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权力与消费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王正华  页数:4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论文集中的文章出版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这些文章所开辟的课题及视野在出版当时实属创新,文内论述也尽力取得最大的思辨空间;立足于2010年观之,在同类议题与数据逐渐引起学界注意的同时,本论文集仍有其值得参考之处。本书由王正华著。

书籍目录

自序:回首来时路
艺术史与文化史的交界:关于视觉文化研究
传统中国绘画与政治权力
一、解析主题与说明作旨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省思
(一)政治意涵及政治脉络的研究
(二)权力性质及效用的研究
三、政治权力角度的再发展
(一)传统宫廷绘画制作:帝后像的研究
(二)新角度的加入:明代宫廷绘画的研究
四、结论
《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
一、研究史回顾与文本作旨
二、《听琴图》的解读
三、《听琴图》与徽宗朝院画中“视觉真实”的建构及政治意图
四、徽宗朝院画的使用脉络
五、余论一“物”的欲求及多重象征系统的建立
乾隆朝苏州城市图像:政治权力、文化消费与地景塑造*
一、乾隆与江南:自图像谈起
二、乾隆与“城市图”:以《清明上河图》为中心
三、苏州城市图像:以《盛世滋生图》为中心
四、苏州的新形象与特殊地景的建构:《盛世滋生图》与《南巡盛典》
五、苏州的新形象与特殊地景的建构:《盛世滋生图》与苏州年画
六、结论:宫廷、江南、西洋风与帝国性质
女人、物品与感官欲望:陈洪绶晚期人物画中江南文化的呈现
一、前言
二、晚明关于女人与物品的论述
三、陈洪绶绘画中的新型女人:才华的肯定与欲望的表露
四、陈洪绶晚期人物画中的女人与物品
五、女人与物品:追忆江南文化
从陈洪绶的《画论》看晚明浙江画坛:兼论江南绘画网络与区域竞争*
一、楔子:陈洪绶《画论》一文
二、写作情境:入清后的陈洪绶、画业自觉与画史意识
三、《画论》与晚明论画言说:陈洪绶的地方意识
四、陈洪绶、蓝瑛与浙江画坛困境
五、余论:成为历史的陈洪绶与越地画史意识
生活、知识与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类书与其书画门*
一、从史料到文化商品:印刷文化的角度
二、晚明书市中的“日用类书”:编辑策略与可能读者
三、艺术、社会生活与时兴话题:“书法门”与“画谱门”
四、艺术知识、社会区隔与另类社会空间:“书法门”与“画谱门”
五、结论:文化商品与社会空间
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一、检视画作与提出问题
二、南京的特殊性:城市意识与城市观感
三、尽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文化商品的“城市图”
四、结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此文对于今存画作政治意涵及使用脉络研究的贡献,应以郭熙《早春图》为代表。《早春图》为画史上的巨作,描写万物蒸融、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气氛营造成功,灵动的笔墨尤具有扩散、感染性。绘画史研究中提及此图艺术成就或风格特色者不少,也有自道家仙境观点解释其风格的研究,但首先讨论其政治意涵及脉络的学者首推曾布川宽。在其1977年的论文中,曾布川言及郭熙所作壁画、屏风画广布于神宗朝官府的情形,以实例说明神宗对于郭熙的宠爱(页67—69)。专论《早春图》时,尝试解释神宗专宠郭熙的原因,并以“官画,,为名,将神宗新政的政治理想与郭熙的画风联结(页80—84):据郭熙著作《林泉高致集》,如《早春图》般山林整然的秩序形式具有象征意义,表现理想的君臣人伦秩序,因此符合神宗新政的要求。 张珠玉的文章对“春山”题材的郭熙画作有另一层面的讨论,首先提到郭熙于元丰五年(1082)奉帝命为新落成的翰林学士院作《春山》屏风,此一题材对当时士大夫观者而言,寓含仙境之意,适合置于翰林学士院,因为翰林院自唐代以来被比喻成玉堂——道教仙境,再者,“春山”题材也象征统治者之仁政德化有如春来万物复苏,所以置于翰林院中作为皇帝御座后的屏风极为合宜。《早春图》所绘亦是春山景象,其政治意涵或如《春山》屏风,自其尺寸推之,也可能为屏障之用,而其画风正有春光平和、生生不息之感(页89—92)。 综合张珠玉、小川及曾布川的研究,再加上相关的记载,对于《早春图》的政治意涵及脉络可有以下初步的认识:翰林学士院的落成是神宗新政中官制改革在硬體上的代表,而郭熙特别制作的《春山》屏风,在象征意义上与翰林院契合,在政治意涵上适合置于帝座之后,象征皇帝仁育万物之德。而该屏风绘“春情之融洽,物态之欣豫”,与今存《早春图》十分相似,除了象征帝德外,这一万物峥嵘、生机处处的景象正是新政在视觉上最好的表征,置于改革意味浓厚的新翰林院中自是观者、空间、画作三者相得益彰。 3.背景式的研究 以大量篇幅说明画作产生的背景是传统中国绘画史研究常见的方式,今日的学术思潮对于此种研究方式极尽批评,因为背景式的研究将画作孤立于使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脉络之外,研究者着重于描述“外在”的种种因素,通常在大范围的叙述后,才引入特定的画作,不讨论画作与所述背景的细部联结,隐含“有如此的背景,即有如此的画作”的研究假设。结构主义后的学术思潮认为包括画作在内的文化产品是形构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积极的作用,不是外于其生产脉络的真空物品,也不是消极地自某些背景中自然产生。背景(background)与脉络(context)几为对立的研究观念及方法,今日背景式的研究已为脉络式研究所取代。然而,背景式的研究固然有缺点,对于画作的诠释能力极为有限,但好的背景式研究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编辑推荐

