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光阴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乔海燕  页数:278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知青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作者乔海燕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书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来自于作者亲历的历史。这些人里,有为朋友而甘愿下乡的好人,有在被禁锢的时代仍保持独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戏台下方就为看女演员裙子里有没有穿内衣的生产队长,有年轻时理想飞扬却被社会的正反两面都推开成为落伍者的女医生……
在大时代掀起的狂风巨浪中,他们载沉载浮,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没有身份,但透过本书的文字,他们的七情六欲、生死悲欢、卑鄙高尚,他们的悲悯、辛酸、无奈、荒诞、希望、幽默,都真实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左右和影响,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对普通人苦难命运的终极关怀。
本书写作风格以白描为主,画面感强,丰富饱满,举重若轻,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多面,文字质朴、平静、生动、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泼的气息,是这部作品极为动人的特色。

作者简介

  乔海燕,曾任凤凰网副总裁,现为高级顾问。曾做过知青、医生、记者、编辑等。他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开设的专栏《随记光阴》,是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曹景行
推荐序二
无巧不成书·马晓霖
第一章  广阔天地
代营逸事
“老砖头”二三事
真假忆苦思甜
出来人还怕雨?
分子们
春妮儿
红旗飘飘学大寨
决 算
烙油馍
下粉条
打莲菜池
第二章  知青岁月
无悔的选择
那些被湮灭的思想者
三盗案
小酒店
那个年代的风流才子
《梁祝》的故事
“扒车”风波
拉 煤
女儿殇
乡 恋
交 易
最后的知青
第三章  戏剧人生
爱情的故事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记忆深处的那支歌
《伏尔塔瓦河》
弱者张树森
乞 丐
空白档案
我也是右派
啼笑皆非
梦醒时分
总是天涯飘零人
平同学的故事
第四章  为医之道
落伍者
昙花一现的针刺麻醉
一个麻醉医生的故事
账 本
换 亲
输血队长张淮山
后记

章节摘录

  “老砖头”二三事  老砖头与小火车  南阳地区在“文革”中自己花钱修了一条窄轨铁路,开通从漯河到南阳的小火车。一时间,火车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  老砖头对小火车也有兴趣。地头歇晌,饭场上,只要有人说,他就支着耳朵听过去,聚精会神的,也不插话,一会儿听听这个说,一会儿听听那个说,叼着烟袋,也不点火。有一次听着大家议论,他突然问,那火车在铁轨上走,铁轨铺在哪儿?  众人一下子愣住了。缓了会儿,有人说,铁轨就铺在地上。  就铺在麦地里?他指着眼前的麦地,问。然后又说,都说火车拉得多,几千斤几万斤,就咱这麦地,地恁瓤,胶皮轱辘大车进去都难拉动,火车咋开?  我真佩服老砖头的聪明。他从未见过火车,却能形象地想到有关火车行驶的细节。我就告诉他,铁轨铺在枕木上,枕木铺在道渣上,道渣堆在路基上。  道渣……路基……老砖头将信将疑地自言自语着。  过了没多久,老砖头看到小火车了。  那一年,我们在南阳影山放炮崩石头,漯河到南阳的铁路就从山前不远处经过。一次,老砖头套车送给养到了我们驻地。我告诉他,铁路就从山前经过。他就跟我们一块到工地,说,非要看看火车啥样。  我在山上干活,远远看着老砖头自己在铁轨上走来走去,趴下去看看,又起身往远处走。拾起几块石头仔细看,趴在铁轨上瞄来瞄去,连两段铁轨之间连接的螺丝钉、钢板,他都摸着看个够。  小火车开过来了!远远就鸣笛。好多人在山上喊,叫老砖头躲开。老砖头回头也看见火车,向我们摆手,那意思是:不要紧,还远着哩!扭头迎着火车走去。  我就觉得事情不好,眼看着小火车近了,老砖头还没有离开的意思。我们在山上大喊乱叫,老砖头我行我素,迎着小火车走上去,就是不离开铁轨。  小火车只好停下了,呼哧呼哧地喘气。  山上的人一看,老砖头居然把火车给拦下来了!大家一声欢呼,飞奔下山。眼看着火车司机跳下车,冲着老砖头又叫又嚷。我们一面跑,一面大喊,为老砖头助威。那司机看着狂奔过来一群人,也不敢动粗。  老砖头根本就不理会在他身旁喊叫的司机,没人一样,自己爬到车头上,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还对司炉说,火烧得太瓤。