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优录制度史研究

出版时间:2012-05-01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北平 著  页数:357  

内容概要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优录制度史研究(1949-2009)》作者以与优惠录取制度(简称优录制度)高度相关的高校招生报名资格制度与政治审查制度为基本线索探寻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优录制度的历史演变轨迹。中国高校招生优录制度的发展史分为两段。前一段从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历时28年。其间,报名资格制度与政治审查制度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后一段则是从1977年至今,亦历30余年。其间,报名资格制度与政治审查制度逐渐淡出,最终以软性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替代了硬性的政治审查制度。  作者对中国高校招生优录制度60年的探索与发展提出了一个有相当理论创见的解释框架,对优录的本质、优录的目的、优录的机制、优录的特性、优录的功能、优录的方式、优录的人群等做了全面的归纳与系统的分析,希望藉此为高校招生优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提供扎实而有效的理论依据。人才的多样性必然要求高校招录人才的模式与方法的多样性。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多样性的、多规格的、多渠道的录取机制。

作者简介

  邓北平,博士,《学生双语报》《双语学习报》执行主编。徜徉于英语教育、语言测试、教育学、考试学与政治学之间。长期从事教、学、考一体化研究。主要兴趣范围:考选制度研究,中、高考研究,英语课型研究,作为外语的英语命题比较研究等。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级、省级专业讲座数百场次。已主编出版教学、考试类书籍数寸种,个人专著有《新课程知与行·中庸即和谐》等。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节 研究缘起一、中国高校招生制度史的两种分期二、中国高校招生制度史研究的政治视角第二节 三十年的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研究综述一、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研究的发表形态与题名检索二、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研究的编撰方式与选题内容三、高校招生制度研究的学术视角与理论视域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概念界定第四节 研究方法、难点突破与研究特色一、研究方法二、难点的突破三、研究特色第一章 增加比重高招优录面向工农(1949-1954)本期重要事件回放第一节 政治舆论的先声第二节 高校优录制度的雏形(1950-1952)一、高校入口把关:“选什么人来培养”二、优录制度的摸索:招生文件中优录与宽录的变迁三、全国统招,政审初现第三节 数量与质量:高校招生政策的两难困境第四节 政治质量是人才选拔的关键第五节 录取办法与补充规定:制度框架的设计一、政治合格之后,再按分数录取二、1954年7月24日高等教育部的通知精神三、录取办法中的方针偏向与程序控制四、补充规定中的优录规定本章小结第二章 把住口子优录政审持续升级(1955-1957)本期重要事件回放第一节 1955年的高校招生政策一、高等教育部的设想二、受到冷遇的

章节摘录

  三、全国统招,政审初现  1952年,“由于国家建设事业日益展开,培养大量高级和中级建设人才是迫切的政治任务”,加上经过3年的过渡(1949-1952),全国统一招生已成定局。教育部指示:“各地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严格地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今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关键。”并指出:“由于今年高中和初中毕业生较少,而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招生数量较大,如不实行统一招生,将会发生乱招乱拉学生的现象,并可能使高等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难于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目的只有一个,而且十分鲜明:“按照国家培养干部计划来统一调配学生,以实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干部计划,为保证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完成既定招生计划,招一定数量的初、高中毕业生。”教育部甚至连思想教育与升学思想指导的方法都为各地招生部门想好了。“各中学除应实现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并需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升学思想指导,动员并组织部分学生投考师范学校,动员学生响应祖国号召,热烈踊跃地到国家最需要的岗位上去,要使学生认识,只有这样才是最光荣的,才是真正爱国的具体表现。”  由于195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仅有37143人,加上机关抽调升学于部20000人,也不过57143人,因此,教育部深感为难,只能以这个基数作为年度高校招生计划数,最后实际录取5. 32万人,录取率创历史最高为90.35%。因此,1952年的优录政策实际上和上个年度一样,没有更多的宽录政策出台,核心的原因就是报考人数过于紧张所致。在1952年6月15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只是简略地提到:  “在招考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青年时,对于产业工人、革命干部、少数民族学生及华侨学生得从宽录取,其具体办法适用《高等学校一九五一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第四条及第五条。”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论题很重要,高校“优录”不仅集中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而且也是整个文教领域的中国特点之反映。这一论题本身比较新颖,因此研究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均高。  ——秦晖(清华大学教授)    全书运用资料非常丰富,描述相当细致,对优录制度的专题分析,已经引申到对中国 当代政治及其制度情形的分析,体现出作者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独立的科研能力。  ——任剑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书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考制度中很有特色的部分——优录制进行系统深入的 历史考察,不仅有助于今人把握中国高考制度的真相、实质,更有助于政府完善这一制 度.在追求公平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遏制腐败。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是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的,它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以前鲜有人从优录制度着眼做一个全面系统梳理,该研究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全书在占有大量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高校招生优录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并对这一制度的本质、机制、特性、方式等加以总结和剖析。本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立论客观、平实,分析和论述深入、有力,文字流畅,表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科研能力。  ——王续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优录制度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