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知远  页数:376  
Tag标签:无  

前言

  十年之后  这本书的生命比我想象的更长。  它的绝大部分篇章,写于1998年夏天到2000年春天。我即将从大学毕业,未来充满希望又暧昧不明。我渴望知识、名声、自由,还有冒险也混乱的爱情。  写作是我赢得这一切,也是释放焦虑的主要方式。从北大东门外的平房到西门暖气不足的公寓楼里,我在一台自行组装的486电脑上,敲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文字。我雄心勃勃,自怜自艾,还愤愤不平。  如果这本书赢得一些读者,一定与这种自我挣扎有关。一个年轻人,如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如何剖析自己的内心,如何确立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它不仅是我个人,也是我这一代,乃至每一代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会变迁,技术日新月异,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这一旅程从不会终止。  在一些时代,这种自我发现可能被暂时遮蔽。现实的压力、群体的盲从、虚假的诱惑,都可能令人放弃这种发现,人们不倾听内心的渴望,回避孤独与焦虑,躲在通行的规则背后。但人们也终究会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不值得一过,你越回避自己的内心,越茫然无措。  十年以来,比我更年轻的一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淹没在喧哗的众声中。人们相信体制、资本、统计数字,却不相信个人意志。大部分人要么放弃自己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要么躲入一个封闭、自溺的小世界。我期待我曾经历的迷惘与焦灼,也对他们有所启发。  我从来没想象过,这些文字真的能作为一本书出版。十年过去了,我该向这四位朋友发出迟来却诚挚的感谢:是余杰,当时的中文系研究生,他的黄色封皮的自印文集,鼓舞起我写作的欲望;是王锋,《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暗示我或许有某种才华,并把我带入了新闻业;是于威,她给我无限的鼓励与耐心,明确地告诉我应该成为一名作家;是野夫,他容忍了一个年轻人脆弱的骄傲,最终出版了这本书。  承蒙“理想国”朋友们的厚爱,这一版本以精装本的形态出现。它令我喜悦又感伤,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也在提醒我青春不再,开始享受一名中老年作家的待遇。比起从前的两个版本,它的文字保持旧貌,但增添两篇旧文,都是关于大学同学的素描。还要感谢95级微电子的同学们提供的老照片,看着十多年前的风物与面孔,不胜欷嘘。  许知远  2011年4月1日  五年之后  在发表那些散漫篇章之后的五年中,我是“匆忙”的俘虏。只有偶尔的夜晚,歌德所说的“静谧的激情”才会从心头泛起。那往往是悲观之时,我对自己创造力的深刻沮丧,暂时遮蔽了截稿时间、对高尚荣誉或浅薄名声的贪婪。  五年前,我相信写作是为生活而存在,它是通往、享受、占有那个丰富世界的途径,是实现光荣与梦想的手段。而现在,我越来越愿意为那一个美妙的段落而放弃整个秋日的下午,明知阳光与微风有多么撩人。一些时候,我非常担心,这笔交易必将为通货膨胀所累,如果才华不再可以横溢而出,我是否心甘继续这种浮士德式的交易。  我没有重读这些作品,再版时它们完全保持了原貌,曾经的热情、生硬与虚妄都流露其中。我在序言中总是故作老成与超然,其实内心仍徒劳地深深期待,这本书能卖得像周杰伦的唱片那么多,而丝毫不会有爱德蒙·威尔逊式的担心,这位我五年前就爱上的批评家曾经觉得他的书--平装本销量太大,“大得足以使一个严肃的作家害臊”。  许知远  2006年9月5日

内容概要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十周年纪念版)》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初版于2001年,十年以来,比他更年轻的一代,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淹没在喧哗的众声中。人们相信体制、资本、统计数字,却不相信个人意志。大部分人要么放弃自己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要么躲入一个封闭、自溺的小世界。作者期待曾经历的迷惘与焦灼,也对年轻一代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许知远,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就职于《生活》与《商业周刊》,也是FT中文网与《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已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醒来》、《极权的诱惑》、《祖国的陌生人》等。

书籍目录

十年之后
五年之后
自序:四十六年之后
一条人文主义狗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一条人文主义狗
没有颜色的青春
荒原上的我们
男人快乐原则
生于七〇年代
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
暧昧的怀旧
砸烂背后的眼睛
谷腾堡、互联网与资讯焦虑
窥探者的狂欢节
镜子
林忆莲的眼睛与徐志摩的鼻子
年轻正是天堂
瞬间与牛仔裤
文学青年
小职员们
旧日的“生活”结束了?