从那边又下来。  等我们跑到,老砖头和司机已经“化干戈为玉帛”,接过司机递的“白河桥”烟,点上火了。他看见我,指着司机说,这娃,俺闺女她姥姥家的。司机尴尬地笑着,称老砖头“姑父”。  小火车走了,老砖头像个首长一样站在路边挥手。等到车走远了,老砖头回头对我说,司机篓里恁小,还没有俺家灶火盘儿大。  女儿殇  林场有一位女生,姓陈。陈同学平时少言寡语,只知道干活,又相貌平平,亦不为人注意。农场里也有百十名知青,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很少有人专门提到她。但是,如果议论干活,点评为人实在,有人提陈同学,大家会异口同声肯定。  一日,省城来本地招工,天大喜事。林场经过反复研究,推荐了陈同学等几名知青。招工单位研究了履历,又面试、外调,比较满意,叫应招者填了表,规定起程日期。  离开农场的头天,陈同学想到明天就要离开广阔天地,与朝夕相伴的同学告别,奔赴工业战线,十分激动,写了最后一篇革命日记,又在墙报上贴了一首革命诗抄。  这天,众知青还要去干活,陈同学依然布衣球鞋,背着草帽,和大家一块最后一次出工。及到晚霞映红天边,众知青乘拖拉机返回宿舍营地。陈同学与大家一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最后一天上山下乡的生活。  拖拉机手为了早点到家,便从一块地里经过。在一道沟壕前,拖拉机一下子没有爬上去,颠了下,倒回来……  谁也不知道陈同学是怎么被颠下去的。事后有人回忆起,她坐在拖拉机后轮的挡泥板上,拖拉机颠簸时,就把她摔下去了,车又后退了一步,一只硕大无朋的轮子从陈同学身上轧过……  掉下去的时候,她没有叫,甚至当轮子从她身上轧过时,她也没有发出声响,否则,不会没有人听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默默无声。  司机换了挡,拖拉机依然向前开,满载着欢歌笑语的知青们。  大家回到宿舍,没有人觉察到少了人。陈同学太不招人注意了,缺了她,没有人注意,也不会有人想起。到晚上就寝,同屋的人发现她没有回来,还以为去了场部向领导叙说离别心情。  第二天一早,众人发现陈同学依然没有露面。有几个人慌了,到处寻找,因为早饭后就要送招工的知青去县城集合了。有人想起昨天收工时还见到陈同学坐在拖拉机上,又有人猛地想起,那一次颠簸后,再没有见到她。大家不约而同向昨晚回来的路上跑去,发疯般地跑,边跑边喊,有女生哭起来,大声喊着陈同学的名字。  陈同学静静地躺在田野里,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天空。那是一片黎明的蓝天……  同学们围拢来,一想起她独自在野外躺了一夜,又冷又潮,许多人失声痛哭。  太阳升起来了,去县城集合的几个同学,依然乘着那台拖拉机走了,而陈同学却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乔海燕的《随记光阴》,勾勒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时代。它们或悲壮,或辛酸,或荒诞,或有趣。作者似在局中,又似在旁观,体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执著的反思精神。  ——◎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当年千万知青,今天都已经到了“夕阳红”的时候了。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更可以断言:咱们中国不会再有知青,也不能再有知青了!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  我是代表我周围的老三届同学,讲述我们的故事。  ——◎乔海燕(《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者)  这是一部好友亲历的知青故事及对知青政策、知青运动背景的梳理和分析,它不同于梁晓声们的文学虚构和艺术营造,进而更加真实、更加可信,也更加可以触摸而感同身受。换言之,这是一部反映那个断代史的亲历者实录,不仅具有田野调查式的数字和事实文本旁证,更有外人无法替代的自我思考与精神关照。  ——◎ 马晓霖(博联社创始人、总裁)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回忆道出一代人的命运,浓缩千百万知青的生死悲欢,集体印记。  《随记光阴》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12年度卓越新闻奖评论类荣誉奖。海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随记光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4条)

 
 

