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

出版时间:1996-10  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叔子  页数:40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更是高规格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近年来,一批高校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并活跃校园学术氛围,举办课外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邀请大批学者、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讲演,吸引了数以十万计人次的大学生听众,形成全国报刊争相报道的“大学校园人文现象”。  本书汇集受到学生欢迎的人文讲座讲演录。主要由华中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0所参加国家教委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高校师生提供。  第一卷收入50位国内外讲演者的讲演稿。主题涉及大学与人才,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思潮,文学与艺术,哲学与科学,经济与社会等方面。

书籍目录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代序)        国家教委副主任 周远清大学与人才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周之良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世纪之交话人才刘献君 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文学院院长 教授选择与人生张鸿庆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教授学习与创造徐葆耕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走出“半人时代”沈致隆 北京轻工业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李工真 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博士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中国与世界任继愈 北京图书馆馆长文化与交流田长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的大趋势陈 平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研究员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文化的差异与经济的竞争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开放的观念与世界新文明张正明 湖北社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东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1世纪中国文化建构问题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传统与现代章开沅 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 历史研究所教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冯天瑜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章节摘录

  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  [在华中理工大学讲演]  德国的大学对德国的崛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从1810年德意志人创办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以来,德国的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也成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样板。  一、建立现代化大学的原因  18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大学教育在欧洲是非常落后的。狂飚突进运动的著名人物莱辛曾尖锐地指出:“德意志的大学只是些经院哲学式的神学院,它们正在行会精神、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中,在普遍的僵化和经院哲学的败落中沉沦。”唯一一所稍具现代性的哈勒大学,也在19世纪初被法国占领者撤除了,因为拿破仑知道,征服一个民族最成功的方法就是首先打击它的知识分子。  然而,正是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推动了德意志的改革运动。欧洲所有的民族生存下去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想生存就必须保持效率和竞争能力,必须进行民族的自我更新。改革家冯,哈登堡首相指出:“所有的国家都必须使自己强制性地接受这个时代的新原则,否则就死路一条。”这样,德意志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志动员起来了,从而也使得这个德意志分裂的世界中最大邦国之一——普鲁士,成为了这场大改革的中心。  1807年的《堤尔西特和约》剥夺了普鲁士一半的领土,它流尽鲜血,一贫如洗,还得向拿破仑法国交付战争赔款。然而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国王威廉三世对从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说道:‘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在内阁讨论中,这位国王再度明确了他的态度:“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掌声)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部长沙恩霍斯特也表示支持:“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育与科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普鲁士决心废除败落的大学,建立理性的新组织——现代化的大学。通过教育的现代化来优化国民,以求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纳税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诚,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员。  二、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和科学定义  一种新的关于教育和科学的观念得到了贯彻,这就是理想主义的新人文主义。  康德哲学是一切普鲁士改革,包括大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人不应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哲学家费希特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  被后人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了和谐发展的观点:“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他不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柏林大学,还给出了现代的科学定义,这就是著名的“洪堡五原则”:  1.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还没有被完全发现,没有被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  2.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区别开来。  3.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也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4.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他的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  5.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岂止洪堡,连国王威廉三世也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三、德意志大学的特点  柏林大学开办以后,现代化大学随后在德意志30多个邦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普鲁士大学模式已成为了全德意志、继而也是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归结起来,德意志大学具有以下特点:  洪堡创立的不是英法式的专业高等学校(Kollege),而是大学(LJniversi.taet,英文中的University)。这个词本身来源于德语中的LIniversal,即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在德国,大学就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与工科、实用学科的专门学院有严格区别,科学知识的推广和运用才是这些学院的任务。因而其地位和级别也是低于大学的。大学成为了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正是在这里,人文科学才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的新体系也才最后确立了它们真正的独立地位。  在德国的大学,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去思考了。不断地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的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这种对永恒的参与,成为了他们最高的道德义务,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者,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照本宣科。拾人牙慧的人在德国的大学中是做不了教师的。总之,研究被职业化了,大学成为了研究者的共同体,并开创了严格的成就原则。大学人事上的选择,不是考虑个人好恶,家庭的社会地位,甚至也不是口才、写作能力和教学技巧(这属于工科、师范教师的资格),而是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决定着大学教授位置的占有。  在德国的大学中,只有教授才是国家公职人员。大学设有编外讲师和额外教授,其资格的获取需经国家严格的考试。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国家教委副主任 周远清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我们这几年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索。  为什么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考虑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切中当前的时弊。我们国家多年来是重理轻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近年来有些地方迷信、赌博成风,还有吸毒、卖淫等现象,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情况很令人担忧。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文化素质不高是其中原因之一。对此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高等教育有什么责任。现在有些学生只讲实惠,不讲道德,不讲精神。高等学校总是受社会的影响,而且对社会上的有些消极影响。总是感到无能为力或力量不够,这又是为什么呢?另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某一个重点大学,前几年开设音乐课。 一统计,89%的学生不会简谱。他们对京剧、民乐不感兴趣,一场演出,能坐1000人的礼堂,只有200—300人欣赏。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据说1988年1月有当代2/3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很值得深思!也有的哲学家提出, 光明从东方来。这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现在,世界上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虽然经济上得到很大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衰落,社会面临许多危机。 当然,我们认为这些国家的社会危机不仅仅是文化危机,但文化毕竟对社会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所以,不少国家具有远见的专家们,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大家都认为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教育是成功的,但是最近有人指出:日本的教育是忽视另一半的教育,这另一半就是指伦理道德。1994年我们访问韩国,韩国总统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告诉我们,面向21世纪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是,经济上学美国,但文化上要保持东方的传统。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当前世界上都在考虑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互相渗透。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  第三、提高文化素质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土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这项教育方针定下来了。提高文化素质我认为是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型的,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文化、心理方面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第四、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前一阶段,有些同志在争论“专才”还是“通才”。我想,不一定去争论“专才”还是“通才”,可以提出加强素质教育或更加强调素质教育。1994年,在委属院校的校长书记会上,我提出在教学思想改革中的三个“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全面实行因材施教,得到了一些校长们的认可。“素质”的概念是什么?这是一个难题,我建议请理论家们去讨论。我的理解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一个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可不可以做为我们所说的“素质”?  ……

编辑推荐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对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很有帮助。因为它体现了众多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新趋向,也提供了许多颇为珍惜的新思想、新信息。由于主讲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儒雅渊博的老年学者,又有思想敏锐、勇于革新的中青年俊才,各抒己见,精华纷呈,为营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 章开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