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身边的研究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吉林大学  作者:王海燕  页数:158  字数:145000  

前言

  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  很早以前,读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作者与作者老师间的对话,至今仍记忆犹新!作者问:“老师,我们来到学校,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知识,还是技能?是学会如何生活,还是学会如何处世做人?”老师非常坚定地回答:“你说的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你们走进学校,不是来学习怎样平凡和平庸地生活的,你们是来学习如何走向优秀和卓越的。如果学校教育不能让自己学生的胸中充满雄心和壮志,那么,这将是最失败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的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  无独有偶,马塞尔大学教授佩奇.皮特也有同样精彩的回答!皮特在5岁的时候视力便已失去了97%;然而,他却把自己打造成了最优秀的教授。一次上课,一名学生问道:“什么是最糟糕的伤残?失明还是失聪?缺手还是缺腿?抑或其他?”面对这个充满挑衅的提问。

内容概要

成为卓越教师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走向卓越也是当今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良心的工作,也是专业的工作!教师走向卓越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钻研精深的专业知识,领略前瞻的教学思想,还要涉猎社会自然百科,不自封,不自傲,终生学习,变有限的“一桶水”为不尽的“长流水”;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行动上,而应以研究的态度去做,去实践;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更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现状、个性及转化矫正的方法。  教师走向卓越要求教师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职业设计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要求“学会立志”“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立志,合理立志,远离浮躁,树立矢志不渝、终生从教的理想,牵引自己不断攀登个人潜能的高峰。学会认真,严谨务实,养成克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习惯,做教人求真的真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廿±界观、人生观、价他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从教者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学会合作,双赢共进,形成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嘲,共创美好前景。学会学习,与时俱进,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秋极打造学习型组织。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走向卓越,编者特组织编写了《教师走向卓越的黄金培训课程》,希望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提升自己的卓越之路上起到指导作用。丛书从职业激励、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素质、执教能力、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对教师走向卓越加以概述与指导。本丛书力求实践性、针对性、操作性,适合广大一线教师自修与教师培训中使用。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我的未来我做主--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找到教师职业生涯的灯塔、将“蓝图"变成“施工图”等内容。