抒情的陷阱
写作的第三条道路
从代沟到世纪沟
公民德拉吉
两个世界之间
燕园的记忆
我的师兄梁遇春
傍晚的阳光
午夜日记
那个冬天的午后
随意的文化
拖鞋
小酒馆
燕园的记忆
做个名士
嘘声
晒太阳
灵魂导游者
大二的一天
同居时代
蜻蜓点水
迷失于阅读中
流动的圣节
溶解在香水里的惊心动魄
在路上寻找灵魂
惊恐的转移
高贵的厌倦
水样的春愁
电子时代的阅读
美丽的新世界
静谧的激情
欲望的声音
行动者海明威
乏味的大学
浪漫主义毒素的酿造者
卡萨诺瓦——浪荡的精髓
我在麦田守望
生命不息,作秀不止
有关俄狄浦斯
重建象牙塔
重建象牙塔
看,这个激动人心的地方
培养我们的俱乐部精神
重回经典
洪堡的理想主义
遗失的想象力
通才教育——心灵拒绝切分
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章节摘录

  那年些轻曾的经人啊 李敖又露面了,甚至比30年前更风光。他在接受杨澜访 问时,依旧毫不掩饰地说:“我只看漂亮的女人。”他在指点 台湾地区领导候选人时,依旧是嘴不留情,挖苦对手身上的 每一个器官。他的笑声依旧那么爽朗,他的脸似乎也还年轻。 但是,这一切已经无法激起我任何感觉了。我惊恐地望着电 视上的他和生活中的我自己——是他在衰老,还是我在衰老? 是他已经丧失了魅力,还是我已经不可避免地滑人平庸? 我仍旧清晰地记得,16岁的我第一次读到《十三年和 十三月》时无法抑制的激动。这已经是90年代,距离李敖的 文章写作日期是29年。在文章中,这是一个年轻得如此彻底 的年轻人。他说喜欢那些激进作家的锋利,以及那股表现锋 利的激情。他说苟能使整个国家年轻活泼,到处是朝气,其 中有一些青年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 厚的傻事,这又算得了什么。他说不管流弹和棒子怎么多,他 还是要走上前去。他引用了一位印度青年诗人的诗句来自勉: “你已经吞下不少苦药,请再勇敢地喝下这杯毒酒吧!”他接 着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卖药游方的孤客,走到晦暗的十字街头, 他打开背囊,当众吞下不少苦药。那些观众说:“恐怕药太苦 了。”他却回答:“怕什么呢?我吃给你看!我还有一杯毒酒!” 这一年李敖27岁,他上过大学,当过兵,他在日月潭边租的 狭窄的“四席小屋”中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但他依旧笑着, 怀抱着对于中国社会弊病深深的忧虑和对于个人未来生活的 憧憬。他觉得他还年轻,还是冲一冲吧,为了社会更为了自 己。于是他开始给《文星》写稿。《老年人和棒子》、《十三年 和十三月》……激情与才情已被压抑得太久的李傲凭借着年 轻人特有的锐气,痛快淋漓地释放了。读此时李敖的文字,你 不是在那里与历史交流,也不是与那些庞杂的知识交流,你 是在与一颗活生生的心灵交流,它坚强有力甚至肆无忌惮地 跳动着。 1992年,李敖已经57岁,但我与他相逢时,是一颗还 未遭遇激情的16岁的心灵与一颗恰正年轻的27岁的心灵的 相逢,李敖激起我们最共同的感想。这是很多人读李敖的感受。 李敖说《十三年和十三月》是他收到读者来信最多的一篇文章。 “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小朋友,穷得站在书摊旁边看完它;一位 高一肄业的少年人,在金门战地里看完它;一位匿名的中学 生,‘激动得连午饭都吃不下’,‘含着泪水,又看了一遍’;一 位台大医学院四年级学生,看过后‘激动得整夜不能眠’……” 真正感动人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年轻的勇气。李敖在这 篇文章中,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思想,他只是以一个27岁的 青年的身份在说话,他毫不掩饰他的感慨,他的愤怒,他的 欲望,他的痛苦,和身处困境中却毫不动摇的勇敢……这一 切正触动了所有年轻心灵的神经。 