  •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有意思的人。作者很善于观察,也善于将这些人写出自己的特色来。什么农村会计、生产队长、贫协主席都有细致的描写,就连乞丐和鲜血队长,这样,很少人关注的人,作者都给了他们特写。一本书,就像是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作者的描述下变得那么真实。带着那个时代的朴实、简单和略带苦涩的味道,让我们细细品味。因为是知青下乡,所以才会从一个城市人眼里看农村形形色色的人,才会客观,才会更加突出那份不同。知青下乡了,农村才知道要刷牙,可以说知青给他们带去了新的气息。是农村去的“文化人”。而作者也力求全面的反映当时的人和事。热闹的集体活动场面,大队领导想开小灶想出来办法来吃公粮,看大戏各色人的表现……作者是善于描写个别人,也能讲述大场面。看他的书,觉得不累,还能学到不少东西,挺有意思。
  •   给奶奶买了这本书回家。奶奶看着,又哭又笑的。看完了,还给我讲了很多他们当时下乡的故事。奶奶讲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连当时的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真心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然后,就对“知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上网上查了查,又看了很多关于知青的故事。作为一个没吃过苦的人,其实很难感同身受的感受那时的伟大。吃多了还是怎么,非要去找苦吃去?虽然当时的人都“一片红心”什么的,但是觉得这种大规模的运动,有些盲目性,有些感性。不过毕竟是一段历史,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以后还会关注知青的故事。觉得那一代人,很奇特,吃了那么多苦,还那么执着。在奶奶的强力推荐下,我也看了一遍这本书。让我对当时的知青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发现知青与知青的很多不同。看到了同一个时代下,各色的表现。很有意思,看完还跟奶奶讨论了半天呢。
  •   看这本书了讲的知青故事,体会着作者亲历过的那段时光。书里讲了很多或有意思,或坎坷,或让人不齿为人的知青们。让我记忆特别清晰的是两个姑娘。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在可以返城当工人的前一天,出去干活时,掉下车,然后被车压过,去世了。最可悲的是,她都没有发出过一点声音。别人想起她来,去找她时,都无法抢救了。人的生命多么卑微啊,就这样,失去生命了。还有一个知青,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不惜一切的往上爬,当然,最终她也自食其果了。想想人与人的不同,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已经尘封的记忆,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他可悲的一面。知青,现在还是有很多议论和争论。有人说是失败的,有人说有可取之处。这个话题,或许会持续很久,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不长不短的书写,带着太多人的青春书写而成。
  •   “知青”是上个世纪中国的特殊产物。我们不能跳过这段历史,也无法忽视它。走过那段历史的知青,很感慨的说,希望他们是最后的知青了。这本书,没有深刻反思的沉重,没有历史过往的深深叹息。作者从一个真正经历过的人的角度来细细讲述那时的那些人,那些尘封的故事。因为记忆太深刻,作者能把太多的细节都还原给我们。对这一批最后的知青总是有种敬意,也许他们也并非出自本意的想去改变农村,但是他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生活过,将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那里。很喜欢这本书里的故事。
  •   随着作者的文字读到了那个年代的那一批被叫做“知青”人的生死悲欢,很感动
  •   老知青乔海燕关于知青岁月的一段记忆,内容真是,叙事功底了得
  •   一直在华尔街日报追这个专栏,现在书出版了,必须支持一下。写黑暗的时代,里面的人却屡屡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在坏的年代里,也始终有希望,这是《随记光阴》给我特别大的启发。
  •   书里写到很多关于吃的情节,很多地方,让人看着真是心酸。老一辈也跟我们说过,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多苦。总说“白菜炖粉条就是年夜饭,你们现在天天都在过年”,我们回报给他们的是疑惑和嗤之以鼻。看这书中,这么详细的描写了人们对吃的渴望,对“白面”的珍惜,我是真的懂了。他们那一代的人吃得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作者就是知青,经历了那些。可是没想到过来这么多年,他还能那么详尽,那么传神的描写出,吃,这个人活着最基础的保障。想必这些都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太清晰的印象。有一篇中写道,人们为了能吃一顿白面馒头和萝卜炖粉条,热情高涨的干活。中午终于等到午饭时,他们津津有味的吃。这时,附近学校里,他们的孩子围拢过来时,他们想让孩子吃,却又想着孩子未干活,不能吃。看到这,真的很心酸。这些我们看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饭菜,他们如此珍惜,还有当时的“劳动”是多么重要。想想我们越是物质极大满足,越是不知足,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作者这么出神入化的描写,真的觉得非常了得。会努力体味当下的幸福。
