,其深邃洞见使得这部小说摆脱往常犯罪小说的范畴。

    作者乔纳森•勒瑟姆通过病人的眼光去面对、评价这个看似五光十色的世界,于扭曲、怪诞的故事背后彰现人性,造就了莱诺尔这个日渐衰落世界的疾病解说者,这,正是读者所需要的。
  •   我是喜欢爱德华·诺顿才买的这本书。他在2005年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自己编剧、导演、主演了这个电影,电影2013年就要出来了。我很想先看看书中的人物,再看看诺顿绚烂的演技。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的故事。他是孤儿亦是个侦探。他除了经常脱口而出的脏话,不受大脑控制怪异的动作之外,相比于他其他周围的许多人,他是最有实干的。常人眼中他是怪胎,但这个怪胎眼中的世界却比那些正常人都要透彻、清晰。他有自己看待事物独特的视角,自己的思量,自己的坚持,自己的荣耀。胜过那些每天不知所以、惶惶度日的人好太多了。
    这是一个侦探推理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观测和观测别人的时候。
    作者的文笔是令人惊叹的。他写出了好多妥瑞氏症患者的心理。因为我是学习心理学的,所以对这方面比较关注。作者通过很多修辞、比喻,把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惊叹于这样的文笔。感觉我站在新的一端,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有时候,我们需要从另一个人眼中去观测、去感悟。
    看过太多侦探小说的人,不妨试试这本,绝对让你耳目一新。
  •   作者刻画人物的能力一流,看书的过程中能让我身临其境复杂的布鲁克林,并且感觉自己体验着像主人公一样的“癫狂”疾病,同时又充满悲伤。唯一能跳出书来的感觉是遗憾自己英文太烂:)如果不依靠这别别扭扭的中文翻译,而是读原文的话,相信趣味和流畅性绝对强百倍。当然,客观的说要翻译这本书就等于要自己得妥瑞氏症,那也确实不可能了。不然译者的功力就能等于作者了,而作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把这样一个病人写活了。不过,还是感谢翻译,不然我错过这本书绝对是遗憾。
  •   收藏了很久,终于到手了,大爱犯罪小说!赞!
  •   我发觉主角的症状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只是未必就能像他一样能看到另一个世界。
  •   犯罪小说,写作视角独特。
  •   在网上看到蔡康永推荐买的。值得一读
  •   因蔡康永推荐买的~~还没看~~不过翻了一页内容感觉不错~~纸质很好~~
  •   每次看这本书 基本都是在晚上 开着自己的小台灯 然后慢慢读着 仿佛自己就是书里的人物
  •   很少在网上买这个类型的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毅力把他看完,事实证明,我确实是高估自己了,这本书从买了到现在还没过二分之一,而且还有被搁置的可能,哎~~~~
  •   看它的主要内容就很想看,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少评论,希望故事不会让人失望!!
  •   还没看,别人推荐滴,看封面应该好看
  •   好看~ 就是寄来的时候包装不是很好,书角折了……
  •   很厚的一本书,很深沉的一本书读完后感想颇深很值得收藏!
  •   非常好的书,可惜风格并不是我能接受的
  •   很好,值得推荐哦。。。
  •   还不错,现在看了一半,睡前读物!
  •   还没有读,不过很喜欢
  •   非常好,如再增加一些他的书籍会更好.
  •   帮同学买的,很不错的书哦。
  •   书很好,包装很严实,几乎没有缺点。当当送货速度还是很快的。哈哈,要快点看书了。
  •   很佩服作者的才华,写得很精彩啊···
  •   送的很快 服务态度很好
  •   szdg
  •   放在床头,断断续续看了好久,还不错哦。
  •   正在看,开头部分环不错
  •   美式小说.据说获奖很多.慢慢看看.
  •   蔡康永推荐的,看着还行
  •   作品中有很多只有英文语境才能理解的话,所以有时候读的莫名其妙
  •   蔡康永喜欢的,慢慢再看
  •   像这种书就应该看原著,里面的很多词句和语言结构翻译成中文让人蛋疼。
  •   不能说这本书写的不好,只是可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并不能很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为了尊重,我还是花了很长时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
  •   看了几页,不好评论什么。。。但是就这几页而言,我想、它是值得读的书···
  •   书买来自己还没有读就被朋友抢去了,见他们读的很开心很认真我想书一定不错,打算周末和假期好好享受哦
  •   心情很复杂的读完了。。。
  •   还没读,印刷还不错。
  •   物流稍微慢了点,但是书本身不错,理想国的书值得购买
  •   还没看完,目前来说不差。
  •   还不错,包装不是那么的精致
  •   还没看完,情节不错
  •   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   悬疑小说看得太多了,这书还可以吧,但没有太多的惊艳。
  •   整个故事让人看不很明白,语言有些晦涩。
  •   看着内容挺散的,读下去的动力不是很足……
  •   也许拍成电影会好一点儿,但是作为小说比较一般。
  •   搞不懂哪里好看,翻了十几页终于忍不住放在书柜上
  •   书绝对是盗版的,活动纯属诈骗!50元礼券要下次满200才能用!你妈的逼!大点写出来啊!缩最后一行,装什么B啊!
  •   布鲁克林孤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