我在事隔30年之后,在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和那些激动的 中学生大学生一样颤抖着,我记得那一夜,我渴望大声地呼喊, 渴望在我的小屋里又蹦又跳,渴望对着全班的同学大声地叫: “你们知道李敖吗?”……之后的几年问,我用各种方式寻找 李敖的作品,了解李敖其人。李敖说他,说话比文章好,人 比说话好。李敖的种种特立独行的故事加剧了我对他的心仪。 他会在高三那年,因为厌恶考试机制,就休了学,放心地养 浩然正气;他会在考上台大法律系之后,再退学;他会上课 不抄笔记,还理直气壮地说,那是中学生才干的事;他会“李 敖情书满天飞,是个女孩就想追”地追逐台大的女生;他会 在父亲的葬礼,顶着全台中市的白眼……这些最琐碎的事情, 却映衬出一个顽强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与思考的年轻人的 形象,同时他又是充满了人性的血肉,而不是一具只会思想 的尸体。 李敖的大学札记是李敖最动人的文字之一,这个一心要 成为巨人的年轻人在札记中不断地叫嚣着,自勉着,痛苦却 顽强地面对挫折。读这些札记,仿佛看到一个努力向上爬的, 年轻人,他满脸的坚毅,同时又带着浅浅的玩世不恭——这 是他面对世俗世界的武器。我常常在上课时望着窗外,想象 那个整天在校园里穿着长袍,一脸不吝的青年。有时,甚至 会冒出两句李敖式的豪言壮语,在平庸的90年代的中学课堂 上引起小小的骚乱。 李敖的文字越读越多,也越来越让我失望。尽管,他关 于国民党,关于蒋介石,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他的独到之处, 也尽管我敬佩他面对牢狱之灾的勇气,以及复出后,在传统 下的独白,或者在独自下的传统……但是,这一切都已经不 能再打动我,离开了青春的勇气,李敖只是一个学者,一个 历史学家,一个愤世嫉俗者,他不是作为一颗充满无限激情 的心灵而存在。 1997年,李敖推出《李敖回忆录》,风行台湾。台湾《商 业周刊》评价说,“它激起了整整一代人对于李敖的美好回忆”。 P3-6

编辑推荐

  一个年轻人,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在大学宿舍床上,在北方春天城市街道边,完成了自己青春思想的历程。他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用情甚深,将一切记在心中,溢于笔端,便有了这本书。本书初版于2001年,至今读来依然动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3条)

 
 

  •   知道许知远,源于高中时听到的一个电台节目,具体讲什么已经忘记了,从此只记住了一个名字——许知远,并念念不忘至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他年轻时的作品,虽然他自己在序中说当时的文章带着明显的年轻人的青涩与不成熟,但是与我个人却非常喜欢这部书的风格。身为80后,早已在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压力下迷失了方向,却被本书唤醒了那些随着时光早已遗忘的梦想……你还记得当年的梦想吗?如果忘了,请读一下这本书……
  •   那时候我已经苍老,眼睛应该没有失明,可能也拄着拐杖,可能狂妄之气已经淡去,但是肯定依然严肃与认真,依然坚信问答的思想与灵魂。那时候,我也会缓缓地讲道:“其实我的样子,在2001年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已经尽显出来,那是我的第一本书,那时候我是多么的年轻.....”---许知远
  •   以前在电子书上读完一边,当时兴奋不已,心潮澎湃的搜集更多许知远的书籍,但都没有这本带给我的影响深,几年年后发现许知远出了几本新书,于是捎带这本一同买下,算是把这本经典的奉为一代年轻人的忧伤读本的著作收藏了!