  •   是对知青的故事很感兴趣,才买了这本书的。书的内容也没让我失望,而且还让我惊喜的。我还以为写知青的文章都是那种很压抑,很沉重,很累的呢。没想到作者会用这种稍带幽默和轻松地笔调写出来。写着这些故事,其实是沉重的,想想那个时代。书里写了家里成分不好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傻儿子能娶到媳妇,就将自己的女儿换到跟自己一样成分不好的家中当媳妇。书中写了一个乖巧的女孩,为了自己的弟弟能娶到亲,等到了年龄很大。娶亲的那天,不管她是多么的不情愿,还是被抓到了自己的婆家。以后的日子不得而知。而她的娘家,娶完亲,还过着平常的生活,自己的女儿过得如何,他们无暇顾及,就是也在想,也无能为力。这样的故事,算是悲戚,但是作者用平淡的笔法写出来。
  •   初读文中的故事是在华尔街日报上,专栏的名称与经济报有些不搭。文章更是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故事,从最初的偶读到后来的追读,慢慢的跟了2年,借作者的眼睛,看到了66-76间曾发生过的悲欢离合。这个作者的文字,很轻快,有趣,遇到了烙油馍、下粉条之类的吃食,看得更是津津有味。作者并不愿意沉溺于沉痛的回溯悲剧里,他的内心即便惊涛骇浪,但表达文字时仍然有所节制。有节奏感的文笔,宛如乡村春夜的雨滴,叮叮咚咚的流淌着,充满乡趣。故事之下,更是饱含深意,书中主人公们,是谁酿成他们悲苦的一生?需要读者的寻找答案。这是一本能品咂的书,懂或不懂,深读浅解,亦需缘分。
  •   因为自己对文革的历史感兴趣,所以对知青的书也感兴趣。看完非常感慨。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啊。让人心碎。我生在60年代末,对过去的日子有点记忆。其实,想一想,才认识到,人无法超越时代。到现在关于文革没有太多的书可看。历史会重复吗?让人担忧。
  •   普通人在大时代横截面中的离合悲欢、辛酸过往,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左右和影响。作者结合时代背景写人性的复杂性,写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命运浮沉,有着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
  •   无奈,每个时代都有‘知青的生活,一去不再了;精神可以来到我们,走向明天!
  •   婆婆是下乡知青,那是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她经常会讲自己下乡的故事给我听,买来给她看,以此纪念她特殊的不平凡的青春。
  •   和现在各个地方的人都努力的往城市里挤的年轻人相反,上世纪有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青年,尚带稚气的脸上带着单纯的笑,身带大红花,就去农村改造自我去了。而今,历经三四十年后,很多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能真实的了解那段历史。“距离历史越远,对历史的认识就越客观。”我们还不能对那场运动盖棺定论,但是我们从想这本书这样的书籍中,去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当时的生活。看这本书时,有时笑,有时哭。作者能从当时苦涩的生活里寻找令人发笑的事情来讲述,带着苦中作乐的轻松。而那个时代的人,太多的还是有着他们悲剧的一生,生命之卑微,又会触动最脆弱的神经,每每动容,泣不成声。
  •   每个人在青春时期都曾有过的甜蜜与酸涩,只不过,这里的故事,更加浓缩了生死悲欢的集体印记。
  •   中学的时候被人说有知青的气质,如今想对当初的同学说,感谢你的赞美~~~
  •   故事看多了,就能从文字间马上看出书是瞎编的,还是用自己的经历做基础,用心血写出来的。这本书,看了很久。对于我这样一目十行的人来说,是太久了。一看这些故事,就是作者真的经历过那段时光,然后,那些故事成为了自己的回忆,当再忆起时,多了那么份淡然,那么份“过来人”的平静,淡淡的,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不知道如果自己要是经历了那些岁月会怎样。会至老都抱怨不公的命运,还是会把自己的“忆苦思甜”当成教育儿女子孙的教材,絮叨着让他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作者的这种旁观者的角度讲这些人和事,让我莫名的感动了。那份沉稳,那种客观,不悲不喜,不抱怨不痛苦的讲述。这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让故事简单,又让人回味。
  •   字体适中,看着眼睛不累,内容讲的是知青时期,一个个小故事,很好!