《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面向》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权力与消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1980年代末及1990年代初中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班王正华,所受的艺术史训练摆荡在新旧之间,既新又旧,正如作者在自序《回首来时路》中所讲,他硕士师从石守谦,石老师治学偏重艺术与其历史情境的交融,在艺术史的研究中找到文化史的路径,也长于分析各朝代画风发展的流变,在长时间历史的长流中,见出重要的转折。博士师从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班老师勇于脱离文人画主导的画史论述,为传统画史所忽略的画家及画风发声平复。班老师的风格分析,超越形式,往往直视画家心境,有心理分析的效果。
    在这种训练之下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别具一格,思维跳跃,论文中所收纳文章开辟的课题和视野在出版当时实属创新。
    本论文集所收纳的文章是出版于1997年到2005年八年间的。
  •   本书虽为系列论文集,但文章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作者的研究视角颇具新意,将如今艺术学研究中的视角进行分析,拓展研究视野。本书中的某些观点对于读者自身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
  •   严谨但不拘谨的论文集,诚如作者所言,虽各篇没有宏大议题串连,但持续的关注点仍在其间隐现。
  •   作者的论文集 厚厚的一本书 翻了翻提纲 感受到知识吸引力 要下功夫去研读了
  •   从另一种角度来读,挺新颖的,值得一读。
  •   书的保存不好,品相已经是5品了。
  •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下得单,很好
  •   算是把高居翰的论点完全展开了
  •   很不错。部分观点很有见地
  •   王正华博士的研究成果,综述性的较多。对古代政治权力与艺术的关系作了多层次的探讨,值得一看。只是收到书后白色的封面是被弄脏的,不悦。
  •   台湾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现在算来大致可分三代,第一代是随故宫迁台而去的老学者,如李霖灿、江兆申等人;第二代,基本由第一代学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有留美读博经历,如傅申、石守谦、陈保贞等人;第三代,就是由第二代培养出来的学者,基本也有留美经历,该书作者即是其一。文章较少建立在艺术作品的风格分析上,而更多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背后的社会脉络,这种艺术社会史的办法,也挺好。
  •   书内容新颖,值得一看。
  •   角度很新颖
  •   书还不错,收货时间太久了
  •   内容绝对专业,但是排版看着不是很舒服。
  •   写论文和学术研究的居家必备,视角独特态度严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