  •   大学的四个年头在恍惚间就要走到头,才开始发现大学里没有经历的事情太多。图书馆到现在去过的次数一个手都能数出来,校园的恋爱也没有过,更主要的是原本独立思考的自己越来越变得盲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不要到46年后头昏眼瞎了再去想这辈子有什么没做过,或者做过什么也忘了。把握青春,相信命运。
  •   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的书 打开看了一阵 觉得就像那些听崔健的歌的曾经的年轻人一样 “走在马路上 突然就被击倒了” 于是回来就买下了它 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啊 我忧伤 不是因为我曾年轻 而是因为我曾是这世界的中心
  •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没上大学有点遗憾。当然,这是我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走的路,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尤其建议&;ldquo;那些忧伤的年轻人&;rdquo;读读这本书
  •   许知远的作品,一直很欣赏,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轻人本应具有的理性,独立的思考,批判性以及忧患意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从迷茫中寻找前进的方向,从困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我是看完这本书后,才写的这条书评!我是90后,但我们现在经历的迷茫也能在书里找到,许知远没告诉我们大学要怎样过,但他的感悟与见闻告诉我们:按自己最想过的生活来度过自己的大学!我不忧伤,我会好好奋斗
  •   特别喜欢许知远的《我在麦田里守望》这篇文章,感觉年轻时他和现在的我是那么的相似,我们想按照我们喜欢的方式生活,可是偏偏被各种世俗所束缚。我们都渴望自由,渴望知己,渴望爱情,但是最后的我们还是被这世界所打败,所屈服了。当经历一番苦痛挣扎后,我们还是变成了人群中的某某,与世界上其他人无异,我也不再是我自己了。
  •   许知远的文字常常潜伏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嚣张 那是来自内心深处挺拔但不陡峭的思想高度 是一种源自生命本真的成长 成长本身伴随着锋利的刺痛 而这也正是青春岁月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动和光辉 愿这样明亮的光辉在我们身上长久地照耀 温暖和滋养生命里的好时光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没有写多少人,但是写尽了那时的人的心境,写出了他的忧虑。特别是他对现在的大学忧虑。我幻想中的大学生活就像他那样。可是现在很少有学校学生能有当时八九十年代的学生生气、学术氛围能有二三十年代的学术氛围好。多余不多说,看书便知
  •   这本书老早就想买了,一拖再拖,终于上个月到手了,没想到是十周年纪念版,很惊喜
    封皮很好看,以前就看过一本许知远的书,《祖国的陌生人》。
    对于比我们年长的作家,我一向是以学习的心态看他们的作品,毕竟经历过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个年代,了解许多以前的历史
  •   谁没有青春?在我们的青春期也迷茫,徘徊,甚至于忧伤。我觉得许知远能把我们青春过程中成长过程中那些细小的地方都能写出来,值得推荐,值得一看。
  •   挺好的一本书,适合一些忧伤的年轻人细读。
  •   这本书写出了年轻人的忧伤,让我反省
  •   公共知识分子许知远的文章,我非常喜欢,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能获得新的认知。这个时代如此忧伤,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空虚,多读一些批判,让自己觉醒吧。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是个忧伤的年代?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每一句话都好像实在写曾经的自己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看完发觉,真乃一部励志大作,力荐!!