  •   《随记光阴》终于出版了。作者以一个村落为背景,力图还原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这样的努力是非常珍贵的。 “忘记过去就意味这背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则苦难可能会重演。这是一本关于人性与真相的书。
  •   记述的是发生在家乡县城的老故事,在华尔街日报跟踪专栏很久了,书到后立马入手~
  •   光阴里的一支歌,好美的书,好感人的故事。人与命运的纠缠,人对希望的渴盼
  •   一本少有的好书,打开了封存的记忆!随记光阴,作者的写作态度却是无比真诚和认真的。好!
  •   虽出生于文革末期,但看完这本书后还是感受到了我们父母那年代的青春岁月。艰苦中带有欢笑,悲怆中带有激励。我是在《华尔街日报》的推荐下才买来此书看,的确是一本值得看值得回味的一本书。
  •   这本书看后,我久久没有说话,那些过往的时光,那么远,那么近。如果想体验中时光的奇妙,看这本随记光阴,在每一个故事中沉醉与感动吧。
  •   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一本书了,书中的一个魏演员的故事,让我肃然起敬,在荒诞的时代,都有感人的真实的人生
  •   大家巨笔随记晦暗光阴,再回那个时代,只是提醒,别再犯那些傻,可这只是读者的事?
  •   看妈妈看本书,看着还长吁短叹的,就拿来看了看。拿到手里,就一直看到了结尾,很是意犹未尽的。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总是很注意一个写文字的人的感觉,什么风格啊,感情啊什么的。特别喜欢作者的行文风格。老师说过,“笑中带泪”是作品的最高境界。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这样。那么沉重的东西,那么灰色的时间和事情,作者能用轻松的,有时候还会偶尔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你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容易,但是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又让你不那么压抑。很喜欢。从心里很是佩服。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是一本丰富的书,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让人感伤,感动,感慨。无论你多少岁,只要体味过这个世界的无常,荒诞,有趣,心酸,希望。你都能在这个书中找到共鸣。
  •   我们总喜欢说那段时间里的残酷。我们看到的是那些贫穷,斗争,人心叵测。我们说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可是作者展现出的,是那些从未完全消失掉的人性温情,那些已经可以穿越现实,穿越时间的温暖。有个人在你跌倒时会伸出手……让人们陷入绝望的从来不是所谓的身外世界,而是感觉不到周围所有人的人性光芒,于是陷入彻底的黑暗,于是才会抛弃……很好的书,会让人在孤单的寒夜感受到温暖。
  •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作者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即使在苦难中也透出有趣的气息。记得有次自问,为什么会不太喜欢和一些过来人聊天,答案是他们把自己经历的苦难说得慷慨激昂、苦大仇深,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和安慰。这本书不一样,即使写最大的苦难——死亡,也是平静,平静后又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真是好书!
  •   真实的记录那段历史,使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对那段历史失意,尽可能避免这段历史重现。伟人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想对作序的马晓霖说,你的观点过于乐观了。中国正在超美不假,中国何时超英了?GDP说明不了什么,国富民不富决定着我国现阶段只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强国。强国&盛世?路还远着呢。
  •   这个故事中,讲了一个独特的时代的故事,它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让我们反思。个人在集体变革中也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该让自己有着独自知道的另一个世界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
  •   作者结合时代背景写人性的复杂性,写小人物在大时代的 命运浮沉,让我深深地感慨
  •   书里配图的珍贵的老照片,很有妈妈那个时代的感觉,送给她看,她很喜欢这本书,说这是一代人的印记。
  •   自己的生活很苍白,但是看了这个书,懂得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事情,更加刻骨铭心地影响一生。所以,那一代人后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用苦难成就了他们的意志!
