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苏州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嵇元  页数:408  
Tag标签:无  

前言

提到苏州,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旬来形容苏州的美丽。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阊之命,“法天像地,相土尝水”,构筑大城于江南原野。世世代代的苏州人依托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打造江南文化重镇,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东方威尼斯”之称。改革开放的春风。更是让这座千年吉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城市的伟大,是历史的恩赐,由人民创造。苏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是一幅风光无限的画卷。嵇元的《走读苏州》带领我们走进苏州。驻足一个个历史现场,浏览吉城新姿,品味江南风情。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丰厚。才子佳人辈出,名胜景点荟萃。同时,苏州的经济发达,社会文化事业进步显著。苏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就旅游资源而言,其实是城乡联动,空间广阔,景点种类众多,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山的、有水的,一景一点均有典故。嵇元以景点为由头,对苏州进行解读,这本游记文字活泼而不轻飘。述说详细而不琐碎,历史书写庄重,故事描绘生动。    介绍和研究苏州景点的书或文章原本已不计其数,可谓汗牛充栋,但《走读苏州》写得有新意,阅读时愉悦感油然而生,让人手不释卷。嵇元自己对该书写作提出的要求是:“一、要有点学养,不能空洞无物,做个文抄公,拼凑成文;二、不要写成说明文,景点四平八稳一个个介绍过来;三、要有一点想法,有一点思考,有一点发现,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发;四、文章里要有‘我’,假如没有‘我’的眼睛和心,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味同嚼蜡,而许多旅游文章就是这样有景无‘我’;五、要有一点读书人写文章的感觉;六、在写作方面要有所创新,有的景点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有的疏可走马甚至不提,有的密不透风娓娓道来。”《走读苏州》很好地践行了这些理念。可读性强。现在许多地方搞了一些生态园、农庄、湿地公园之类,生态固然不错,但这是休闲场所,至于里面有什么历史的、文化的信息,就不一定了,因此去了以后只给人一种单薄的记忆。而苏州的景点再小。却都有佳话流传。可以讲出故事来,让人感觉方寸之间引人入胜。景点虽小却像一杯碧螺春茶,品一下回味无穷。嵇元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知识储备充盈,博闻强记,这使得他能够对尘封的史料进行爬梳剔抉。钩玄索隐,掌故传说、轶闻趣事信手拈来,像“宝塔不在寺后却临街”、“苏州探花到琉球”、“何人解得此塔谜”、“曾是周郎小乔家”、“东园主人因何亡”等篇章。都有作者一定的考证和自己的想法。    读罢《走读苏州》,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苏州人写苏州的书。嵇元作为地道的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苏州的街巷、老屋、古桥、小河等烂熟于心。对城市的变迁了如指掌。他长期担任《新华日报》驻苏记者,平时是个有心人,留意观察民风民俗,把所见所闻所思都记载下来。这本书是他作为一线记者像蜜蜂采集花粉那样收集真材实料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挚爱和关切,因此对城市建设工作时常会提些改进建议。如在“阊门:阅尽姑苏沧桑”篇中,作者认为“举案齐眉”这一典故发生在苏州的皋桥。希望能在皋桥周边整理出一块地方,竖个举案齐眉的青铜雕塑,再建个碑亭。亭内竖一块“汉贤女孟光为丈夫粱鸿举案齐眉处”碑。“北寺塔:八字娘娘此中坐”篇中提及孙坚墓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一工厂发展而被平毁,如今那家工厂早已停产,作者呼吁“苏州应该恢复这一古迹纪念地”。在“曲园:永远的花落春仍在”篇中。作者感叹在曲园看不到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任何介绍:“他正是在这里长大的,他们俞家放宅也在这里,因此他同时也是苏州人,苏州理应将他好好介绍。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敬畏、对一位名人的敬意,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责任。”《走读苏州》正是以这样的敬畏、敬意和责任来言说苏州、阐释苏州、宣传苏州。    我也出生在苏州,童年是在古城区“如诗如歌”的平江路度过的。苏州作为故乡,允诺人们精神和文化上的居住,常常让我魂牵梦绕。我和嵇元是中学同学,但自1971年起,我就离开苏州到南京工作,后来去英国留学,学成回国后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四十余年来,我与嵇元一直保持着联系。《走读苏州》书稿完成后。我有幸先睹为快。书中熟悉的人名、地名时时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感到十分亲切。虽然我是苏州人,许多景点都去过,而且年年回苏州,但看了这本书,我越发觉得苏州这座城市不平凡,有许多地方还真没有走过、没有读过。或许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自己居住的城市都走得不多,看得不多,读得不多。开卷有益,《走读苏州》有助于读者了解苏州文化之底蕴、领略苏州城市之秀美,特此向每一个关心、热爱苏州的人推荐此书。    2011年12月于南京大学