  •   忧伤的年轻人,慢慢体会忧伤!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忧伤。
  •   你是那个忧伤的年轻人吗?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偶然接触到了许知远的这本书。本书前三篇读完,就有要买下收藏的念头。身为80后,身处现在的世界除了浮躁不安还是彷徨。本书不过是作者个人的一些看法,它带我领略了遥远世界的风采,从古至今,由国外至国内,对现世的担忧,对如今社会现状独特的观念让我颇为震惊。像对一些小物如拖鞋的看法,我也非常喜欢。看后很过瘾。很久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特别的感觉。
    作者对国外一些作家和名人的了解和他个人的理解,在我看来都非常新鲜。
    浮躁的时候,心烦的时候,喝口茶,读篇许知远的文,心静许多...
  •   写出了当下80后年轻人的心声,我们该经历的心路历程,这本书里面都有!~~
  •   非常适合年轻且彷徨的我和所有年轻人。
  •   刚看见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年轻人的迷惘,年轻人的无知,年轻人的种种!!我喜欢!!喜欢这本书,喜欢年轻人!!
  •   青春已不再,纪念逝去的美好和忧伤
  •   记忆最深的是许知远写他在北大校园学习的那篇,对校园生活无限的怀念。
  •   对于所有年轻或是曾经年轻过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在诙谐幽默的语言氛围中,你会尝出淡淡的甚至浓郁的忧伤,很飘渺又很真实
  •   我还年轻,我还未摆脱忧伤,想看看这本书,希望能看到自已,也希望清醒后的我,能够走出忧伤。呵呵,谁不曾年轻?谁不曾忧伤?或许,看了它可以活的豁达!
  •   作者读了很多书,令人佩服。许知远是一个如此崇尚灵魂自由的人,而且他是在理智地呼吁我们的灵魂教育。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竖起改革大旗了,我们不能在执迷不悟了!
  •   以前估计总是被一种“读书太多影响创新”的理论误导着,看了这本书,突然感觉自己年轻的时候,看的书太少了,与有思想的人接触的太少了,现在正在努力追赶中,佩服作者的思想。
  •   许知远的第一本书 想知道年轻的许知远的初期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不能错过 !
  •   虽然离这本书出版有一段年代了,但是被理想激励着的年轻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   非常满足我的好奇心,70后诞生了中国摇滚之父,那是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终于有所了解
  •   内容更像是作者自己的杂评和感悟,但是充满了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和激情。
  •   年轻人的世界
  •   喜欢许知远,声音思想和文字!
  •   难怪一本十年前的书,今天看的人仍然很多。原来,每个人的青春都一样,都曾满腔热血,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感动人的还是最初对青春的共鸣。
  •   许知远是我最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为人平和。广西师范出版的东西我都比较喜欢。
  •   发现许知远的书,很值得我们这一代看看
  •   知道许知远是大学的时候,想读这本书,能说道自己心里~~
  •   许知远的书一如既往的好,多年前买过一次,后来丢了,我想想念一个人一样想念这本书,就又买了一次,重温旧梦吧。
  •   商品很好。初读许知远的文字,有种久违的激情跳动和宁静淡然,同时还有思想的激荡,尽管我是90生人。
  •   去看看李敖近期在北大的演讲吧,然后不要再忧伤了
  •   这本书很好看!不管过去的路多么辛酸,现在回顾一下都是浅浅一笑,也许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说的,当年让你哭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我刚好是去完北大过后没几天看完这本书,更加有感觉!作者的语言会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   这本书一定会让处于忙碌生活中的我们这群医学生以清晰的思想。中国的未来必定一片光明!很佩服北大的才子 希望我可以受到他们思想的洗礼,变得聪颖~~加油!!