  •   从报纸,杂志里了解的都太碎片。这本书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让我全面了解了这个时代里的众生,每个生命都是如此鲜活地走过、活过~
  •   送给老师的,他说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现在,写最真实的事情,用最质朴的心灵写作的人不少了,这本书做到了,衷心推荐给大家,你一定会被感动,也会因此而丰富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   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故事 很好的一本书
  •   一个人,一句话,瞬间可以决定多少人的命运。什么时候政治能远离正常人的生活。那是一个在世界历史上都算得上的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喜欢收集任何相关它的只言片语。
  •   这本书 深刻 真实 用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叩问命运 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有那么多灰白的故事
  •   曹景行先生写到——我们的后代和世界要研究中国,不可能避开这段历史。是的,想真实的了解这段历史也许不难,从这本书开始。
  •   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小说中的 一个形象更让我感慨,那就是杨三爷,他的每一个皱纹都似乎说明了他不会说谎。从生活中阅历来的经验,令人思考。例如,讲到杨三爷,他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区分出什么是戏,什么是人生。
  •   在这本书中,读不到丝毫的做作,作者真诚地分享了他的人生,坦率到不避讳面对苦难的时候,人的卑微与脆弱,到了万难的时候,别人给自己几根面条,自己都能喊爹般的感动。只有真诚面对自己,面对人生,才能写出至情至性的好文字。
  •   我们常被说成是没有信仰的一代,以前总是不服气。但是现在看了越来越多关于五六十年代那代人的书和电视。很是感慨,相比较他们而言,我们真的是没有信仰。他们能在一声号召下,就能从城市纷纷走向农村,不管自己将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不管自己能不能适应。还怀着很浓烈的自豪的心情去了,以劳动为荣,以奉献为荣。放到现在,让我们去支援边疆,肯定很多人会说:你当我傻啊。他们到了农村,可能有很多也后悔过,也怀疑过,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很多人,为当地的发展奉献了很多力量,有很多人都留在了农村。人的青春,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其实是很难的。我们现在忙着追求物质享受,忙着挣钱满足对物质和奢侈品盲目的追求,太多时候,都迷失了自我。更别说,我们还有信仰,还要为了 一个目标努力了。所以,真心的想老三届的人致敬。
  •   推荐给大家,因为这本素浓缩了作者半生的真实经验
  •   任何时代都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本书让人读起来没有隔膜,好书
  •   对于那样一个时代,父辈有太多太多的回忆。。。。
  •   关于人的命运的思考,不论你是80后,90后,60后,我们同在一条船上,好书!
  •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很多。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柔韧。学到了很多。
  •   了解那一代人的命运。从而
  •   非常喜爱这本书 基本上把那个时代最真实 最隐晦的一面都反映出来了
  •   一本好书 喜欢这本书中的人物 虽然时代不同 故事一样地感人
  •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书中的文字非常动人,写的故事也非常深刻。别人一生的经验,我们一本书读到。幸事!!!
  •   随即光阴,真不错
  •   发现历史书白读了 还是故事中的历史 最鲜活 而且这些故事 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   我们现在发愁吃什么,是可选择的太多,自己又品尝过太多,开始挑挑拣拣的不知道吃什么。可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底七十年代,他们也在发愁吃什么。因为他们可选的太少,连面粉都是奢侈品,有时甚至是没有可吃的东西。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汗颜。当时,又逢对思想禁锢的年代,精神食粮也少的可怜。现在想想,如果我们真的“穿越”回去,对当时的情景,该是有多大的震撼。那他们能做什么呢?在思想上学毛主席思想,剩下的时间,就是努力劳作,来响应“劳动最光荣”。感慨他们的什么都缺乏。但是转念一想,他们虽然条件那么苦,但是他们却未必觉得苦。反观我们,什么都有了,幸福感满足感却越来越少了。在这一点上,他们比我们幸福。
  •   记录真实的历史,从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状况,让很多对文革抱有幻想的人看清楚旧社会是什么样子
  •   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动人,让人唏嘘不已
  •   一本很有感觉的书,让你懂了人生的不容易,每个人在大时代变革的时候,都是弱小的,我们要珍惜他人
  •   书里配图的老照片很珍贵,有时代的印记,而且文字行云流水不拘泥
  •   迅速让你感染到一种情绪,例如挖煤的那一段,有的人总是站在小位置上就对别人产生暴力,作者的迸发的正义与侠义,正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越是小事,越是自然,越有动人的力量。英雄不必是手刃仇人的大人物,他有可能就是在凡俗的生活中坚持公正,坚持自己!
  •   本来买书是要送老师的,但是看了之后,自己留下了。因为这本书的真实,所以没有距离感。任何时代都有青春的热情,迷茫,也有同样的爱情故事~
  •   一本真诚的书,力透纸背。——现实最能教育人,它毫不留情地把几百万天真,单纯的心灵,放到烈日下暴晒,在贫穷中锤炼、煎熬。懂了这样的人生,也许才会深入地思考!