书籍目录

一、我的未来我做主  1.全面认识你自己  2.正确分析成长环境  3.确认你的价值观  4.做有“个性”的老师  5.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二、找到教师职业生涯的灯塔  1.成功从确定目标开始  2.寻找最佳的职业定位  3.教你选择职业生涯目标  4.谨防目标选择的误区  5.选定目标就不要动摇三、绘制教师职业生涯导航图  1.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2.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3.全面评价你的规划书  4.小心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四、将“蓝图"变成“施工图”  1.职业:尽快进入角色  2.职业成长期:力求突破自我  3.职业成熟期:更上一层楼  4.职业高原期:快速平稳地度过  5.职业超越期:超越自我五、停止梦想,开始行动  1.将大目标分成小阶段  2.学会组合不同的目标  3.心动不如行动  4.看准时机,及时行动  5.注重合作,提升自我六、反思自己的职业道路  1.停下脚步,找出差距  2.认真倾听别人的评价  3.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4.将反思融入教学生活  5.自我反思,不断进步七、扬起职业生涯风帆  1.做终身的学习者  2.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3.保持高昂的工作兴趣  4.管理好你的时间  5.别让压力毁了你  6.学会享受生活八、结束语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上课前,你做好准备了吗?  1.不做准备不上台  场景一:教室内静悄悄地,学生们瞪着双眼聚精会神地专心听着讲,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到了该讲故事的时候了,只见老师随手拿出了准备好的参考教材照着样本讲了起来,一会儿看看书本,一会儿看看学生,故事就这样讲述着。  场景二:离上课只有十分钟了,老师正在寻找着这一节课的教具。呀,昨天本来在家里准备好的青菜、胡萝卜等今天忘记带来了,怎么办呢?就用图片代替吧,赶快找……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读者们,您上课时碰到过上述状况吗?您的课前准备充分吗?  当然,或许由于大家平时的工作量较大,难免有时会准备不足。但是,拿着书本讲故事,本应准备好的教具没准备,确实有些不应该。  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自从我们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备课上课就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我们永远是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任务呢?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字:备课。  说到备课,可能有的人会不屑一顾,因为这差不多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了,可是真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真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相应的能力,就不能不重视备课这个环节。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许多人第一次阅读这个故事时,都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想想我们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每天都要拿了教科书去课堂上课,可是我们为备课花了多少时间呢?课堂进度老是赶不上去,学生的成绩不见提高,教学评估得分低……所有这些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在备课上的原因呢?我们都上过很多节课,有时会感到一堂课上得很轻松很愉快,教师教的愉快,学生也学得高兴,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备好课了,心中有数了。不备课能不能上课?也能上,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点知识还不好讲吗?小孩子还不好糊弄吗?可是课堂上会怎么样?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语言会干瘪苍白,我们的思维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教都觉得内容冗长乏味,怎么上都提不起精神,更别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此期问,教师不但要储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曾经有一位资深老师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每天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地去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一定会证明这样做是值得的。  走上讲台之前,先问问自己备课,各好了没有?  2.吃透教材是关键  备课的实质是把课本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备课不能将教材内容不经加工,直接照抄到教案本上;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系统结构及内部关联都要清楚地了解。大体看看,泛泛阅读,一知半解,要想驾驭全部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材料,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钻研好教材是备课、上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  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1)理解。确保把教材中的每一句都弄懂,充分掌握论点、论据。  (2)精通。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包括层次、关系(内在关系、外在联系);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  (3)转化。把教材上的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讲课过程中有感情地进行自我表述。  要想吃透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因为现行的实验教材是由教材专家、教研专家、教学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实验编制而成的。尊重教材就意味着要研究编排意图,要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要做到字斟句酌,深入浅出。而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例2、例3是以学生对“分数单位”的理解为基础,通过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再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有位老师是这样上的: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用涂色部分表示5/8、5/5、5/4、7/5、1/2、9/9、2/3、13/5,再让学生分类,结果学生用了20分钟才涂色完毕。浪费很多时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很好地理解教材。  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优秀教师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教师则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异;在备课的设计上,是用教材来“教”还是“教”教材。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谓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使教材本身承载着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情感、数学方法等功能都释放出来,变成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这就是说要结合生活实际去选用教材。不能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数字与编码。有位老师就把原来教材中的邮政编码改为身份证号码,在学生充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从四张身份证号码的辨别中引出新课:  五年级数学(苏教版)《数字与编码》  下面这些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小明家哪些人的?你能说说你猜测的理由吗?  A、442000194508245737B、442000197104195458  C、442000197202024226D、442000194907184823  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因此,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要将视角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去发掘那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构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比如下面这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六年级应用题:  例:人体内的血液占人体重的2/3,小明的体重30千克,他体内的血液有多少千克?  人体内的血液占人体重的2/3,雅典奥运会的举重冠军唐功红体重130.5千克,请你猜一猜她体内的血液有多少千克?  再次,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现行教材“专家式”编排,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努力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应该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算法的思维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端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再创造而得出来的。  比如五年级《体积与体积计算》一课:  从乌鸦喝水想起,它为什么往瓶子里装石子呢?  通过这幅图,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要想上好课,首先就得吃透教材!  3.分析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课不是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深入分析。  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年、月、日”这一节为例,对这一节的教学要求是属于低等层的“认识水平”。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知道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通过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猜测验证,发挥学生探究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习惯,并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能力基础相适应,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具有层次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教学目标分析案例:  【来源】《地球的震颤——地震》  【概述】  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 ——《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震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2)复述出地震的原因;  (3)能够区分可以避免的地震和无法避免的地震的类型;  (4)举例说明在地震的不同阶段(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体验“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观看音像资料,思考、探究、协作学习,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4)当处于地震的不同阶段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安全:  (5)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可避免地震成因的分析,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面对灾难沉着冷静的态度:  (3)树立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态度。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不应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体现的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过于笼统、含糊。  第二,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要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另外,教学目标要体现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即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又反映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各个单元或章节以及整个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既自成体系,又前后联系,逐渐递进。  向学生教授正式内容之前,先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吧!  4.准备好教案  一份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4所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65%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的老师不称职,应该变变样。“现在多数老师上课都不准备教案,甚至常常连书都不拿。”在调查中,大三学生小孙颇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我经常逃课,就是因为有些课实在太无聊。老师从不备课,上课照着教材低头念,到了考试就画画书,实在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教师要上好课,真正尽到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首先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备好课。而编写教案则是备好课的重要方面。  教案是进行教学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计划性,是贯彻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编写教案的过程,是进一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做教师身边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