  •   不管是书中写的70s还是80s、90s,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总是会有着书中描述的样貌。
  •   这本书看了感觉很惭愧 没有自由的思想 没有上路的勇气 没有独立的人格 真的是我们现代人缺少的 年轻是生命中最美的时候 应该做自己 呐喊出我们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什么
  •   第一次读许知远的作品,虽说这本书是70年代写的了,可是有不少现在读起来还是很有感觉。
  •   看的有点小忧伤,先生的话真让人怀念
  •   学会不忧伤,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   对现在年轻人有很大的鼓励
  •   书很好,我们年轻人可以读读,
  •   这样文字是年轻人写的 年轻人也可以看看的
  •   读许知远反观今日之大学
  •   好深的忧伤
  •   读他的文章总有淡淡的忧伤
  •   读来依旧忧伤~
  •   关注许知远的人,不可不读。
  •   这是许知远最好的一本,当年初读的激动,记忆犹新
  •   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也很忧伤
  •   书还行,看的我很忧伤
  •   这应该是许知远写的最好的一本书了, 只建议买这本,其他的就算了,在路上那些很敷衍
  •   许知远这本书很好。很好看。
  •   是老师推荐的。许知远的文笔挺不错。本书纸质也好。
  •   年轻的批判主义精神,70年代的共鸣,可读
  •   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内容深得我心。另外就是,书的质量也不错,收在书柜里实在是太棒了!
  •   一本不错的书,切入点独树一帜。虽然,许知远的观点我们无法全部认可。
  •   许知远这位公共知识分子,不愧是一位睿智、思维独特的才子,他的文字总能使你想到并感叹些什么,总能让你在自我膨胀的时候,给你降降温!
  •   许知远总是能写出好书!
  •   喜欢许知远的文笔,喜欢他的书
  •   喜欢许知远
  •   书不错,质量可以。挺喜欢许知远的。没发现什么问题。
  •   许知远的书不错
  •   还没舍得看,但是许知远的书,我已经期盼好久,现在终于入手。
    好书!
  •   于是再收一本,放在家里,作为培养下一个文艺青年的资本。哈哈
  •   有思想的书,读后感触不少。作者有心了
  •   有关青春,有关生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   看起来不错,比谁的青春不迷茫好多了
  •   那一代人的青春
  •   有一种很浓郁的青春气息,是80的青春,文艺的青春
  •   回头看看 不在年轻
  •   许先生笔下那狂妄的年轻岁月于我还有多少呢
  •   伤感的文字,年轻的心灵感应。
  •   重温了一下刚刚失去的校园生活以及逐渐消亡的激情!
  •   作者能在大学阶段就拥有丰富的阅读量实在令我顶礼膜拜,但最欣赏的是他对事务的独到见解,尤其在“拯救象牙塔”这以章节中,作者的观点让我这个处在象牙塔的学生不得不叹服。
  •   还没读过 不过买了这么多次当当的书 这次订单里的书质感是最好的一次 赞?
  •   还没开始看 不过既然再版了这么多次 应该值得一读吧 很期待
  •   这本书是我在书店看那有,就在这买了
  •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语言内容都好,让我在校园时追问自己的校园人生,让我毕业后又回忆起自己的那段时光,可以多看几遍
  •   书挺好的,身为一个95后,一个大学生,读它有不一样的意义
  •   还没有看 但是相信是不错的
  •   适合在大一大二迷茫期看看,毕业了就觉得只能回忆久远了。作者的文笔很细腻。
  •   你的大学应该怎样过??看看人家大学读完看了多少书,大学真是来学知识的
  •   朋友推荐的,前面部分并没有很喜欢,但朋友强烈推荐耐着性子把它读完了,后面关于大学的部分我觉得写的很好,决定要去看看西方哲学的书。
  •   喜欢这本书,内容还没顾得上看,不过我喜欢这类硬书皮的书,感觉很上档次,也有心情看
  •   上大学以后,我一直处于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在听完以为老师的课后,买了这本书。然我认识到我不能再这样了。我一定要改变
  •   还没看 应该不错 期待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