内容概要

苏州既是太湖、长江和大运河哺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关于苏州的昨天和今天,让许多人着迷,但又因视角不同而似乎很难三言两语准确概括。本书作者既是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对苏州有着天然热爱和熟悉,又因为其将近30年记者工作,走遍苏州城乡,接触社会各界,看到、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辛,加上作者喜欢阅读,注重收集材料,写作时以史为经、以城乡景点、景区为纬,向读者全方位介绍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厚重的苏州,许多内容一般人不易获知,因此,此书不同于一般的苏州游记或说明文式的旅游介绍,读来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必有所得。近年来介绍苏州的书籍已出版很多,各擅胜场,但可以说,这本书介绍苏州别开生面,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嵇元,苏州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主任记者,苏州记者站站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序一 眼光·学养·才情——《走读苏州》初探刘向东 序二 王守仁 阊门史踪 阊门 阅尽姑苏沧桑/10 艺圃 疏淡风景背后的风骨/l7 西中市 留一段民国旧韵/21 泰伯庙 苏州文脉之根/25 五峰园 传书柳毅长眠地/28 桃花坞 真才子自风流/31 平江探古 平江路 如诗如歌又如茶/36 昆博 笙歌绕梁难忘怀/39 苏州博物馆 吴中文物聚宝山/44 忠王府 时空变幻风云散/49 工艺美博 聚珍“苏作”惊绝技/52 北寺塔 八字娘娘此中坐/56 名园寻芳 拙政园 欲说往事无限愁/60 狮子林 佛家园林走向人世间/67 耦园 夫妻恩爱留名园/70 城中繁华 观前街 品尝苏州味道/74 玄妙观 人神共乐之地/78 子城 八千子弟揭竿处/82 景德遗珠 城隍庙 曾是周郎小乔家/86 环秀山庄 山壑宛然方寸间/89 小巷深处 园亭不见王孙过/93 山塘古韵 虎丘 情有千千结/104 山塘 不尽山塘河水静自流/112 上津波影 留园 曾经风月醉楼台/128 西园寺 历尽劫波瑰宝在/133 寒山寺 不仅仅是因为钟声/141 城南风情 沧浪亭 最是那一湾难忘的水/150 盘门三景 千年古城唯此遗珍/154 文庙 天下有学苏州始/159 巡抚衙门 首举洁白的革命旗/166 胥门 门迎清清太湖水/169 …… 葑门内外 烟雨城东 天灵遗踪 石湖烟波 太湖如歌 山景如画 昆太胜迹 阳澄帆影 诗画琴城 江岸听潮 枫落吴江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是一份地方官府给朝廷的内部报告,情况应该是真实的。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农民给朱皇上种田,一年四季辛苦无歇,负担非常沉重。种粮是靠天吃饭,风险极大,农民很可能劳累了一年,反而拖欠了皇粮,自己吃饭的口粮还没有着落。其他还要征夏粮麦子、丝、商税、盐钞、人丁丝绢、房地赁钱、荡课钱、酒醋课程、进贡的麻、水牛皮、麂皮、桐油、角弓、透甲箭和长洲、吴县特征的茶课,一样不少,后来的苏州人、大学士王鏊也无奈地叹息道:“岁有常品,而交纳之费乃数倍于价。” 而那些需要迁徙的苏州人无论是襁褓幼儿还是耄耋老人,迁徙圣旨下达后,一律起行,他们在阊门(可能在阊门外朱家庄)集中,在阊门外的码头上船,从大运河一路北上,来到了芦苇丛生、盐碱遍地的新地方。他们到了屯垦的新地方后,便不准随便离开住地。据江苏省作家山谷先生向我介绍。在苏北许多地区,当地人将睡觉叫作“到苏州”,睡着了就说是“到苏州去了”。我当时不解此话,后来想明白了,那是移民沉痛的话,只有在梦里他们才能回到故乡。也有笔记说他们为到苏州扫庐墓,粮食收入库后就以外出讨饭名义来苏州,到苏州时往往已是冬至。