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蓝纯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前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0年引进和出版了国外首批54种,次年再次推出58种,对中国读者来说《文库》是名副其实的雪中送炭,所引起的空前的反响足以为证。它不仅仅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件美谈,也不失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底层是中华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力图洋为中用、科学强国的治学动机。它使人们回想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情景。被船坚炮利的洋人攻破国门,引发了中西文化史无前例的碰撞。采东、西洋谋自强很快取得共识。问题是采什么?如何采?“西学中源”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用夷变夏”论,等等,成为西学东渐争论的焦点。以本人较为熟悉的修辞学为例。陈望道把五四新文化时期称为“中外修辞学说竞争时期”。这是因为根据宗廷虎、李金苓(《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最早引进国外修辞学说的是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1905)。

内容概要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新的语言学流派。本书分七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随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全书文笔流畅,作者结合实例,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既可为一般读者提供认知语言学的入门指导,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蓝纯,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翻译、修辞学。2004年获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认知科学一瞥  1.1 从柏拉图开始 1.2 认知科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目标 1.3 认知科学的三个再现层面 1.4 三个再现层面之间的关联 1.5 小结第二章 原型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  2.1 范畴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 2.2 传统手范畴观 2.3 另一种范畴观 2.4 小结第三章 经验现实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3.1 客观主义 3.2 经验现实主义 3.3 小结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4.1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分歧 4.2 认知语义学 4.3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研究路向 4.4 小结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5.1 隐喻的普遍性 5.2 隐喻的认知本质 5.3 隐喻的系统性 5.4 隐喻的内在结构:跨域映射 5.5 隐喻的经验基础和隐喻的实现 5.6 隐喻的分类  5.7 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批评意见 5.8 认知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第六章 英汉空间隐喻对比 第七章 汉语和英语的诗歌比喻和借代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及这段对话,是因为它绝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奴隶所掌握的几何知识究竟有多少,而是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也许是最早的一次对于知识的本质的反思:知识从何而来?由什么组成?在人的心智中以何种方式再现?我们从中甚至可以窥见一个关于知识的理论雏形一不管它正确也好,错误也好。  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按对话所录,也当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最纯粹的知识是数学及其引发的相关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能偶尔捕捉到最纯粹的知识的一点影子。柏拉图还认为人天生就拥有理解各种几何知识乃至所有其他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只不过是将这种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激活。  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中,古希腊人对于探究知识本质的热情一直影响着西方的学术传统。在整个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那时探讨知识的本源是神学家的专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继续着这方面的探索,并且开始从新兴的实验科学的发现中汲取养料,比如笛卡儿、洛克和康德。到了19世纪末,新的学科和新的哲学流派不断涌现,其中不少都声称以探究人类心智的奥秘为主要目的。  今天,新一代的认知科学家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循着新的视角,仍在试图解答2500年前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困惑的问题:什么叫做有知?什么叫做无知?什么是正确的知识?什么是错误的知识?大致说来,认知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一是被人类所认知的,即外部世界中的客体;二是认知外部世界的人,包括人的感知系统、学习机制、记忆和理性等。知识的本源是什么?知识怎样被存储?怎样被标注?又怎样会丢失?聪明人与蠢笨的人之间有怎样的差别?什么样的人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什么样的人学习特别费劲?儿童怎样习得知识?原始部落的成员、脑部受伤的病人以及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家之间在习得知识方面会有怎样的不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