  •   众生在大时代面前的脆弱。这本书刻画地淋漓尽致
  •   别人讲“文革”的事,说的都是苦。这本书真实就在于,有苦中作乐,有带泪的笑。书中有不少人们面对美食蠢蠢欲动却又矜持的场景,还有春季的打莲菜池、夏季的垛麦秸垛,秋季的砍高粱、出砖窑,冬季的下粉条,鲜活生动。
  •   一本我们全家都很爱看的书,我从中看故事,老妈从中看感慨,老爸从中看回忆。爷爷从中看历史!
  •   记录的是个人也是时代的故事
  •   文字细腻真实 在平静的叙述中 引起你惊心动魄的内心感受
  •   尤其要表扬封面,就是有一些人,没有面孔,没有表达。这本书属于每个独立的人
  •   即使他体力不支 他也紧绷着嘴 不吭声 往往大家坐下了 他还干 那个欺负老实人的年代 其实 命运就是不公平的 我想 也许有一天 我们强大了 也需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   老乡,写的恰好是老家的故事,这些事儿,我猜班主任比我们有更多体会吧,给他回忆,希望他能喜欢~
  •   书中的人物并不是这个年代的人,但是不妨碍我们在生活中相遇这类人。一本与当下生活没有隔阂的好书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基本上把那个时代的众生相都收入了书中
  •   故事里的喜怒哀乐,因为真实,所以迅速抓住了我的心,看后,久久还在回味。
  •   这本书写的真实 生动 有趣
  •   世界观的颠覆,最让人痛苦。本书力透纸背,对痛苦的刻画深入骨髓,才让我们对生活的幸福有更深地体会
  •   把真实的历史通过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其实历史从未过去,每一段历史都是当代史
  •   每个人都是如此鲜活,栩栩如生,有的人,善良的精明,还有的人,在苦涩中找乐趣,体悟世道的艰难,品味人生的味道。感人的书!
  •   作品中每个人物真实和生动的展现在面前。很好的书!
  •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懂得珍惜。物质贫瘠,精神空虚,但是再少的生活中,不可少精神追求和安慰。所以,《小酒店》让所有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总之,一本很有趣的书!
  •   一句 我也是右派  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态度   这种经历让人知道了这几个字的分量  这段部分我反复看  明白每个人的心都是柔软的   这是一本打动人心的好书
  •   读完这本书,突然豁然开朗,原来真实的历史没有复杂到不可理解,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难以看透,读过这本书后受益匪浅
  •   很有思想的一本书,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如何看社会,看人生,看变化。值得推荐!
  •   记忆深处的那支歌,书里面185页写到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本好书,好作品都是共通的
  •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好,让我这个不看书的人看后,思考了很久
  •   这是我近期的最爱,值得一提的是,妈妈也爱看!而且,我看也一点隔膜都没有,人类的共通的情感,维系了所有的故事。很爱看,每个小故事都动人!
  •   了解了那一带人的故事
  •   好久没读这么好的书了,感觉作者的每一个字都是认真,用心写的
  •   陪着作者一起走过漫漫长夜,走过内心的煎熬,等到一个光明的未来。一本一定让你感动的书!
  •   这本书里的很多场景都让我想起了以往的故事
  •   这是一本有独特印记的书 值得好好看和学习 收藏起来
  •   看到忆苦饭中酱油这段,能看到作者在这种环境下苦中寻到的一些乐趣。人生就是含泪的微笑
  •   故事很精彩,虽然有的让人心痛,但是还是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   老乔的作品早看过了,真希望历史走过的荒唐年代永远不复返。
  •   父母一直忌讳的一段青春岁月,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那期间的一个下午。
  •   作者说,有时候,思想不是在阳光下,而是在暗夜里产生。多棒!
  •   一个生命就这么消失了 让人心痛 每一个故事都有打动人心 打动灵魂的力量
  •   看到170页的故事 好感动 那个时期的爱情 同样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每一个姑娘就是一个春天!她因为第一次为别人心酸,懂得了爱情的滋味,也坚守了爱情。这些故事,是别人用生命锤炼出来的。好书!
  •   这本书真是漂亮!看起来很舒服,文字更动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