至今苏州还有在冬至而不是清明扫墓的独特习俗,说“冬至大如年”。 这些苏州移民在当地极为贫困的状况下进行开发,垦荒煮盐,传播教育,发展文化,扎下了根来,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凡苏州移民多的苏北地区,至今仍然普遍重视教育,可能还是受苏州带去的习俗影响。并且,这些移民的后裔中也出了许多名人,如传说是《水浒传》作者的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据说,扬州、江都、兴化、高邮、宝应、东台、建湖、大丰、泰州、淮安、泗阳、盐城、阜宁、东海、响水、射阳一带甚至连云港等地,都有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的刘氏、乔氏、王氏,兴化的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兴的葛氏、徐氏,阜宁的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运动的后裔。而那些苏州籍人后裔,也一直对苏州保存着那份深厚的感情。 六百年就这么过去了,朝代换了又换,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不知自己那一支来自江南哪县哪村或城里哪条街巷,但这些移民的后代讲起自己家族的来源,异口同声地说本家原在“苏州阊门”或“苏州阊门外朱家庄”,这是因为巍峨的阊门可能是留在移民脑海中最深也是最后的家乡标志。如今,苏州阊门成为“中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中国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之一。有的人在网上说“姑苏繁华地,宗亲心中根”,有的说,苏州阊门是“苏北人心中的寻根圣地”,一些人专程到阊门来拍了照片,或回家和亲人分享,或发在网上,缅怀先祖,寻找同支宗亲。这种深沉的感情说来让人动容。2011年初,苏州当地媒体派出特派记者前往苏北采访移民后裔,引起极大反响,许多人捧出家谱,对苏州记者像对亲人一样倾诉,当地媒体对记者的这一采访也作了许多报道。显然,这激起了当地许多人的感情涟漪。 随着南北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苏州阊门来寻根思祖。苏州市金阃区了解了这情况后,决定利用此前建设环古城风光带时所建的那座阁,筹建一处“阊门寻根纪念地”,阁名叫朝宗阁。阁内有“洪武赶散”这一历史的展览,阁旁还有望苏埠、朝宗路、思乡树、石幢、寻根驿站等,组成一个让人可以观光、怀祖、了解那段历史的综合性、公益性、景点性的移民寻根纪念地。

编辑推荐

《走读苏州》编辑推荐:苏州这座向来被认为江南的代表性城市,常常给人温柔、婉约、古典的印象。而今一路走读,却领略了她更为丰饶的一面,那秀美的山水、精妙的园林、日常的街巷和悠久的故事仍在,但现代化的新城也早已花开一枝,在金鸡湖畔崛起。有人说,这本来就是一座“双面绣”的城市,耐人寻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读苏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很不错的苏州的介绍,三生花草梦苏州!
  •   苏州的必须顶啊
  •   以后去苏州拿它当指南
  •   一座婉约的城市,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
  •   收到书了,感觉很值这价,图文并茂,文字也不错
  •   看了一下目录, 觉得苏州主要的景点都包括了, 内容还没看。
  •   接到书了,书角坏了,搞不清楚是物流弄坏的还是本来就是坏的
  •   图片少,其余的还可以。
  •   装帧,排版都不错,内空也还行,就这个价钱肯定值
  •   这本书,亚马逊基本上可以说是电商里最便宜的一家了。关键是书,写得很好,有别于一般的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